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套作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营养生态位上的差异,可以均衡利用地力,提高 作物产量。表现在:
1.可充分利用不同土壤层次的养分和水分。由于不
同作物根系分布深浅、疏密和范围不同,能够充分 利用不同土壤剖面层次的养分和水分。 2.土壤不同种类的养分得以充分发挥。将需肥和吸 肥特性不同的作物搭配种植,可均衡利用土壤养分。
三. 对耕地养分和水分利用的利与弊
四. 间套混作复合群体内生物间的竞争 与互补
1. 边行优势与劣势 2. 病虫害消涨与抗灾作用 3. 分泌物效应──他感作用(Allelopathy)
1. 边行优势与劣势
高矮作物间种或套种预留的空带导致生态条件不同而 表现的产量差异叫边行产量效益。有增产效果的叫边 行优势,呈现减产效果的叫边行劣势。
易出现水肥不足的现象,应及时追肥和灌水, 保证竞争劣势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 矮位作物套播之前要施好基肥,播种时施种肥, 共处期要做到“五早”:早间苗、早补苗、早 中耕除草、早追肥、早治虫。前作收获后,要 及早进行肥水管理,以补足共处期生长量之不 足。
三. 作物生长发育调控技术
(三)化学调控
采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可对间混套作物复合
图2
幅宽 间距 幅宽 间距
带宽
二. 田间结构与配置
(三)间距(图2)
间距指两种作物相邻边行的距离。可根据两种作物行
距一半之和进行调整。
(四)带宽(图2)
带宽指间套作时各种作物顺序种植一遍时所占地面的
宽度,包括各个作物的幅宽和间距。以W表示带宽, S表示行距,N表示行数,n表示作物种数;D表示间 距,则带宽有如下计算公式: 当高位作物种植比例大,且矮位作物不耐荫时,用宽 带种植;高位作物比例小,矮位作物耐荫时,以窄带
布及其相互关系,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是 指间混套作作物冠层在田间的成层分布。水平结构是指作 物群体在田间的横向排列,即作物密度、行数、行株距、 幅宽、间距、带宽等因素的组合。
(一)密度
间作时高位作物密度一般要求高于单作,不耐荫的矮位作
物密度与单作相同或略低,并依作物主次、水肥条件不同 而异。
图1
单作 混作
土地当量比
土地当量比
可以用土地当量比(Land Equivalent Ratio,简写
LER)来反映间、混、套作的土地利用效率。土地当 量比是指获得与间、混、套作中各种作物同等产量所 需各种作物单Yi指间、混、套作中第i个作物的实际产量;Yii
第三 节 间套种技术
一. 作物及其品种选配 二. 田间结构与配置 三. 作物生长发育调控技术
一. 作物及其品种选配
进行间混套作选配作物及其品种要注意以下问 题:
(一)要选用共生期内对环境条件大体相同,但生 态位有差异的作物。例如,我国东北的亚麻与南方 的甘蔗;水浮莲、绿萍与忌涝的芝麻、甘薯等对环 境条件要求差异大,不能间套种。
围窄的病虫害减轻;例如,玉米、大豆间种下的大豆蚜 虫、玉米螟为害均减轻。同时,随着作物种类增加,相 应害虫的天敌种类和数目增多可减轻虫害。 (2)隔离作用抑制某些病虫害的传播与发生 由于他种作物阻隔,同一种作物相互接触、传染病毒的 机会减少,发病率减轻。
(3)抑制杂草生长 例如,多年生牧草第一年生长缓慢,常遭杂草排挤,若 与密植作物如麦类混播,可借助麦类的快速生长抑制杂 草生长。
3.生化互相促进。豆科与非豆科作物间混套作,非
豆科作物把豆科作物固定的部分氮素取走,可刺激 根瘤菌的固氮作用。 4.地面覆盖度和地下根量增加,可防止和减轻土壤 水蚀和风蚀。
弊:间套种作物争肥争水是主要矛盾。而且间套种 距离越短,这种矛盾越大。解决办法是;合理掌握 间种距离、时期、供肥数量和时期。
一. 作物及其品种选配
(二)作物形态生理互相适应。高秆与矮秆、 株型紧凑与松散、尖叶与圆叶、深根与浅根、 最大叶面积一前一后出现的作物或品种间套 作容易成功。混作一般要选用成熟期一致的 品种。 (三)经济效益要高于单作。
间套作作物田间结构是指作物群体在田间的组合、空间分
