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改变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豆改变世界
在今天,土豆(也称马铃薯、洋芋等)是全球第五大作物,名次仅排在小麦、玉米、稻谷和甘蔗之后。
但直到18世纪,土豆对欧洲人来说还是一种新东西,法国王室规劝农夫种植土豆,规劝法国人多吃这种奇异的新物种,而美丽的土豆花则一度成为上流社会的一种时尚,据说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非常喜欢土豆花,她甚至把它们戴在头上,而路易十六本人则把一朵土豆花放进打眼中,以至激发了一种短期时尚——法国贵族把土豆植物挂在衣服上招摇过市。
光荣属于安第斯山先民
土豆是由西班牙殖民者从美洲引入欧洲的。
1853年,人们为16世纪英国探险家德雷克爵士(此人专门在美洲打劫西班牙商人)塑立了一座雕像:德雷克凝望地平线,右手握着一枚土豆。
雕像底座上写着:“德雷克爵士,欧洲土豆传播者,1586年。
数百万播种地球的人们,永远铭记他。
”实际上,把土豆引入欧洲的人很可能不是德雷克爵士;即便是他,这项荣誉也应该属于种植土豆的安第斯山人。
安第斯山,地球上最长的山脉,沿南美洲太平洋海岸形成一道8850千米长、在许多地方高度超过6700千米的屏障,其上分布着由地质断层连接的多座火山,这些断层互相推挤,引发地震、洪水和山體滑坡。
就算在地质平静时期,安第斯山区的气候也复杂多变,由于空气稀薄,气温可以在短短几小时内从24℃下降到0℃以下。
然而,在这个地质、气候条件如此恶劣的地方,’却出现了世界上最伟大的文明之一——甚至还在古埃及^修建金字塔的时候,安第斯山人已经建造起了他们自己的大庙和仪式广场。
数千年来,从当今厄瓜多尔到智利所在地,好斗的安第斯山人争权夺利,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印加人,他们在闪电般的袭击中占领了安第斯山区的大部分,他们建造道路和城市,这些城市因使用黄金而显得金碧辉煌。
安第斯山区的不同文化有着各自鲜明的特色,但它们拥有一个共同点,这就是:都是由块根农作物供养的,而本文所讲的土豆,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
土豆起源于秘鲁南部,早在公元前8000年~公元前5000年,秘鲁人就开始对野生土豆进行改良和人工种植。
野生土豆包含茄碱和番茄碱,科学家相信这些有毒化合物帮助土豆抵御危险,如真菌、细菌和人类的袭击。
安第斯山区先民发现,骆马和无峰驼在吃有毒植物前会先舔食黏土(在骆马和无峰驼的胃里,有毒植物与黏土微粒粘在—起,最终安全通过消化道,使它们不会中毒。
请参见相关链接:《怎样避免土豆毒性》)。
受此启发,他们把野生土豆浸泡在用黏土和水配制的“卤液”里。
最终,安第斯山人繁育出了低毒性土豆。
不过,一些毒性大的古老土豆品种也保留了下来,因为它们更能抵御风霜。
在秘鲁和玻利维亚的市场上,迄今仍有土豆和黏土—起出售。
像今天的欧洲人一样,安第斯山区的印第安人也是把土豆烤、烘和捣碎后食用。
比如,把土豆烤烘、削皮、剁碎、晾干,制成“土豆碎”;把土豆放进水里发酵,制成黏稠而有臭味的“土豆茸”;把土豆磨成浆,过滤,制成“土豆浆”。
最常见的一种做法是:在夜里把土豆晾在室外,然后在早晨的阳光下解冻;经过多次冻结、解冻后,制成绵软多汁的土豆团;挤出水分,成为僵硬的“土豆沫”,也称巧纽土豆;用巧纽土豆炖制出一种安第斯山风味汤。
