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研究综述_王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定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收稿日期:2009-03-25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

理机制及预防与干预对策研究”(08110040)

作者简介:王

琨(1973-),女,河北清苑人,副教授,教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发展与教育心理.

文章编号:1674-2494(2009)04-0098-04

摘要:网络成瘾作为一种新的心理社会问题在大中学生中日益严重.在国外,这种现象从20世纪90年代

已经有研究者关注和研究.近年来,我国研究者也开始重视这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大进展.对网络成瘾的概念界定、大学生诊断测量与大学生网络成瘾相关因素及干预各个方面的实证研究进行综述,有利于研究者进一步

深入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成瘾;诊断标准和测量;相关因素;干预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研究综述

王琨,郭雪莉,翟巧相

(保定学院教育系,河北保定071000)

2009年7月保定学院学报Jul.,2009

第22卷第4期JOURNAL OF BAODING UNIVERSITY Vol.22No.4

1网络成瘾的概念

网络成瘾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社会

现象,但目前人们对这种现象的界定和命名还不统一.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美国精神病学家Goldberg 宣称自己在临床上发现了一种新的心理疾病,并把它命名为IAD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指的是个体由于过度使用因特网而导致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的一种现象.在美国,这个概念使用“成

瘾”

这一术语受到了许多学者的质疑[1].美国匹兹堡大学的Young 博士最早用实证方法对网络成瘾进行定量研究.Young 通过调查证实网络成瘾现象确实存在[2].她认为,网络成瘾和药物依赖不同,它更像是一种冲动控制障碍.网络成瘾是指在没有明显成瘾物质的情况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上网,导致社会和心理的适应行为损害.

Davis 针对一些学者对

“网络成瘾”这一名称的质疑,提出了PIU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的概念,国内把它译成“病理性网络使用”,并区分出一般病理性网络使用和特殊病理性网络使用[3].

Hall 和Parsons [4]提出IBD

(Internet Behavior Dependence )网络行为依赖.网络行为依赖的并发症包括意志消沉、冲动控制障碍和低自尊.他们认为IBD 是一种适应不良的认知应付风格.

研究者对网络成瘾现象所使用的术语不同,但含义还是近似的,可统称为与过度使用网络相关的障碍,即一种

因对网络的过度使用而产生的生理、

心理及社会适应方面的障碍.

2大学生网络成瘾的诊断和测量

Young 对赌博成瘾的10个诊断标准加以修订,形成网络

成瘾的测量工具.该问卷有8道题,如果被试对其中的5个题项给予肯定回答,即可确诊为网络成瘾[5],这是目前大学生网络成瘾研究中被广泛使用的诊断依据.另外还有她的网络成瘾量表,该量表为自评量表,由20道题组成,每道题有6种选择,赋值0~5分,该量表在国外网络成瘾研究中较为常用.在林伟等人使用该量表对大学生的研究中,该量表

的内部一致性系数达到0.9264,

各条目与量表的相关在0.32~0.88之间,均有显著意义.对结构效度的考核结果也与量表设计的初衷吻合[6].

Beard 在Young 的基础上对量表进行修订,提出5+3的诊断标准.若诊断为网络成瘾,有5项是必须的,此外以下3项标准应该至少具有一项才可能被诊断为互联网成瘾,即只

要满足5+1个标准,

即可诊断为网络成瘾[7].Morahan-Martin 等人针对大学生这一特定的互联网使

用群体,从互联网使用引起学业工作问题、

个人的感伤、戒断症状、心境的改变等角度评价了PIU ,编制了具有13个项目的量表[8].

Davis 编制了《戴维斯在线认知量表》(Davis Online Cog -nition Scale ,简称DOCS )[9].该量表包含5个因素:安全感、社会化、

冲动性、压力应对、孤独与现实,共36个题项,是一种7级自陈量表.如果被试测出的总分超过100或任一维度上的得分达到或者超过24,则认为是网络成瘾.研究者李宁等以大学生为被试使用该量表结果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

信、

效度,总量表的α系数为0.94,各因素α系数在0.77~0.87之间[10].研究者沈模卫、张峰等人以大学生为被试,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方法,对DOCS 的测验项目进行筛选,剩余11个项目,构成了大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量表(PIUS-CS ),包含3个因素,α系数分别为0.63、0.63和0.59,总量表的α系数为0.76,表明量表具有较高的同质性.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构想效度理想[10-11].

DOI:10.13747/ki.bdxyxb.2009.04.028

台湾学者Chou翻译了Brenner编制的“互联网相关成瘾行为量表”,此量表共有32个项目,具有较好内部一致性系数(α=0.87).经过Chou等人的修订后的中文版量表第二版共有37个项目,内部一致性系数α达到0.925[12].

台湾学者陈淑惠以大学生为样本,编制“中文网络成瘾量表”.该量表包含5个因素:强迫性上网行为、戒断行为与退瘾反应、网络成瘾耐受性、时间管理问题、人际及健康问题,共26个题项,是一种四级自评量表.总分代表个人网络成瘾的程度,分数越高表示网络成瘾倾向越高.吴文丽等人使用此量表对大学生的研究结果表明,全量表的α系数为0.942,各因素α系数分别为0.791、0.788、0.725、0.849、0.788[13].

