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理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地理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的培养
作者:刘信
来源:《求学·教学教研版》2018年第02期
摘要:本文从认知的内容、认知的主体和认知的目标三方面解释了地理核心素养之一——区域认知素养的内涵,并结合对《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教材和习题的解读,提出了地图教学、综合分析、归纳演绎、区域比较、调查观察等几种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方法。
关键词:区域认知;教材解读;题例分析;方法途径
“认知”是人们对事物、现象等进行分析、解释和预测的过程,它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意识。“区域认知”就是从地理学科角度,对特定区域的地理事象分析、解释和预测的过程,它是学生理解、剖析地理规律、地理原理和人地关系的重要思想和方法。学生是否掌握了这种方法,是否具备了这种能力,是否树立了这种意识,是核心素养高低的标志之一。
一、区域认知内涵
(一)认知内容
1.区域特征的认知
区域特征认知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进行,首先是从区域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两方面来概括区域最显著的特征或标志;其次是研究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解释由这些要素产生和衍生的各种地理事象;第三层面是分析某些地理事象区位选择的依据,预测地理要素或地理事象的变化趋势。我们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优势来培养学生的区域特征认知素养。世界地理的十三个重点区域、中国地理的四大区域都是典型的案例,我们在利用这些案例教学时既要引导学生认知各个区域的特征,积累基本的地理知识,又要举一反三,总结出孤立案例中包含的规律性东西,锻炼学生的基本技能,培育学生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在反复演练中帮助学生摸索、提炼、总结出区域特征认知的思维和方法,最终提升学生区域特征认知素养。
2.区域差异的认知
区域差异是区域特征的对比表现,存在于区内和区际之间。不同区域相同地理要素、相同区域不同地理要素可进行对照、比较和分析,找到它们的差异之处,从而加深对区域特征的认
知。这样有利于区域事象的区位评析和区域发展条件的分析、判断,最终提升学生区域现状的认知能力、区域发展的预测能力。
3.区域联系的认知
区域有不同的尺度、不同的类型、不同的功能,相互间有并列关系,也有统属关系,对这些关系的分析就是区域横向联系的认知。与之相对的就是区域纵向联系的认知,即区域内部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分析。我们可以选择区域联系的典型案例进行“抛砖引玉”式教学,如中国东部经济带与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关联、温帶海洋性气候在欧洲与美洲分布范围异同的比较、中国西北干旱的气候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等。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让学生明确区域与区域之间、区域要素之间是有联系的,通过这个联系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知纷繁复杂的地理事象的道理。
4.区域发展的认知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特征,这导致不同区域的发展条件、人类活动方式、人地关系的形式和问题等也不相同。而正确认识和处理人地关系、保证区域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地理学科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地理核心素养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发现和分析区域问题、提出和论证解决措施、分析和推断区域发展变化的能力,最终服务于人类社会,防患于未然。
(二)认知主体
学生是区域认知的主体,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让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积累经验,总结方法和技能,培养正确的情感和价值观,而不是把教师的认知经验和认知结果直接讲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完全从教师的视角来认知区域,学生没有足够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勇于探索”“乐学会学”等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所以,在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时要保障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坚持过程重于结果、方法重于知识、规律重于个案的原则。
(三)认知目标
区域认知的目的是使学生积累丰富的地理知识,使学生对地理事象的观察力更为敏锐,培养、提高和树立区域分析、解释、预测的方法、能力和意识,形成理解地理过程、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的思想和方法,能够正确认识区域人地关系和问题,形成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区域的观念,最终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德“立”人“树”。
二、教材分析解读
湘教版教材必修三《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的编写充分体现了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理念,展现了地理学科在分析、解决河流流域相关问题时的思想、方法
和过程。首先教材图文资料相结合,提供素材让学生认知区域的范围、位置、地形、资源、气候、水文等特征,从而让学生能有理有据地评析区域发展。其次介绍了田纳西河流域治理开发前的状况:“20世纪初期,沦为美国东部最贫穷、最落后地区之一”,这也相当于是引导学生认知区域差异。第三,以区域纵向联系的认知为主,区域横向联系的认知较少涉及。“河水资源与水利开发、水电和核电发展”与“经济(工业、农业)发展”的纵向联系以文字、图形形式呈现;“气候(降水)、地形与洪水”和“梯级开发与防洪”的纵向联系以活动问题形式呈现;“地形、水电与农业”“水利与渔业”的纵向联系以补充材料形式呈现。“田纳西河流域的航运网与美国内河水运系统”“拥有全美最大的电力系统”是区域的横向联系。第四,对区域发展的认知是本章教材编排的重点。教材指出了田纳西河流域早期开发利用方面的失误,“过度垦殖、滥伐森林”导致了“水土流失、土地荒芜”。然后把环境保护和开发治理前后的区域状况进行对比,“洪水控制”“建成航运网和综合性工业基地”“变成优美风景区”“人均收入提高”,给了学生鲜明而深刻的印象。那么造成这种巨大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流域治理”“水资源综合开发”“因地制宜发展工农业”“环境保护(灭蚊防疟、植树造林、复垦、垃圾处理)”等措施在文字叙述中杂以图片深化。这样一来,学生就对人地关系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综合思维”“人地观念”等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就在一定程度得到了实现。
本章教材站在学生角度编写,充分展现地理学习的进阶过程,“学材”特色突出。教材先以文字、图形形式提供素材,让学生充分认知田纳西河流域的特征和开发治理前后区域的发展变化,然后以问题活动形式让学生利用素材研究区域发展问题,评析区域决策得失,总结经验,认识研究和规划流域开发整治的一般方法和过程。内容编排方式、表达方式、设计的课内外活动都紧紧围绕“学习”这个核心,只要按照教材走,学生的主体地位很容易就体现出来。美中不足的是教材表达方式比较单一,只有地图、景观图、文字三种。内容设计比较简单,有些结论性东西都已经直接告知,资源种类及分布、气候(降水)特征以文字材料形式呈现使学科特色下降。
本章教学内容的目的是通过对某一流域开发建设具体内容和综合治理具体措施的学习,来掌握研究或规划流域开发建设和综合治理的一般方法。因此,“田納西河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今天的田纳西河流域”“田纳西河流域治理与开发的经验”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在整个地理课程体系中,本章内容仅是体现新课程标准的一个案例,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把握案例原则,学习案例又不局限于案例。
三、试题举例分析
(一)试题举例
早期的田纳西河流域山清水秀,森林繁茂。19世纪后期起,流域内人口激增,开发利用强度加大,致使环境恶化,灾害频发,经济发展滞后。1933年开始,在田纳西河管理局的统一协调和严格管理下,实施了以治理田纳西河为核心的流域综合整治和开发,取得了全流域水电、火电、核电并网供电,合理利用土地,治理污染,改善水质,发展旅游业等一系列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