二. 田间结构与配置
进矮位作物和后熟作物的生长与成熟,除化学催熟外, 适时早收也是一种有效方法。 例如,玉米腊熟期提早收割,堆放后熟,改收老玉米 为青玉米,改收大豆为毛豆均是早收的老办法。
间套作
第一节 概念与发展动向 第二节 间套作效益原理 第三 节 间套种技术
单作、间作
单作(Sale Cropping)也叫纯种,指在同一块田 地上只种一种作物。 间作(Intercropping)指在同一生长季节内,分行 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例如,四行棉花间作四行甘薯,二行玉米间种三行 大豆等。间作作物的播种期、收获期可以相同或不 同,但是,间作作物的共外期长,至少要有一种作 物的共处期占其总生育期的一半以上。计算复种指 数时,间作面积不列入复种面积。
间混套作对病虫害及抗灾的影响表现为两个方面——补 偿效应与致害效应。前者是指间混套作复合群体中,由 于多种作物共处,能减轻病虫草害和旱、涝、风害的效 应。后者是指导致病虫害加重的效应。
2. 病虫害消涨与抗灾作用 补偿效应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农田小气候的改变可减轻病虫害的发生
间混套作复合群体改变了田间小气候,可使生态适应范
混作、套作
混作指在同一块田地上同时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 上作物的种植方式。混作作物在田间分布一般无规 律。 套作: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于行间或株间播种或 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叫套作。或套作种、串种。 套作物的共生期较短,每种作物的共处期均不超过 其总生育期的一半,故套种面积应列入复种指数计 算范围之内。单作、混作、间作、套作种植方式见 图1。
二. 田间结构与配置
(二)行数、行株距和幅宽
要根据作物的计划产量和边际效应确定间作行数。如
上所述,间套种时,高矮作物存在边行优势与劣势。 一般来说,高位作物不可多于、低位作物不可少于边 际效应所影响行数的2倍。例如,棉花与甘薯间作, 棉花的边行优势可达4行,甘薯的边行劣势可达3行, 小麦的边行优势达3行。这样,间作时,棉花的行数 最多可达8行,小麦可达6行,甘薯要在6行以上。 宽幅指分带间和套作时,每种作物两个边行相距的宽 度。混作和分行间作无幅宽。无论高位或矮位作物, 幅宽均要小于单作时相同行数行距的总和。图2
通常高位作物边行由于所处高位的优势,通风透光条
件好,根系竞争能力强,表现出边行优势。矮位作物 由于受到高位作物的不利影响,则表现出边行劣势。 造成过行优劣势的原因与下列因素有关。第一光能差 异。第二,作物种类与品种类型。第三,与间作的行 数有关。第四,边行优势还与地力水平有关。
2. 病虫害消涨与抗灾作用
二. 间混套作作物复合群体在季节利用上的 利与弊
利:各种作物时间生态位不同,占据了各不相同的生 长季节,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全年生长季节。具体表现 在:
1.可解决前后茬作物季节的矛盾,实现一年多熟。
例如在一熟有余,两熟或三熟不足的地区,在前茬作 物生长期套种后茬作物,实现一年两熟或三熟。 2.有利于选用生育期较长、增产潜力较大的中迟熟 品种。例如套作有利于保证作物有足够的生育期。
3. 分泌物效应──他感作用
植物地上和地下部分均可向环境分泌出气态或液态的 代谢物。这些分泌物对周围微生物或其他作物能产生 有利的或不利的影响。其中,直接或间接产生有利影 响者叫正对应效应;产生不利影响者负对等效应。
作物间的他感作用普遍存在。例如,其他作物与蒜苗间作,大
蒜能分泌具有能杀死病虫的蒜素。洋葱的分泌物可在数分钟内 杀死豌豆的黑斑病菌,亚麻可抑制马铃薯盲蝽为害。西北种植 的鹰咀豆间作的蓖麻,不但生长缓慢,植株矮小,根系向与鹰 咀豆相反的方向伸展。向日葵对玉米和蓖麻;豌豆对洋葱和大 蒜,胡桃对苹果;大麻对大豆;荞麦对玉米等有抑制作用。互 利作用的有:马铃薯对玉米和菜豆,大麻对向日葵。
表示第i种作物单作的产量。当土地当量比大于1,表 明间、混、套作有增产作用;小于1则对产产不起作用。
