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_蓝纯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语言学赋予隐喻下述重要特征: 第一, 隐喻概念系统的运行是自动的、无知无觉的、经 常的, 不易被人们察觉; 第二, 大部分的新鲜隐 喻( new met aphors) 都是约定俗成隐喻( convent ional met aphors) 的延展, 因此具有与后者一样 的特性, 受同样的原则约束; 第三, 有些隐喻概 念具有广泛的普遍性, 例如/ 时间即空间0隐喻, 另外一些隐喻则表现出更多的文化特征。
同样 的分析可以用 于例( 12) 到 ( 14) 。例 ( 12) 中 T R 是 一本书, L M 是报 纸; 例( 13) 中 T R 是胸部, LM 为水的压力; 例( 13) 中 T R 是 物价, LM 是市场经济作用, 均为抽象物体。从 例( 12) 到例( 14) 我们同样可以观察到由静态接 触/ 下0逐渐发展出一种隐喻义。
语言所体现的概念系统包含了成千上万的 认知隐喻。问题是: 这些隐喻的产生是随意的、 偶然的还是有据可寻? 作为认知语言学的哲学
* 本文初稿曾在第七届国外语言学( 1998, 洛阳) 研讨会上宣读, 作者根据与会者的意见做了一定的修改。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9 年第 4 期( 总第 120 期)
# 7#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笔者对检索出的数量众多的/ 上0和/ 下0进 行了随机抽样, 去掉少数语境不足不便分析的 句例( 特别是去掉了出现近五百次的/ 上海0) , 最后构成本文实际研究语料的为 750 个随机抽 取的/ 上0和 434 个随机抽取的/ 下0。笔者对每 一例/ 上0和/ 下0按下列变量进行分析, 即文中 的意思、原型模式( 为动态上/ 下, 静态上/ 下或 静态接触上/ 下) 、T R、L M、路径、纵坐标、隐喻 拓展。完成定性分析之后, 还做了定量分析, 计 算出含隐喻拓 展义的语料占全部语料的百分 比, 不含隐喻拓展义的语料占全部语料的百分 比, 以及每个隐喻拓展义的出现频率等等。
在例( 1) 中, T R 是我们, L M 是山顶; 在例( 2) 中 T R 是气 温, LM 是 38 度, 请注 意例 ( 2) 中的 / 上0已经发展出隐喻义/ 气温高为上0; 例( 3) 中 T R 是我们, L M 是山坡; 例( 4) 中 T R 是气温, L M 是零下 10 度, 同样, 例( 4) 中的- 下. 也已拓 展出隐喻义/ 气温低为下0。
我们将标示静态关系的-上. 和-下. 称为静 态-上. 和静态-下. , 图( 3) 和图( 4) 是静态-上. 和静态-下. 的形象显示。
例如:
( 5) 月亮高高地挂在树梢上。 ( 6) 男性地位在女性地位之上。 ( 7) 种子埋在地下。 ( 8) 女性地位在男性地位之下。
例( 5) 中的 T R 是月亮, LM 是树梢; 例( 6) 中的 T R 是男性地 位, L M 是女性地位; 例( 6) 中的 / 上0已是以隐 喻义出现, 即/ 地位高为上0; 例 ( 7) 中的 T R 是种子, LM 是地面; 例 ( 8) 中 的 T R 是女性地位, LM 是男性地位, 同样, 例( 8) 中的/ 下0也是以隐喻义出现, 即/ 地位低为下0。
难。
( 14) 在市场经济作用下, 物价有升有降。
例( 9) 中的 T R 是 笔, LM 是报 纸, 均为具 体物 件; 例( 10) 中的 L M 仍是报纸, 但 T R 为抽象物 体即一篇文章; 例 ( 11) 中的 T R, 一个发言, 和 LM , 会, 均为抽象物体。从例( 9) 到( 11) , 我们 可以注意到从静态接触/ 上0逐渐延展出一种隐 喻义。
本文的研究重点/ 上0和/ 下0均表现为一种 空间意象图式, 标示 T R 在某一时段内沿纵坐 标的运动轨迹或所处的特定位置。我们将标示 动态关系的/ 上0 和/ 下0称为动态/ 上0 和动态 / 下0。图 1 和图 2 是动态/ 上0和动态/ 下0的形 象描述。
例如:
