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标准
一、前言
1、课程性质
“模拟电子”是理工科计算机、电子信息、自动化、通信等专业必修的专业核心课,该课程具有以下性质:
知识理论系统性较强——是指学习本课程需要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做铺垫,且又是学习有关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
基础理论比较成熟——虽然电子技术发展很快,新的器件、电路日新月异,但其基本理论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体系。有限的学校教学不可能包罗万象、面面具到,要把学习重点放在学习、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分析、设计方法上;
实践应用综合性较强——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讨论的许多电子电路都是实用电路,均可做成实际的装置。
该课程的这些性质,决定了加强实践环节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本课程的重要地位。其主要任务是解决学生电子技术入门的问题,使学生深入掌握模拟电子电路的基本工作原理、分析方法和基本技能,为深入学习后续课程和从事有关电子技术方面的实际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设计思路
关键词:课程设置依据、课程目标定位、课程内容选择标准、项目设计思路、学习程度用语说明、课程学时和学分。
《模拟电路》是研究放大电路的组成、各元件的作用放大的基本原理的课程。它是研究和发展本专业的重要工具,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了学好本课程,首先要具有正确的学习目的和态度,应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而学习。在学习中要刻苦钻研、踏踏实实、虚心求教、持之以恒。在学习时要抓住概念、工作原理和分析方法;要理解问题是如何提出和引申的,又是怎样解决和应用的;要注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前后是如何呼应的;要重在理解,能提出问题,积极思考,不要死记;通过习题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并培养分析能力和运算能力,所以应按要求完成布置的作业题。除学习规定教材外,应参阅相关的参考书。如有条件,可通过实验验证和巩固所学理论,训练实验技能,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
通过各个学习环节,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解决问题不是仅仅照着书本上的例题作练习题,而是要求使用已有的知识对提出的要求和论据能理解和领悟,并能提出自己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是一个创新过程。
本课程建议学时为72学时、学分为4学分。
二、课程目标
(1)技能目标
●分析、阅读简单的模拟电路图;
●能组装、调试简单的模拟电子线路;
●能设计功能简单的模拟电路;
(2)知识目标
●静工作点的近似计算方法;
●微变等效电路分析法,图解分析法;
●负反馈电路方框图分析法;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分析方法;
●瞬时极性分析方法;
(3)素质目标
●养成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的品德;
●养成善于动脑,勤于思考,及时发现问题的学习习惯;
●养成爱护计算机设备和操作安全的良好习惯。
四、实施建议
理论课以课堂讲授为主,采用提问的方式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巩固所掌握的知识点。实验课以提高学生加深理解课堂知识,提高动手能力为目标,为创新教育打下基础。设计性实验学生课前进行设计和参数选择,并进行计算,验证设计的合理性。实验以学生独立操作为主,教师指导为辅。
五、教学评价(包括课程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方法)
1、考核项目:包括平时能力形成性考核和期末终结性考核
(1)平时能力形成性考核占40%。包括常规考核、学习态度(出勤、课堂提问、职业道德)、课堂作业、综合能力实训。
(2)期末终结性考核占60%.
2、评价标准与比例
(1)考核项目
包括平时能力形成性考核和期末终结性考核。
①平时能力形成性考核占30%。包括:
常规考核:包括出勤、课堂提问、课堂纪律等。
项目考核:包括课堂训练、小组讨论、小组资料收集及其他活动。
综合训练
②期末终结性考核占70%
(2)评价标准
①常规考核:共占10%。其中:
平时考勤记录占5%
课堂提问现场打分,分为ABCD 四等,占5%
②项目考核:共占20%,主要是看课堂内完成项目的水平。
③期末终结性考核:占70%,主要是期末卷面考试。
4、资源利用
(1)注重实训指导书和实训教材的开发和应用。
(2)注重课程资源和现代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多媒体教室的应用,这些资源有利于创设形象生动的工作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建议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建立多媒体课程资源的数据库,努力实现跨学校多媒体资源的共享,以提高课程资源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