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现状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班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现状的研究
摘要
性别角色的发展是幼儿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产物,其对幼儿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主要对中班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现状进行研究,重点关注中班幼儿性别同一性、稳定性、恒常性和性别刻板印象的发展现状,运用文献法、投射测验绘画法、谈话法进行数据收集与分析整理,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启示以更好地促进中班幼儿性别角色的发展。
关键词:性别;性别认同;性别角色;性别刻板印象
A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Gender Roles of the Middle Class in
Kindergarten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gender role is the children's products in the process of society, the children's development plays a vital role. Therefor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research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fant gender role development, focus on infant gender identity and gender stereotypes,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painting, projective test method of conversation method to collect and analyze data, and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put forward to bett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infant gender roles.
Key words:gender;gender identity ;gender role;gender stereotype
一、问题提出
(一)问题提出的缘由
1.对性别文化的思考
幼儿从一出生即被贴上男性或女性的标签,而成人对于新生儿的第一次关怀大都是围绕着男女性别展开的,可见性别在幼儿的成长与发展及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性别差异和性别角色的发展问题已成为了心理学研究的热点及社会性研究的焦点。
但心理学和教育学界更多的是关注幼儿性别差异的内容,通常是从研究者的角度出发分析性别差异,极少从幼儿的视角去阐述性别的差异。
然而性别不仅是单指自然性别同时也包含了社会性别,性别差异从方方面面影响幼儿。
2.结合社会现状反思
大多数幼儿对于男女性别差异有着“刻板印象”:女孩留长发穿裙子,而男孩留短发穿短裤;男孩喜欢车、刀、机器人,而女孩喜欢洋娃娃、娃娃家...对于男女性别的辨别与认知,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现状存在差异。
那么在幼儿的眼里男性是什么样的?女性又是什么样的?男性和女性之间存在何种差异?幼儿只有从正确辨别自己及他人的性别身份发展到认知正确的性别角色标准才能不断适应社会生活,逐渐成长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
(二)研究意义
由于现阶段的研究偏向于幼关注儿的个性、社会性的发展,缺少从幼儿的角度对于性别差异的内容的研究。
这研究可以帮助理解幼儿眼里的男女及其性别差异,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同时也可以为幼儿的性别教育提供理论基础。
二、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1.性别:性别包含生物性别、心理性别和社会性别三个不同层面的含义。
生理性别(sex)也称为自然性别,是指两性第一性征和第二性征即生理结构和解剖结构上的差异,分别是指染色体和激素造成的差异及两性性器官的差异;男女两性根据器官、解剖结构和形态三方面的差异被归纳为不同的生物性别。
[] 心理性别是指男女两性在心理属性上的区别,是指男女在如人格、能力等心理方面的差异,判断男女两性是以心理标准为依据。
心理性别是在生理性别的基础上产生的性别心理,属于性别层面的自我意识及自我认同。
[] 社会性别是指心理文化上的概念,具体指第三性征,社会性别在《牛津社会学词典》中被定义为:“社会性别关注且指结构层次上的在文化预期和模式化预期下的男子气和女子气。
”从社会性别的概念可以得出:生物因素不是造成两性差异的关键性因素,社会制度和社会文化才是关键因素。