( 1) 我们爬上山顶。 ( 2) 气温上升到 38 度。 ( 3) 我们走下山坡。 ( 4) 气温下降到零下 10 度。
关键词: 隐喻, 意象图式, 始原域, 目标域
11 引言
本文从认 知角度研 究汉语的 空间隐喻 现 象。/ 空间隐喻0指的是将空间方位投射到非空 间概念上的隐喻。本文重点研究/ 上0和/ 下0这 两个空间概念, 对取自语料库的真实语料进行 定性定量分析, 以求达到下述目标: o 揭示汉语的/ 上0、/ 下0两个概念是沿着怎样
当/ 上0和/ 下0作为空间意象图式被用来构 造其他非空间概念时, 也就是说当我们给予某 个非空间概念一个空间纵坐标轴, 一个 T R, 一 个 LM 及一条 路径 时, 我 们将这 称为 / 上0 和 / 下0的一个隐喻拓展。/ 上0和/ 下0作为空间意
象图式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即 T R, L M 和路 径, 为我们分析语料提供了现成的参数。我们 对从语料库中检索出的每一例/ 上0和/ 下0均找 出它们在各自语境中的 T R, L M 和路径, 然后 判断语境中所隐含的纵坐标轴是为空间意义上 的纵坐标轴还是为空间范围之外的纵坐标轴, 比如时间坐标, 或者数量坐标等等。如果确为 空间纵坐标, 则我们可以断言该语境中的/ 上0 或/ 下0并无隐喻拓展义; 如果为空间范围以外 的纵坐标, 则我们可以有理由认为该语境中的 / 上0或/ 下0已拓展出隐喻义。
的隐喻路径拓展, 从中发现汉民族怎样通过 空间隐喻来构造其他非空间概念; o 揭示所发现的隐喻拓展( metaphorical ex tension) 的经验基础( ex periential g rounding ) 和 实现方式( realizat ions) ; o 为今后进行不同语言的认知隐喻研究提供 语料分析的可操作模式。
我们在进行语料分析时还发现静态/ 上0、 / 下0有一种特殊用法, 可称为静态接触/ 上0 和 静态接触/ 下0, 因为在这种用法中, T R 与 L M 之间不仅是一种静态关系, 而且 T R 与 L M 的 表面有直接接触。如图( 5) 和图( 6) 所示。
例如:
( 9) 报纸上放着一支笔。 ( 10) 报纸上有一篇文章。 ( 11) 会上有一个发言。 ( 12) 报纸下面盖着一本书。 ( 13) 胸部 在 水 的 压 力 下, 初 学 者 会 感到 呼 吸 困
31 作为意象图式隐喻的空间隐喻
认知语言学界普遍认为, 在所有隐喻中空 间隐喻对人类的概念形成具有特殊 重要的意 义, 因为多数抽象概念都是通过空间隐喻来表 达和理解的( 参阅 Nag y 1974, Hill 1982, Vanparys 1984, Dahl 1995, Klein 1987, Yu 1996 等) 。Lakoff & T urner ( 1989: 99_100) 认为 空 间隐 喻 是 一 种 意 象 图 式 隐 喻 ( imag e schema
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
北京外国语大学 蓝 纯
提要: 本文从认知角度出发研究汉语的空间 隐喻, 其 前提是: ( 1) 隐 喻是人类 认知世 界的重 要手段; ( 2) 空间隐喻是一种意象图式隐喻, 即以空间概念为始 原域, 构建 其它非空 间性的 目标域。由 于人类 的 许多 抽象概念都必须通过空间隐喻来构建, 因此空间隐喻 在人类的认知活动中扮演了不可或 缺的角色。 本文 研究重点在/ 上0 和/ 下0 两个概念上, 旨在通过对真实语料的分析, 找出/ 上0 和/ 下0分 别沿着哪 些隐 喻义拓展, 换言之, 就是要找出汉语里哪些抽象概念是通过/ 上0 和/ 下0 来构建的。笔者通 过对真实 语料 的分 析初步得出下述结论: ( 1) 汉语中有这样一种倾向, 即/ 上0通常与好的事物相连, / 下0 通常与不 好的 事物 相连。( 2) / 上0 与/ 下0 被发现用来构造下述抽象目标域: 状态, 数量, 社会等级, 及时间。( 3) 除 上述 抽象概念外,/ 上0 还被用来描述横向位置的改变。