第二节 间套作效益原理
一. 光能利用的利与弊 二. 间混套作作物复合群体在季节利用上的利与弊 三. 对耕地养分和水分利用的利与弊 四. 间套混作复合群体内生物间的竞争与互补
一. 光能利用的利与弊 利:将空间生态位不同的作物进行组合,即利用株高、叶 型、叶片伸展角度不同的作物间套种,可增加叶片层次, 使农田最大叶面积出现的时间相互错开,从而达到如下效 果: 1. 群体透光性好。 2. 间作群体通风透气,能改善CO2的供应。 由于上述原因,间套作农田可增加密度,光能利用效率 高。 弊:矮位作物受光面积、受光时间减少,容易造成生长发 育不良。这种不利影响与高位作物的株型、叶角、矮位作 物种植行数、高矮作物的高度差、套种时间、行间等因素 有关。
三. 作物生长发育调控技术
(一)适时播种、保证全苗
间套种要考虑间套种作物的适宜播种期,尽量
使各生长阶段均处在适宜的时期。套种过早或 过迟均导致增产效果不显著。混作要考虑混作 作物播种和收获期的一致性。
三. 作物生长发育调控技术
(二)加强肥水管理
间混套作作物种植密度大,对水肥的竞争激烈,
二. 间混套作作物复合群体在季节利用上的 利与弊
弊:间套作也会出现如下问题:
1.若间套种时间不适宜,前后茬作物会再现争季节
矛盾,造成某一种作物生长发育受到影响。必须通过 选择适宜的作物与品种类型缓解这种竞争。 2.由于套种要预留套种空间,前后茬作物有争地的 矛盾。
三 . 对耕地养分和水分利用的利与弊 利:各种作物的营养生态位不同,利用间混套作作
(4)抗灾能力增强 利用作物生态适应性的差异,通过作物的合理搭配,可 增强对气候灾害的抵抗能力。例如,一种作物可为另一 种作物起机械支撑作用,增强抗风害能力。 致害作用表现在:实行间混套作,田间生态环境
的改变,也可能使环境条件较为适宜某些病虫害、 或者间混套作的作物具有共同的病虫害,而使某些 病虫害发生或为害加重。
群体的生长发育进行调节和控制,协调各作 物正常生长发育,塑造理想株型,促进发育 成熟,实现复合群体的高产稳产。
三. 作物生长发育调控技术
(四)综合防治病虫害
间混套作既可减少一些病虫害,也可增添或加重某些
病虫。要通过采用抗性品种、实行轮作等方法综合防 治病虫害。
(五)早熟早收
促进间套作高位作物早熟早收,有利于减弱竞争,促
1.可充分利用不同土壤层次的养分和水分。由于不
同作物根系分布深浅、疏密和范围不同,能够充分 利用不同土壤剖面层次的养分和水分。 2.土壤不同种类的养分得以充分发挥。将需肥和吸 肥特性不同的作物搭配种植,可均衡利用土壤养分。
三. 对耕地养分和水分利用的利与弊
四. 间套混作复合群体内生物间的竞争 与互补
1. 边行优势与劣势 2. 病虫害消涨与抗灾作用 3. 分泌物效应──他感作用(Allelopathy)
1. 边行优势与劣势
高矮作物间种或套种预留的空带导致生态条件不同而 表现的产量差异叫边行产量效益。有增产效果的叫边 行优势,呈现减产效果的叫边行劣势。
易出现水肥不足的现象,应及时追肥和灌水, 保证竞争劣势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 矮位作物套播之前要施好基肥,播种时施种肥, 共处期要做到“五早”:早间苗、早补苗、早 中耕除草、早追肥、早治虫。前作收获后,要 及早进行肥水管理,以补足共处期生长量之不 足。
三. 作物生长发育调控技术
(三)化学调控
采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可对间混套作物复合
图2
幅宽 间距 幅宽 间距
带宽
二. 田间结构与配置
(三)间距(图2)
间距指两种作物相邻边行的距离。可根据两种作物行
距一半之和进行调整。
(四)带宽(图2)
带宽指间套作时各种作物顺序种植一遍时所占地面的
宽度,包括各个作物的幅宽和间距。以W表示带宽, S表示行距,N表示行数,n表示作物种数;D表示间 距,则带宽有如下计算公式: 当高位作物种植比例大,且矮位作物不耐荫时,用宽 带种植;高位作物比例小,矮位作物耐荫时,以窄带
布及其相互关系,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是 指间混套作作物冠层在田间的成层分布。水平结构是指作 物群体在田间的横向排列,即作物密度、行数、行株距、 幅宽、间距、带宽等因素的组合。
(一)密度
