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红色毛癣菌的研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红色毛癣菌的研究

摘要:红色毛癣菌是毛癣菌属下的一个种。红色毛癣菌是一种人源的皮癣菌,引起常见的皮肤浅部真菌病,如手癣、足癣、头癣等。对红色毛癣菌的结构成分,对药物的敏感度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探讨了抗红色毛癣菌的研究前景。

近二十年来,由皮肤癣菌及其他真菌引起的感染明显增多。目前发现有四十余种皮肤癣菌主要有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犬小孢子菌等。红色毛癣菌(Trichophyton rubrum)属于有丝分裂孢子真菌,ichangjiande亲人性治病性皮肤癣菌。为世界性分布,也是我国最常见的一种皮肤癣菌。

一、红色毛癣菌的分布

分别根据198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和199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在全国25各省、市、自治区41个代表点上,共分离培养出9096株及18085株致病真菌,从其分布情况及各大区排列次序可以看出:从1986及1996前后所分离出的致病真菌菌种中,都是以红色毛癣菌占首位,但其比率从1986年占45.4%到1996年则以下降至34.5%。在此期间,以华东、西南、华北、东北分布最广。

二、红色毛癣菌的体外药物敏感性及测定方案的选取

皮肤癣菌包括毛癣菌属、小孢子菌属及表皮癣菌属, 可引起患者体癣、股癣, 手癣、足癣, 头癣及甲癣等浅部真菌病。很多抗真菌药物用来治疗皮肤癣菌的感染, 大多都有着明显的疗效。但随着抗真菌药物的广泛应用、新的菌种的出现及患者个体情况的差异, 抗真菌药物的耐药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对其敏感性的研究就越显得重要和必要。目前对于皮肤癣菌这种生长相对缓慢的丝状真菌, 国际上还没有统一的、稳定的药敏试验方法标准。

经过笔者对参考文献的研究大致总结出一些经过实验探究得出的最佳实验方案及其对应的最佳抗菌药物的搭配。

1. 纸片扩散法对红色毛癣菌的体外药物敏感性研究的探讨

纸片扩散法是用琼脂扩散的药敏方法, 其抗真菌成分设计在纸片[ 1][ 2] [ 3] 中, 曾用于细菌、酵母菌及霉菌体外药物敏取得满意的结果。

在制片扩散法测试的所有菌株中,特比萘酚的抑菌圈最大,几乎观察不到菌落生长,其次是伊曲康唑及脸型霉素B。氟康唑的抑菌圈变化最大,红色毛癣菌的氟康唑抑菌圈小且边界很模糊,很难分辨是抑菌圈内拖尾现象还是耐药现象。

因此可判定,纸片扩散的方法可能不适宜红色毛癣菌对氟康唑的药物敏感检测,不能提供其对氟康唑的耐药真实性。另外由于培养基、接种浓度、接种方法的选择可影响纸片扩散的结果,因此制片扩散法对于红色毛癣菌的实验条件还需要进一步的比较总结。

2.微量液基稀释法

各抗真菌药物对皮肤癣菌药敏试验的M IC 范围依次为两性霉素 0. 25 ~ 2g /m;l 伊曲康唑0.05g /m l; 氟康唑 1~ 16g/m;l特比萘酚 0. 008~ 0.03g/m l。两性霉素、伊曲康唑、特比萘酚对皮肤癣菌的M IC值较低, 氟康唑FCZ对皮肤癣菌的M IC值较高。

具体比较,红色毛癣菌对特比萘酚的敏感度最高,其次为两性霉素、伊曲康唑、氟康唑。

比较纸片扩散法与微量液基稀释法,氟康唑的总体一致性较差,纸片扩散法测得的红色毛癣菌呈耐药状态,没有抑菌圈,而微量液基法测得的MIC值在中等浓度。

3. CLSIM38A 方案用于皮肤癣菌药敏试验

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 (CLSI)于1998年提出了产孢丰富丝状真菌

的液基稀释抗真菌药敏实验参考方案M 38P, 并于 2002年公布了认可方案M38A, 公布后该方案被广泛接受、验证并逐渐完善。由于皮肤癣菌产孢不稳定且部分

菌种产孢少、产孢条件难以控制, 目前未包含在此方案中。因此有研究者对此进行了探究实验并初步得出结论。

实验结果显示,伊曲康唑对红色毛癣菌的MIC值范围为1.125~2μg/ml,MIC 几何平均值为0.361μg/ml. 伏立康唑对红色毛癣菌的MIC值范围为

0.0157~0.0625μg/ml,MIC几何平均值为0.029μg/ml. 益康唑对红色毛癣菌的MIC值范围为0.5~1μg/ml,MIC几何平均值为0.067μg/ml .特比萘酚对红色毛癣菌的MIC值范围为0.157~0.25μg/ml,MIC几何平均值为0.042μg/ml.