基础, 经验现实 主义( experient ial realism ) 提供 的答案是: 人类的认知离不开他们的身体体验 和日常生活经验; 认知隐喻的产生同样源于我 们的身体体验和生活经验。另一方面, 一个认知 隐喻一旦广为大众接受, 就会反过来将它自身 的结构强加于现实生活, 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实 现它的影响。最明显的例子有温度计和股价走 势图, 二者均直观地表现了/ 多0与/ 上0之间的 联系。又如卡通画中常以卡通人物耳朵眼里冒 烟来表现愤怒, 这正是 ANGER IS HOT FL UID IN A CONT AINER 这一隐喻的形象体现。
从结构上说, 隐 喻是将始原域( source domain) 的框架投射 到目标域 ( t arget domain) 之 上, 这种投射是单向的, 不存在从目标域到始原 域的投射。这种投射又是部分的, 因为始原域 的框架只有部分会被投射到目标域之上。这种 投射不是随意的, 它遵循 Lakof f ( 1993) 提出的 t he Invariance Principle, 即所投射的结 构应与 目标域的原有内部结构相一致。
# 8#
metaphor) , 它将作为始原域的空间概念投射到 抽象的目标域上, 在这一过程中, 空间意象及其 内在的逻辑都被保留下来。
L akof f 对意象图式( image schema) 的定义 是/ 相对简单的、在我们的日常身体体验中不断 重复出现的结构, 如容器、途径、联系、外力、平 衡, 或如某种空间方位或关系: 上 ) 下, 前 ) 后, 部分 ) 整体, 中心 ) 边缘0( 1987: 267) 。这些结 构对人类来讲具有直接的意义, 因为它们都源 于人类的直接身体体验。据 Langacker ( 1987) 认知语法理论, 意象图式主要由动体( t raject or, T R) 、陆标( landm ark, L M ) 和路径( PATH ) 三 部分组成, 表现的是 T R 与 LM 之间某种不对 称的关系, T R 为这一不对称关系中的主体, 其 空间方位有待确定, L M 为参照物, 为主体的方 位确定 提供参照。TR 所 经过的路 径称为 PATH。当 然意 象 图式 并 不一 定 表示 T R 与 L M 之间的动态关系, 它也可标示二者之间的 静态关系, 当所标示关系为静态关系时, 也即 PATH 为零。
需要指出的是隐喻的经验基础和实现之间 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区别仅在于一个先于隐喻 存在, 一个后于隐喻出现。从历史的角度来说, 在上一代人眼里属于隐喻实现的现象, 在下一 代人看来很可能已变为该隐喻的经验基础而被 想当然地接受。
认知隐喻研究现在主要面临两大课题。首 先应该对英语以外的语言的隐喻系统做大量的 基础研究, 以求证明不仅在英语中, 而且在其他 语言中, 抽象思维都是部分通过隐喻来实现的。 其次是有关隐喻概念系统的普遍性或相对性。 一方面人类的认知活动植根于日常 的身体体 验, 而不同民族的身体体验却是相同的, 因此有 理由假设普遍性的隐喻概念的存在; 另一方面 由于身体体验不能独立于特定的文化和社会之 外, 我们也有理由推论在不同文化的隐喻概念 系统中应该存在差异。然而, 不同的语言、文化 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表现出隐喻概念系统的同和 异, 却是亟待扎扎实实的对比研究来回答的问 题( Yu 1996) 。
21 西方认知隐喻研究简述
当代西方认知语言学认为, 从性质上说, 隐 喻不属于纯语言的范畴, 而属于认知的范畴, 我 们在日常语言中见到的隐喻表达法不过是隐喻 概念系统的浅层表现。作为一种基本的认知模 式, 隐喻让我们通过相对具体、结构相对清淅的
概念去理解那些相对抽象、缺乏内部结构的概 念。简言之, 隐喻是我们理解抽象概念、进行抽 象思维的主要途径。
41 语料收集与分析
笔者于 1998 年 3 月至 7 月在英国兰卡斯 特大学作访问学生, 在该校语言学系一位中国 同事的帮助下, 主要通过互联 网, 收集 了大约 180 万字 的 汉 语书 面 语 语料, 这些 语 料 来自 1998 年 4 月 1 日至 6 月 30 日在大陆、台湾、香 港和海外华人团体中出版的报纸、期刊和书籍。 随后 笔 者用 香 港 理 工 大学 语 言 中 心 的同 事 Chris Greaves 设计的汉语检索软件对这些语料 进行检索, 一共收集到 8079 例/ 上0和 4387 例 / 下0, 可以计算出/ 上0和/ 下0的出现频率分别 为每 100 万字 4488133 个和 2437122 个。
