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及其当代教育价值

大学之道及其当代教育价值
大学之道及其当代教育价值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29924143.html,

大学之道及其当代教育价值

作者:徐莉丽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1年第07期

摘要:《大学》是古代教育理论的著作,也是儒家政治理论纲领。《大学》对中国古代

的高等教育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是古代中国乃至周边国家和地区学者修身为学思想的重要源头,其承载的精神与现代大学精神中有关学者自我修养与德行提升的追求不谋而合。《大学》对当代大学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大学之道;教育价值;启示

中国是文明古国,也是教育古国,中国古代的高等教育独树一帜,有着系统的教育理论。两千多年前,中国就有了明确的教育理论和思想,集中体现在《大学》和《学记》两篇典籍中。《大学》侧重于政治和道德教育,是对我国先秦儒家伦理观、价值观、人生观高度概括和总结,她所阐扬的修齐治平思想,不仅对中国传统教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而且辐射至今。现代很多大学的校训来源于《大学》,如厦门大学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源自《易传象传上》《礼记?大学》;东南大学校训“止于至善”源自《礼记?大学》;河南大学校训“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源自《礼记?大学》;香港大学校训“明德格物”源自《礼记?大学》。中国两千多年前的大学与我们现在讲的大学是不一样的。《大学》中的大学制的是大学问、文人之学,而不是大学校。《朱子四书语类?大学一》有云:“某人要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1]可见《大学》是四书中最基本最根本的读物。

《大学》思想概述

《大学》开宗明义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之道”所强调的“道”则指“宗旨、原则、理则”。所以“大学之道”的本义是指研习“博大精深学问的学问”,是研习“至高至极学问的原则”。“明明德”,“新民”和“止于至善”被后人称为中国大学教育的三纲领。南怀瑾先生对这句话直译为:“大学的道,首先在于明白明德的修养,然后才能深入民间做亲民的工作,达到极其圆满的至善境界。”南怀瑾先生认为朱熹将“亲民”改为“新民”,属“昧改”[2]也有的学者译为:“人生来本来就具有高尚的明德,入世后明德被掩,需要经过大学之道的教育,重新发扬明德,革新民心,达到道德完美尽善的境界。”[3]朱熹认为“明德”的内涵是人本来所具有、先验的、理解事物的心理状态。由于被个人气质或人的欲望所迷惑,“明德”被掩盖了,没有显示出来,明明德就是要恢复人的本性找回自我,让人本善良的秉性发扬光大。而“新”是除布就新,即朱熹说的“新者,革其旧之谓也”。新民,即“鼓之舞之,言振

起其自新之民也”,也就是鼓舞民之志气,振奋民之精神。而至善是一种理想目标,至高的道德境界。“止于至善”。朱熹的解释是“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

对当代教育理论的几点认识

对当代教育理论的几点认识对当代教育理论的几点认识 郝兴林 教育是一个源远流长的话题,什么是教育,教育为了什么,从古至今已经有许多优秀头脑对此进行了许多思考。通过学习这些名家学者关于教育的言论,我也对当代教育理论的九大专题进行了思考,产生了一些对于教育的看法和理解,现将拙见做如下阐述。 一、教育是什么——本体论(起源和形态) 在我看来,教育应该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并且这个交流的过程应该是自然的,流畅的,学生和教师都乐在其中的,从交流中教师向学生阐述知识内容、授予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教会学生做人的原则和道理。教育是塑造心灵的艺术,教师不仅要教学生欣赏美,更要教学生寻找美,不仅要教学生知其然,更要教学生知其所以然。我很欣赏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教育思想: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教育即生长”概括出了教育的本义,就是要教会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使他们健康成长,而不是把知识内容灌输给学生,强迫他们吸收。 二、教育为什么——价值论(目的与功能)

教育为什么?简言之,就是培养人。而如果要稍作解释,那么教育最本质也是最重要的目的和功能就是开发人的智力,提高人的道德。日本明治时期启蒙思想家、教育家说过,“教育的关键不在于传授如何创造人生本来就没有的东西,而只是在于使人生本来就有的东西发扬光大”。这跟杜威的教育思想是一致的,就是“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我非常赞同这两位教育家的观点。人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教育有助于发展能力,但人的能力并不是全部取决于教育。教育不可能也不是传授给人能力,而是使人与生而来的能力逐渐发展、提高。 同时,教育应当符合人的本性。教育要不断调整和改善自身以便适应人的本性的表达和成长的需要。人的本性是人自身的自然,教育尊重人的本性,就是尊重人的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如果忽视了本性对人的生成和发展的规定与制约,那么这样的教育无疑是失败的,无益于人的。 三、教育做什么——方法论(质量与公平) 教育要兼顾质量与公平。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价值

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价值 毫无疑问,在中华5000多年的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当属儒家。自百家争鸣,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此后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无论朝代更迭。而儒家就不能不提创始人孔子了。孔子不仅是政治家,思想家,更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某些教育思想不仅在当时、后世,直到现在也是影响巨大。 他学习态度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当代,人人浮夸,连最应沉稳、扎实的学术界也不能避免。论文造假、抄袭的丑闻不断曝光,并且都是知名人士,这在当代的影响不能不谓影响恶劣。如果当代人也具有孔子当年的学习态度,又怎么会出现这样的可笑恶剧。本是为人师,为人表,却做出这样的事情,难道不是当代社会的悲哀吗?孔子曾言:“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对于那些造假的人,连踏踏实实做学问都不能够,又何谈终身学习? 孔子特别注重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方法。《论语·先进》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这对于我们当前教育中的大班教学,统一学习有很好的借

