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课件8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是由法国数学家古诺1838年在《财富理论中有关数 学原理的研究》著作中创立了双(寡)头模型
2. 模型建立与求解:
u1=q1p(Q)-c1q1=q1×[8-(q1+q2]-2q1=6q1-q1q2-q12 u2=q2p(Q)-c2q2=q2×[8-(q1+q2]-2q2=6q2-q1q2-q22 利用“反应函数”法求解—— maxu1(q1,q2)=max(6q1-q1q2-q12) maxu2(q1,q2)=max(6q2-q1q2-q22) 约束条件 q1≥ 0, q2≥ 0 求得反应函数q1*=3- q2/2, 同理反应函数q2*=3- q1/2, 根据纳什均衡定义,两个反应函数的交点即是其纳什均衡 解, q1*= q2*= 2。 纳什均衡解:(2,2) 此时Q= q1*+ q2*= 4, u1=u2=6×2-2×2-22=4, 市场出清价格P=8-2-2=4
(二)博弈树的结构元件:
⑴结:包括决策结和终点结。决策从空心圆圈开始,所有 旁边标注参与人的空心圆圈或黑点均是决策结。决策结 是参与人采取行动的时点,与旁边标注的参与人共同给 出了该博弈的参与人及各参与人的行动次序,即谁在什 么时候行动。 终点结位于博弈树最下端,表明博弈结束及博弈的一个可 能的结果,并唯一地给出达到该结果的一条博弈路径。 终点结下端的得益值给出各博弈方在此可能结果下的各 自得益。习惯上,得益向量中各分量的排列顺序与博弈 树上各参与人的行动次序是。 ⑵枝:是从一个决策结到其直接后续结的连线,每一个枝 代表参与人的一个行动选择。在每个枝旁边标注该具体 行动的名称或代号。一般地,每个决策结下有多个枝, 给出每次行动时的行动空间。 ⑶信息集:将博弈树中某一行动阶段具有相同信息的所有 决策结称为一个信息集。
四、博弈的分类和均衡
行动次序
信 息
静 态
纳什均衡 纳什 贝叶斯均衡 海萨尼
动 态
子博弈精练纳什均衡 泽尔腾 精练贝叶斯均衡 泽尔腾等
完全信息 不完全信息
第三节
一、概念:
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二、博弈的策略式表达: 所有参与人同时选择自己的策略,所有参与人选择的策略 共同决定每个参与人的得益。在静态博弈中每个参与人 只选择一次,策略就等同于行动,而在动态博弈中,策 略是参与人在各个阶段行动的全面计划。 G={S1…,Si…,Sn…;u1…,ui…,un}表示有n个参与人的策略 式表达博弈 其中Si第i个参与人的策略空间。用Siα(α=1,2,…)表 示Si中某个特定策略。在静态博弈中, Si 中所包含的所 有Siα就是第i个参与人所有可选择的行动。 ui是第i个参与人的得益函数,它是所有参与人的某个特定 策略组合的函数,即ui =ui(S1α…,Siγ…,Snδ)。
二、博弈的组成要素:
1、参与人:指博弈中选择行动以最大化自己效用的决策主体 (可以是个人或团体); 2、行动:指参与人在博弈进程中轮到自己选择时所作的某个具 体选择; 3、策略:指参与人在博弈中选择行动的规则,即在博弈进程中 什么情况下选择什么行动的预先安排; 4、信息:指参与人在博弈中所知道的关于自己及其他参与人的 行动、策略及其得益(支付)函数等知识; 5、得益(支付):指参与人在博弈结束后从中获得的效用; 6、结果:博弈结束后,建模者(分析者)从行动、得益及其 他变量的取值中所挑选的要素的集合
★到了1953年,所有将被经济学家们在此后20年中应用到 的博弈理论事实上都已被发现。但直到70年代中期,博 弈论还保持着独立领域的地位,与主流经济学关系不大。 ★70年代,当经济学家们开始将注意力集中于研究具有理 性行为但只具有有限信息的个体时,信息成了许多模型 的焦点。当个体行为受到重视之后,他们采取行动的时 间顺序也开始被明确地结合进来。这一添加使博弈开始 具备足够的结构,从而可以得到有趣的且始料不及的结 果。重要的“工具箱”式的文献包括早已问世但久未得 到应用的泽尔腾(Selten,1965)关于完美性 (perfectness)及海萨尼(Harsanyi,1967)关于不完全 信息的文章,包括泽尔腾(1975)以及克瑞普斯和威尔 逊(Kreps & Wilson,1982b)对完美性加以扩展的文章, 还包括克瑞普斯、米尔格罗姆、罗伯茨和威尔逊 (Kreps, Milgrom,Roberts & Wilson,1982)关于不完全 信息重复博弈的文章。
