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行动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教学行动研究——不曾预约的精彩
一、课堂教学行动研究的背景
( 一) 为什么要研究课堂教学行动
1 .课堂教学行动的涵义
课堂教学行动,是指教师受教育思想支配而在课堂教学现场表现出来的外显的实践活动方式。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现场表现出来的外显的实践活动方式。为什么是教师的教学行动?因为教师的“教”的方式仍然主导学生的学的方式。为什么是外显的实践活动方式?因为思想是内隐的,行动是外显的。教师的教可以支配学生学的活动。教学中的师生交往是以可观察的行动指令进行的。这也是将课堂教学行动研究视为外显的行动方式的原因。
2 .教师行动是一种“临场”
教师最先的反应就是采取行动解决问题,而不是先运用理论进行分析和解释。教师教学行动的“临场”体现以下两点:
•时间上的“紧迫感”
•空间上的“当下性”
这就排除了许多在理论上可能的行动路线和方式、方法( 法国哲学家布迪厄) 。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行动有以下 4 个特点:
•“在场”:在场的是行为,不在场的是教育观念
•“此在”:时间上的紧迫感,空间上的方向性
•“共时性”:教师和学生都处于当下的时间节点
•“惯习”:教师在临场外显的活动方式,其反映多为习惯的方式
教师的活动行为具有不可预测性,教师的行为也不可以事先进行计算和安排。教师的课堂更多地体现一种动态行为,需要教师具备教育的机智。
3 .教师行动受情境制约
教师的工作受制于各种现实条件,所处的“场域”规定了其行动的类型和范围。教师很难从情境中抽身出来,系统地、理智地、理想化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4 .教师工作的对象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
教师面对的学生具有极大差异性和可塑性,教师很难将理论与每一个学生相对应。教师工作的对象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具体表现为生成性和特殊性。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不同的、正在发展着的人,他们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和可塑性。教师很难将理论准确地一一对应于学生的培养,而更多地使用英国学者施瓦布所说的“熟虑术”(根据具体情境多义地解读已知理论及其应用范围)和“折中术”(直面问题解决而综合使用多种理论)。
5 .教师课堂实践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标准
再好的教育思想要体现到行动效果上来。在逻辑上有四种教师,也就是有四种类型的教师:
•说得好,做得好;教师追求的最高境界
•说得好,做不好;这种老师的教育思想先进,但是难以表现在行动上。
•说不好,做得好;教师的行为是潜意识的,是隐蔽的。
•说不好,做不好。
( 二) 社会变革对教育提出新要求
1 .沧海桑田的心路历程------ 剧变中的心灵慰籍
改革开放30 年,新中国的经济发生巨大变化,物质世界的丰富和极具变化,使得人们的精神世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个物质和精神极具变化的时代。家庭问题、社会问题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记得莫言在一部小说的结尾处说:中国在20-30 年间走过了西方社会近百年的历程,可谓沧海桑田。因此中国人也积聚了许多复杂而曲折的心路历程。
2 .社会时尚挑战学校生活------ 如何让学校生活有魅力
过去家庭无电视机,只有在学校,课堂学生才能找到快乐。而当今社会,约了项目丰富多彩,网吧,大型超市,约了场所。多学生产生极大的诱惑。此时,课堂可能会失去其往日的魅力。
( 三) 素质教育受到怎样的挑战?
在此,就素质教育受到的挑战有四个观点,具体如下:
1. 政治背景
( 1 )素质教育的社会阶层土壤分析。(清华大学的孙丽萍教授提出)阶层的存在是客观存在的问题。不同的阶层有不同的需求。中产阶级以上的阶层,需要素质教育;而中产阶级以下的阶层需要应试教育,他们需要通过考试改变自己的生活境况。目前,中产以下阶层是中国的主要阶层。因此,对应试教育的需求者仍是一个大群体。如今,素质教育搞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确有其阶层背景。
( 2 )教育成为社会阶层流变的重要机制。中下阶层上升到中上阶层是社会流变的正常发展,正常的阶层社会流变是维系社会安定和谐、持久发展的重要条件。今天,能够引发中国大规模的社会流变的重要机制之一即为教育。从此角度上讲,意味着高考在社会流动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也就意味着教育与政治的联系紧密,同时会为素质教育的推进带来巨大阻力。
2. 经济背景
中国的产业在世界经济中处于末端,中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中国要转变为能力强国、科技教育强国,提升教育是关键。可见,素质教育的推进是必要之举。
3. 社会背景
中国要实现从人力大国向科技大国的转变,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是变革的力量。迈克. 富兰在《变革的力量》中呼吁,我们每一个参与者都应是变革者。教育要向着好的方向变化,我们每一个教师不能置身事外,不可能等到教育条件变好了,再参与其中。每一个参与者在变革中使用的力量也决定了课程改革的进程。
二、课堂教学行动的有效性
( 一) 对课堂教学行动的反思
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福柯曾言:“反思是对熟习的东西再次陌生化。”熟悉既能够提供经验,同时能够提供制约。反思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类:
1. 价值性反思------ 高度
中国学生掌握知识最扎实,但是缺乏创新精神。因此,要从人才培养方式的高度看待
教学,进行改革。
2. 情境性反思------ 温度
提供可以操作的载体,情境性是一种载体,为教师提供反思的平台。
3. 技术性反思------ 力度
技术性反思即教学反思,是让细节操作更完善。通过以上三个反思,对我们的教学价值观提出两个叩问:
•一要问学生在成绩提高的同时是否感到愉快?------ 成绩固然重要,但要关注成绩是如何获得的,学习兴趣的丧失,比低分更可怕!
•二要问学生进入高学段后是否有潜力?今天与明天,谁更诱人?------ 分数重要,视野与能力难道不重要?没有分数,今天过不了关,只有分数,明天过不了关;只有分数,个人过得了关,能力的丧失,国家过不了大关!
( 二) 课堂教学行动的有效性
1. 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首先对课堂进行三效分析,所谓三效是指:“教学效率、教学效果、教学效益”。
2. “三维度”分析
知识三维度包括知识的本体论、知识的认识论和知识的价值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