鉴意义,应该尽可能的小班上课,有利于教师尽可能的能够与每一位学生接触交流,尽可能的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学习等不同的特点,针对性的教学,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至于厌学。同时,这对于我们当前的大学教育也有很大的影响,大学在招生时,应该尊重学生自己选择的专业,或者是尽可能的满足学生要求调剂专业的要求,而不是强行的让学生去服从专业调配。此外,在大学生选择自己未来的工作方向时,也要慎重地考虑,不是跟着大家后面一窝蜂的考研或者考公务员,而应该从自己的实际情况、个人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各方面综合考虑。即使是决定工作后,也要慎重选择自己的工作,到底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而不是当前什么工作最好,就不管三七二十一的去追求、奢望,当然这也要考虑的,但并味地追求,而应该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还有孔子之言传身教的教育理念———“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认为作为“君子”要“敏于事而慎于言”。这些话都是强调君子要言行一致,强调通过自己的实践去影响别人、教育别人,以达到教育的目的。这对于现阶段的老师自身的修养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尤其是中小学,没有分辨是非能力的学生的老师。如果老师教的内容自己都做不到,就会给学生一种无所谓或不重要的错觉。学生不重视,更不能百分之百的接受并学习他。当然对于高校教育也有很大的警示意味。高校应该是传递正能量的地方,让大学生走进社会之后为社会、国家做贡献。可以想象如果高校里出现贪污腐败、作假弄虚

回归大学之道--读后感

读《回归大学之道》有感 财税金融系:廖中强对于一名刚进大学从教不久的年轻老师来讲,能在学院组织的学习中读到哈佛前校长德雷克.博克先生所著的《回归大学之道》这本书,实乃受益匪浅。作者以一名世界名校领导人的卓然眼光,对大学之道真诚的反思、理性的论证,说理透彻、切中大学之道的精髓,真知灼见。让一度对大学之道迷茫的我对其认知逐渐清晰。 作者开篇就回顾并梳理了整个美国大学的发展历史,通过对其历史的回顾,作者提出了诸如现今的大学教育水平是否真的持续提高了?大学生们是否比往届的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是否提高了写作和表达能力?教学质量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有效的评估?它能像商品那样的量化么?等一些列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作者将解答这些疑惑贯穿于后面的所有内容之中,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在整本书中,作者强调了本科教育在当今高等教育中不可替代的地位,提出了教师应该对本科教育应该持有的态度,并从多元化的美国高校体制中,提炼出了一组具有普遍意义的大学本科教育的目标,这些目标包括:准确而优雅的书面表达能力;运用逻辑和数理推理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提到学生的道德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适应多元化和全球化的素养;培养学生广泛的学术兴趣;提升就业能力等。作者接着指出了美国大学在实现这些目标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以此深刻的揭示了实现这些目标的障

碍,诸如学生一味地追求高薪、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脱节等。 读罢此书,我心久久不能平静,引发了许多思考和感悟。虽然德雷克先生根据美国本科教育的现状,站在美国教育的立场反思、解决的是其本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各种问题。同时也有国情的差异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教育现状的差异等问题,但大学的本质是相同,尤其是在世界全球化加深,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的今天,美国大学出现的问题其实与我们遇到的问题是相似甚至是相同、想通的。作为一个新老师,诸如有关的学术问题、教育体制问题、课程设置改革等等需要较全面而精深的理论和实践作为支撑的较复杂和深层的问题是我无能力也无权置喙的。但通过自身的认知和理解也在几个方面获得认识和感悟。如,教师的本科教育态度。当前大学老师尤其是权威的教授专家,大多存在对大学角色的认识差异、教师间缺乏合作、忽视教育目的、过于强调通识教育、忽视教学方法、忽视课外活动等六大问题。又如,大学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多方面的,这些目标应该广泛接受且经过谨慎的界定,诸如“诚信”、“种族宽容心”等价值观与行为就是这样的目标。具体来讲就是表达能力、批判思维能力、道德推理能力、公民意识、适应多元化的素养、全球化素养、广泛的兴趣、为就业做准备。 其中关于教师本科教育态度中我感悟最深的就是:当今大学老师忽视了教育的真正目的。众所周知,人类进行任何一项人类活动之前,如果不明确活动的目的,就很难做到有效的规划。目标就是方向,没有清晰的目标就像无头苍蝇一样,所做的事是盲目没有方向的,目标

