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论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春秋至两汉

1、《左传》记载青铜器理论:“昔夏至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就牧,铸鼎像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是中国绘画理论的最早“功能说”。

2、庄子由人生的修养经验,提炼出具有某种艺术性质、或某种性格的境界(美),大致可概括为“纯素”或“朴素”,直接影响于中国水墨艺术观念的产生和发展。

3、《淮南子》论画有:君形及谨毛失冒之说。“君形”即主张传神,强调“神似”应为绘画创作的核心。“谨毛失貌”指不能谨细微毛而失其大冒。作画必须注意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4、孔子提出“绘事后素”

5、王充认为绘画功能不如文字著作。

6蔡邕首次把书、画、文结合在一起。

二、魏晋南北朝

1、西晋陆机所提出的“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理论,首次指出了绘画艺术的特点。西晋陆机把绘画与文学看得一样高:“丹青之兴,比雅颂之述作,美大业之馨香”。并从文艺题材和分类上指出:“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大于画。”

东晋南朝,中国山水画日趋独立。在此时期,山水画于山水诗同时出现,表明了人对自然世界的新认识。

2、东晋顾恺之在《画论》、《魏晋圣流画赞》、《画云台山记》中提出“迁想妙得”、“以形写神”论。

顾恺之画论的主要观点:以形写神顾恺之画论——以“写神”为中心;

迁想妙得;悟对通神;通过人与环境的关系处理显示巧思,如以背景来衬托人物。等等。顾恺之“迁想妙得”,涉及艺术创作的心里活动,——讲究以情感体验为途径老观察,或者,主体之神通过想象与客体之神相互交融,以获得对象之“神”及其艺术表现;

“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

迁想——画之前,观察、研究、体会所描绘的对象,椯摩对象之情态。

妙得——了解、掌握了对象的精神特征后,分析、提炼而获得艺术构思。

3、南朝宗炳写了中国第一篇正式的山水画论《画山水序》,提出山水“畅

神”论,在其论山水功能时,首先谈到的是山水的“仁智之乐”。提出了山水画“以形眉道”的主体构造,“澄怀味象”、“应目会心”的观照方式,以及“畅神”的体验和审美功能。《画山水序》中讨论范围的有道、理、神、灵等。

随后南朝宋王微山水画论著作《叙画》,主张山水画“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的山水审美趣味。

4、南朝齐谢赫著《古画品录》,提出六法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像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对后世影响极大。“得意忘形”的论点,直接作用于画论和画评。如谢赫评陆探微说:“穷理尽性,事绝言象”;谢赫的“六法”,从理论上将绘画创作和批评的其本要求概括为六条标准,使“绘画的自觉”有了真正的落实。换言之,这一规律性的“法则”的产生,使绘画从此提升为一门独立的视觉艺术。

气韵生动:为人物画目的,一致于魏晋人物品藻风气,追求人的精神气质的生动表现。

骨法用笔:与书法关系密切,指明对“笔法”的品味,成就为中国绘画的其本表现手段,以线迹的运动、节奏、装饰性,深入精神风格——“骨法”

应物象形:人、物、景的写实,即所谓“存形莫善于画”、“图像存形”,不偏离于客观。

随类赋彩:概括了中国绘画的色彩的其本观念。超越个相,归纳类相,赋予色彩的表现。经营位置:关于构图,即结构布局——“章法”的讲究。传移模写:与临摹或具体绘画过程有关。对于视觉艺术的学习与传承,临摹之道是“积学致远”的过程。《古画品录》中说:“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这段话强调了美术作品的社会功能。

5、南陈姚最所写的《续画品录》,作为谢赫《古画品录》的续篇,提出了前人未发的“心师造化”论。还提出渊识博见、性尚分流、触类皆涉、动必依真等观点。

6、画论史中的“传神写照”、“君形”、“画龙点睛”、“画皮画骨难画神”与“写心”论都是强调以形写神。

7、西晋陆机:把绘画与文学看得一样高;“丹青之兴,比雅颂之述作,美大业之馨香。”并从文艺题材和分类上指出“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

8、南北朝齐、梁之间,钟嵘《诗品》、庾肩吾《书品》、谢赫《画品》等相继完成,表明了中国艺术评价鉴赏“品第论”模式的建立。9、南北朝北齐画家曹仲达所画人物以稠密的细线,表现衣服褶纹贴身,“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似刚从水中出来,人称“曹衣出水”,与唐代画家吴道子的“吴带当风”画风并称画史。

三、唐代五代

1、唐张怀瓘在《画断》中提出绘画评论标准包括神、骨、肉。

2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是我国是最早的画史著作和第一部传记体中国绘画史。阐述“六法”,提倡“立法用意用笔气势”。归纳画风变迁,历论交融。提出绘画有“成人化,助人论”与怡悦性情的功能。在谈“画体”时提出“自然神妙精谨细”五等评画标准。总结了绘画的“疏密二体”,这是依据绘画用笔的视觉形式特征,首次作出了绘画史的风格分类。对于“用笔”几其“笔记”有着进一步研讨,书画用笔同法“这一重要的总结,富于卓识,有史有论,为中国绘画确立基本的表现手法,并形成为明确的艺术发展方向,做出了贡献。列举了古今南北一些服饰,器物的差异后,提出绘画应该是“祥辨古今之物,商较上风之宜,指事绘形,可验时代”。对谢赫提出的“六法”做了最早的说明,并对立意问题做了新的补充。在《论顾陆张吴用笔》

分析顾恺之的笔迹时提出:“意存笔先,画尽

意在”。

3.唐代张璪,就绘画创作中的主客关系问题,

提出著名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主张。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句话,是对六朝绘

画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内、外并重,心源造

化互通;这八个字慨括了客观现象——艺术意

境——艺术形象的全过程,对后世影响极大。

4.唐代朱景玄的《唐朝名画录》是一部中国绘

画断代画评,提出绘画品评的“四格”:神妙

能逸。

5.“将无项,女无肩”“坐看五,立看七”

等口诀是唐五代画论中对民画间师们作画经

验总结。

6.六要,是五代山水画家荆浩在《笔法记》中

专门为山水画创作制定的六条标准,分别是指: 气、韵、思、景、磨。还提出画有“二病”——有形之病、无形之病。与“四势”——筋、肉、骨、气。

7.传为王维的《山水论》中说:“夫画道之中, 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

四、宋代

1.宋代黄休复在其著作《益州名画录》中将“逸格”放到了“四格”之首。将“四格”从新排列:“逸、神、妙、能。”“逸”,是不为表象和规矩所局限,是超乎寻常;“神”是形、神兼备,是超乎寻常;“妙”是“笔精墨妙”,各取

一端;“能”是学有功力,可得生动姿态。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