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现实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现实启示
【摘要】本文阐释了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主要内容,探讨了异化劳动理论的启示意义。
认为社会发展的成果应当为劳动者所享有,要促进社会协调全面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异化劳动;人的全面发展;现实启示
“异化劳动”是马克思早年在研究政治经济学与黑格尔法哲学时提出的概念。
这一理论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得到了系统阐释。
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马克思第一次得出了物质生产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结论,因此这部手稿也被看做马克思发现唯物史观萌芽时期的重要著作。
[1]这部手稿写于1844年4月到8月间,又被称作《巴黎手稿》。
一、异化劳动理论的主要内容
作为阐述“异化劳动”概念的逻辑前提,马克思在手稿中区分了两种不同的劳动。
一种是普遍的劳动,马克思把普遍劳动定义为人类“自由自觉的活动”。
这样的劳动也是把人与动物区分开的重要标志,因而是人的本质。
这样的劳动是人类的“类特性”,“类生活”“生活活动的性质包含着一个物种的全部特性、它的类特性,而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是人的类特性”[2]同时也是人类劳动生产的理想形式,是一种应然的存在状态。
另一种劳动,即《手稿》所分析的“异化劳动”,它的存在并不是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它是人的劳动在资本主义私有制阶段的表现形式。
劳动作为人的本质理应是人类自由自觉的存在方式,劳动产品本身也应当为人类自身享
用而服务。
但是在异化劳动下劳动仅仅成为了人们满足口腹之欲的手段,劳动及劳动产品成为一种制约人类活动扼杀人类本性的异己力量。
这种劳动使得人类的生产活动丧失了“自由自觉的活动”的本性,因而也失去了实现人类自身价值的功能。
人们在“执行自己的人的机能时,却觉得自己不过是动物。
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
”[3]人们甚至被劳动对象所奴役甚至戕害。
劳动不再创造财富,而是异己的力量。
劳动者的“生产的能力和规模越大,他就越贫穷。
劳动者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是变成廉价的商品。
”[4]马克思从四个方面对异化劳动理论进行了阐释。
1、马克思指出了劳动对象的异化,即劳动者同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产品是劳动者将自己的本质力量倾注到劳动对象中所产生
的结果,是劳动者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但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并不能实际拥有自己所生产的劳动产品,劳动产品成为资本家控制工人剥削工人的资本。
劳动者同自己所生产产品的关系“就像同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一样”。
[5]劳动者所创造出来的财富越多,这个异己的对象就越大,劳动者自身所受到的压迫也就越严重。
[6]劳动产品已经变成了劳动者的对立面,成为了一种对劳动者具有否定性作用的存在。
一方面在劳动的过程当中,消耗了劳动者的生命与精力。
另一方面劳动者用自己的生命与精力创造出来的东西又成为其生命的制约因素。
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者把自己的生命灌注到对象里去,但因此这个生命已不再属于他,而是属
于对象了。
因此劳动者的这个活动越大,劳动者便越空虚。
他的劳动产品是什么,他就不再是什么。
因此这个产品越大,它本身变得越小。
”
2、马克思阐述了劳动过程的异化,即劳动者同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本应当是人类的一种自由自在的活动,在劳动的过程中人的能动性得到发挥,激情才智得到挥洒,因而劳动的过程是对人的存在状态的肯定。
但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却把劳动变成了一种外在于劳动者的活动。
劳动者在劳动的过程当中“并不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并不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
”劳动的过程也不再是自由的发挥自身的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而是不断的戕害自己的肉体,扼杀自己心灵的过程。
[7]劳动不再是一种自由自在的活动而成为一种被迫的行为,成为人们“满足劳动以外的其他各种需要的手段”。
成为劳动者的一种自我牺牲和自我折磨,“只要对劳动的肉体强制或者其他强制一消失,人们就会像逃避鼠疫一样的逃避劳动”。
3、劳动过程和劳动产品的异化导致了人们自身的类本质发生异化
马克思说:“异化劳动把人自己的身体从人那里异化出去,就像把在他之外的自然界,把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异化出去一样。
”[8]马克思认为从事自由自在的劳动是人与动物分野的标尺。
在劳动中主体才能体认自己的存在,自由自在的劳动是人的类本
质。
但是在异化劳动中,劳动已经从一种自由自在的活动变成了一种仅仅旨在于维系肉体存活的手段。
劳动丧失了作为人与其他物种的分类尺度的功能。
在这个基础上就造成了人的类本质的扭曲与异化,人的类本质变成人的异己本质,人变成了丧失类本质的人。
4、异化劳动还导致了人类社会关系的异化
在异化劳动的条件下劳动者与劳动产品、劳动的过程发生了异化,同时劳动者的类本质也被异化劳动所扭曲。
由于异化劳动创造出的劳动产品不属于劳动者自身所有而是属于他人,而异化劳动创造出的劳动结果又是与劳动者对立的,这就造就每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对立与异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这种异化的社会关系就表现为资本与人的对立与奴役,以及资产阶级于无产阶级的对立。
通过对异化劳动这一概念的分析,马克思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合理性提供了哲学依据。
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就是解放全人类,将人类从异化劳动的枷锁中解脱出来。
在对异化劳动的分析中马克思还预设了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就是本身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现实的活动。
这就为人类的解放指明了现实的途径。
二、异化劳动理论的启示意义
1、社会发展的成果应当为劳动者所享有
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源在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
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无法占有自身的劳动成果,因而劳动成为生产异己力量的过程。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剥削制度与剥削阶级已经被消灭,但是由于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存在,异化劳动的现象并没有被完全铲除。
为
了消除这种现象政府应当通过税收手段、财政手段加大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广大劳动者更多的享有劳动成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企业应当为员工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大力发展企业文化,丰富员工的业余生活。
从劳动者个人的角度讲,劳动者应当结合个人条件从事符合自身兴趣的职业,更好的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2、促进社会协调发展
异化劳动体现出的是人类社会实践当中目的与手段脱节的悖反
现象。
劳动者为了生存而劳动,而这种劳动却不断的强化使他们生存恶化的社会制度。
在现实的国家生活中这种悖反也无处不在。
为了社会发展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但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却往往会造成环境的破坏与资源的枯竭,从而恶化了人们的生存空间。
为了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而忽视了社会公平,从而造就了各种社会矛盾与冲突,大大降低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这就要求政府应当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方面要注重物质文明发展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发展相协调。
另一方面也要注重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还要贯彻好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使得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相促进。
发展的目的应当在于提升群众的生活质量,满足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顾海良,梅荣政.马克思主义发展史[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2][3][4][5][6][7][8]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刘丕坤译[m].人民出版社,1979.
【作者简介】
杨健(1988-)男,山东淄博人,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中共党史党建、当代中国政治.
刘晓民(1988-)男,山东莒南人,南京大学哲学系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