同样 的分析可以用 于例( 12) 到 ( 14) 。例 ( 12) 中 T R 是 一本书, L M 是报 纸; 例( 13) 中 T R 是胸部, LM 为水的压力; 例( 13) 中 T R 是 物价, LM 是市场经济作用, 均为抽象物体。从 例( 12) 到例( 14) 我们同样可以观察到由静态接 触/ 下0逐渐发展出一种隐喻义。
语言所体现的概念系统包含了成千上万的 认知隐喻。问题是: 这些隐喻的产生是随意的、 偶然的还是有据可寻? 作为认知语言学的哲学
* 本文初稿曾在第七届国外语言学( 1998, 洛阳) 研讨会上宣读, 作者根据与会者的意见做了一定的修改。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9 年第 4 期( 总第 120 期)
# 7#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笔者对检索出的数量众多的/ 上0和/ 下0进 行了随机抽样, 去掉少数语境不足不便分析的 句例( 特别是去掉了出现近五百次的/ 上海0) , 最后构成本文实际研究语料的为 750 个随机抽 取的/ 上0和 434 个随机抽取的/ 下0。笔者对每 一例/ 上0和/ 下0按下列变量进行分析, 即文中 的意思、原型模式( 为动态上/ 下, 静态上/ 下或 静态接触上/ 下) 、T R、L M、路径、纵坐标、隐喻 拓展。完成定性分析之后, 还做了定量分析, 计 算出含隐喻拓 展义的语料占全部语料的百分 比, 不含隐喻拓展义的语料占全部语料的百分 比, 以及每个隐喻拓展义的出现频率等等。
在例( 1) 中, T R 是我们, L M 是山顶; 在例( 2) 中 T R 是气 温, LM 是 38 度, 请注 意例 ( 2) 中的 / 上0已经发展出隐喻义/ 气温高为上0; 例( 3) 中 T R 是我们, L M 是山坡; 例( 4) 中 T R 是气温, L M 是零下 10 度, 同样, 例( 4) 中的- 下. 也已拓 展出隐喻义/ 气温低为下0。
我们将标示静态关系的-上. 和-下. 称为静 态-上. 和静态-下. , 图( 3) 和图( 4) 是静态-上. 和静态-下. 的形象显示。
例如:
( 5) 月亮高高地挂在树梢上。 ( 6) 男性地位在女性地位之上。 ( 7) 种子埋在地下。 ( 8) 女性地位在男性地位之下。
例( 5) 中的 T R 是月亮, LM 是树梢; 例( 6) 中的 T R 是男性地 位, L M 是女性地位; 例( 6) 中的 / 上0已是以隐 喻义出现, 即/ 地位高为上0; 例 ( 7) 中的 T R 是种子, LM 是地面; 例 ( 8) 中 的 T R 是女性地位, LM 是男性地位, 同样, 例( 8) 中的/ 下0也是以隐喻义出现, 即/ 地位低为下0。
难。
( 14) 在市场经济作用下, 物价有升有降。
例( 9) 中的 T R 是 笔, LM 是报 纸, 均为具 体物 件; 例( 10) 中的 L M 仍是报纸, 但 T R 为抽象物 体即一篇文章; 例 ( 11) 中的 T R, 一个发言, 和 LM , 会, 均为抽象物体。从例( 9) 到( 11) , 我们 可以注意到从静态接触/ 上0逐渐延展出一种隐 喻义。
本文的研究重点/ 上0和/ 下0均表现为一种 空间意象图式, 标示 T R 在某一时段内沿纵坐 标的运动轨迹或所处的特定位置。我们将标示 动态关系的/ 上0 和/ 下0称为动态/ 上0 和动态 / 下0。图 1 和图 2 是动态/ 上0和动态/ 下0的形 象描述。
例如:
( 1) 我们爬上山顶。 ( 2) 气温上升到 38 度。 ( 3) 我们走下山坡。 ( 4) 气温下降到零下 10 度。
关键词: 隐喻, 意象图式, 始原域, 目标域
11 引言
本文从认 知角度研 究汉语的 空间隐喻 现 象。/ 空间隐喻0指的是将空间方位投射到非空 间概念上的隐喻。本文重点研究/ 上0和/ 下0这 两个空间概念, 对取自语料库的真实语料进行 定性定量分析, 以求达到下述目标: o 揭示汉语的/ 上0、/ 下0两个概念是沿着怎样