间作时高位作物密度一般要求高于单作,不耐荫的矮位作
物密度与单作相同或略低,并依作物主次、水肥条件不同 而异。
图1
单作 混作
土地当量比
土地当量比
可以用土地当量比(Land Equivalent Ratio,简写
LER)来反映间、混、套作的土地利用效率。土地当 量比是指获得与间、混、套作中各种作物同等产量所 需各种作物单Yi指间、混、套作中第i个作物的实际产量;Yii
第三 节 间套种技术
一. 作物及其品种选配 二. 田间结构与配置 三. 作物生长发育调控技术
一. 作物及其品种选配
进行间混套作选配作物及其品种要注意以下问 题:
(一)要选用共生期内对环境条件大体相同,但生 态位有差异的作物。例如,我国东北的亚麻与南方 的甘蔗;水浮莲、绿萍与忌涝的芝麻、甘薯等对环 境条件要求差异大,不能间套种。
围窄的病虫害减轻;例如,玉米、大豆间种下的大豆蚜 虫、玉米螟为害均减轻。同时,随着作物种类增加,相 应害虫的天敌种类和数目增多可减轻虫害。 (2)隔离作用抑制某些病虫害的传播与发生 由于他种作物阻隔,同一种作物相互接触、传染病毒的 机会减少,发病率减轻。
(3)抑制杂草生长 例如,多年生牧草第一年生长缓慢,常遭杂草排挤,若 与密植作物如麦类混播,可借助麦类的快速生长抑制杂 草生长。
3.生化互相促进。豆科与非豆科作物间混套作,非
豆科作物把豆科作物固定的部分氮素取走,可刺激 根瘤菌的固氮作用。 4.地面覆盖度和地下根量增加,可防止和减轻土壤 水蚀和风蚀。
弊:间套种作物争肥争水是主要矛盾。而且间套种 距离越短,这种矛盾越大。解决办法是;合理掌握 间种距离、时期、供肥数量和时期。
一. 作物及其品种选配
(二)作物形态生理互相适应。高秆与矮秆、 株型紧凑与松散、尖叶与圆叶、深根与浅根、 最大叶面积一前一后出现的作物或品种间套 作容易成功。混作一般要选用成熟期一致的 品种。 (三)经济效益要高于单作。
间套作作物田间结构是指作物群体在田间的组合、空间分
二. 田间结构与配置
进矮位作物和后熟作物的生长与成熟,除化学催熟外, 适时早收也是一种有效方法。 例如,玉米腊熟期提早收割,堆放后熟,改收老玉米 为青玉米,改收大豆为毛豆均是早收的老办法。
间套作
第一节 概念与发展动向 第二节 间套作效益原理 第三 节 间套种技术
单作、间作
单作(Sale Cropping)也叫纯种,指在同一块田 地上只种一种作物。 间作(Intercropping)指在同一生长季节内,分行 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例如,四行棉花间作四行甘薯,二行玉米间种三行 大豆等。间作作物的播种期、收获期可以相同或不 同,但是,间作作物的共外期长,至少要有一种作 物的共处期占其总生育期的一半以上。计算复种指 数时,间作面积不列入复种面积。
间混套作对病虫害及抗灾的影响表现为两个方面——补 偿效应与致害效应。前者是指间混套作复合群体中,由 于多种作物共处,能减轻病虫草害和旱、涝、风害的效 应。后者是指导致病虫害加重的效应。
2. 病虫害消涨与抗灾作用 补偿效应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农田小气候的改变可减轻病虫害的发生
间混套作复合群体改变了田间小气候,可使生态适应范
混作、套作
混作指在同一块田地上同时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 上作物的种植方式。混作作物在田间分布一般无规 律。 套作: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于行间或株间播种或 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叫套作。或套作种、串种。 套作物的共生期较短,每种作物的共处期均不超过 其总生育期的一半,故套种面积应列入复种指数计 算范围之内。单作、混作、间作、套作种植方式见 图1。
二. 田间结构与配置
(二)行数、行株距和幅宽
要根据作物的计划产量和边际效应确定间作行数。如
上所述,间套种时,高矮作物存在边行优势与劣势。 一般来说,高位作物不可多于、低位作物不可少于边 际效应所影响行数的2倍。例如,棉花与甘薯间作, 棉花的边行优势可达4行,甘薯的边行劣势可达3行, 小麦的边行优势达3行。这样,间作时,棉花的行数 最多可达8行,小麦可达6行,甘薯要在6行以上。 宽幅指分带间和套作时,每种作物两个边行相距的宽 度。混作和分行间作无幅宽。无论高位或矮位作物, 幅宽均要小于单作时相同行数行距的总和。图2
