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中期汇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中期汇报
镇江实验学校李纯刚
各位领导和专家:
大家好!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旨在通过研究和实践,寻找提高实验课堂教学效益的方法,让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充满兴趣,从提高学生能力入手,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摆脱目前的“黑板实验”,“多媒体实验”这种师生都不愿意接受的局面。
在当前深入进行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上都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此课题的研究,就是针对大家在实践中面临的这些问题,通过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努力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一、加强课题领导,建立科研组织
课题管理是课题研究中一项十分主要的工作,它决定着课题研究的成败。“教育要发展,科研须先行”,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也是我校领导的管理理念。为确保课题的顺利研究,在校长室的领导下,学校的教务处、教科室、课题组共同协作,系统的进行教研教改。同时,学校将对我们教师的部分实验课进行课堂录像,制作光盘以便于教师个人和集体的交流研讨。
我们化学组是一支比较年轻有活力的又有一定科研能力的研究队伍,有高级职称的老师5人,课题主持人夏建平校长是镇江市化学
学科带头人和化学市骨干教师兼润州区化学教研员李纯刚,我们9名化学教师,全力以赴地致力于课题的研究。开题后,我们化学学组召开了三次全体课题组成员会议,对课题研究进行了明确细致的分工,并提出了相关要求。
二、学习先进理念,更新教育观念
要搞好教科研工作,需要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因课题组十分重视理论学习,为每一位成员都订阅了相应的科研类书籍、报刊。如:《化学教与学》、《中学化学教参考》、《当代教育科学》、《化学教育》等。并且定期组织课题组的教师学习科研理论、新课改理念。
三、参与听课评课,课题引领课堂
我们化学课题组每周开展一次听评课活动,我们特别强调: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依据化学学科的特点,课堂要有化学味,虽然不是每节课都是实验课,但理论课的教学环节对实验教学起积极的理论指导作用,每节课后必评,总结得失。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体现出化学学习方法的多样化,重视学习方法的研究性、探究性、自主性、合作性。最终达到让学生掌握终身发展的科学的学习方法。这也是我们课题研究所追求的目标。课题组教师共开设市级公开、观摩课计4节,区级公开课4节,校级及校际交流课若干。
四、撰写反思论文,及时总结得失
突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我们规定课题组的每位成员每学期都要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安排好有关理论学习,并撰写心得与论文,形成有关研究成果。课题组老师取得了一些成果:
夏建平 2009年国家级发表《信息技术下初中化学实验创新教学探析》 2009年镇江市“减负增效”研讨活动中作主题报告论文《关于多媒体辅助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思考》获市一等奖李纯刚论文《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获省三等奖论文《化学课堂教学实施探究性教学的反思》获省三等奖
论文《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探索》获市一等奖
《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镇江市优质课评比二等奖
2009年镇江市骨干教师个人网站评比获区二等奖
袁军先论文《几个与二氧化碳有关的实验改进与创新》获省一等奖 2009年省优质录像课《性质活泼的氧气》获初中组三等奖论文《浅谈如何提高学生化学探究教学能力》获省三等奖
论文《实验小改进,探究效果大不同》获省三等奖
2009年润州区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获区一等奖
邵华实验创新《在家中自制二氧化碳并验证其性质》获省三等奖论文《开展实验探究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获省三等奖
论文《对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的认识》获市一等奖
2009年润州区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获区二等奖
卞燕芳 2009年润州区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获区一等奖
2009年度教育教学经验交流活动作专题讲座
论文《细致观察在演示实验教学中的作用》获省三等奖
韩晶晶论文《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改进》获省三等奖
实验教学过程中的二个案例:
例如:在讲解燃烧的条件时,改进了原来的烧不坏的手帕的实验,首先,教师把一个纯棉的手绢撕成两半,让A、B、C学生上来做实验,A学生取一半在酒精灯上点燃,B学生在燃烧匙内点燃事先配好的酒精溶液,学生A的实验中手绢燃烧,学生B的实验中酒精在燃烧,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不奇怪,然后教师问:“这一半手绢是不是也燃烧呢?”,有的学生会说“是”,而有的学生就想看看究竟,让学生C取另一半手绢在一定浓度的酒精溶液中浸泡后点燃,结果酒精燃烧之后,手绢并没有燃烧。为什么呢?课堂立刻沸腾了,而后学生就会很自然地进入思考、交流的状态,因为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从而有效地激励学生思维。
再如:“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氧气”的实验教学中进行分组探究性实验的案例介绍:
(1)发现问题。用过氢化氢溶液制备氧气,教师让学生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氧气并请两个同学配合收集两瓶氧气,并细心观察实验现象。一学生打开盛有过氧化氢溶液的分液漏斗活塞,另一名收集气体,收集满第一瓶后,写上标号“A”,马上收集第二瓶,集满后写上标号“B”。接着,用收集好的这两瓶氧气做蜡烛燃烧的对比实验,在实验中,学生观察到A瓶中蜡烛燃烧的剧烈程度比不上B号瓶。
(2)提出问题。教师让学生讲出心中存在的疑惑。
学生提出:为什么在同样条件下收集的两瓶氧气在对比实验中存在差异?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3)解决问题。在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某小组结论:A瓶中蜡烛燃烧的剧烈程度B瓶,说明A瓶中的氧气B瓶纯净。这个观点得到其他学生的一致赞同。某学生又提出:是不是因为装置气密性不好,导致A瓶氧气不纯?马上有学生反驳这个观点:如果是气密性不好,应该两瓶氧气都不纯。又有学生提出:是不是因为试管及导管中的空气混入了A瓶中,造成A瓶氧气不纯,而B瓶是在收集完A瓶后马上收集,所以B瓶收集到的氧气就比A瓶纯净。这个观点学生表示认同,教师提出:“我们假设这个观点正确,我们应该如何正确操作来避免产生这个问题?”学生提出:“在反应刚形如不能收集,把试管中的空气排尽后,再收集”。马上又有学生提出:“怎样才能知道空气已经排尽了呢?”学生点头默许,表示这有些困难,并让学生讨论。学生讨论后有了答案:刚开始时,导管口产生气泡速度较慢,且不连续,这时应该是试管中的空气;过一会儿后,产生气泡速度加快,并且是连续均匀地放出,这时应该是氧气。教师肯定了学生的推断,并让学生用正确的操作方法将前面的实验再做一遍,来验证提出的假设。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再如,学生在做电解水实验时,收集到的两玻璃管内的气体体积之比并不是2:1的实验异常现象?学生在做如课本实验中的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时,石蕊变红色,加热时发现红色并没有完全褪去,是因为二氧化碳中混有氯化氢的原因。我们课题组在做这个实验时发现改成有汽水(雪碧做效果最好),这个实验就很容易成功,而且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