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相分析讲座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实例3
西藏班戈 Ms:5.2 2003年01月22日 O:22-15-36.5 EPS:90.14E 32.67N 57km
H:
该地震理论震中距为 22.12 °,属于 S 影 区范围地震, S 波发育比较完好。用 S-P 确定的震中距为 24.2 °;用目前新确定 的LG2位置确定的震中距为22.2° 以下是北京台分析的震相到时: P:22-20-31.5 S: 24-42.7 震中距偏差:+2.08° LG2: 27-47.1 震中距偏差:+0.08°
地震实例1
青海杂多Ms:5.0 2003年5月20日 O:18-34-35.9 EPS:92.97E 于S影区范 围地震,但 S 波发育还比较完好。用 S-P 确定的震中距为 21.1 °;用目前新确定 的LG2位置确定的震中距为19.9° 以下是北京台分析的震相到时: P:18-39-09.9 S: 42-58.4 震中距偏差:+1.1° LG2: 57-07.5 震中距偏差:-0.1°
震相识别分析原则
P和核面反射波(PCP,SCP,SCS,PCS) 在短周期记录SP上识别。纵波在垂直向 寻找,转换横波在水平向上寻找。 S和其他转换为横波性质的震相均在中长 周期记录的水平分向上识别。尤其指出 的是用于震中定位的S波在中长周期记录 的SK上识别精度会较高。
看看SP记录上可能存在几个地震(P波)
汶川8.0级大地震
O:2008-05-12 06-28-00.0 103.4E 31.0N 10km Ms:8.0 理论震中距:13.74 BJT分析: P:06-31-15.3 S: 34-03.5 震中距:15.07 +1.28 LG2 35-30.6 震中距:13.79 +0.05
汶川地震短周期记录
初步观察结果
看这张有几个地震
一般远震( ⊿=10o-103o)
横波类:(记录图上的特征是N;E向发育) 1 ss地表反射一次的横波 2 PS在震中附近地表反射的横波 3 scs外地核界面反射的横波 4 scp地核界面反射的转换波
远震分析要点
S波影区地震,准确识别P和LG2。 非S波影区地震,准确识别P和S。 •S和SKS易分错,关键点在于S振幅大 •部分深震易把XS错分为S。 •易把PS错分为SKS
我台经验
1 在10o-25op波和s波都比较弱,特别是 s波不易辨认。这之间称为S波影区地震。 有导波lg波出现。 通常用lg到时-p波到时来确定地震的震中 距。
Lg波的认识
Lg波群不是纯粹的大陆勒夫波,而是复 杂的地壳导波,这是由于S波在地表和 MOHO界面之间多次发射叠加,SV和P之 间相互转换,以及由于地壳的横向不均 匀性造成的这些波的散射等效果叠加在 一起。所以长期以来对于lg1和lg2的识别 多在短周期记录SP上寻找,但定位偏差 较大。
S波影区记录特征(P,S微弱;S无)
5°~15° 在这一范围内,P、S• 波仍然处在上地幔低速 层的干扰之下,P波极其微弱,S波几乎分辨不 出来。短周期面波比较明显,尤其是Lg波显著。 有时Lg和Rg波叠加在较长周期的勒夫波和瑞利 波上。在中长周期仪记录图上,Rg波的周期一 般小于5s,Lg波周期通常为3s,最高不超过• 6s, 波的到达顺序为P,S、Lg1、Lg2、Rg
S波影区地震精确定位的研究
长期的地震观测发现我台记录到的 S 波影区地 震存在着定位误差大的现象。由于来自震中距 9°-36°度的地震经过了低速层,造成了S波 不发育。所以 S 波影区地震多用 LG 波来确定震 中距。造成影区地震定位偏差大的现象有两个 原因。 一是长期以来我们多是用短周期记录来区分 LG1和LG2,但定位偏差较大; 二是有的影区地震,S波也少许发育,但用S波 来定位也存在定位偏差大的现象。
一般远震( ⊿=10o-103o)
远震的震相比近震的震相复杂的多,除了有最 基本的p,s波之外,还有很多。 1 纵波类:(记录图上的特征是在Z分向上发育) pp地表反射一次的纵波 AP(pP)震中距附近地表反射的纵波 XP(sP)震中距附近地表反射的转换波 pcp核幔边界反射的纵波 pcs核幔边界反射转换波
地震实例2
四川地震 Ms:4.9 2002年4月10日 O:06-30-19.8 EPS:102.50E 27.49N
H:28km
该地震理论震中距为16.9°,属于S影区 范围地震, S 波少许发育。用 S-P 确定的 震中距为18.0°;用目前新确定的LG2位 置确定的震中距为16.8° 以下是北京台分析的震相到时: P:06-34-15.8 S: 37-35.8 震中距偏差:+1.1° LG2: 39-34.2 震中距偏差:-0.1°
远震的记录特征
震中距在10°~105°范围内的地震称为远震。 远震的射线传播路径长,震相复杂,初至震相 为P波。地振动记录持续时间一般小于1.5h, 各震相的周期较大,随着震中距离的增大,各 震相间的时差也逐渐增大,浅源远震的面波极 其发育,尤其勒夫波、瑞利波呈大周期正弦形 振荡,且频散现象明显(尤其勒夫波),面波 最大振幅与地震初至的到时差值小于45min。 远震在中长周期仪上的记录特征如下:
Lg波的认识
1952年Press和Ewing首先发现
1954年Bath首先提出欧洲大陆地区的Lg波存在两个 不同的分支,即Lg1( 3.45km/s)和Lg2(3.37km/s). 有关Lg波的性质和传播机制存在长期争论
高阶love波(1973年Knopoff等发现各高阶型Love波的群速度在短周期端均
一致地趋向于约3.5km/s的速度值,Love波的高阶型合成理论能很好的解释Lg 波的SH分量) 振幅譜曲线解释了Lg波的垂向和纵向分量) 界面间多次全反射的SH和SV波的迭加)
Rayleigh波频散(1975年Panza和Calcagnile高阶Rayleigh波频散曲线和
SH和SV波的迭加(1982年略大于临界角向莫霍面入射的,并在地壳内部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