通常高位作物边行由于所处高位的优势,通风透光条
件好,根系竞争能力强,表现出边行优势。矮位作物 由于受到高位作物的不利影响,则表现出边行劣势。 造成过行优劣势的原因与下列因素有关。第一光能差 异。第二,作物种类与品种类型。第三,与间作的行 数有关。第四,边行优势还与地力水平有关。
2. 病虫害消涨与抗灾作用
二. 间混套作作物复合群体在季节利用上的 利与弊
利:各种作物时间生态位不同,占据了各不相同的生 长季节,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全年生长季节。具体表现 在:
1.可解决前后茬作物季节的矛盾,实现一年多熟。
例如在一熟有余,两熟或三熟不足的地区,在前茬作 物生长期套种后茬作物,实现一年两熟或三熟。 2.有利于选用生育期较长、增产潜力较大的中迟熟 品种。例如套作有利于保证作物有足够的生育期。
3. 分泌物效应──他感作用
植物地上和地下部分均可向环境分泌出气态或液态的 代谢物。这些分泌物对周围微生物或其他作物能产生 有利的或不利的影响。其中,直接或间接产生有利影 响者叫正对应效应;产生不利影响者负对等效应。
作物间的他感作用普遍存在。例如,其他作物与蒜苗间作,大
蒜能分泌具有能杀死病虫的蒜素。洋葱的分泌物可在数分钟内 杀死豌豆的黑斑病菌,亚麻可抑制马铃薯盲蝽为害。西北种植 的鹰咀豆间作的蓖麻,不但生长缓慢,植株矮小,根系向与鹰 咀豆相反的方向伸展。向日葵对玉米和蓖麻;豌豆对洋葱和大 蒜,胡桃对苹果;大麻对大豆;荞麦对玉米等有抑制作用。互 利作用的有:马铃薯对玉米和菜豆,大麻对向日葵。
表示第i种作物单作的产量。当土地当量比大于1,表 明间、混、套作有增产作用;小于1则对产产不起作用。
第二节 间套作效益原理
一. 光能利用的利与弊 二. 间混套作作物复合群体在季节利用上的利与弊 三. 对耕地养分和水分利用的利与弊 四. 间套混作复合群体内生物间的竞争与互补
一. 光能利用的利与弊 利:将空间生态位不同的作物进行组合,即利用株高、叶 型、叶片伸展角度不同的作物间套种,可增加叶片层次, 使农田最大叶面积出现的时间相互错开,从而达到如下效 果: 1. 群体透光性好。 2. 间作群体通风透气,能改善CO2的供应。 由于上述原因,间套作农田可增加密度,光能利用效率 高。 弊:矮位作物受光面积、受光时间减少,容易造成生长发 育不良。这种不利影响与高位作物的株型、叶角、矮位作 物种植行数、高矮作物的高度差、套种时间、行间等因素 有关。
三. 作物生长发育调控技术
(一)适时播种、保证全苗
间套种要考虑间套种作物的适宜播种期,尽量
使各生长阶段均处在适宜的时期。套种过早或 过迟均导致增产效果不显著。混作要考虑混作 作物播种和收获期的一致性。
三. 作物生长发育调控技术
(二)加强肥水管理
间混套作作物种植密度大,对水肥的竞争激烈,
二. 间混套作作物复合群体在季节利用上的 利与弊
弊:间套作也会出现如下问题:
1.若间套种时间不适宜,前后茬作物会再现争季节
矛盾,造成某一种作物生长发育受到影响。必须通过 选择适宜的作物与品种类型缓解这种竞争。 2.由于套种要预留套种空间,前后茬作物有争地的 矛盾。
三 . 对耕地养分和水分利用的利与弊 利:各种作物的营养生态位不同,利用间混套作作
(4)抗灾能力增强 利用作物生态适应性的差异,通过作物的合理搭配,可 增强对气候灾害的抵抗能力。例如,一种作物可为另一 种作物起机械支撑作用,增强抗风害能力。 致害作用表现在:实行间混套作,田间生态环境
的改变,也可能使环境条件较为适宜某些病虫害、 或者间混套作的作物具有共同的病虫害,而使某些 病虫害发生或为害加重。
群体的生长发育进行调节和控制,协调各作 物正常生长发育,塑造理想株型,促进发育 成熟,实现复合群体的高产稳产。
三. 作物生长发育调控技术
(四)综合防治病虫害
间混套作既可减少一些病虫害,也可增添或加重某些
病虫。要通过采用抗性品种、实行轮作等方法综合防 治病虫害。
(五)早熟早收
促进间套作高位作物早熟早收,有利于减弱竞争,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