白羽与樊富珉修订了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修订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包含19个项目、4个因子(强迫性上网及网络成瘾戒断反应、网络成瘾耐受性、人际与健康问题、时间管理问题),4个因子的分半信度在0.73~0.78之间;各因子的内部一致性在0.77~0.84之间,全量表为0.84,表明该量表是行之有效的[14].

崔丽娟、赵鑫用安戈夫方法设定的网络成瘾量表,该量表共12个题目,界定分数为7,即受试者在12个项目中,有7个做出肯定回答即被界定为网络成瘾者[15].李宁等人对大学生使用该量表,结果表明网络成瘾量表的分半信度为0.710(p<0.01),总量表的α系数为0.83,也反映了测验具有较好的信度[16].

还有研究者从大学生互联网使用类型上着手编制了“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问卷”[17].徐梅、张锋等人从互联网使用动机出发,编制了大学生互联网使用动机量表[18].另外,很多研究者使用自编网络成瘾量表对大学生进行诊断及测量研究,在此不再多述.

我国的研究者开始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网络成瘾方面诊断及测量研究,研究网络成瘾的诊断标准和测量量表已有较快的发展.目前国内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研究中,使用频次较多的量表,有台湾学者陈淑惠编制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和崔丽娟、赵鑫用安戈夫方法设定的网络成瘾量表.另外,许多研究者使用自编的量表,有些量表缺乏可靠的信、效度检验.由于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不同标准或量表,致使在对大学生的网络成瘾进行鉴别时结果出现了很大的差异,不容易做验证和比较研究.

3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相关因素的研究

3.1网络特征因素

网络本身具有的某些特点容易使人上瘾.Young(1997)根据自己的研究提出了网络成瘾的ACE解释模型,认为是网络具有的匿名性、方便性和逃避现实性特点,正是网络的这些特点导致了网络成瘾.

“去抑制性”是网络导致用户沉溺的最根本特性,是指个体在网络社会中因受某种外加因素的影响所出现的抑制作用的减弱,因而其行为比现实生活中更不受约束.研究表明,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去抑制性程度要远高于非网络成瘾者[19].

尽管网络本身具有的某些特点容易使人上瘾,但我们不能将这种成瘾行为只归咎于网络本身,网络所带来的好处要远远多于它的不利因素,并且更多的大学生网络使用者并没有出现成瘾行为,是否产生网络成瘾还要看网络的使用者.

3.2生理因素

生理理论认为人脑中有“快乐中枢”,当网络成瘾者上网时对大脑进行化学反应式的刺激,从而释放出多巴胺,进而使人产生快感.如果这种刺激是经常性的,大脑会强化自身的这种化学反应,从而产生成瘾行为.美国匹兹堡大学心理学教授基姆伯雷博士的一份研究资料表明,网络成瘾的发生机理是由于沉溺者上网时间过长,使得大脑相关的高级神经中枢持续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并使血压升高,然后则令人更加颓废和消沉.

3.3心理因素

坎德尔(Kandell)的研究表明,青少年尤其是大学生,比其他群体更容易产生诸如网络成瘾等问题行为.这除了他们具备丰富的网络知识外,还与他们的心理特点有关.正是这些特定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网络成瘾.

(1)认知因素的研究.Davis(2001)认为非适应性认知是影响病理性网络使用的核心因素,涉及关于自我的认知和关于世界的认知两方面.关于自我的非适应认知主要包括自我怀疑、较低的自我效能感及否定的自我评价等.关于世界的非适应认知则认为网络给了他一切,而现实则一无是处.该模型认为,病理性网络使用的情感和行为症状是由认知症状诱发的[20].

(2)情绪与个性因素研究.一是孤独感的研究.王滨对大学生孤独感与网络成瘾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网络成瘾倾向者比非网络成瘾倾向者更容易形成孤独感,对网络的依赖性越强,上网时间越长,其社会孤独感也越强[21.二是抑郁与焦虑的研究.林伟等研究者对医学大学生情绪状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网络成瘾倾向者和网络使用过度者的抑郁和焦虑程度大于正常网络使用者,抑郁是与网络成瘾关系密切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中罪恶感与无价值感、精神运动迟滞、抑郁心情又是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因素[7]. Young的研究表明,中度至重度的抑郁水平与网络成瘾存在相关.此外,Young还认为,一些与抑郁相关的人格特质,如低自尊、缺乏动机、寻求外界认可、害怕被拒绝等可能是促成网络成瘾发生的原因.

研究者也很重视大学生网络成瘾与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个性心理因素是影响青年学生网络成瘾的最主要因素.周涛对湖南4所大学的调查发现,社交焦虑越严重的学生网络成瘾的倾向越高[22].孙海双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心理障碍倾向(SCL-90总均分、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神经质倾向(情绪不稳定)、心理适应能力差为影响大学生病理性网络使用的可疑心理危险因素[23].易晓明[24]研究的结果表明,网络成瘾者与非网络成瘾者在某些人格特征上有差异.网络成瘾者的心理健康程度较低,适应性低,专业有成就水平低,具有处事不老练、胆怯、缺乏自律的倾向.该研究表明,人格因素的确是影响网络成瘾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王琨,郭雪莉,翟巧相: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研究综述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