现代教育理念浅谈

现代教育理念浅谈 现代教育理念,实际是从事教育工作的教育观、教学观、质量观、人才观、发展观。现在我从以下六个方面谈点看法。 一、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思想 素质教育既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又是面向全体的教育。 教育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认同学生的差异性。 一位哲学家说过,就像自然界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不同的认知,不同的兴趣,不同的欲望、价值、潜能,所以有这些差异才有个性,有这些差异才见特色,有这些差异才见生动。当我们接受了学生的差异之后,接下来的就应接受学生没有差生这一理念。我们通常讲的差生就是考试差、分数差的学生。这样评价对教师可以理解,因为学校评估教师要分数、升学要分数、家长要分数,但对学生来讲是非常不公平、不客观的。人的表现行为和活动能力千姿百态、林林总总,把一个方面的差异,作整体判断对学生来讲这是蛮横无理的。 面向全体就是要正确理解后进生和觉悟生。 我们通常讲的觉悟是思想觉悟,实际上学习更需要觉悟。思想家把人的觉悟是分开来看的,觉是感觉,是直观的,悟是悟性,是思维。觉是别人的点拨,悟是自己的体会,悟是觉的结果,觉是悟的过程。过去所讲的“双差生”,实际上是后进生、差异生、觉悟生。人是多面性,每个人的才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例如钱钟书进清华大学数学考0分,被破格录取,后来却成为了学贯东西著作等身的一代大师。香港富豪李嘉诚小学没有毕业,由一个学徒工成为香港当今商界巨子。太平天国农民运动领袖洪秀全,参加清朝科举考试,考了17年连个秀才都没都考取,最后一场大病,病死四十天而复活,就讲天话说天书,说自己是上帝的儿子,耶稣的兄弟,写出《警世良言》、《劝世良言》,他创立天地会,发动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历时13年而亡,创造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浅谈中国当代教育

浅谈中国当代教育 学校:长安大学 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班级:24031001 学号:2403100132

姓名:孔晓霞 教育是立国之本,大家对教育并不陌生,教书育人,从小我们就接受着中国当代的教育。我国是一个教育历史很悠久的国家,从孔子到现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们的教育事业也跟着时代的步伐,不断地改革、发展、创新、完善…… 但是,就像一枚硬币一样,每个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教育的发展也是有两面的。 不可忽视,教育的发展有好的方面。 我国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好现象。梁启超先生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青少年是中国的未来,中国对教育的重视就是对中国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视。 为了能让更多渴望学习的孩子走进课堂,学习知识,国家提出了九年义务教育;为了能让越来越多的孩子圆了自己的大学梦,国家提供了助学贷款;为了祖国的下一代更强更好,国家大量运用资金发展教育,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一切的一切,可以看出,中国教育得到了越来越好的重视。 而且,不光是国家这个整体,进入新的世纪以后,我们能够深刻

体会到,整个中国从家庭到社会对教育的投入已经越来越多,尤其是家庭的投入,能看出每个家长越来越希望孩子能通过上大学实现自己年轻时代未完成的梦想。高考就成为了一个最重要的途径。 提到高考,教育发展过程中不好的方面就体现了出来。 对于高考的争议,从它诞生的一天起就从未停止过。但它却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目前为止较好的人才选拔方式。高考的争议,归根结底在于中国目前人口众多,教育资源严重匮乏的现实。当公平和效率难以两全的时候,只能通过高考几份卷子一刀切的方式,对人才选拔一刀截断。很多人将中国与美国相对比,说美国的教育何等自由。这种对比是不公平的。中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有自己的特殊国情,尚处于发展中国家,很多制度需要碰撞协调,使之与时俱进的适应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 因为高考的选拔制度,中国的初等教育被扣上了“应试教育”的大帽子,很难取掉。素质教育的提出,只是在帽顶贴上“这不是帽子”的标语,治标不治本。面对高考的压力,很多学生顾不得其他的素质,得分才是关键。管它什么兴趣不兴趣,最要紧的是要不要考。素质教育有没有也不重要,能使学生进好大学就是最大的素质教育。 我们让教育成为记忆之学,机械之学,仿佛现代教育的惟一的基本功就是背书。这是人类的悲哀,因为这样意味着我们将把代表人类未来的学生塑造成只会记诵和模仿的动物。教育远离个性,成为标准化的模具。其结果是我们的下一代一个个都不善思维,个性衰微,少年老成,随波逐流,抹杀了个性,毫无智慧可言!我们让教育脱离人

