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陕西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其成因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陕西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其成因分析
陕西省供销合作总社刘孝奇
实施西部大开发之后,陕西区域经济无论在实践上还是理论上,都出现了均衡发展与非均衡发展并存的局面。
说均衡发展,是指关中、陕北、陕南三地区纵向相比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以较快的速度发展。
但发展速度又有不同,以2003年为例,西安、宝鸡、咸阳的GDP增长速度都在11%以上,而同处关中地区的渭南却仅为8.2%。
地处陕北地区的榆林、延安的增长速度在14%左右,而陕南地区的汉中、安康平均为8.5%。
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速度的差异必将导致经济总量及经济实力上的差距。
而且差距将越拉越大。
若不采取非均衡发展的措施,发展速度较慢的市区势必将会拖全省经济发展的后腿。
区域经济差异是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期和普遍存在的问题。
各种不同差异的存在自有其客观必然的一面,但若任其无节制地扩大,必然加剧地区间不平衡从而导致贫富悬殊,地区不安定等消极现象产生。
同时,差异又意味着区域个性,其中蕴含着潜在的发展优势。
善于发现优势,并把潜在优势转化为优势特色产业,使相对落后地区的经济实现超常规发展,是区域间由失衡走向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陕西区域经济差异明显
为了更准确地研究陕西区域经济问题,笔者曾用聚类分析的方法以及借用有关研究成果,将陕西传统的三大经济区域重新划分为关中、陕北、陕东和陕南四大经济板块。
关中地区包括西安、宝鸡、咸阳三市和杨陵区;陕北地区包括榆林和延安市;陕东地区包括铜川、渭南和商洛三市;陕南地区包括汉中和安康市。
这四个板块发展的实践也印证了他们具有经济发达地区、经济次发达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落后地区的明显特征。
对上述新划分的四大经济区,我们选取2003年四个地区各“占全省总人口比重(%)”、“占各市GDP总和比重(%)”、“GDP 平均增长速度(%)”、“人均GDP水平(元/人)”等项指标进行比
较,以直观地反映各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差距。
从各地区占全省总GDP的份额来看:关中地区,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43.42%,GDP占各市GDP总和的64.14%;陕北地区,占全省人口14.8%,占各市GDP总和的比重为11.12%;陕东地区,占全省人口的比重为23.49%,占各市GDP总和的比重为12.22%;陕南地区,占全省人口18.29%,GDP占各市GDP总和比重为11.52%。
关中地区的GDP份额与人口份额之比接近1.5:1,陕北地区两者之比为0.8:1,陕东地区两者之比大体为0.5:1,陕南地区为0.6:1。
由此可见,关中地区的经济实力比陕东地区强得多。
从GDP的平均增长速度看:关中地区为15.0%,陕北地区为14.1%,陕东地区为9.67%,陕南地区为8.70%。
其中关中地区与陕南地区相差超过6个百分点,可见增长水平的悬殊程度。
再从人均GDP水平来看:关中地区人均GDP为9396元,陕北地区人均GDP为5209元,陕东地区人均GDP为3308元,陕南地区人均GDP为4008元。
其中关中地区与陕东地区相差近3倍。
综上所述,陕西省地区经济发展现状是:占人口近14%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最高,而占全省人口超过40%的地区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显而易见的。
二、陕西省区域经济差异原因分析
那么,什么原因导致了陕西经济发展中区域经济的差别呢?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何在呢?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自然基础差异。
自然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自然基础包括了区域所处的自然环境、以及包含于自然环境中的各种自然要素如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等。
这一因素是先天的而不易改变,从一定意义上讲,自然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起重要基础作用。
关中地区西起宝鸡,东至渭南,平均海拔520米。
东西长300多公里,总面积38179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9%。
这里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气候温和,物产丰富,经济发达,机耕、灌溉条件都很好,是陕西自然条件最好的地区,粮油产量和国民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2/3,是全省的
精华之地。
陕北黄土高原海拔800~1300米,总面积79712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38.8%。
在榆林市的定边、靖边、横山、神木等县的北部,长城沿线一带是风沙滩地。
冬、春季多强劲的西北风。
夏季水草茂盛,为重点农牧业基地。
南部是丘陵沟壑区,适宜种植谷子、苞米等秋季作物。
煤、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
陕东丘陵地区北接陕北高原,南壤秦岭巴山,西邻关中平原。
总面积约36180平方公里。
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7.6%。
土地比较肥沃,农副产品种类繁多。
是陕西干鲜果的重要产地。
矿产资源也比较丰富。
陕南秦巴山地包括秦岭、巴山和汉江谷地,总面积50637平方公里。
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4.6%。
秦巴山区是林特产的宝库,汉江谷地土质肥美,物产丰富。
著名的汉中、安康盆地,是陕西主要的农业区和亚热带资源宝库,也是陕西水稻和油菜的主要产区。
就自然基础整体情况而言,关中好于陕东,陕东好于陕北,陕北好于陕南。
关中的优势在于交通便利,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文条件优越。
陕东位于丘陵地带,交通相对便利,人文条件较好,农副产品有一定优势。
