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系别:英东农业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园林班级:11园林

小组成员: 姓名:梁婕萍学号: 11102021022 姓名:刘野祥学号: 11102021025

姓名:肖圆媛学号: 11102021043

姓名:杨秋胜学号: 11102021050

指导教师:杜安平

完成时间:2012.6.12

中国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综述

[内容提要] 以近十年来我国关于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文章为依据,综述了学术界对儿童心理健康有关的心理健康标准、评估方法、主要的测验工具、进行的测查、问题、影响因素、问题的干预等研究情况,并对我国儿童心理健康工作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儿童;心理健康;标准;评估;测验;影响因素;干预

[引言]儿童心理健康研究应该建立比较规范科学的理论模型架构,完善儿童心理特征的分析因子体系。对儿童的心理问题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积极探讨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提出对特殊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以便帮助留守儿童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身心能够健康发展。

1 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现状

我国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研究主要是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自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开展了广泛的研究。目前我国学者对儿童的心理健康研究概况如下。

1.1儿童心理健康标志

本文所说的儿童主要指正处学龄前和小学阶段,而且年龄比较幼小的未成年个体,社会公认年龄段为0-12岁。

儿童正处于发展时期,其心理健康标志与成年人有所不同,但也有一个比较一致的判断依据,有代表性的说法有:

(1)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志为:

1)智力发展正常;

2)情绪稳定,情绪反应适度;

3)乐于与人交往,人际关系融洽;

4)行为统一和协调;

5)性格特征良好[1]。

(2)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简要归纳为:

1)乐于学习和生活,保持乐观积极的心理状态;

2)与同学、老师和亲友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3)有正确的自我观念,能了解接纳自我,能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

4)情绪稳定、乐观,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

5)健全的人格;

6)对挫折和失败具有较高的承受力,具有正常的自我防御机制;

7)热爱生活、集体,有现实的人生目标和社会责任感;

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9)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与适应;

10)有一定的安全感、自信心和自主性[2]。

对于影响心理健康标准确定的因素,有人分析了心理健康标准确立的三种影响因素:人性观、价值观和文化[3-4]。

1.2主要评估方法

心理健康的评估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法、访谈法、心理测验法、生物医学检查、收集档案记录、健康史报告等,国内目前对儿童心理健康及相关的研究多采用问卷调查法。之所以多采用问卷调查法是因为它具有效率高、经济、省时等优点,而且目前的数据分析软件的应用方便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人们利用问卷法。

国内目前应用于儿童心理健康调查最普遍的测量工具是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

(CBCL)。由于该量表使用方便,信度和效度的反映也不错,所以自从被引入国内至今,就一直受研究者们的青睐。

由于是从国外引进的量表,文化背景方面有很大差异,用它来研究所有的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是我国儿童的一些发展上的问题,肯定是不切实际的。因此,近些年我国不少学者根据不同的研究和实践要求,编制了不同的测量工具。比较常用的有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MHRST)、问题行为早期发现测验(PPCT)等。

1.3主要测验

心理特性是通过外显行为表现出来的,心理健康测量无法直接测查人的心理特质,而是通过对测验题目的反应来推论其心理特质,因此,心理健康测量具有间接性。心理健康测量评价总是与其所在团体中的大多数人或者某种人为标准,因此,心理健康测量具有相对性。任何测验都不可能测量人的所有的行为,特定的测验只测量它所要测定的行为领域的一个行为样本。因此,心理健康测量具有代表性。心理健康测量还具有客观性。因为,测验工具从编制到施测、记分以及对结果的解释都经过了标准化。

当然,由于心理现象本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对某些心理特性的认识可能还有偏差,因而,对心理健康测量的使用必须慎重。

1.4展开的主要调查

杨宏飞总结《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7—1999年间,我国中小学生心健康现状调查原因分析和对策研究类文章发现,一般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检出率基本在10%~30%之间[5]。俞国良等采用CBCL量表调查了36所城市幼儿园的457名3—6岁幼儿,结果发现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5.1%,主要表现为抑郁、强迫性、交往不良和攻击性等心理行为问题[6]。规模较大的调查还有:江苏、浙江两省1985年对1 095名青少年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了调查;1992年22个城市协作调查组筛查了2万多名4—16岁的儿童和青少年;广州市1994年对1 000名青少年的心理行为进行了调查;中国科学院心理所1997—1998年对北京市8 869名青少年进行了心理行为问题进行了调查;2000年北师大课题组(沃建中博士主持的国家教育部“九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建构与培养研究)在北京、河南、重庆、浙江、新疆等五个地区抽样选取16 472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2001年对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广泛调查[7];杨建文等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法,应用SCL-90和自编调查问卷对江苏省1762名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

1.5心理健康主要问题

1.5.1 幼儿存在的突出心理问题主要有[6]:

(1)小儿多动症;

(2)社会行为问题包括爱发脾气、好打架、争吵等;

(3)性格和情绪问题包括任性、自私、固执、娇气等;

(4)神经功能障碍包括排泄机能障碍、言语障碍、睡眠障碍等;

(5)不良习惯包括吸吮手指、咬指甲、眨眼等;

(6)意志力薄弱、耐挫力差;

(7)学习上的问题包括注意力不易集中、反应迟钝等。

1.5.2 小学生存在的突出心理问题主要有:

(1)学业问题如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多发生于小学阶段,尤其是初入学儿童中,大多属于从学龄前期向学龄期过渡中的暂时性问题。

(2)情绪问题包括情绪不稳、自控力差、反应过度等。

(3)品德行为问题如偷窃、常打架、骂人、说谎等,往往男孩多于女孩。

(4)不良习惯在短时间内不易改正,如吮吸手指、咬指甲、习惯性眨眼等。

(5)青春期问题问题常发生在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如吸烟、吸毒、自杀、犯罪等[8]。

俞国良的一项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压力事件的研究中,则发现有30%属于学习方面,

40%属于人际关系方面,其他方面的占30%。学习、自我、人际关系、生活和社会

适应方面的心理行为问题,是小学生心理不健康表现形式的主要方面[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