大学之道精华篇

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行住坐卧皆有禅意,清茶淡饭皆有禅味,生活就是禅。经典禅语: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大学之道】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意为如果施行德政,就像北极星,居其所,而众星环绕。不是每个人都会成为管理者,然而良好的品德操行对我们同样不可或缺。没有大才我们可能是平凡的,但没有基本的道德,将会被他人厌恶憎恨,寸步难行。言必信,行必果,待人以诚,心存善念,做不到的不承诺,做得到的不推诿,让嘉言懿行成为一种习惯。 【大学之道】清明时节,让人不禁感伤而又深思:我们都是人生过客,重要的是人生的体验。其实,那落下的夕阳在地球的另一边,正是一轮初升的太阳! 【大学之道】张兵在其所著的《销售中的心理学诡计》中有这么一句话:如果你想钓到鱼,就得像鱼而不是渔夫那样思考。我们总是习惯性地以自我为中心对人和事进行思考,并加入众多理想化的成分,由于缺乏必要的正确认知,实际操作中免不了困难重重。所以不妨学着换位思考,站在他人的立场,用变化的眼光看待周围,或许很多事会变得更加透彻明晰!【大学之道】20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和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在其著名的酸柠檬效应讲解中描述了这样一个现象:悲观消极的人拿到一个酸柠檬时,往往会说“我真是太倒霉了,别人能拿一个苹果,为什么就给我一个破柠檬?”他认为这个柠檬没有任何价值,因此随手就扔掉了。其实真正的快乐不见得是从享乐中得到的,坦然接受你现有的条件,不要沉迷在悲观情绪中无法自拔,要在征服困难中享受快乐,学会成长! 【大学之道】善于思考的人总能从生活的细枝末节处看出玄机,从而有所悟、有所为。周立波的微博中有这样一段话:做人要像走路,后脚抬,前脚放;做人要像走路,能前行,能退让;做人要像走路,能疾步如飞,能戛然而止。走路本是件极其平常的事,但一些哲思敏捷的人却从中获得了非同寻常的体会,在日后的为人处世中变得更加得体、通达,也更加从容。热爱生活、观察生活,努力做个会思考的人! 【大学之道】建立人脉的提示:1.学会换位思考;2.学会适应环境;3.学会大方;4.学会低调; 5.有礼貌; 6.言多必失; 7.学会感恩; 8.遵守时间; 9.守信;10.学会忍耐;11.有一颗平常心; 12.学会赞扬别人;13.待上以敬,待下以宽;14.经常自省。 【大学之道】善意和美的感动其实是在一起的,善意的人明白生命的珍贵,舍不得践踏美的一切。一朵花开,他们看到的不仅是花的美丽,还有花从落籽到绽放所经历的时光。 【大学之道】《傅雷家书》中用“化”字定位求学的目的。傅雷说:“求学的目的应该是‘化’而不是死吞知识,变成字典或书架,我最讨厌有些专家,除了他本身学科以外,一窍不通,更谈不到阔大的胸襟,高远的理想,也有科学家在实际生活中毫不科学,也有文学家艺术家骨子里俗不可耐。这都是读书不化,知识是知识,我是我,两不相关之故。”我们应时刻警惕,切勿成为傅雷口中的“有些专家”一类人。 【大学之道】看到别人做得不好,有些人会暗自得意,心想:“要是我,一定比他强。”但真正强大的人,总是在观察别人为什么做不好,然后引以为戒,自己尽量不犯同样的错误。那些爱看热闹喝倒彩的人,从来都只把自己当做观众。而那些时刻警惕的人,则一直蓄势待发。学着用一个参与者的角色来要求自身,有时候“局外人”做久了不再是“得之欣然,失之淡然”的旷达,它意味着被边缘化,意味着与“真知真行”渐行渐远。 【大学之道】《弟子规》开篇即有“首孝悌”、“泛爱众,而亲仁”的论道,只要保持着对人、对社会的一份诚心,一定能够做出有益于他人的事。爱心的原点在于孝心,孝悌养成以后,

浅谈现代教育教学(论文)

浅谈现代教育教学 纳金小学赵华兰 新课改要求教师应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教师要学习新的理论,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点,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科学地总结自己和其他优秀教师的经验,使之上升为理论,从而克服经验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要使他们对教师所传递的内容有所理解、体悟、内化,并转化为自己的品德、言行,教师的水平将会得到不断提高,从而逐步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 (一)理论联系实际的教研教改 教育科学研究是以拓展教育科学知识和解决教育中的问题 为目的的,对于广大教师来说,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一个最主要目的是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研究始于问题,教师从事研究要从问题入手。为促进教师研究能力的提高,必须先组织教师参加研究的实践,认真研究和解决教育中的问题。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带来了教育理念、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很大的变化,给教师的创新性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时间。怎样开发校本课程,如何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在大班额情况下如何照顾学生的差异,怎样提高小组讨论的有效性,怎样教好综合课程,在新课改中教师角色有哪些变化等等,这些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教师去探索、去研究,在自己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皮亚杰指出:“要认识客体,就必须动之

以手。”人对客体的认识,是从人对客体的活动开始的;思维认识的发展过程,就是在实践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结构不断建构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探索性地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只有让他们在操作中自己去探索、发现,才能理解深刻,有利于掌握知识内在、本质的联系。同时学生也比较轻松地理解和掌握了知识,这样的实际操作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习成为一种强烈的精神追求,促进智力活动的有序发展。如在教学《统计》中,教师一开始给每一小组发了小猪、小猴等动物的头像,让他们认识了这几种小动物,然后问学生:“动物们都跑到你们的桌子上去了,你们各个小组有什么好办法,能很快地知道每种小动物各有几只?请大家动动手,想想办法?”学生一下子就投入进去了,兴致很高,有的摆,有的数,有的贴……学生动手操作完之后,教师让各小组代表发表自己一组的办法,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得出统计的方法。实践证明,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比看教师分、理,听教师讲解获的知识牢固得多,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潜能。 (二)目的明确的教研教改 我们的教育,只有目的明确,有的放矢,针对性强,才能切中要害,产生教育效果。要通过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分析,使我们的“言传”以学生需要为目标,触及焦点,揭示主题,从而达到教育之目的。如在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中,我先让学生摆出6朵绿花,9朵红花,然后问他们:“绿花有几

