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概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
(一)亚当.斯密与绝对优势理论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国际分工及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
(二)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论点
1.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2.分工的原则是绝对优势
绝对优势:是指一国(人)生产1单位的某种资源少于另一国(人)同类商品的生产。3.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
自然优势:超乎人为力量之外的物质生产的优势条件。如:气候、矿产等。
获得性优势:生产者后天具有的技能技巧方面的优势。
分工实现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途径:
1.分工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熟练程度
2.分工使每个人专门从事某项生产,从而节省与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时间
3.分工有利于发明创造和改进工具。
绝对优势理论的内容:一国对外贸易的利益,在于输出本国在生产费用上占绝对优势的商品,以换取本国不能生产或生产费用较高的商品。按这种方式进行国际分工和贸易,可使参加国都能获得利益。
比较成本说
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英国经济学家,是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
一、李嘉图模型的图例——假定:
1、两个国两产品模型。即假定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
2、只有劳动一种要素,所有的劳动是同质的,劳动生产率不变。
3、生产成本不变。单位产品成本不因产量增加而增加,总是和生产单位产品所使用劳动量成比例。
4、没有运输成本。即部考虑运输、进入市场的费用。
5、没有技术进步
6、物物交换。目的在于排除货币和汇率因素的影响。
7、完全竞争市场。生产要素在国内自由流动,在国际间不能自由移动。
8、充分就业。即没有闲置资源,劳动力作为唯一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利用。
9、国民收入分配不变,即贸易不影响一国国民的相对收入水平,这样有助于说明贸易对整个世界和对每一个个人都是有利的,直接衡量贸易利益。
二、比较优势理论
1、基本思想:不同国家生产不同产品会存在劳动生产率或成本上的差异,各国应分工生产有相对优势,即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或成本较低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获得利益。
2、比较优势:是指一国(数种产品中)生产成本相对低的优势。
3、国际贸易的必要条件:比较(相对)成本差异——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
4、国际贸易的充分条件:国际交换比率介于两国国内交换比率之间,且不等于任何一国国内的交换比率。
基于比较成本说的古典国际贸易模型
一、模型的作用:解决贸易的成因和影响(价格、生产、消费、福利)
(一)1、生产可能性曲线:一国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利用情况下,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组合的连线。
2、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性质: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等于边际机会成本。
(二)1、无差异曲线:能为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满足的不同商品组合的连线。
2、无差异曲线的性质:无数条无差异曲线;离原点越远,效用水平越大;不相交;凸向原点;负斜率。
3、生产可能性曲线与无差异曲线相结合:均衡(最佳)产量和消费量
(三)交换比率(相对价格、贸易条件)
二、贸易前均衡——根据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判断一国的比较优势
三、古典国际贸易模型(一种要素)
(一)国际贸易的影响
1、对价格的影响:出口商品的相对价格将会提高,进口商品相对价格则会降低。
2、对生产的影响:在边际机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各国都会在自己具有比较成本优势的产品上实现生产的完全专业化。
3、对消费的影响:两国消费者都在位置更高的无差异曲线上消费产品,消费者福利都得到了改善。
一、贸易条件T=PxPm
1、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 ,TOT):又称交换比价或贸易比价,即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之间的比率,就是说一个单位的出口商品可以换回多少进口商品。
2、T值上升,贸易条件改善;T值下降,贸易条件恶化。
有关需求的其他国际贸易理论
一、恩格尔法则:随着人们的收入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增加的收入中用于食品(生活必需品)的开支占收入的比重将不断下降,而奢侈品和耐用品开支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则会不断上升。
二、代表性需求假设
代表性需求假设(representative—demand hypothesis)是林德提出的一种用需求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学说,也称“重叠需求贸易理论”。
需求结构:一国对某种产品的需求的质量或档次。
要素禀赋论及其拓展
1、解决李嘉图留下的问题: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
2、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故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简称“H-O模型”;又称要素禀赋论
3、对国际贸易有很强的解释力,至今仍是国际贸易的主流理论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一、假定前提
1、两个国家(A和B)、两种商品(X和Y)、两种要素(L和K),即两国两要素两商品模型,称2×2×2模型
2、生产要素在世界各国是同质的;并且各国拥有的生产要素的初始水平是既定的,彼此各不相同。要素禀赋不变,国内可自由流动,国家间不流动
3、两国生产技术水平相同(生产函数相同,两国同种产品要素密集度相同)
4、规模报酬不变,消费偏好相同,各种商品消费比例取决于价格而非收入。
5、完全竞争,没有运输成本和贸易障碍,商品和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
6、自由贸易,没有完全的专业化分工现象,即假定两国在自由贸易下均生产两种产品。
二、与要素禀赋理论有关的基本概念
1、生产要素:生产活动必须具备的主要因素或在生产中必须投入或使用的主要手段。通常是指土地、劳动力和资本。
2、要素价格:生产要素的使用费用或报酬。如:土地的租金、劳动力工资、资本的利息等。
3、要素密集度:商品生产中所需要的各种要素之间的投入比例。
4、要素密集型产品:如果某种要素在某种特定的商品中投入的比例最大,则称该商品为该要素密集型产品。
如:小麦为土地密集型产品。生产纺织品劳动所占的比例最大,则称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商品划分为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
5、要素禀赋:一国所拥有的可用于生产商品和劳务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总量。
6、要素丰裕度:在一国的生产要素禀赋中某要素供给所占比例大于别国同种要素的供给比例而相对价格低于别国同种要素的相对价格。
衡量要素的丰裕程度的方法:1、以生产要素供给总量2、以要素相对价格
三、赫克歇尔—俄林定理:一国将专业化地生产并出口较密集地使用本国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进口较密集地使用本国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
1、贸易影响:价格、生产、消费
2、国际贸易使产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出口价格上升,进口价格下降。
3、局限性:只解释了要素禀赋不同的国家之间的贸易无法解释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
对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实证检验
一、“里昂惕夫之谜”:里昂惕夫经过统计分析,发现资本丰裕的美国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比重更大,进口的资本密集型产品比重更大。违背了H-O模型的结论。
二、对“谜”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