博弈树
进入者 进 x 在位者 默许 不进 x’ 在位者 打击 默许 进
进入者
不进 x 默许 打击 打击 在位者
x 在位者
默许 打击 (-10,0)(0,300)
(40,50)
(0,300)
(40,50)
(-10,0) (0,300)
(0,300)
动态市场进入博弈1
动态市场进入博弈2
三、子博弈精练纳什均衡:
四、纳什均衡:
1、定义: n个参与人的策略式表达博弈 G={S1…,Si…,Sn…;u1…,ui…,un} 策略组合S*={S1*…,Si*…,Sn*}是一个纳什均衡, 如果对于每一个i, Si*给定其他所有参与人选择 S-i*={S1*…,Si-1*, Si+1*…, Sn*}情况下第i个参与人的最优策略。 数学表达式即:ui(Si*,S-i*)≥ ui(Siα,S-i*)对任意Siα∈Si和任意 的i都成立。 2、具体解释: 假设有n个人参与博弈,给定其他人策略的条件下, 每个人选择自己的最优策略,所有参与人的最优策略一 起构成一个策略组合。在这一策略组合中,由于每个参 与人选择的都是自己的最优策略,也就是说给定其他人 策略不变的情况下,没有任何单个参与人有积极性选择 其他策略,从而没有任何人有积极性打破这一均衡。
引申——制度的自动实施。
第四节 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一、定义 二、扩展式表达 (一)一个动态博弈的扩展式表达应包括以下要素: ⑴参与人集合:i=1,…,n;此外,用N代表虚拟的参 与人——自然; ⑵参与人的行动次序:谁在什么时候行动; ⑶参与人的行动空间:在每次行动时,参与人有哪些行 动可供选择; ⑷参与人的信息集:每次行动时,参与人知道些什么; ⑸参与人的函数:在博弈结束后,每个参与人得到些什 么 ⑹外生事件(即“自然”的选择)的概率分布 通常用“博弈树”来表示n个人有限策略动态博弈的上述 全部要素
3.涵义——囚徒困境(即个体理性,集体非理性)。
分析: ⑴若两厂商合作: 则总得益u=QP(Q)-CQ=Q(8-Q)-2Q=6Q-Q2 得Q*=3, u*=9(即u1=u2=4.5), P=6 ⑵若其中某一厂商不合作(假设为厂商1),而另一厂商 合作(假设为厂商2): 则q1*=3-q2/2=3-1.5/2=2.25, u1*=5.06 q2=3/2=1.5, u2=3.375 P=4.25 结论:厂商1和2均不合作。
1不可置信威胁策略:泽尔腾1965尼提出了对纳什 均衡概念的重要改进“子博弈精练纳什均衡”, 用于区分动态博弈中“合理纳什均衡”和“不合 理纳什均衡”,将纳什均衡中包含的不可置信威 胁策略的纳什均衡剔除出去。 2、子博弈定义:一个扩展式表示博弈的子博弈G是 由一个单结信息集x开始的与所有该决策结的后 续结(包括终点结)组成的能自成一个博弈的原 博弈的一部分。 3、子博弈精练纳什均衡定义: 扩展式博弈的策略组合S*={S1*…,Si*…,Sn*}是一 个子博弈精练纳什均衡,如果①它是原博弈的纳 什均衡②它在每一个子博弈上给出纳什均衡。
注:理性人:指有一个很好定义的偏好,在面临给定的约束条件下能最 大化自己偏好的人。 由于偏好的多样性,所以理性人可以是利己的,也可以是利他的。 这也就是某些经济学家要将Self-interested behavior译成自为行为而不 是自利行为的原因。
他人决策的影响或对他人决策的影响。其实,所有其他 人的选择(决策)对此人的影响,都被总结在一个参 数——价格中了。这样,一个人在选择时面对的是一个 非人格化的东西,而不是其他理性选择的个体。 ★而在很多情况下,如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中,人们的选 择是直接相互影响的,而不是通过价格来间接作用。 ★ 博弈论建立的模型符合现代微观经济学范式。这个范式 的实质是分析以自利为目标的个人之间的互动,这种自 利行为不仅受到个人收入、信息和能力的约束,而且它 还通过个人的选择影响他人。 ★这就需要我们确定:谁是相关的人——博弈的参与者, 他们做什么选择——行动,他们的目标是什么——支付, 以及他们知道什么——信息。
