浅谈龙狮文化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龙狮文化
龙狮文化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中华民族战天斗地、不畏强暴的雄伟和大气的民族精神,正体现了21世纪中华民族崛起的时代强音。这种具有强烈时代感的民族文化的传播将更进一步激发中华人民的民族爱国精神。龙狮文化的渊源非常的长,并且表现形式也丰富多彩。
现实生活当中并没有龙,龙究竟是怎么起源的呢?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龙被奉为神异之物,具有奇特的神性。
在中国古代传说中,龙形象说法不一,各个时代描绘也不同,其基本形态为:“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显然,龙是人们想象中的以一种动物为主体综合了多种动物形象而形成的神异之物。自古以来,围绕着对这主体动物的推测,形成了关于龙的起源的多种说法。有源于鳄鱼说、源于蜥蜴说、源于蛇说等等。
我个人赞同源于鳄鱼说,因为鳄鱼有和龙相似的习性,并且生活中很少见,就被人神化了。鳄鱼是一种爬行动物,身体粗壮,长达四至六米,四肢短,尾巴长.全身有灰褐色的硬皮,善于游泳。其中的杨子聘.又名蛟,是我国的待产。因为传说中的龙与鳄鱼有相似的形象与习性,故有人认为“鼍象龙形”,甚至有记载说:宋代宣和年间,开封北部一百姓家,早晨起床时,看见—条象龙的动物伏卧在床下,全家惊慌失色。消息传开,开封城的入纷纷前来参观,惊动了皇宫。皇宫派人取去查验,“乃鼍也,杖杀之”。出于“鼍象龙形”,古人又常将鼍(蛟)与龙联在一起,称为“鼍龙”(“蛟龙”),也就是视鳄鱼为龙。远古时代.黄河流域气候温湿,适合于鳄鱼的生存,故有人工养鳄鱼。自商、周以来.黄河流域气候变冷,鳄鱼逐渐南迁。中原地区的鳄鱼渐至稀少、灭绝,被人们视为神物,本来存在的鼍也就被后人神化为“龙”了。因此,扬子鳄又被称为猪婆龙。故有传说最早的“龙”是鳄鱼。
先秦乃至秦汉时期,我国从北到南,许多民族都以龙为图腾,对龙的崇拜遍布华夏戎狄各族,形成丁中华民族共同的龙崇拜。对龙的崇拜,主要是对龙的神性的崇拜。龙的神性是多种多样的。《四分律文》曰:“诸龙初生时,睡时、瞋时、行欲时不能变形,余皆能变形。”龙还可以显灵异。基于这些神性,龙被赋予有特殊的神职。龙的神性无可比拟,龙的神职崇高伟大。因此,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龙具有极其神圣的地位,自古以来,形成了对龙的崇拜,诸如开渠治水,
久旱求雨,制服邪恶,吉庆致喜,都要诉求于龙,乃至人间君主帝王,也都体现出龙的神异作用。
在中国文化中,“狮子”属舶来品。这一舶来之物进入中国本土后,在被民众崇信的漫长历史时段内,“狮子”既完成了自身形象的中国化改造,也实现了其为民俗标志物融入中国文化的过程。在古都南京周围“六朝石刻”的石狮,线条简洁,高大威武,强劲有力,很好体现了护卫者的作用;隋唐时期,雕狮渐趋写实,体魄雄伟,工艺精巧,使狮子造型艺术出神入化;宋代以后,狮子造型渐趋秀丽、雅致;清末政治腐败,狮子尽显温顺柔媚之态,失去了原有的气势和神威;现代狮子造型生动逼真,千姿百态,有开口的、闭口的、含珠的、抚仔的、踩球的、卷毛的、长毛的、蹲姿的、卧姿的等等,刻工娴熟,线条圆润流畅,身躯雄浑威武,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在狮子形象发生变异的同时,狮子也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意味。早期狮子是以镇物面目出现的,人们希望以狮子“百兽之王”的威猛吓阻四面八方的邪魔妖怪,这与其“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的佛教圣兽意义是一致的。明代以后,许多宫殿、府第、寺院,甚至富贵人家的住宅,都置石狮子守门,以壮威观。后来就是在门枕、门楣、檐角、栏杆等建筑部位,也雕刻上姿态各异的石狮子。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狮子又被附着了诸如官阶、权力、等级等的文化意义。
在我们国家龙狮文化的表现形式非常的常见。
龙在宗教、政治、绘画、文字、民俗节日上都有呈现。在中国的传统宗教观念中,龙一直是通天、降雨的神兽。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古国,百姓最关心、最需要的就是风调雨顺,受佛、道的启发,人们将龙尊奉为龙王。佛教当中,龙纹的表现形式非常的多,是艺术品上常用的表现形式。在中国道观建筑中以龙纹为饰,这些龙的身份都是协助神仙通天、供神仙驾驭的神兽。在政治方面,我们都知道,古代的帝王都称自己为龙,即真龙天子。由于前两个因素的影响,龙在绘画、文字及民俗节日上就表现的很常见。
石狮子最为普遍,民众以石为材创造了许多形态各异、特色鲜明的狮子造型。如北京天安门前的两对巨型石狮,庄严威猛,以其姿态之自然、形态之壮丽、雕刻之精致、身段之魁梧,成为造型狮子的精品。除了较为普遍的石材外,还有铁铸狮子、铜铸狮子等。如我国现存最大的铁狮子——沧州铁狮子其势威武雄壮,给人以鼓舞。出现在中国文化中的“狮子”,对中国民俗产生着巨大的影响,除了作为守护神外,还对包括民间建筑、民间造型艺术、民间表演艺术、民间娱乐、
民间文学等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如狮子形象历来作为民间雕刻艺术的重要题材而长盛不衰。
在民间艺术形式中舞龙舞狮的以表现龙狮文化又颇具代表性。“舞龙”也称“耍龙灯”、“龙灯舞”,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传统民间喜庆活动。龙是吉祥的化身,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人们在节日期间舞龙,一是祈求神龙保风调雨顺和五谷丰登,二是助兴,表现欢乐的心情。民间所舞的龙一般用竹、木、布、纸扎成。舞龙时,锣鼓伴奏,巨龙左右翻卷起落腾飞,动作丰富,气势夺人。每逢传统喜庆节日,各地民间多有舞狮表演,相沿至今。现代狮舞,由于地域不同,表演式样有异:有一到二人耍,也有三人交叉耍。一般的程式是:二人合作,一人舞头,一人操尾,再有一人持彩球逗引。以锣鼓为乐表演“文狮”、“武狮”动作,“文狮”主要表现狮子温驯的神态,有搔痒、舔毛、打滚、抖毛等,以细腻见长;“武狮”则演绎狮子勇猛的性格,有跳跃、爬高跌扑、腾转、踩球等动作,以奔放为主。有些地区还增加一只小狮,成为“狮子带仔”,表现大狮与小狮间相互依偎的情感。各地风俗不同,艺术创造与表演形式带有明显的地方色彩和独特风格。在我国,就有江西“手摇狮”、“板凳狮”,广东“醒狮”,北京“单狮”,福建“抽狮”,河北“双狮”,四川“高台狮”,湖南“武打狮”等几十种独具特色的狮舞形式。现代狮舞已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民间舞蹈。
由此可见,龙狮文化从古至今寓意虽然随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变化着,但龙狮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最常见常用的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特征。可以这么说在全球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你就可以看见龙狮的身影。而我们作为中国人,必须为传递龙狮文化贡献一份力量。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志雄.龙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1992,11
[2]李福泉.古代帝王历史随笔.岳麓书社,19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