当/ 上0和/ 下0作为空间意象图式被用来构 造其他非空间概念时, 也就是说当我们给予某 个非空间概念一个空间纵坐标轴, 一个 T R, 一 个 LM 及一条 路径 时, 我 们将这 称为 / 上0 和 / 下0的一个隐喻拓展。/ 上0和/ 下0作为空间意
象图式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即 T R, L M 和路 径, 为我们分析语料提供了现成的参数。我们 对从语料库中检索出的每一例/ 上0和/ 下0均找 出它们在各自语境中的 T R, L M 和路径, 然后 判断语境中所隐含的纵坐标轴是为空间意义上 的纵坐标轴还是为空间范围之外的纵坐标轴, 比如时间坐标, 或者数量坐标等等。如果确为 空间纵坐标, 则我们可以断言该语境中的/ 上0 或/ 下0并无隐喻拓展义; 如果为空间范围以外 的纵坐标, 则我们可以有理由认为该语境中的 / 上0或/ 下0已拓展出隐喻义。
的隐喻路径拓展, 从中发现汉民族怎样通过 空间隐喻来构造其他非空间概念; o 揭示所发现的隐喻拓展( metaphorical ex tension) 的经验基础( ex periential g rounding ) 和 实现方式( realizat ions) ; o 为今后进行不同语言的认知隐喻研究提供 语料分析的可操作模式。
我们在进行语料分析时还发现静态/ 上0、 / 下0有一种特殊用法, 可称为静态接触/ 上0 和 静态接触/ 下0, 因为在这种用法中, T R 与 L M 之间不仅是一种静态关系, 而且 T R 与 L M 的 表面有直接接触。如图( 5) 和图( 6) 所示。
例如:
( 9) 报纸上放着一支笔。 ( 10) 报纸上有一篇文章。 ( 11) 会上有一个发言。 ( 12) 报纸下面盖着一本书。 ( 13) 胸部 在 水 的 压 力 下, 初 学 者 会 感到 呼 吸 困
31 作为意象图式隐喻的空间隐喻
认知语言学界普遍认为, 在所有隐喻中空 间隐喻对人类的概念形成具有特殊 重要的意 义, 因为多数抽象概念都是通过空间隐喻来表 达和理解的( 参阅 Nag y 1974, Hill 1982, Vanparys 1984, Dahl 1995, Klein 1987, Yu 1996 等) 。Lakoff & T urner ( 1989: 99_100) 认为 空 间隐 喻 是 一 种 意 象 图 式 隐 喻 ( imag e schema
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
北京外国语大学 蓝 纯
提要: 本文从认知角度出发研究汉语的空间 隐喻, 其 前提是: ( 1) 隐 喻是人类 认知世 界的重 要手段; ( 2) 空间隐喻是一种意象图式隐喻, 即以空间概念为始 原域, 构建 其它非空 间性的 目标域。由 于人类 的 许多 抽象概念都必须通过空间隐喻来构建, 因此空间隐喻 在人类的认知活动中扮演了不可或 缺的角色。 本文 研究重点在/ 上0 和/ 下0 两个概念上, 旨在通过对真实语料的分析, 找出/ 上0 和/ 下0分 别沿着哪 些隐 喻义拓展, 换言之, 就是要找出汉语里哪些抽象概念是通过/ 上0 和/ 下0 来构建的。笔者通 过对真实 语料 的分 析初步得出下述结论: ( 1) 汉语中有这样一种倾向, 即/ 上0通常与好的事物相连, / 下0 通常与不 好的 事物 相连。( 2) / 上0 与/ 下0 被发现用来构造下述抽象目标域: 状态, 数量, 社会等级, 及时间。( 3) 除 上述 抽象概念外,/ 上0 还被用来描述横向位置的改变。
基础, 经验现实 主义( experient ial realism ) 提供 的答案是: 人类的认知离不开他们的身体体验 和日常生活经验; 认知隐喻的产生同样源于我 们的身体体验和生活经验。另一方面, 一个认知 隐喻一旦广为大众接受, 就会反过来将它自身 的结构强加于现实生活, 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实 现它的影响。最明显的例子有温度计和股价走 势图, 二者均直观地表现了/ 多0与/ 上0之间的 联系。又如卡通画中常以卡通人物耳朵眼里冒 烟来表现愤怒, 这正是 ANGER IS HOT FL UID IN A CONT AINER 这一隐喻的形象体现。