二、博弈论的发展及在经济学中应用
★博弈论被普遍认为起步于冯.诺依曼(Von Neumann)和摩 根斯坦恩(Morgenstern)于1944年出版的名著《博弈理论 与经济行为》(The Theory of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引入了一个思想——对冲突加以数学分析, 并且提供了相应的术语。 ★塔克(Tucker)发展了“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理 论;纳什(Nash)发表了关于均衡的定义和存在性的论文 (Nash, 1950b, 1951)。这两项工作奠定了非合作博弈理 论的基石。 ★与此同时,合作博弈理论(cooperative game theory)也取 得了丰硕成果。包括纳什(1950a)和夏普利 (Shapley,1953b)关于“讨价还价博弈”(bargaining game) 的论文以及吉利斯(Gilies,1953)和(1953a)夏普利关于 “核”(core)的论文。
三、博弈的得益矩阵表示:
两人有限博弈的策略式表达及其求解可以方便地用得益矩阵直 观地给出。 有限博弈的条件:⑴参与人的个数有限; ⑵每个参与人可选择的策略个数有限。 “囚徒困境”的例子 囚徒B 坦白 抵赖
坦白 囚徒A 抵赖
-8,-8 -10,0
0,-10 -1,-1
其中:第一个数字是A的得益,第一二个数字是 B的得益。
• ★70年代,经济学家们开始发现将博弈 论与复杂的经济问题结合起来可能会得 到什么结果。理论与应用方面的创新对 于分析非对称信息和动态行为尤为有用。 在80年代,博弈论迅速成为主流经济学 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它几乎吞没 了整个微观经济学
第二节、博弈理论概述
一、概念:
是研究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主体的理性选择行为及这些选择 的均衡结果的理论。
7、均衡:是所有参与人的最优策略或行动的组合; ★博弈规则:指上述要素中参与人、行动和(均衡)结果的统 称。
三、分类:
1、参与人是否合作分: ⑴合作博弈 ⑵非合作博弈 2、在非合作博弈中按行动的先后次序分: ⑴静态博弈:指参与人同时行动或虽非同时行动但后行动者不 知道先行动者采取了什么具体行动; ⑵动态博弈:参与人的行动有先后次序,且后行动者能观察到 先行动者所选择的行动 3、在非合作博弈中按参与人对其他参与人的各种特征信息的获 得差异分: ⑴完全信息博Fra Baidu bibliotek:每个参与人对其他参与人的特征信息有完备 的知识 ⑵不完全信息博弈:每个参与人对其他参与人的特征信息不知 道或认识不完备。
★可以说,纳什均衡是一种僵局。 ★纳什1950年证明,任何有限博弈都 至少存在一个纳什均衡,若是无限博 弈则不一定。 ★一个博弈可能有多个纳什均衡,而 具体那个均衡会实现,纳什均衡本身 不能给出回答。
五、举例——古诺模型
1.模型假定: ⑴.行业中只有2个厂商,每个厂商都有相同的边 际成本C’(q1)= C’(q2)= 2 ⑵.产品是同质或无差异的; ⑶.没有潜在进入者进入该行业,在观察期内厂商 数目保持不变; ⑷.每个厂商均以产量作为决策变量,同时开展竞 争,在选择产量时都假定对方的产量保持不变; ⑸市场需求的反函数为P=P(Q)=8-Q
第三章 博弈论模型
第一节 现代经济学与博弈论
★现代经济学在某种意义上说是研究人的理性选择的学科, 即研究人的决策行为 ★人之所以要选择(决策)是因为现实生活中存在许多两 难问题。在现代经济学中这类冲突常常被称为消长律 (Trade off)。消长律是指在一个问题中有两个以上的因 素互有替代性,此消彼长,即不能两全其美。 ★价格理论也是研究人的理性选择问题,但有两个基本假 定,即①市场的参与人足够多②参与人之间不存在信息 不对称问题。在价格理论中,个体的决策就是在给定的 约束条件下(偏好或生产函数、收入或成本、价格)最 大化自己的效用或利润。在选择(决策)中,没有考虑