研究显示红色毛癣菌对伏立康唑、特比萘芬的M IC值较低, 对伊曲康唑、硝酸益康唑的M IC值较高。但是由于目前并没有红色毛癣菌对上述药物的敏感性判断标准,而且由于各种药物有不同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在治疗部位能达到的有效浓度和维持时间不同, 因此无法对各种药物治疗皮肤癣菌病的预期疗效进行准确的判断和比较。

4. 红色毛癣菌微量液基稀释法抗真菌先导化合物敏感性试验方法的建立

以 NCCLS (CLSI)M38-A 产孢丝状真菌抗真菌药敏试验参考方案为基础,研究人员对6种溶媒对红色毛癣菌生长系数的影响进行了考察, 对红色毛癣菌的孢子接种量、所用培养基、孵育温度和时间以及终点判定等条件进行了修正。各种溶媒的工作浓度应该分别不高于1% (N,N- 二甲基甲酰胺) 、8% (聚乙二醇200)、2% (二甲基亚砜)、4% (丙酮)、8% (无水乙醇)、2 % (1,2-丙二醇)。红色毛癣菌孢子接种量在10000值50000CFU/ml、培养温度28℃、培养时间7d、80%的菌株生长受到抑制是作为判定的终点是理想的测定条件。改良后的M38-A 方案,其实验结果可靠,具有很强的重现性,适合作为考察先导化合物的抗皮肤癣菌活性的药敏试验方法。

三、有关抗红色毛癣菌等引起的真菌性皮肤病的药物或植物有效成分的研究

1.地锦草不同提取部位抗皮肤真菌的作用

研究结果发现, 地锦草5 个提取部位均有显著的抗真菌作用, 不同提取部位对红色毛癣菌的抗真菌活性强度MIC值: 20%洗脱部位(10737μg/ml)> 40% 乙醇洗脱部位(10240μg/ml)> H2O 洗脱部位(5120μg/ml)>水不溶部位(5120μg/ml)> 60%乙醇洗脱部位(1280μg/ml); 地锦草20%醇洗脱部位和40%乙醇洗脱部位对红色毛癣菌的平均MIC 值均小于其他部位。

2.黄岑对红色毛癣菌的作用

研究人员分别提取了黄岑水溶性部分和醇溶性部分,并进行了体外抗新型隐株菌、白念球菌、红色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和是羔羊毛癣菌等真菌实验。结果表明,黄岑醇溶性部位对红色毛癣菌作用较强,黄岑水溶性部位对五种供试真菌有较强抑制作用。最低抑菌浓度在1.56mg/ml至25mg/ml之间,证明黄岑抗真菌作用的有效成分主要存在与起水溶性部位中。此外,有研究人员研究了黄岑素和黄岑苷对皮肤真菌和细菌的抑制作用。

3.灰黄霉素的抗真菌作用研究

灰黄霉素是一种非多烯类的抗真菌看真菌抗生素,在临床上用于治疗皮肤癣菌属引起的感染。其作用机理是由于灰黄霉素的结构与鸟嘌呤相似,能静振兴一直鸟嘌呤进入DNA分子中,干扰真菌DNA合成而抑制真菌的生长;并且它与微管蛋白结合,组织真菌细胞分裂。1958年开始用于医学临床,至今灰黄霉素已经广泛用于治疗皮肤及角质层的真菌感染,对红色毛癣菌、断发癣菌和琉毛发癣菌等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

四、展望

关于对红色毛癣菌的研究,由于实验临床的条件限制,虽然关于其的生物性状、药物敏感性等研究较多,但是关于其真正应用方面的研究不尽完善,而且通过归纳发现,生物抑菌具有很开阔的发展前景,由于癣菌抗药性的逐步升级,单一靠化学药物的抑制作用有很大的潜在危险和局限性。中医理论博大精深,笔者认为有关中药、原生植物抑菌的研究将具有具有现实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