当代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当代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今天,我们利用两节课的时间到图书馆阅读了一系列与教育有关的书籍,使我们对当代教育现状有了更深刻更清楚的认识,也使我们对教育学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内容、环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今天我们收获的不只是理论知识,还包括今后我们学习和工作必不可少的经验。 一、重视双语教学工作。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化的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双语教学,已有相当长的历史。近年来,随着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培养高素质的涉外人才和提升国民的国际交流能力,已经提上了中国教育改革的议程。在这一需求的驱动下,双语教学又获得了新的意义,即从运用少数民族语言/汉语两种语言进行的教学,逐渐拓展到运用汉语/外语(主要是英语)两种语言进行的教学。通过双语教育,能在更广泛的学科领域中、在更丰富的语言层面上,扩大外语教学的范围,培养外语思维能力,拓宽外语学习环境。同时促使学生掌握学科知识,运用英语进行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最终实现用外语进行思维、摄取知识、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表达感情。进而使他们将来成为各个领域中既懂专业又掌握外语、能用汉语和外语两种语言进行工作的双语人才。从长远的角度看,双语教育将成为我国教育的一个新突破。 二、道德教育工作必须从小抓起。 从小抓好德育,是面对我们目前德育教育现状、进一步增强德育成效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的德育现状不容乐观,德育的质量有所下降,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家庭、学校还有社会。从小抓好德育工作,提高德育的质量与成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转变德育观念,健全、改革和发展德育体系,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完整的教育网络,改进德育工作方法。 三、直面教育公平的问题。 由于我国目前教育资源短缺,教育供给满足不了教育需求。人们收入差异的日益扩大,又使经济不平等渗透到教育领域中。现实中出现的一些畸形教育现象也迫使人们思考教育公平问题。在这样堪忧的形势下,教育公平理所当然成为我国社会教育领域十分关注的问题。对教育公平问题的重视必将对我国未来的教育产生极其积极的作用。全面推进公平教育,贯彻好教育公平政策,不仅是我国社会进步的助推器,而且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表现,更为美好的教育前景奠定了基础。 四、尽快解决“上学难”、“上学贵”问题。 当前我国由于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够协调,教育的总体发展水平仍比较低,相当一部分群众感到“上学难”、“上学贵”。社会普遍关注“上学难”、“上学贵”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解决“上学难”、“上学贵”问题是贯彻“三个

浅谈《大学之道》对今天的启示意义

浅谈《大学之道》对今天的启示意义 《大学》是一本这样的书,就像在昏暗的夜晚中轻挂着的一轮清澈的明月,淡淡地散发着皎洁的光,打破夜的黑,温润地照到我们心里去,又像一颗古老而深远的化石,将前人的只会定格,经历时间的洗礼,如此自然地展现在了我们眼前。它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它的魅力至今仍不褪色。 先哲告诉我们“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也。”本末是事物发展的主次,终始则是事物发展的顺序,明主次,让我们更好地来分配我们的时间,了终始,让我们更加明确了我们要走的路,在现今这个金钱至上的社会里,很多人都渐渐迷失了本心,本末倒置,妄想一夜暴富,企图一步登天。不用去嘲笑别人,或许我们自己在很多时候都收到了太多外在的影响,让我们的思想轨道发生了偏离,当我们发现端倪时,不妨去读一读大学之道,感受先哲的智慧,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回归那个最纯粹的自我。 大学里面提出了一个概念,“知止”,我觉得“知止”对我们是极其重要的,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定位,都藏着一个梦想,有了梦想,我们便有了自己前进的动力,于是我们便不断努力,朝着自己的目标向前冲,追逐梦想固然是幸福的,可是,《大学》告诉我们“知止而后有定”,在我们前进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懂得适可而止,财富是无穷的,权力是无穷的,追求无止境,人的贪欲也无止境,可是我们时间有限,精力有限,能力有限,当你达到了心中那个高度之后,要懂得停下来,好好享受人生,闲庭信步,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而不是做一个生活枯燥无聊的工作狂,或者一个贪婪狂野的企业家,幻想着到达到不了的高度,每天做着不可能的梦。 大学里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也告诉我们,我们要懂得去影响我们周围的环境,改变我们身边的人,现今社会不知为什么开始变得越来越冷漠,大多数人都保持着“各扫门前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人生信条,所以老人摔倒了,没人过来扶一把,看到有人被欺负了,也没人过来主持公道,大多数人渐渐丧失了陈述事实的勇气,心中仅存的帮助他人的温暖也渐渐消散。此时,让《大学》再来给我们敲敲警钟,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以大学的三纲作为自己的座右铭,那么这个社会是不是就会变得很不一样,个人的力量固然微小,但蚍蜉尚且可以撼树,更何况人呢。这个社会里还是渐渐出现了很多让人温暖的人和事,当我们在网上看到不正义的事情发生,我们也会去愤怒,去谴责,坏人也会尝到恶果,这是一个好的开始。我们面前不是没有路,只是忘了有道光领,而《大学》,就是这样一道光。 “修身”也是《大学》里面很重要的一个概念,修身,让我们时刻自我警醒,拥有光明的品德,成己成物,自立立人,懂得修身,我们才能成人,一个社会需要有足够多的“人”,才能被称为是一个社会它才能稳定地发展。当今社会飞速发展,各国经济实力与日剧增,而在一个平稳发展的社会里,经济与道德应该同步发展,如今经济发展的速度毋庸置疑,而道德发展的速度却令人堪忧,这一点,先哲们早就洞察到了,于是他们在几千年前就告诫我们,“天下平”是建立在“修身”的基础之上。 《大学》里有太多的财富带我们去挖掘,有太多的光辉让我们去感受,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社会,他承载了太多的智慧,让我心生敬畏,我愿意花我一生的时间,去探索它,了解它。