2. 模型建立与求解:
u1=q1p(Q)-c1q1=q1×[8-(q1+q2]-2q1=6q1-q1q2-q12 u2=q2p(Q)-c2q2=q2×[8-(q1+q2]-2q2=6q2-q1q2-q22 利用“反应函数”法求解—— maxu1(q1,q2)=max(6q1-q1q2-q12) maxu2(q1,q2)=max(6q2-q1q2-q22) 约束条件 q1≥ 0, q2≥ 0 求得反应函数q1*=3- q2/2, 同理反应函数q2*=3- q1/2, 根据纳什均衡定义,两个反应函数的交点即是其纳什均衡 解, q1*= q2*= 2。 纳什均衡解:(2,2) 此时Q= q1*+ q2*= 4, u1=u2=6×2-2×2-22=4, 市场出清价格P=8-2-2=4
(二)博弈树的结构元件:
⑴结:包括决策结和终点结。决策从空心圆圈开始,所有 旁边标注参与人的空心圆圈或黑点均是决策结。决策结 是参与人采取行动的时点,与旁边标注的参与人共同给 出了该博弈的参与人及各参与人的行动次序,即谁在什 么时候行动。 终点结位于博弈树最下端,表明博弈结束及博弈的一个可 能的结果,并唯一地给出达到该结果的一条博弈路径。 终点结下端的得益值给出各博弈方在此可能结果下的各 自得益。习惯上,得益向量中各分量的排列顺序与博弈 树上各参与人的行动次序是。 ⑵枝:是从一个决策结到其直接后续结的连线,每一个枝 代表参与人的一个行动选择。在每个枝旁边标注该具体 行动的名称或代号。一般地,每个决策结下有多个枝, 给出每次行动时的行动空间。 ⑶信息集:将博弈树中某一行动阶段具有相同信息的所有 决策结称为一个信息集。
四、博弈的分类和均衡
行动次序
信 息
静 态
纳什均衡 纳什 贝叶斯均衡 海萨尼
动 态
子博弈精练纳什均衡 泽尔腾 精练贝叶斯均衡 泽尔腾等
完全信息 不完全信息
第三节
一、概念:
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二、博弈的策略式表达: 所有参与人同时选择自己的策略,所有参与人选择的策略 共同决定每个参与人的得益。在静态博弈中每个参与人 只选择一次,策略就等同于行动,而在动态博弈中,策 略是参与人在各个阶段行动的全面计划。 G={S1…,Si…,Sn…;u1…,ui…,un}表示有n个参与人的策略 式表达博弈 其中Si第i个参与人的策略空间。用Siα(α=1,2,…)表 示Si中某个特定策略。在静态博弈中, Si 中所包含的所 有Siα就是第i个参与人所有可选择的行动。 ui是第i个参与人的得益函数,它是所有参与人的某个特定 策略组合的函数,即ui =ui(S1α…,Siγ…,Snδ)。
二、博弈的组成要素:
1、参与人:指博弈中选择行动以最大化自己效用的决策主体 (可以是个人或团体); 2、行动:指参与人在博弈进程中轮到自己选择时所作的某个具 体选择; 3、策略:指参与人在博弈中选择行动的规则,即在博弈进程中 什么情况下选择什么行动的预先安排; 4、信息:指参与人在博弈中所知道的关于自己及其他参与人的 行动、策略及其得益(支付)函数等知识; 5、得益(支付):指参与人在博弈结束后从中获得的效用; 6、结果:博弈结束后,建模者(分析者)从行动、得益及其 他变量的取值中所挑选的要素的集合
★到了1953年,所有将被经济学家们在此后20年中应用到 的博弈理论事实上都已被发现。但直到70年代中期,博 弈论还保持着独立领域的地位,与主流经济学关系不大。 ★70年代,当经济学家们开始将注意力集中于研究具有理 性行为但只具有有限信息的个体时,信息成了许多模型 的焦点。当个体行为受到重视之后,他们采取行动的时 间顺序也开始被明确地结合进来。这一添加使博弈开始 具备足够的结构,从而可以得到有趣的且始料不及的结 果。重要的“工具箱”式的文献包括早已问世但久未得 到应用的泽尔腾(Selten,1965)关于完美性 (perfectness)及海萨尼(Harsanyi,1967)关于不完全 信息的文章,包括泽尔腾(1975)以及克瑞普斯和威尔 逊(Kreps & Wilson,1982b)对完美性加以扩展的文章, 还包括克瑞普斯、米尔格罗姆、罗伯茨和威尔逊 (Kreps, Milgrom,Roberts & Wilson,1982)关于不完全 信息重复博弈的文章。
