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数学常态课堂的律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触摸数学常态课堂的律动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新的课程理念正一步一步内化为一线教师课堂教学的具体行为,这些行为的改变已不仅仅体现在一些公开课、观摩课上,更体现在一些不为大家注意的“常态课”上。细细地梳理教师在常态课中的各种表象,能让我们真切地触摸到当前常态下数学课堂律动的脉搏。

XX老师问:

平常我们上课时,最怕教研员或别的老师进课堂听课了,总感觉我都没有准备好,上的效果一定如意,您在听课调研的过程中是如何看待老师们“家常课”的教学?

答复:

日常的教学之中,我们常把教师平常所上的课称之为“家常课”。然而,平时很少有老师愿意别人听自己的“家常课”,原因有二,一是怕这样的课发挥不出自己的水平;二是怕这样的课上不好,给别人留下一个不好的印象。

为了打消老师们的担心,任何一个走进“家常课”课堂的人,都应抱着一颗平常心,用心去体会老师们的一言一行,用心去感受着他们平常而富有个性的课堂教学诠释。

今天,有幸听了三位老师的“家常课”。她们独到的课堂语言,从另

一个侧面给我们展示了教学的魅力。

一、平实与真切流淌于娓娓道来之中

【片断】

师:请同学们把×2、×3、×6、×1、÷2、÷3、÷10、÷1做在草稿本上。

学生静静地在草稿本上完成作业。

师:我要请一名同学说说答案,其他同学互换后批改。

学生陆续回答问题,教师对出现的问题一一解答。

……

师:小时行18千米怎样算呀?

生1:先算18÷2,算出小时行多少千米,再乘5,就是1小时行的了。

生2:先算18的是多少,也就是小时行多少千米,再算5份是多少就是1小时行的了。

师:(板书)18÷2×5=45(千米),18××5=45(千米)

师:如果把上面两个算式一组合。

生:18÷×5=45(千米)

师:从上面我们发现了什么?

生1:除以一个分数就是乘这个分数的倒数。

案例中,教师没有采用任何特殊的手段,更没有有意识地运用什么方法,就是无意识地采用了最平常的启发与引导式方法展开教学的,学生在教师一步一步的引导之下,不仅顺利地掌握了整数除以分数的计

算方法,而且,有效地与原有分数乘、除以整数的计算有机融为一体。整节课看似平常,但在平常之中有效地解决了教学内容,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实实在在的提高。

二、真意与本质形成于循循善诱之中

【片断】

学生通过计算发现循环小数的现象后。

师:这两个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呀?(指除出来的商)

生:他们都除不尽。

师:那他们有没有不同的地方?

生:有,那个从小数的第一位起就一样的,(指着说)那个从小数的第二位起,两个数都一样的。

师:你们看过他们每次除的余数了吗?(边说边指着)

生:第一个是9、10不断变,第二是10、12不断变。

师:这与以前认识的数有什么不同。

生:老师,我知道它是循环小数。

师:嗯!不错,像这样的小数我们就叫它循环小数。

接下来,学生在老师一步一步循循善诱的引导下,逐步发现循环小数的特点,掌握循环小数的表达方式。

案例是一位老教师上的课,教学中没有任何花架子,也没有任何所谓的新意,有的只是教师认真而又执着的引导,踏实而又实在的精神。正是有了教师这份认真而又执着,为学生的学习铺下了前行的路标,学生才能发现循环小数的特点,掌握循环小数的表达方式。而这一切

又恰恰正好充分体现了教学的真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实实在在地掌握相应的知识。

三、快乐与学习融会于喃喃细语之中

【片断】

师:同学们,我们把拿来的盒子以小组为单位,合起来分一分类,行吗?

生:行!

学生开心地“玩”起了分盒子的游戏,不一会儿就有不少小组按自己的想法分出了相应的类来。

师:那个组能把分好的汇报一下呢?

生:我们,我们。

生1:拿出一个长方体说,这是长方形。

师:同学们,同意他的意见吗?

生:不同意。

师:为什么呀?

生:老师,这是长方体,我从书上看到的。

师:嗯!你真不错。

师:(出示一个圆柱体说)你有这样的形状吗?

生:我有,我有。

师:你摸一摸,说说有什么感受。

生1:粗粗的,特别滑。

师:什么特别滑呀。

生:像肥皂那样,滑滑的。(下面学生大笑,老师也笑了。)

师:大家说是这样吗?

生2:(一边在桌上滚一边说)也能在桌子上滚的。

师:嗯!是的,我们把这样的形状物体叫做圆柱体。

……

以上的师生对话,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再平常不过的了。然而,上课的老师总是从孩子们的角度出发,用儿童喜欢的语言,耐心而又细致地沟通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帮助孩子在细语呢喃式的交流中,不知不觉地就掌握了需要认识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特征。同时,轻松而又亲切的话语,不仅给孩子们创造了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更帮助了他们体会到学习过程中应有的快乐。

问题二:教学素材能“艺术”处理吗?

XX老师问:

日常教学过程中,有时为了教学需要,往往对一些生活中事情或现象进行一些为我所用的“艺术”加工,再呈现给学生,这样处理可以吗?答复: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上我们经常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希望借此拉近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距离。然而,在一些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举出的例子往往有违生活现实的。

【现象1】:

“旅游中的数学”一课中一个片断。

师:我们班有41人,准备春游去,要租车。(接着出示多媒体课件,出现了两辆车,一辆大一些,一辆小一些)大客车每辆坐18人,小客车每辆坐12人。

师:你们看怎么租车最省钱呀?

生:(开始思考有关租车的问题。)

……

【质疑】

教师出示的只有18个座位的车,却把它们称为大客车,这与学生在生活中见到的现象完全不一样的。众所周知,生活中的大客车,每辆车的座位大约总在35~55座之间,18座的充其量只能算我们通常说的中巴。

课后我也查阅了教材,发现教材并非这样描述的,而是用大车与小车来表述,对学生来说两组相对的照片中,确实有大一点车与小一点车之区分。这远比老师大客车与小客车的称呼合理许多。因为孩子们生活周围的大客车与老师标称的大客车完全不一样。

【现象2】:

师:同学们都想吃点什么?点菜时要注意什么?

生1:应该注意钱。

师:还要注意什么?

生2:搭配。

生3:凉菜、热菜、主食、饮料都要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