陕北自然条件较差,但地下资源丰富。
陕南水力资源和山区资源特色明显,汉中盆地物产丰富。
自然基础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基本上呈正相关关系。
关中的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展状况一直较好。
陕北、陕东、陕南地下及山区资源丰富,但这些资源尚未得到很好开发利用,部分开发也只是浅层次的,其规模效益都难以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
西部大开发以后,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明显加快,陕南的水力资源、中药材的加工利用、陕东地区的干鲜果生产已显示出了蓬勃发展的态势。
资源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正在显现。
历史差异。
历史差异可以说是由于区位差异而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差异的一种积淀,这种差异是长期形成的,很难一朝一夕加以改变。
"秦中自古帝王州",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中国历代王朝都把关中视为宝地,多选此处为都城或重镇。
从公元前11世纪起,有13个朝代曾在关中建都,历时1100多年。
关中历史悠久,人文景观丰富,承东启西,连接南
北。
是我国内陆“第一生产力”富集区,全省50余所大学中42所在关中,国家在计划经济时期立项建设的500多所科研机构和近50万名科技人员的80%以上集中在这里。
关中现已建有4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20多个多种类型的产业园,被国家确定为全国第二条国家级高新科技产业开发带。
是自古以来有名的“天府之国”。
世界著名的文化之都、旅游之都。
关中的历史使她具有了陕西其他任何城市都无可比拟的优越条件,这些条件无疑都使关中的发展更具活力。
榆林、延安在历史上同为陕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几千年历史的演变、经久不衰,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历史上的陕北也是有名的贫困地区之一。
这里自然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劣,科学文化落后,群众生活困苦,长期处于贫困闭塞的落后状态。
西部大开发以后,陕北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很大的改善,尤其是地下资源的开发利用,使陕北地区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陕东地区一直处于历史的边缘地带。
宝鸡历史上是周文化的发祥地,咸阳是秦朝的中心,西安是汉唐的中心,而渭南在历史上却没有这样的发展历史。
相反从灾难与经济关系的角度讲,渭南特别是渭北地区属旱原区,解放前几乎没有灌溉史,自然经济对农业经济的影响要重于同属于关中的其他地区。
历史上的明朝关中大地震几乎将两华及临渭区夷为平地,人口锐减。
因此在历史、文化、人口、经济、旅游等的延续性方面与西安、宝鸡、咸阳的差异还是比较大的。
铜川在历史上与渭南也是几分几合。
无论从历史地理还是从行政区划的演变上,铜川都是一个临时与过渡的地区,它的地域边缘性非常明显。
陕南历史悠久,汉文化源远流长。
“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张骞,造纸术发明家蔡伦就长眠于此;张良、韩信、萧何等杰出人物和杜甫、李白、陆游、李商隐、苏轼等文人骚客都在这里留下了足迹和诗章。
汉中是一个人杰地灵、物产丰富的地方。
但限于历史上交通不便,汉中也深受盆地文化的影响,对外交往十分有限,传统的农耕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安康山大沟深,人烟稀少,不为历代官家所重视。
历来封闭落后,发展缓慢。
陕南地区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较差。
历史上,陕西经济发展就很不平衡。
关中是我国最古老的农业区之一。
早在五、六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在这里过着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的定居生活。
到西周时,关中已是我国最主要的农业地区,普遍栽培谷子、水稻、植桑养蚕,从西周迁都丰京和镐京以后,历经战国、秦、汉、隋、唐等朝代,咸阳和西安已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贵族、官僚、豪强大量迁徙于关中和西安周围,集中了大量的物资、资金、文化技术和劳动力,为开发陕西农业经济创造了条件。
新中国成立以后,陕西全省的骨干工业以及商业都主要集中在关中地区。
宝鸡是西北地区著名的机制工业和轻工业基地,咸阳是全省电子、纺织工业中心,杨凌是全国著名的农科城。
相对而言,其他市工业基础就比较薄弱,国民经济以农业为主。
陕北地区的榆林,1949年前除仅有几家小煤窑和几个家庭手工作坊,大多数工业行业一片空白。
只是到了80年代,陕北的能源重化工基地才有了较大规模的发展。
陕东工业曾是以采矿业为主,改革开放以后纺织、机械、食品加工才有了长足发展。
陕南的火柴、制革、造纸企业虽建于解放以前,但多数是简陋的小厂。
经过近几十年来建设和发展,陕南工业门类有了明显增加。
从陕西全省国民经济结构来看,建国以来农业的发展速度较慢,而工业部门的发展速度远远高于农业部门,尤其是关中地区的发展速度最快。
从生产力布局看,优势工业企业主要集中在关中地区。
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和六十年代开始的三线建设时期的重点建设,进一步强化了关中地区的优势地位。
另外,关中地区还充分利用了改革开放以来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在资金投入上远远高于其他地区,从而进一步取得了领先优势。
人口文化素质的差异。
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表明: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素质普遍提高,那么该国或地区的人力资源的质量也会相对较高。
而较高素质的劳动力及劳动效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一般也较高,从而该国或地区的人均产出水平也较高;相反,如果人口素质低下、则劳动力素质也低,人均产出水平和收入水平也会较低。
人口素质主要取决于文化素质。
文化素质与经济发展有很高的关联度。
以2003年全省各市“每十万人中高中大专文化程度以上人口”这一反映人口文化素质的指标来看,四个地区差异是比较明显的:关中地区的西安、宝鸡、咸阳每十万
