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课程建设思考与实践讲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课程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决定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过去十年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建设,已为高职课程改革奠定了基础,使我们有条件向这一关键课题发起冲击,其根本目标是使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体现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性,以使其在教育和培训中获得的特定本领和良好的职业素质,受到行业企业的欢迎和社会的承认。现在就课程建设这个问题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高职课程建设的背景与发展历程

(一)高职课程建设的背景

1.高职的迅猛发展急需新的课程体系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上世纪90年代末才开始大规模发展,到2007年,全国高职院校达到1109所,毫无争议的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面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大好局面,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职业院校多数是从原中专学校合并而发展起来的,建校历史普遍较短,其师资、教学管理模式、教育模式等均根深蒂固地受到普通高等教育模式的影响,还没有真正的脱胎换骨。所以,真正意义上的与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育理论、教育方法、课程体系等还不完善。要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首当其冲的就是课程建设,没有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只能是空架子。

2.提高高职教学质量急需强化课程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初期的扩张,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逐渐显露出来,从外延发展到内涵发展成为必然。为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6年16号文件)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十一五‛期间,为了带动地方和学校加强课程建设,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国家启动了1500门精品课程建设计划。这是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方向,也是高职院校课程发展的机遇,其深层背景和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实现专业教学与职业为岗位群的零距离对接,也就是真正实现‚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

3.行业企业的快速发展急需课程建设

高职快速发展的10年,也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10年,这10年中行业企业发生了很大变化,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在生产应用与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职业岗位也在发生变化,新的工种不断出现。而另一方面,高职的课程体系变化却跟不上行业企业的变化,学生不能接触最新的技术,导致课程与生产一线脱节。这种情况下,根据生产过程重新构建课程体系,重新组合课程内容成为必然。

(二)高职课程建设的发展历程

1.学科体系向改良型学科体系转变

90年代初到2000年左右,特点是:

--‚必须、够用‛为度,压缩学时,整合了部分课程;

--增加了实践教学学时,特别是集中实训环节。

但是继续沿用了‚三段式‛课程结构,实质是学科体系的改良型。

2.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改革

2001-2004年,借鉴国外经验,突出职业能力。特点:

--从基于学科设计转变为基于职业能力的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从学科起点转变为职业分析起点;

但是缺点是对职业能力内涵的理解更侧重职业适应能力,尤其是操作层面的能力培养。

3.以职业竞争力为导向的课程改革

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念,重视四个方面的能力:岗位操作能力、职业综合能力、职业发展能力、职业创新能力;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的特点,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产品载体实施课程整体设计。

当然三个阶段是人为划分,发展过程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不管怎样,有一点非常清晰:2004年至今,高职研究的焦点问题转向了更加具体,也最困难的高职课程与教学模式研究,理论界和实践界均逐步认识到,高职一切问题的核心是课程问题。无论是高职定位、专业建设还是人才培养模式,最终只有在课程中

才能得到很好说明,也只有通过课程实施才能得到实现。教育部精品课程的评比,以及高职对特色的强烈渴望,是高职课程改革高潮兴起的直接动力。

二、高职课程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的构建还存在问题

既然16号文提出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应该也必须有别于本科院校,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有专家统计过,现在一些高职专业与同名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专业课程比较,有87.5%的相同率。也就是说,现在工学结合模式概念下不少高职院校的课程仍然处于‚压缩饼干式‛‚三段式‛或‚两张皮‛状态。同此前比较,高职教育如果说还有所变化的话,那就是课时分配上原有的学科体系的课程被迫进一步的再压缩。为什么有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这么难建立?究其原因:

其一,高职教育者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课程模式、课程开发的内涵与本质的认识缺少准确、深刻的把握;

其二,高职的快速发展带来的重大隐患,即专业结构、企业和行业背景、实训实习课程条件和严格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学团队的缺失、稀缺,使课程建设成为无根之木。很多教师想去改革课程,但是没有企业背景,没有实践经历,往往力不从心。

其三,课程方法论启蒙和普及不到位影响了高职课程开发的建设。正像《点击核心———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臵与课程开发导引》一书所言:‚尽管我们提出要打破学科压缩型的课程模式,但打破后应该建立什么样的课程模式?以什么作为课程开发的指导?按照什么样的‘系统’进行课程设计?等等一系列重要的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没有解决。‛

(二)工学结合成为课程实施的‚瓶颈‛

有学者提炼工学结合课程的本质特征时作了如下表述:‚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很精辟,但是在具体实施中却遇到三个瓶颈。

瓶颈一:‚工‛与‚学‛不能通过课程有机地整合。即使部分课程已经调整,课程内容也基于工作过程,但是课程的实施依然困难重重,特别是工学结合的实施,困难与问题非常多。许多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的实践中‚工‛与‚学‛不能通过课程有机地整合,课程教学中几乎没有实践教学;有的仅仅注意在时间上的划分,把‚工‛和‚学‛机械地分解为‚2+1‛或‚2.5+0.5‛,‚1‛或‚0.5‛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