中国当代教育现状

◎中国教育那真是教育,教者苦教,学者死学,死教死学死知识。这是最勤奋也是最懒惰,最聪明也是最愚笨的做法。我们都对应试教育很反感,都想改变它。但是仔细想想,教育就是教死知识的,必然以考试为目的和手段。教育与应试有着必然的联系,只要有教教教在前,就必然有考考考于后,二者如影随形,互为因果。教育必为应试,应试才是教育,才能促进教育。死教别人一些死知识不考又有什么办法来显示自己促进别人?如果没有定论,怎么会有考试?如果学习是通向求知为了探索为了实践,鼓励百家争鸣,那又如何要得了那么多的考试?已知的东西才要考,管人的人才要考别人,无能的人才要考别人!中国的考试只是将书本上的知识变为在考卷上淘汰所谓“差”的学生,将一种思维方式变为唯一的思维方式,这样的考试极为害人。和缺乏个性特色的学生相比,大概中国的教师更加缺乏特色个性,对自己所讲的知识并没有真正学懂学好。无问状态下成长的学生就更是如此,并没有吃透书本精神,学习的知识看似懂了其实未必真正懂得,知其然都不一定达到,更不用说知其所以然了。不问不思死记硬背,最多只能达到知识层次,知道老师知道的那些而已! ◎以上种种中国教育弊端之所以能够延续,究其原因,主要是对教育的真正目的到目前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完整的共识,没有共识自然谈不上改善的计划与行动,教育的真正核心目的在于培养人的素养,特别是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应该是第二位的东西,所谓人文素养就是使培养出的人能够强化社会秩序、社会道德与社会和谐。例如国家在制定达到小康与中等发达国家的宏伟蓝图时,一个明显的缺陷就是没有对国民素质提出具体的目标,可以说没有人这个核心的目标参数,其它目标不仅难以达成,即便是勉强达成了其社会环境也不会比今天好多少。 ◎所以说,一个国家的文明与实力、发展与未来完全由这个国家教育所提供的“产品”——学生的综合素质来决定与制约,站在历史、现实与未来的角度彻底审视与反省当代中国的教育与教育体制,使信仰、人文人道精神的塑造与培养早日成为中国教育的核心任务与当务之急,任何的犹豫、迟缓与抵触只会使人们向往的素质教育难以出现在华夏大地并从根本上制约中国文明发展的进程。 ◎近年的高考、中考,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折射出我国人民对教育的重视。 在高考指挥棒的舞动下,我国的现行教育中的各种隐忧逐渐显露:与科举相似的高考制度,造出大量目光短视的大学生;高考机制优中择优,精英教育的宗旨,淘汰大量成绩中等的学生,造成极大的人才浪费;高考机制中狭窄单一的高考范围制约了学生学习知识的范围,轻视体育导致学生体质持续下降,不利于全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由于高考而衍生了其他事物:高收费教育产生;由此又伤害了部分家长供子女读书的积极性;过度竞争引起对分数的畸形重视,畸形的教育理念由此产生,诚信观念将受到极大的挑战。 高考内容须大力改革,应增加德育、体育等各项素质的测评,以培养高素质的普通民众为终极目标。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提高全民素质。 ◎素质教育的提法没有错,但是错在缺乏可操作的载体,而且没有具体内涵,特别是因为和它对立的应试教育没有外延。结果人们随意曲解,狭隘地认为不考试、少学基础知识就是素质教育;甚至认为只要反传统就好,大有“文革”中破除一切,砸烂一切之势,甚至有过之

演讲稿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句话,古今都在讲,大学的目的,在于彰显高尚的品德。明德就是明示天下的德行,天下人都本来知道的德行。古人讲就是本体之明,但是本体被蒙蔽了,整个的社会都互相的说假话,彼此被互相的蒙蔽了,我们怎么去明“明德”?整个社会都没有本体之明了,被蒙蔽着,不是他蒙蔽,是自蒙蔽,自己拿片树叶蒙蔽了自己,掩耳盗铃,一叶障目,这就是整个的系统出问题了。当一个社会,你必须把这种被蒙蔽住的现象称作道德,然后去同流合污,难道你就明明德了? 现在的社会,就出现了这个问题。大家都在掩耳盗铃,道德的本体系统出了问题,不再明明德。所以弄虚作假就多了,大家都把弄虚作假称作德行,那整个社会的道德系统就出了问题。 国家出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社会上舆论上遮蔽了本体之明,不让本体之明有生根发芽的场合,甚至运用国家的力量、舆论的力量压制本体之明。 那这样长久下去,这个民族都说假话,都掩耳盗铃,这个民族的价值观就歪曲了,这个民族的价值观歪曲了,表现在政治的场合、商业的场合,整个的体系的价值观慢慢的就歪曲了,那这个民族就走上了自绝之路。 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彰显高尚的品德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大学的目的,在于彰显高尚的品德。 按照朱熹的观点,《大学》有“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们是《大学》的核心。 所谓“明德”,是指人本所具有的美好德性,它是上天赐予每一个人的。但这种先天固有的光明德性并不是永存不衰的,它有时又会被人的欲望所蒙蔽。“明明德”的目的就是要把蒙蔽人们的欲望除去,使人本有的灵明德性得以光大显扬。 朱熹《大学章句》说:“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成民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固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 《大学中庸》读后感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古典文化名著是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前读过《论语》、《老子》、《庄子》,分别从人与人相处,自我的相处,人与大自然的相处的层面进行了深刻的讲解,体会到了古典文化的经典和博大精深。暑假中阅读了《大学中庸》,真是让我受益匪浅,可谓是与古人对话,与文化同行。