人口中高中大专文化程度以上的人口均超过1.5万人,陕东地区次之。
而陕北、陕南地区这一指标普遍较低,其中安康、商洛两市仅7000多人。
与关中平均水平相差2倍,与西安市相差4倍多。
文化素质决定着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又决定着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
思想观念的差异。
区域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多种多样,从表面看,影响陕西区域经济发展的障碍是资源问题,但是,从深层次看,真正影响陕西发展的是思想观念。
改革开放以来,观念的更新给经济带来的巨变是有目共睹的。
以我国农业为例,客观条件和劳动力数量都没有大的变化,只是因为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很快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多年不能解决的粮食问题迎刃而解。
在其他方面也是如此,真是旧貌变新颜。
二十多年来东部沿海地区的人民深感得益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益于思想观念的更新。
但是目前陕西全省从干部到群众,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方面与先进省市相比,步子迈的还是太慢,陕西四大区域之间思想解放的程度不同,差距依然很大。
总体观念比较陈旧。
陕西人太容易满足了。
小富即安的小农思想特别浓厚。
陕西有很多优越条件,富庶的关中平原,美丽富饶。
正因为有了关中平原的富饶,才有了西安的千古帝王都,关中平原的封闭也积淀了关中汉子的保守思想。
陕西与沿海发达省份以及内陆省份的差距,不仅表现在经济发展的数量上,而更重要的是在解放思想的广度和深度上。
陕西过去解放思想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也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但在一些问题上,解放思想并不像兄弟省市区那样彻底和坚决,而有时思想解放框框过多,动作迟缓,力度太小,总是处于一种患得患失、被动挨打的地步。
可以说基本上是改革开放的历史潮流、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群众渴望改变落后面貌的愿望、兄弟省市改革的强劲东风在推着、牵着、逼着、拉着陕西进行思想解放。
一次又一次面对思想解放,但却并未完全打破束缚陕西人思想的那些“左”的僵化的东西,思想解放似乎未触及每个人灵魂。
落后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习惯势力还时常束缚人们的思想行为,制约创新的精神,阻滞前进的步伐。
关中得益于优越的地理环境,创新意识相对较强,陕东次之。
陕北、陕南由于地理、文化、经济发展等方方面面的原因,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还任重
而道远。
其差距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是忧患意识差。
主要表现在办起事来循规蹈矩,老实拘谨,安于现状,易于满足,反映在决策上往往是恪守成法,过分求稳,不愿创新,闯、创、冒、试的精神不足。
二是机遇意识差。
陕南、陕北自古以来重农抑商,不善于抓机遇。
几千年来养成了四平八稳的思维定势。
改革开放以来,机遇意识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陕南、陕北人显得很不适应。
三是科技意识差。
陕南、陕北人的官本位思想比较重,习惯以官职高低来衡量人的进步,而对科学技术和科技人员,则看得较淡。
这种官本位的思想至今仍然很浓厚。
资金投入的差异。
资金投入水平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由于经济发达的关中地区工业基础较好,地理位置优越,资本的边际效率相对较高,因此,为了追求总体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不仅国家投资重点大幅度向关中地区转移,而且关中地区还吸引大量的社会资金和国外资金。
关中地区多年来凭借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其资金投入水平大大高于陕东和陕南地区。
从1985年、1990年、1995年、2000年、2002年、2003年的横向考察,关中地区和陕北地区的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都远远高于陕东和陕南地区。
特别是到了2003年这种绝对差异非常明显;关中地区的西安、宝鸡和陕北地区的延安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在3000―6000元之间;而同期的渭南、商洛等地仅在1600元以下。
可见,这种资金投入的差异,必然导致经济发展的差异。
尤其是渭南,虽然同处关中平原,有区位优势和交通之便,但由于投入的不足,严重制约了渭南的发展。
导致了与关中其他市区差异的拉大。
影响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以上只是其中几个主要方面。
如何看待区域经济差异,不能孤立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的原因,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原因。
应该说,区域差异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有些原因在某一特定时期可能是主要原因,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客观条件的变化,有可能转化为次要的原因,因此,在分析和理解区域经济差异时,要全面地、联系地、发展地看待各种因素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客观地寻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陕西省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显而易见的,其成因也有多个方面。
陕南、陕东等地区是陕西经
济发展以及实现全面小康目标中的“次短板”和“短板”。
只有分别增加这些板的长度,才能提高陕西全省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
从某种意义上说,协调发展就是逐步缩小差距的过程。
由于市场经济发展中,市场对资源配置起主要作用,缩小差距不能牺牲发达地区经济利益,而只有通过加快落后地区的发展来实现这一过程。
因此,加快渭南、商洛、安康等陕东、陕南城市的发展,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