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

银川市金凤区丰登回民学校罗海燕《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语文教学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而“丰富的人文内涵”就包含着对生命意识的重视。生命意识是对生命的热爱、生命的尊重和生命的实践的意识。对学生来说,生命教育是让他们重新理智地去看待和审视生命本身和生命的进行过程,帮助他们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欣赏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生命教育对当前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为青少年身心健康和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为培养未来的高素质公民,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初中语文教学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生命教育,生命教育与初中语文教学二者是不可分割、互为因果的有机体,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初中语文教学必须要依赖于生命教育才能实现目标,生命教育也必须要依赖于语文教学实践来开展。那么初中语文教学如何渗透生命教育呢?

第一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挖掘生命教育的素材

在现行的各种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很多课文直接或间接地蕴含了丰富的生命教育的因子。审视初中语文教材,我们就会发现,语文教学已把人性中最主要的东西——生命和爱放置其中,让我们去探求、去挖掘,让我们教育学生认识生命,珍视生命,感受生命,超越生命,树立豁达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和自在的生活观,建构个体生命的内涵,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教育的最终极目标。

冰心的《谈生命》(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是渗透生命教育的最佳篇目。这篇散文情感丰富、寓意深邃、文笔清新,通过美妙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和壮阔、奔放的意境,对生命的自然现象做了形象细致的描述,揭示了生命的本质特征,一次又一次地使人提

升对“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内涵的认识和感悟。又如《猫》《斑羚飞渡》等,通过对动物行为的认识,启发学生要用一种人文关怀的心态对待世界、厚爱生命;《绿色蝈蝈》《珍珠鸟》《海燕》等,着力引领学生倾听大自然中生命的乐章,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爱,对弱小生命的同情,对所有生命的敬畏;《第一次真好》《一个都不能少》,教育学生正确对待生命,熏陶感染积极地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热爱生命》《再塑生命》等,学生从中学习正确对待生活,感受生命的顽强,学习不惧恶劣环境、顽强抗争的精神,以积极地心态面对自我,升华对生活的感悟,从而深刻认识生命的永恒。

第二在课堂教学中提升生命教育的意识

语文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精神、思想、人文底蕴。为此,在生命化的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让学生感悟生命价值,体味生命哲理,开发生命潜力,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懂得珍惜生命、体验生命、欣赏生命、完善生命、超越生命。现结合本人的实践谈谈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

雨果的《“诺曼底”号遇难记》(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讲述的是“诺曼底”号轮船被撞遇难的事。当时全船的人一片恐慌,船长哈尔威镇静地指挥船员运送争先恐后逃生的人,使救援工作顺利进行,最终所有的人都脱险了,只有船长哈尔威沉入大海。文章中哈尔威船长坚定、果敢的性格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临危不乱、舍己救人的精神令人钦佩。这是渗透生命教育的好素材!课前,教师就应深入钻研课文,挖掘生命教育的“切入点”。课上,教师就应抓住生命教育的“爆发点”,紧追不舍,可巧妙设疑,激发学生多思考,多感

悟:“为什么课文中说‘人们感到一位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上空?’”学生很快能想到这个伟大的灵魂就是哈尔威船长。再跟一步:“船长的伟大在哪里?”在反复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经过思考讨论,问题也难不倒学生。这时,问题应设计的再难些,使之更加切近生命教育:“在‘诺曼底’号遭到撞击,遇难时,船上的人都在想些什么呢?”、“哈尔威船长又再想些什么呢?”、“在紧急关头,船长为什么用鸣枪阻止逃生的人?“船上的人都被救援逃生了,可是船长为什么自己不逃生?”,这样的问题有一定的层次性,也有一定的启发性,引导学生弄清楚了问题,就会使他们感悟到“灾难来临时,求生是人的本能”“面临灾难,不要惊慌,要沉着应付”“我们要崇敬那些为他人的生命而献身的人”等许多精神生命的东西。

又如教学《三颗枸杞豆》(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课文讲的是“我”因为逃学与三叔在森林里邂逅,三叔用自己的生命故事教育“我”要珍惜时间,持之以恒,在三叔临终赠送的三颗枸杞豆的启示下,“我”终于成为了生物学家。可在课前指导学生把“我”逃学的一部分编排成课本剧,在课堂上扮演者“粉墨登场”:把“我”调皮逃学,“三叔”的深沉叹息,逼真地再现于学生面前——让学生接受一次深刻的生命教育。生命化的语文课堂,改变了过去单调、呆板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它使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得到正确的定位,它使语文教学能成为一种和谐的生态系统,即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教学情境等构成的系统。在课堂上,要想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教师面对学生时更应当充满真情真爱。在生命化的语文课堂上,我们要所有的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在与他人的合作中,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并让他们学会自信与坚强。生命化的语文课堂就是让课堂回归生命,让课堂充满生命的灵动,让课

堂闪烁生命的华彩,使语文课堂成为本真的课堂,让生命在课堂中获得最大程度的开发和升华。

第三在作文中强化学生的生命观

要强化学生作文的生命观,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生命”。冰心在《谈生命》中是这样诠释她心中的生命的: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他曲折的穿过了悬崖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着滚滚的沙石,快乐勇敢地流走,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所以,我们应该让学生在作文过程中明白世间万物的生命,都是极其美好的,都值得千般呵护,万般尊崇。

在作文教学中,要抓住契机,贴近生活,相机命题,让学生通过记真事、言真情、写实感来纪录独特的生命历程,使自己的生命经历不再随记忆的淡忘而成为无意义的产品,而是以文字的形式留下“历史的轨迹”,给看似单调的学习生活赋予独特的体验和生命韵味,从而固守一份对世界和生活乃至生命的创造的意义。

在学完了台湾女作家杏林子的散文《生命生命》(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后,我指导学生做了这样一篇作文:在大屏幕上展示张默然、张海迪和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生活片段,播放音乐《命运交响曲》,然后充满深情地说:“同学们,他们三个人都是非常坚强的人:奥斯特洛夫斯基不管环境怎样恶劣,他一直坚信着他的信仰;张海迪面对生活中各种困难,她选择的是坚强与抗争;癌症少女张默然面对病痛折磨,她不屈不挠,顽强地与命运、与病魔抗争。这些人热爱生命、勇敢地面对死亡的事迹,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坚强。同学们,学习了这篇文章后,你对生命和人生有什么新理解呢?请写一则读后感,题目自拟,字数不限。如:人生的启迪——读《生命生命》有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