浅谈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当代教育教学的意义

浅谈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当代教育教学的意义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详细论述了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这对于当今教育教学的新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教育中,教育目标应改变传统的知识累积,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育关键则应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的差异发展;教育角色方面应强调以学生为教学中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育内容方面应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学生认知阶段发展;教育过程中应不断打破学生已有认知平衡,帮助学生建立新平衡。 标签: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当代教育教学 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作为近代最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从认识的发生与发展两个角度详细论述了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及儿童在各阶段的基本特点,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其理论思想推动了儿童心理学的发展,指引了认识论发展的方向,对当代教育教学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基本概念界定 (一)认知结构与图式 认知结构是指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在适应后天环境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用以认识周围环境的知识和行为系统。图式则是个体在应付某种特定情境时所具备的认知结构,它是认知结构的最小单元。如抓握图式、吮吸图式等。 (二)同化与顺应 同化是指个体运用其已有的图式能处理所面临的问题或将其新遇见的事物纳入到已有的图式之内,即知识的类推运用。顺应是指个体运用已有图式不能直接同化新知识时,为了符合环境的要求,个体主动修改其原有的图式从而达到目的的心理过程[1]。无论同化或是顺应,它们都是个体吸收新知识、促进个体认知结构系统丰富与发展的重要过程。 (三)平衡与失衡 平衡是个体发展的动力,当个体运用已有认知结构能解决当前问题时,即处于平衡状态。失衡则是指个体运用已有认知结构不能解决当前问题时,从而平衡被打破,导致失衡。在失衡后,个体必须接受新知识,通过知识的同化或顺应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使得新知识被吸收,积极主动地构建新的认知结构系统,从而达到新的平衡。因此,人的认知结构就是在不断的失衡与平衡之间丰富与发展起来的。 二、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的基本内容

谈当代社会发展对现代教育的需求与挑战【VIP专享】

谈当代社会发展对现代教育的需求与挑战 不同的时期对教育的需求不同,邓小平同志说:“教育要面向现代,面向未来,面向世界。”这一英明论断本身就体现和要求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因为我们已经进入了新的时代,进入了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我们的观念、认识、习惯、行为以便能够跟上日新月异般发展的喜人而又逼人的时代。 现代教育与社会之间有着非常复杂的关系,一方面,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人口等因素影响现代教育;另一方面,现代教育又通过为社会提供科技与文化支撑而直接作用于社会,通过培养人才而间接作用于社会。在这种复杂的关系中,现代教育又有着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在当代社会迅猛发展的背景下,现代教育正以变革的姿态应对着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和挑战。 一、现代化与教育变革 现代化是历史上最重要的社会变迁之一,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旋律。现代化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概念,具有复杂的内涵和外延。它不仅仅包括以经济和技术指标为基础的物质层面的现代化,还有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等制度层面的现代化,以及人的观念、心理、,人格上的现代化。其中,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核心。 社会发展变迁必然会对教育带来冲击和影响,社会现代化必然要求教育主动适应社会变化发展的要求,必然要求教育的现代化。 二、全球化和教育变革 全球化是指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由于生产力的发展

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以经济为主导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诸方面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互动,汇合成一个全球社会的历史过程和趋势。全球化是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含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政治、文化、科技、军事、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在全球化背景下,人类文明也正在进行重构,异质文化间的冲突与融合。传统与现代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在全球化浪潮之下,世界开始关注人类生存的共同性问题,并尝试从教育的角度帮助人们去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进而形成全球性的教育论题。教育全球化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在教育全球化时代,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都不可能完全放弃自己的传统和优势,因此,教育也呈现多元化趋势。 三、知识经济与教育变革 知识经济,就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简而言之就是邓小平指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经济。它是知识资本化的一种反映;在知识经济中,知识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就在于经济的发展不再取决于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占有和支配,主要取决于智力资源的占有和配臵,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速度加快,形成知识形态生产力的物化,人类认识和开发新资源能力的大大增强。可见,知识经济中知识、智力等无形资产起决定性的作用,智力资源等无形资产成为资源配臵的第一要素,生产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高技术产

最新整理《大学》经典名句知识讲解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理想,是要彰显一个人光明的德行,是要他亲近爱护百姓,是要他抵达完美的目标。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3、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要想 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 4、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通过对万事万物 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5、《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诗经》中说:“周朝虽然是古老的国家,但却禀受了天命,自我更新。”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不追求完善。 6、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做国君的,要做到仁义;做臣子的,要做 到恭敬;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顺;做父亲的,要做到慈爱;与他人交往,要做到讲信用。 7、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君主贵族们能够以前代的君王为榜样,尊重贤人,亲近亲族,一般平民百姓也都蒙受恩泽,享受安乐,获得利益。所以,虽然前代君王已经去世,但人们是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

