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的变式句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中的变式句

所谓变式句,是指改变了语序的句子。这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

文言中句子的语序多有变化,主要的有三种:宾语提前、定语后置和状语后置。现一一举例分析。

一、宾语提前

文言中的宾语提前是较为常见的语法现象。我们知道,汉语词语中只有两种词可以带宾语,一是动词,一是介词。很显然,所谓宾语提前,无非是动词宾语的提前和介词宾语的提前。但是,仅仅从动词宾语和介词宾语的角度分析宾语提前是远远不够的。根据宾语提前的不同情形或语境,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归纳一下。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提前

1、作动词的宾语提前。例如: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疑问代词“何”(译为“什么”)作动词“操”的宾语提前。全句译为“大王来时拿着什么(礼物)?”其它例子如下。

(1)沛公安在?(《鸿门宴》)这里“安”做“在”地宾语提前,译为“哪里”。

(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同上)这里“何”做“辞”的宾语提前,译为“什么”。

(3)吾又何能为哉?(《种树郭橐驼传》)这里“何”做“能为”的宾语提前,译为“什么”。

(4)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这里“奚”做“疑”的宾语提前,译为“什么”。

2、作介词的宾语提前。例如: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疑问代词“谁”作介词“与”的宾语提前。全句译为“没有这样的人,我跟谁一道呢?”其它例子如下。

(1)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2)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3)何由知吾可也?(《齐桓晋文之事》)

(4)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庄暴见孟子》)

(5)好乐何如?(同上)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例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此例中,代词“余”(译为“我”)作宾语提前。全句译为“古代的人们没有欺骗我啊。”其它例子如下。

(1)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2)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3)“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之《秋水》)这里的“莫己若”即“莫若己”。

(三)用“之”作标志的宾语提前。例如: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这个句子中,“之”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提前的宾语是“何厌”。全句译为:“晋国有什么满足呢?”。其它例子如下。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2)“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之《秋水》)这里的“我之谓”即“谓我”。“我之谓也”译为“(这是)说我的啊”。

(四)用“是”作标志的宾语提前。例如:

唯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

这个句子中,“兄嫂”作宾语,“是”起提宾作用,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全句译为:“(我只有)依靠哥哥和嫂子。其它例子如下。

(1)岂不毂是为?先君之好是继。(选自《左传·齐桓公伐楚》,“毂”通“谷”,“不毂”是古代君主的自谦之称。全句译为“(诸侯们)难道为我(而来吗)?(他们不过为了)继承先君的友好关系(罢了)”。)

(2)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这里的“尔是过”即“过尔”,译为“责备你”。

现代汉语成语里保留了一些用“是”提前宾语的词语,如唯马首是瞻、唯利是图、唯命是从、唯你是问、唯才是举等。

二、定语后置

文言中一些修饰性或限制性的定语常常放在中心词(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后面,称为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一)后置定语与“者”字结合(或称“者”作标志的定语后置)。例如:

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灭吴》)

这个句子中的“来”(译为“归来的”)与“者”字结合作了后置定语。全句译为“(对)归来的国家的人才,一定要在朝堂上以礼相待”。其它例句如下。

(1)缙绅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能不易其志者”“缙绅”的定语后置了)

(2)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解龙说赵太后》)(“侯者”作“赵王之子孙”的定语后置了)

(3)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能面刺寡人之过者”作“群臣吏民”的定语后置了)(4)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作“彼童子之师”的定语后置了)

(5)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种树郭橐驼传》)(“为观游及卖果者”作“长安豪富人”的定语后置了)(6)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铿然有声者”作“石”的定语后置了)

(二)数词经常放置在中心词的后面。例如: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例句中数词“五六”“六七”作定语后置了。全句译为“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人”。其它例子如下。

(1)宦士三百人于吴。(《勾践灭吴》)

(2)铸以为金人十二。(《过秦论》)

(3)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荷担者三”都是后置定语)

(4)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

(三)用“之”字作定语后置标志。这类定语后置,“之”后常常是形容词或动词。例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这个例句中的“利”译为“锋利的”,“强”译为“强劲的”,都是后置的定语。全句译为“丘蚓没有锋利的爪牙,(没有)强劲的筋骨”。其它例句如下。

(1)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勾践灭吴》)

(2)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兰亭集序》)

(3)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同上)

三、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是变式句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那么,什么是状语后置呢?

所谓状语后置,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按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状语一般处在主语和谓语之间,作状语的一般只能是副词、形容词和介宾短语。比如:“他非常迅速地从操场上跑进教室。”在这个句子中“非常”是副词,“迅速”是形容词,“从操场上”是介宾短语。“非常迅速地从操场上”处在主语“他”和谓语“跑”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