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风云际会中的宗族组织_镇江陶氏家族研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盛春公一派第六世陶兆奎在同治三年 (1864) 稍后“创立福记江绸之业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率二弟合力并治 ,业以
大振 。尝自计汉口为长江流域之要区 ,营口为东三省出入之重镇 ,设肆转输 ,所获必厚 。乃命二弟先后
挟资分往经营 ,而陶氏之绸遂西走长江上游 ,北及奉吉黑诸省矣 。”此后 “, 不三十年 ,而聚茂福记之业日 益隆”,陶兆奎被誉为“绸业领袖”,并且“执牛耳者数十年”⑥。光绪三十年 (1904) 陶兆奎与两个弟弟分 析 “, 别立魁记字号 ,八载经营 ,声誉较昔尤著”⑦。
怡 (又怡) 兆桂 (步蟾) 兆升 (宇平) 兆第 (振声) 兆全 (季成)
恂 (厚培) 兆元 (起庭)
悦 (心怡) 兆惠 (景江) 兆和 (致中) 兆信 (古庵)
广 (汗轮) 兆祥 (德符) 兆洪 (巨川) 兆昌 (卜五) 兆云 (子卿)
源 (惠轩) 兆奎 (小轩) 兆泰 (国安) 兆榛 (景侨)
升 (宇平) 、兆第 (振声) 、兆全 (季成)“创设聚茂乾号 ,同心经营 ,兄弟怡怡”①。陶兆桂很快就把聚茂乾号 的分庄开到汉口 、营口和长沙 ,二弟兆升“独任汉庄事”②,三弟兆第“续辟关东之埠 ,继通湘北之庄”③。
在光绪末年以前 ,聚茂乾记一直保持发展的态势 ,如陶兆升在汉口“独竭虑殚精 ,筹划周到 ……以故在汉 庄十年无一失算者 , ……④”长沙的庄务在三弟兆第的处置下也曾有过很好的业绩 ,其自述称“湘人见余 诚信不欺 ,牌名大振 ,兼营洋货 ,销路益广”⑤。
② 《丹徒陶氏族谱》卷 2《德符公暨配李孺人合传》。 ③ 《丹陡陶氏族谱》卷 2《又怡公暨妣李太夫人事实》。 ④ 《丹徒陶氏族谱》卷 2《子功公传》。 ⑤ 《丹徒陶氏族谱》卷 1《丹陡陶氏建祠修谱缘起》。 ⑥ 《丹徒陶氏族谱》卷 2《德符公暨配李孺人合传》。
— 79 —
中 国 历 史 2003. 2
传世的陶氏家谱共有两部《, 丹徒陶氏族谱》二卷 (收藏于南京图书馆古籍部 ,本文中或简称旧谱) , 修于民国三年 (1915) 《, 镇江陶氏族谱》六卷 ,首一卷 、末一卷 (收藏于上海图书馆家谱阅览室) ,修于民国 十九年 (1931) ,此后是否续修不得而知 。陶氏家谱为我们研究近代风云际会中的宗族组织提供了一份 非常难得的个案素材 ,值得进行深入的发掘和探索 。
大约从十九世纪初期至太平天国运动之前 ,是陶氏家族江绸业的开创期 ,根据《丹徒陶氏建祠修谱 缘起》,道光十四年 (1834) 以前 ,陶氏第四世已在汉口设立分庄 “, 由是立庄汉口 ,家计渐就饶裕”①。1846 年第五世陶恂 、陶悦兄弟又携其族侄陶兆祥“赴鄂设肆”②。
太平天国时期 ,尽管镇江及其附近地区战斗十分频繁 ,陶氏家族的江绸业还是坚持了相当长的一段 时间 。如 1853 年至 1860 年春 ,谱华公一派陶怡 、陶恂 、陶悦三兄弟在辛丰镇“复理旧业 ,标用聚茂源记 , 贸易称盛”③;1862 年陶恒在战乱行将结束时 “, 创设聚茂敬记绸号于江都之大桥镇”④。但总体上说 ,太 平天国时期 ,长江下游处于战事的中心地带 ,社会经济遭到惨重的破坏 ,陶氏第五世各房“举家纷纷迁 避 ,频年转徙 ,各在一方 ,如是者殆十年”⑤。到战乱结束时“锋镝幸脱而旨畜已荡然矣”⑥。
(一) 把握商机 ,首度创业
陶氏家族靠丝线业得以在镇江立足 ,进而靠经营江绸业来支撑家族的发展 。当时经营江绸的商业 组织称绸号 ,陶氏第四世谱华 、盛春兄弟二人分家时 ,聚茂绸号归谱华公执业 ,盛春公则分得聚盛丝线 号 。陶氏第五世时 ,聚茂绸号尚只为谱华公一派所用 ,到第六世时 ,这一专有的绸号冠名权 ,实为两派共 同享有 。从第四世起 ,陶氏绸号从无到有 ,由少到多 ,成为区域经济网络上的重要枢纽 ,为区域社会的发 展注入了活力 。
关键词 :陶氏家族 近代社会 镇江 传统价值体系 江绸业
一 、引 言
鸦片战争以来 ,传统社会陷入长期的动荡 ,旧意识与新观念既彼此冲突又相互交织 ,政治 、经济结构 的近代化缓慢启动 。镇江地区不仅较早受到西方列强的经济渗透 ,并且进而受到太平天国运动的巨大 冲击 。宗族组织 ① 作为传统社会的基本社会结构 ,在上述错综复杂的历史背景下 ,表现出松解与延续 两种不同的趋势 。从其维持与延续的情形看 ,其中包含了非常丰富的近代历史信息 ,值得进一步解读和 发掘 ,而陶氏家族在近代历史舞台上的活动 ,给我们提供了一份非常好的个案素材 。