在永久低温的地下仓库里,巧纽土豆保存多年也不会损失营养成分,可以作为粮食歉收时的保险粮储备。
印加军队乃至整个印加帝国、印加文明之前的文明、后来的西班牙殖民者,都依赖巧纽土豆生存。
16世纪,银矿工人以巧纽土豆为食,为西班牙殖民者创造了巨额财富。
就算在今天,一些安第斯山区村民庆祝土豆丰收的方式也和几百年前的祖先几乎—模一
样。
收获土豆后,村民在自家的土豆地上,先把土堆进近50厘米高的拱顶陶炉中,然后把茎秆、稻草、灌木、木片和牛粪塞进炉子里燃烧,直到炉子烧得发白时,把新鲜土豆放进炉灰里烘烤。
人们用烤土豆蘸着粗盐和黏土吃,夜风把烤土豆的香味带到几千米外。
土豆改变了世界
1532年,以弗朗西斯科?皮萨罗为首的首批西班牙殖民者抵达安第斯山地区,他们发现了当地印第安人吃的这种奇异的圆形块茎。
很快,发现新食物的消息传播开来。
30年之内,甚至远至加那利群岛的西班牙农夫也开始向法国和荷兰(荷兰当时是西班牙帝国的—部分)出口土豆了。
对土豆的最早的科学描述,则是在1596年由—位瑞士自然学家给出的。
与此前的欧洲作物都不同,土豆不是生长自种子,而是生长自小块的块茎。
欧洲农夫最初对这种外来作物既有兴趣又很怀疑,有人认为它是催情物,有人认为它是发烧或麻风病的诱因。
法国哲学评论家丹尼斯‘狄德罗在其所著《百科全书》(也是欧洲启蒙时代的第一本纲要)一书中对土豆持中性态度。
他写道:“无论你怎么烹制,这个块根(土豆)都索然无味,黏黏糊糊。
它不被认为是一种美食,但能提供充足合理的健康食物。
它会引起腹胀,但对农人和劳工的强壮身子来说,腹胀又算得了什么呢?”
由于这种不太热心的推荐,土豆在欧洲传播缓慢。
1744年,普鲁士(德国北部的古王国)遭遇大饥荒,身为土豆爱好者的国王腓特烈大帝下令农夫吃土豆。
在18世纪的英格兰,农夫们认为土豆来自于他们的死敌。
法国在接纳土豆方面的步子尤显慢吞吞的,在法国传播土豆的先锋人物是奥古斯丁?巴曼提耶。
巴曼提耶是一名药剂师,曾在“七年战争”期间服役并被普鲁士军队五次抓获。
在多次坐牢期间,他能吃到的食物几乎只有土豆,但土豆保持了他的身體健康(请参见相关链接:《土豆的营养价值》)。
这促使巴曼提耶在战争于1763年结束后变成了营养化学先驱,他把自己的余生都用来推广土豆。
巴曼提耶可谓生逢其时。
1775年,路易十六加冕后,取消了对谷物价格的控制,导致面包价格飞涨,并引发了“面粉大战”——82个城镇发生了超过300次内乱。
巴曼提耶不遗余力地宣传:只要法国人愿意吃土豆,内乱就会烟消云散。
与此同时,他展开了一场又一场公关秀:向高层贵宾提供全土豆晚宴,据说美国前总统托马斯?杰斐逊也是贵宾之一,他吃得如此尽兴,乃至于把法国菜介绍给了美国人;据说巴曼提耶还游说国王夫妇戴土豆花;他还在巴黎市郊大面积种植土豆。
在17、18世纪的欧洲,大多数年份都出现了饥荒:从1500-1800年,法国发生了至少40次全国性大饥荒;从1523N1623年,英格兰发生了17次全国性大饥荒。
很显然,当时欧洲的粮食无法自给自足。
而土豆改变了一切——那时多达一半的农田都实行休耕,只有夏天才耕种,而土豆引入后,农夫们在黼地上种植土豆,欧洲的粮食供应翻了番。
到18世纪末,土豆在欧洲大部分地区都成为大宗食物。
几乎40%的爱尔兰人除土豆外不再吃其他任何固體食物;在荷兰、比利时、普鲁士和波兰,这—数字在10%~30%之间。
在从爱尔兰到俄罗斯乌拉尔山以西的3200千米长的“土豆国家带”,温饱问题几乎全部解决。
最后,欧洲在粮食供应方面终于能自给自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