从结构上说, 隐 喻是将始原域( source domain) 的框架投射 到目标域 ( t arget domain) 之 上, 这种投射是单向的, 不存在从目标域到始原 域的投射。这种投射又是部分的, 因为始原域 的框架只有部分会被投射到目标域之上。这种 投射不是随意的, 它遵循 Lakof f ( 1993) 提出的 t he Invariance Principle, 即所投射的结 构应与 目标域的原有内部结构相一致。
# 8#
metaphor) , 它将作为始原域的空间概念投射到 抽象的目标域上, 在这一过程中, 空间意象及其 内在的逻辑都被保留下来。
L akof f 对意象图式( image schema) 的定义 是/ 相对简单的、在我们的日常身体体验中不断 重复出现的结构, 如容器、途径、联系、外力、平 衡, 或如某种空间方位或关系: 上 ) 下, 前 ) 后, 部分 ) 整体, 中心 ) 边缘0( 1987: 267) 。这些结 构对人类来讲具有直接的意义, 因为它们都源 于人类的直接身体体验。据 Langacker ( 1987) 认知语法理论, 意象图式主要由动体( t raject or, T R) 、陆标( landm ark, L M ) 和路径( PATH ) 三 部分组成, 表现的是 T R 与 LM 之间某种不对 称的关系, T R 为这一不对称关系中的主体, 其 空间方位有待确定, L M 为参照物, 为主体的方 位确定 提供参照。TR 所 经过的路 径称为 PATH。当 然意 象 图式 并 不一 定 表示 T R 与 L M 之间的动态关系, 它也可标示二者之间的 静态关系, 当所标示关系为静态关系时, 也即 PATH 为零。
需要指出的是隐喻的经验基础和实现之间 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区别仅在于一个先于隐喻 存在, 一个后于隐喻出现。从历史的角度来说, 在上一代人眼里属于隐喻实现的现象, 在下一 代人看来很可能已变为该隐喻的经验基础而被 想当然地接受。
认知隐喻研究现在主要面临两大课题。首 先应该对英语以外的语言的隐喻系统做大量的 基础研究, 以求证明不仅在英语中, 而且在其他 语言中, 抽象思维都是部分通过隐喻来实现的。 其次是有关隐喻概念系统的普遍性或相对性。 一方面人类的认知活动植根于日常 的身体体 验, 而不同民族的身体体验却是相同的, 因此有 理由假设普遍性的隐喻概念的存在; 另一方面 由于身体体验不能独立于特定的文化和社会之 外, 我们也有理由推论在不同文化的隐喻概念 系统中应该存在差异。然而, 不同的语言、文化 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表现出隐喻概念系统的同和 异, 却是亟待扎扎实实的对比研究来回答的问 题( Yu 1996) 。
21 西方认知隐喻研究简述
当代西方认知语言学认为, 从性质上说, 隐 喻不属于纯语言的范畴, 而属于认知的范畴, 我 们在日常语言中见到的隐喻表达法不过是隐喻 概念系统的浅层表现。作为一种基本的认知模 式, 隐喻让我们通过相对具体、结构相对清淅的
概念去理解那些相对抽象、缺乏内部结构的概 念。简言之, 隐喻是我们理解抽象概念、进行抽 象思维的主要途径。
41 语料收集与分析
笔者于 1998 年 3 月至 7 月在英国兰卡斯 特大学作访问学生, 在该校语言学系一位中国 同事的帮助下, 主要通过互联 网, 收集 了大约 180 万字 的 汉 语书 面 语 语料, 这些 语 料 来自 1998 年 4 月 1 日至 6 月 30 日在大陆、台湾、香 港和海外华人团体中出版的报纸、期刊和书籍。 随后 笔 者用 香 港 理 工 大学 语 言 中 心 的同 事 Chris Greaves 设计的汉语检索软件对这些语料 进行检索, 一共收集到 8079 例/ 上0和 4387 例 / 下0, 可以计算出/ 上0和/ 下0的出现频率分别 为每 100 万字 4488133 个和 2437122 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