大学之道古文版

按照儒家的理解,所谓“大学”乃是“大人之学”。钱德洪曾问王阳明:“《大学》者,昔儒以为‘大人之学’矣。敢问大人之学何以在于‘明明德’乎?”阳明回答:“夫为大人之学者,亦惟去其私欲之蔽,以明其明德,复其天地万物一体之本然而已耳”;“故止于至善以亲民而明其明德,是之谓大人之学。”(《大学问》)所谓“大人”是与“小人”相对而言的。何谓大人?孟子曾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离娄下》)体有贵贱,有小大。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孟子·告子上》)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 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孟子·告子上》)这就是说,所谓“大人”就是这样的人:他没有丧失自己的天然本真的仁爱之心,并且扩充培育这颗仁爱之心,确立这颗仁爱之心作为本体,遵从这颗仁爱之心。这其实也就是上文所说的“立德”、“成圣”之人。进一步说,所谓“大人之学”,所学的乃是“大人之事”。那么,何谓“大人之事”?孟子指出: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孟子·尽心上》)孟子所说的“居仁由义”就是两个方面:一方面以仁爱之心为根据、为精神家园;一方面以正义原则为大路、为人间正|34 |道。孔子曾感慨道:“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论语·雍也》)故孟子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离娄上》)上文谈到的“修身立德”,其实就是“居仁”的问题;“致用亲民”,其实就是“由义”的问题。孟子还说: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这就是说,对于大学,包括现代大学来说,全部“学问”的根本、核心所在,就是“求其放心”而已—找回那一颗被放失了、茅塞了、物蔽了的仁爱之心。这倒不是说仁爱之心即是全部的“学问”,而是说仁爱之心乃是所有“学问”的本源所在。这是儒家思想的一个根本观念:仁爱乃是所有一切的大本大源、源头活水。所以,一个合格的大学生,一个懂得立德爱人的大学之道、具有居仁由义的大学精神的青年人,应该是这样一个人,如曾子所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关于大学之道的思考

大学之道的思考 “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大学》开篇章序就明确地告诉我们这本书是用来教导百姓的。那么教导的内容是什么呢?《大学》第一章就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让百姓仁爱敦睦、明理向善,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这恰恰是儒教所提出的三纲。 怎么样去“明明德”呢?“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文中细致的给我们讲述了一条“明明德”的途径。只要你按照这个步骤循序渐进的去践行,就有可能达到“明明德”的目标,不是一定会达到,儒家讲凡是不能逾礼,所以总会受到社会上的制约。文中只是给了我们一个大纲,或者说是一个方向。而在这些步骤中,“修身”前面都是个人自身的内在做法,而后面的都是面向外界社会的外在体现,处于这样一个转折点,“修身”则是最为关键的一环。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很严峻的向我们表述了身正的重要性。就修身而言,“格、致、诚、正”是修身的途径和方法;“齐、治、平”是修身的不同层次和目的;而达到不同目的的过程,就是“明明德”的过程。 亲民,意为改变人们封建的陈旧的观点,教化民众懂得互相关爱,和睦相处。止于至善,是使人达到儒家所提倡的至善的境界。“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不应该是分开的三个方面,而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弘扬善性的同时,让百姓明理向善,也使得自己达到一种完善的境界。文中提到“...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

治者否矣”。除了告诫我们修身之重要性之外,还有不能舍本逐末。“知止而后有定...虑而后能得”,知止即为始,而能得即为终。明明德为始,亲民、止于至善则为终。凡事有始有终,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是不可能的! 古之教育教导人们如何去“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而今天我们的教育重点则为专业知识与技能,忽略了修身的重要性,偏离了道德层面的教化。现代教育培育出的才全德缺的社会精英,就像是埋在社会的一颗定时炸弹,一旦走上歧途,运用他所熟悉的技能或者知识,谁都不能保证他会对社会造成多大的损害。相反,哪怕是一个文盲,但是他懂得如何使人向善,在我看来,他比一些社会精英所做的贡献都大。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只有熟悉掌握专业知识及相关技能,才能在未来有所建树。但是,正如比赛时喊出的口号一样,我们也应该“道德第一,知识第二”。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亦可见道德之重也!

当代教育学-袁振国

当代教育学-袁振国 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学校教育则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二、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制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人口发展状况以及青少年心理特征等的制约。在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的多种特征中,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是各国最重要的特征。 一、规模迅速增长教育增长是指教育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教育发展是教育从一个较低的水平或地位提高到一个较高的水平或地位,它涵摄数量、质量,效益的上规模、上层次、上水平。

二、体制和结构显著变化双轨制即19~20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分别为贵族及资产阶级子女与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筛选严格、差异悬殊、互相分离、互不沟通的两个学校系统。单轨制即20世纪后期所形成的统一的、具有多样职能的、纵横沟通的单一学校系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单轨制逐渐替代双轨制。 三、内涵逐渐扩大正规教育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全面系统的训练和培养活动。非正规教育是在正规教育制度以外所进行的,为成人和儿童有选择地提供学习形式的有组织、有系统的活动,包括各种岗位培训、校外教育、继续教育等。非正式教育是指每个人从日常生活经验和生活环境(家庭、工作单位、社会)中学习和积累知识技能,形成态度和见识的无组织、无系统的终身过程。 、不平等严重存在教育平等是个体获得相同的受教育机会、过程和结果的历史追求,其核心是消除因性别、种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