博弈树
进入者 进 x 在位者 默许 不进 x’ 在位者 打击 默许 进
进入者
不进 x 默许 打击 打击 在位者
x 在位者
默许 打击 (-10,0)(0,300)
(40,50)
(0,300)
(40,50)
(-10,0) (0,300)
(0,300)
动态市场进入博弈1
动态市场进入博弈2
三、子博弈精练纳什均衡:
四、纳什均衡:
1、定义: n个参与人的策略式表达博弈 G={S1…,Si…,Sn…;u1…,ui…,un} 策略组合S*={S1*…,Si*…,Sn*}是一个纳什均衡, 如果对于每一个i, Si*给定其他所有参与人选择 S-i*={S1*…,Si-1*, Si+1*…, Sn*}情况下第i个参与人的最优策略。 数学表达式即:ui(Si*,S-i*)≥ ui(Siα,S-i*)对任意Siα∈Si和任意 的i都成立。 2、具体解释: 假设有n个人参与博弈,给定其他人策略的条件下, 每个人选择自己的最优策略,所有参与人的最优策略一 起构成一个策略组合。在这一策略组合中,由于每个参 与人选择的都是自己的最优策略,也就是说给定其他人 策略不变的情况下,没有任何单个参与人有积极性选择 其他策略,从而没有任何人有积极性打破这一均衡。
引申——制度的自动实施。
第四节 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一、定义 二、扩展式表达 (一)一个动态博弈的扩展式表达应包括以下要素: ⑴参与人集合:i=1,…,n;此外,用N代表虚拟的参 与人——自然; ⑵参与人的行动次序:谁在什么时候行动; ⑶参与人的行动空间:在每次行动时,参与人有哪些行 动可供选择; ⑷参与人的信息集:每次行动时,参与人知道些什么; ⑸参与人的函数:在博弈结束后,每个参与人得到些什 么 ⑹外生事件(即“自然”的选择)的概率分布 通常用“博弈树”来表示n个人有限策略动态博弈的上述 全部要素
3.涵义——囚徒困境(即个体理性,集体非理性)。
分析: ⑴若两厂商合作: 则总得益u=QP(Q)-CQ=Q(8-Q)-2Q=6Q-Q2 得Q*=3, u*=9(即u1=u2=4.5), P=6 ⑵若其中某一厂商不合作(假设为厂商1),而另一厂商 合作(假设为厂商2): 则q1*=3-q2/2=3-1.5/2=2.25, u1*=5.06 q2=3/2=1.5, u2=3.375 P=4.25 结论:厂商1和2均不合作。
1不可置信威胁策略:泽尔腾1965尼提出了对纳什 均衡概念的重要改进“子博弈精练纳什均衡”, 用于区分动态博弈中“合理纳什均衡”和“不合 理纳什均衡”,将纳什均衡中包含的不可置信威 胁策略的纳什均衡剔除出去。 2、子博弈定义:一个扩展式表示博弈的子博弈G是 由一个单结信息集x开始的与所有该决策结的后 续结(包括终点结)组成的能自成一个博弈的原 博弈的一部分。 3、子博弈精练纳什均衡定义: 扩展式博弈的策略组合S*={S1*…,Si*…,Sn*}是一 个子博弈精练纳什均衡,如果①它是原博弈的纳 什均衡②它在每一个子博弈上给出纳什均衡。
注:理性人:指有一个很好定义的偏好,在面临给定的约束条件下能最 大化自己偏好的人。 由于偏好的多样性,所以理性人可以是利己的,也可以是利他的。 这也就是某些经济学家要将Self-interested behavior译成自为行为而不 是自利行为的原因。
他人决策的影响或对他人决策的影响。其实,所有其他 人的选择(决策)对此人的影响,都被总结在一个参 数——价格中了。这样,一个人在选择时面对的是一个 非人格化的东西,而不是其他理性选择的个体。 ★而在很多情况下,如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中,人们的选 择是直接相互影响的,而不是通过价格来间接作用。 ★ 博弈论建立的模型符合现代微观经济学范式。这个范式 的实质是分析以自利为目标的个人之间的互动,这种自 利行为不仅受到个人收入、信息和能力的约束,而且它 还通过个人的选择影响他人。 ★这就需要我们确定:谁是相关的人——博弈的参与者, 他们做什么选择——行动,他们的目标是什么——支付, 以及他们知道什么——信息。