根据民国二十年《江苏省各县概况一览》,商业贸易在这个地区的经济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 “, 全县 商业以丝绸 、钱庄 、油麻 、北货 、糖业为重心 ,所谓五大业是也 。”而丝织业又是地区经济的主导产业 。这 里丝绸不仅仅限于贸易 ,也包括生产 ,据民国八年《江苏省实业视察报告书·丙·附编·江苏省各县工业概 况》,丹徒县民间工业“以织绸为大宗 。”又据《丹徒陶氏族谱·国安公传》“吾郡出产 ,以江绸为最”。可见 ,
版社 ,2001 年 。 ⑥ 《丹徒陶氏族谱》卷 1《丹徒陶氏建祠修谱缘起》。 ⑦ 上述引文俱见于《丹徒陶氏族谱》卷 2《陶氏两封翁家传》。
— 78 —
陶氏家族第四世至第六世世系结构图 世荣 (谱华)
近代风云际会中的宗族组织 世华 (盛春)
慎 (佩五) 兆科 (春泉)
恒 (敬存) 兆科 兆勤 (子功)
谱华卒于道光二十二年 (1842) ,盛春卒于道光十九年 (1839) 。大体上从乾隆初到道光末 ,陶氏家族 在镇江只是一小户人家 ,没有任何社会上层关系和仕宦政治背景 。但是其第四世已经触摸到了区域经 济结构的核心部位 ,这预示着这个家族未来的发展将有一个良好的前景 。
三 、从筚路蓝缕到执绸业牛耳
近代风云际会中的宗族组织Ξ
———镇江陶氏家族研究
曾京京
(南京农业大学 人文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5)
摘 要 :在镇江地区 ,陶氏家族以经营江绸业而著称 。在近代列强冲击 、新旧并存的历史 背景下 ,这个家族一方面坚守传统的家族观念 ,另一方面依托时代的浪潮 ,精心打造家族事业 的内部环境 。陶氏家族诸绸号在人才 、资金 、信息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并把原料进购 、 生产加工和产品销售有机地加以协调和联结 ,在镇江区域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陶氏家族 组织也在经营江绸业的过程中 ,不断发展和完善 ,最终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平民小户 ,一跃而 成为镇江地区的名门望族 。
Ξ 本文的写作得到业师曹幸穗教授的悉心指教 ,在此谨致谢忱 。 ① 关于家族 、宗族 ,虽有学者提出两者涵义的差异 ,但也有不少学者视二者为内容基本一致的事物 ,如徐扬杰的《宋明家族制度史
论》就认为 “: 家族 ,又称宗族 。”(中华书局 1985 年版 ,第 1 页) ,杨际平认为 :宗族是同姓共族的亲族团体 ,其内部又有鲜明的亲 疏关系 ,五世以内算是亲戚 ,可以称为家族 ……。《( 家庭 ;社会·大众心态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评》《, 历史研究》1999 年第 1 期) 本文对宗族概念的理解主要基于上述学者的见解 。 ② 本文镇江地区主要指民国时期的镇江县 ,旧称丹徒县 ,也就是今天的镇江市 。 ③ 江苏省民政厅《: 江苏省各县概况一览·镇江县》,民国二十年 。 ④ 光绪《续丹徒县志》卷 19《杂缀一》引缪时孙文 。 ⑤ 江苏省长公署第 4 科编印《: 江苏省实业视察报告书·乙·正编·丹陡县》,上海商务 ,1919 年出版 。
① 《丹徒陶氏族谱》卷 1《丹陡陶氏建祠修谱缘起》。关于陶氏开设外埠绸庄 ,在《陶氏两封翁家传》中还提到湘鄂 、辽沈 。笔者认为 开号辽沈恐非始于陶氏第四世时 ,一则当时陶氏家族人丁尚少 ,二则《缘起》中除了汉口 ,并未曾提到其它地方 ,三则后世的记载 并不支持这种说法 ,如民国三年谱序称“其先易市汉上 ,近且达于直北幽营诸州”。可见设肆营口等地并不从第四世始 。
① Silk ,pp . 59 - 61 ,转引自《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二卷第 70 页《, 镇江的丝织业》。 ② 《丹徒陶氏族谱》1914 年李遵义序 。 ③ 江苏省长公署第四科编印《: 江苏省实业视察报告书·丹徒县》,上海商务 ,1919 年出版 ,第 31~32 页 。 ④ 《丹徒陶氏族普》卷 2《德符公及配李孺人合传》。 ⑤ 江庆柏《明清江南望族与地方关系初探》《, 常熟高专学报》1999 年第 1 期 ;吴仁安《明清江南望族与社会经济文化》,上海人民出