本研究中提及的性别包括生物性别和社会性别,两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2.性别角色:性别角色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里被定义为,社会规范和他人期望所要求于男女两性的行为模式。
[]而今学术界普遍比较认同的概念是:性别角色是指由于人们的性别不同而产生的符合一定社会期待的品质特征,包括男女两性所持的不同态度、人格特征和社会行为模式。
[]即指男女两性在特定社会文化的影响下所形成的价值观、动机和行为特征及其构成的行为模
式。
[]幼儿性别角色是在其性别化的过程中逐渐获得与发展的。
3.性别概念:包括性别同一性、性别稳定性和性别恒常性三个方面。
[]性别同一性也称为性别认同,是指幼儿对自己及他人在基本生物学特性上性别身份的确认即理解性别。
[]性别稳定性指幼儿对人一生性别保持不变的认识。
[]性别恒常性被科尔伯格定义为“对性别基于生物特性永久特征的认识,它不依赖于事物的表面特征的变化而改变”。
[]即指幼儿对人的性别不因外在形象(如服饰、发型)或是活动的变化而改变的理解。
4.性别刻板印象:性别刻板印象指社会生活中人们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表现、个性特征等方面形成的较为笼统且固定的认识和理解。
[]如当男孩哭泣时,人们常认为男孩有泪不轻弹,而女孩哭泣时则没有特别的反应。
(二)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的相关理论
性别角色的发展是幼儿个性和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方面之一,具有重要意义。
因而围绕着性别角色的发展及其成因,不同的研究者和理论学派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主要有精神分析理论、生物学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群体社会化理论等。
(三)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的相关研究
幼儿性别角色的形成与发展是在其性别化的过程中逐步进行的。
性别化的发展包括以下四个相关联的领域:性别概念的发展;性别角色观的发展;性别化行为模式的发展;男女儿童性别化发展差异。
1.幼儿性别概念的相关研究
性别概念包括性别同一性、性别稳定性、性别恒常性三个方面。
性别同一性在幼儿2岁半到3岁之间出现,为最早出现的性别概念。
然后出现的是性别稳定性约在幼儿3岁到4岁之间,最晚出现的是幼儿性别恒常性约在幼儿6岁到7岁之间。
[]
幼儿性别同一性的发展,最先是从辨别“男性”和“女性”的概念开始的。
在婴幼儿时期幼儿就明白了男女性别身份的差异。
Miller (1983)研究证明,6个月左右的婴儿就能从男性声音中分辨出女性声音,1岁左右就能够区分男女照片。
幼儿主要根据发型、服饰来辨别男女性别,其他体征仅是次要因素。
汤普逊和班特勒(Thompson,BENTLER,1971)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
[]研究发现,幼儿主
要是以玩偶的头发辨别玩偶的性别,其中注意到玩偶上身特征的幼儿仅占9.7%,而提到生殖器官的幼儿占16.7%,可见大多数幼儿都忽略了生物性特征。
研究还发现,部分2岁的幼儿能够辨别图片上人物的性别,即使女孩穿着男裤或留短发也能分辨,却对自己的性别身份的确认感到迷茫。
而大约在2岁半至3岁的阶段,绝大部分幼儿都能够准确地说出自己的性别,但此时幼儿对性别的理解还尚未达到恒常的水平。
从3~5岁幼儿对正确辨别性别有了进一步发展。
Zucker等人(2001)的研究表明,3岁儿童会利用衣服和嗓音,将中性人物判断为男性或女性,在判断为女性时,头发作为线索的提示作用更重要,而判断为男性时,更重要的则是脸部和身体的类型。
[]而斯莱比和弗雷(Slabey&Frey,1975)的研究证明,当幼儿4岁后才逐步理解性别的恒常性,明白人的性别不因外在形象改变或是年龄增减而改变,通常在5~7岁左右表现出性别恒常性。
[]
2.幼儿性别角色观发展的相关研究
幼儿性别角色观是指幼儿对两性性别行为模式的理解。
幼儿的性别角色观在其正确认识自身性别同一性前后开始逐步形成与发展。
库恩等人(Kuhn et al,1978)通过实验考察幼儿性别角色出现的年龄。
研究发现,幼儿早在2岁就已掌握了部分性别角色知识。
[] 戴蒙(W.Damon,1977)在一项研究中通过考察儿童如何看待与性别相关的行为来探讨儿童对性别角色理解的特点。
[]他让4~9岁幼儿判断与性别不相符的举止行为的对错并评价不合常规的职业选择。
研究证明,幼儿性别角色观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
年纪尚小的幼儿以个人意愿为主,其后年龄稍大的幼儿开始以成人的喜好为判断标准,对违反常规的行为举止表现出排斥,而当幼儿到了9岁左右就开始了解社会规范为人所制定,但道德规则需要承担义务和责任。
有的研究还发现,幼儿到达2岁半都已具备了部分性别分化的知识。
而在之后的几年时间里,幼儿将开始从心理层面上辨别男女性别,表明幼儿对性别角色的理解逐步由表面性向深刻化发展的趋势。
[]
上述研究结论都表明了幼儿的认知程度和其性别角色社会化程度是相互关联的。
因而在幼儿认知、性别认同和和性别角色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心理联系。
幼儿性别角色社会化的过程,即幼儿对性别角色的一种适应。
3.幼儿性别化行为模式发展的相关研究
幼儿性别同一性及性别角色观的形成与发展促进了幼儿性别化行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