二、博弈论的发展及在经济学中应用
★博弈论被普遍认为起步于冯.诺依曼(Von Neumann)和摩 根斯坦恩(Morgenstern)于1944年出版的名著《博弈理论 与经济行为》(The Theory of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引入了一个思想——对冲突加以数学分析, 并且提供了相应的术语。 ★塔克(Tucker)发展了“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理 论;纳什(Nash)发表了关于均衡的定义和存在性的论文 (Nash, 1950b, 1951)。这两项工作奠定了非合作博弈理 论的基石。 ★与此同时,合作博弈理论(cooperative game theory)也取 得了丰硕成果。包括纳什(1950a)和夏普利 (Shapley,1953b)关于“讨价还价博弈”(bargaining game) 的论文以及吉利斯(Gilies,1953)和(1953a)夏普利关于 “核”(core)的论文。
三、博弈的得益矩阵表示:
两人有限博弈的策略式表达及其求解可以方便地用得益矩阵直 观地给出。 有限博弈的条件:⑴参与人的个数有限; ⑵每个参与人可选择的策略个数有限。 “囚徒困境”的例子 囚徒B 坦白 抵赖
坦白 囚徒A 抵赖
-8,-8 -10,0
0,-10 -1,-1
其中:第一个数字是A的得益,第一二个数字是 B的得益。
• ★70年代,经济学家们开始发现将博弈 论与复杂的经济问题结合起来可能会得 到什么结果。理论与应用方面的创新对 于分析非对称信息和动态行为尤为有用。 在80年代,博弈论迅速成为主流经济学 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它几乎吞没 了整个微观经济学
第二节、博弈理论概述
一、概念:
是研究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主体的理性选择行为及这些选择 的均衡结果的理论。
7、均衡:是所有参与人的最优策略或行动的组合; ★博弈规则:指上述要素中参与人、行动和(均衡)结果的统 称。
三、分类:
1、参与人是否合作分: ⑴合作博弈 ⑵非合作博弈 2、在非合作博弈中按行动的先后次序分: ⑴静态博弈:指参与人同时行动或虽非同时行动但后行动者不 知道先行动者采取了什么具体行动; ⑵动态博弈:参与人的行动有先后次序,且后行动者能观察到 先行动者所选择的行动 3、在非合作博弈中按参与人对其他参与人的各种特征信息的获 得差异分: ⑴完全信息博Fra Baidu bibliotek:每个参与人对其他参与人的特征信息有完备 的知识 ⑵不完全信息博弈:每个参与人对其他参与人的特征信息不知 道或认识不完备。
★可以说,纳什均衡是一种僵局。 ★纳什1950年证明,任何有限博弈都 至少存在一个纳什均衡,若是无限博 弈则不一定。 ★一个博弈可能有多个纳什均衡,而 具体那个均衡会实现,纳什均衡本身 不能给出回答。
五、举例——古诺模型
1.模型假定: ⑴.行业中只有2个厂商,每个厂商都有相同的边 际成本C’(q1)= C’(q2)= 2 ⑵.产品是同质或无差异的; ⑶.没有潜在进入者进入该行业,在观察期内厂商 数目保持不变; ⑷.每个厂商均以产量作为决策变量,同时开展竞 争,在选择产量时都假定对方的产量保持不变; ⑸市场需求的反函数为P=P(Q)=8-Q
第三章 博弈论模型
第一节 现代经济学与博弈论
★现代经济学在某种意义上说是研究人的理性选择的学科, 即研究人的决策行为 ★人之所以要选择(决策)是因为现实生活中存在许多两 难问题。在现代经济学中这类冲突常常被称为消长律 (Trade off)。消长律是指在一个问题中有两个以上的因 素互有替代性,此消彼长,即不能两全其美。 ★价格理论也是研究人的理性选择问题,但有两个基本假 定,即①市场的参与人足够多②参与人之间不存在信息 不对称问题。在价格理论中,个体的决策就是在给定的 约束条件下(偏好或生产函数、收入或成本、价格)最 大化自己的效用或利润。在选择(决策)中,没有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