— 77 —
中 国 历 史 2003. 2
江绸的生产和贸易 ,在镇江的经济结构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 江绸是富有镇江地方特色的丝织产品 。江绸业在清乾隆末至民国三十年代以前大体经历了兴起 、
发展 、鼎盛 、维持几个阶段 。尤其是太平天国后 ,国内市场对丝绸产品的需求日益旺盛 “, 输出需要增加 与人民日臻富裕 ,近年来丝绸的织造大有增加 ,并且可望继续增长”①。江绸的畅销还与其本身特有的 品质有关 “, 吴中织丝纤美甲天下 ,而吾邑土贡江绸独坚韧堪耐尘垢”②,同时“定价低廉”,能满足普通消 费者的需求 “, 故销路颇复不恶”③。但是 ,江绸能够行销大江南北 ,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则与当地宗 族血缘群体积极开拓国内市场的经营活动有非常紧密的联系 。
二 、从浔阳到镇江 ———陶氏家族溯源
陶氏祖籍江西浔阳 ,后迁江都宜陵镇 。陶氏一世祖梁川公事迹不详 。第二世九闲公的继配徐氏于 乾隆初年始在镇江定居 (民国三年谱《丹徒陶氏建祠修谱缘起》称在乾隆初 ,民国十九年谱《凡例》称在有 清雍正间 ,则迁居的时间大体在雍正末 、乾隆初之间) 。从第三世起陶氏家谱始有准确的纪年 。第三世 永年公“仅操丝线业以自给”⑥,永年公死于乾隆四十八年 。永年公的两个儿子谱华公和盛春公分别生 于乾隆三十七年和四十年 “, 既长业丝线 ,少赢余 ,设线肆 ,曰聚盛 ,继增绸肆 ,曰聚茂 。”从这段记载看 ,陶 氏家族涉足江绸业大约在十九世纪初 。当时江绸甚得官方的青睐 “, 清嘉道间江绸行风海内 ,织造之采 办 ,内府之赏赍 ,取给尤多 , ……”⑦ 陶氏兄弟从江绸的流行中捕捉到了商机 ,并及时转变经营方向 ,显 示出较高的商人素质 ,这为陶氏家族日后事业的成功 ,准备了良好的商业智力资源 ,同时也积累了相应 的经营管理经验 。
(二) 重振祖业 ,惠泽乡梓
太平天国运动之后 ,陶氏子孙纷纷返回故里 ,重续祖业 。他们不避北寒暑 ,合舟共济 ,殚精竭虑 ,为 江绸业的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国内市场 。
1870 年谱华公一派第六世陶兆桂率其诸弟 ,随其叔陶恂 (厚培公)“合创聚茂厚号 ,府君 (指陶兆桂) 悉心经营 ,推广销路 ,自鄂而湘而滇而黔致各府信仰 ,创业自是告成 。”十年后 (1880) 陶兆桂又携其弟兆
镇江 ② 在江苏省的长江以南地区 ,境内山多田少 ,农业发展颇受自然条件的限制 。但是镇江是一 个连接南北东西的交通枢纽 “, 水路为长江轮埠 ,上通武汉 ,下连淞沪 ,为中国航运最便之区 。复有运河 流贯 ,北迄天津 ,南达苏杭 。 ……陆路交通有京沪铁道 ,为中国营运最发达之路线”③。交通的便利 ,使 镇江以商业发达而著称 “, 咸丰以前 ,吾郡商业故极繁盛”④。近代以来 ,开埠通商 (咸丰十一年 ,因天津 条约 ,开辟为商埠) ,这里是中外商品的集散地 。“清同治初年 ,开拓租界 ,建设洋关 ,市面日臻繁盛 ,遂为 扬子江流域之一巨埠”⑤。
由于地理位置和经济结构的特殊性 ,居于此地的人们对于工商业的认识远较他处要明晰深刻 “, 自 瀛陆大通一变而为工商之世界 ,识时务者咸知注意于实业矣”④。这使得这一地区形成了一批以工商业 为生的宗族血缘群体 。就经营江绸业来说 ,陶氏家族则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镇江著名绅士陈庆年民国 三年 (1914) 为《丹徒陶氏族谱》所作序中说 “: 吾邑民族著者无虑数十 ,大率散处四方又各异其所操耳 ,若 聚居于一城 ,范围于一业 ,子姓繁衍而保姓以滋大者 ,则邑城之陶氏其杰然秀出者也 。”江庆柏和吴仁安 在他们的论著中都曾提到并肯定陶氏家族对区域经济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 ⑤,可惜未予深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