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黄萎病菌系不同组合对致病力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棉花黄萎病菌系不同组合对致病力影响

玄兆伶,张桂寅,王省芬,马峙英*

(河北农业大学/河北省作物种质资源重点实验室河北保定 071001)

摘要:为阐明黄萎病菌系对棉花的侵染规律,本研究以陆地棉耐病品种冀棉20和感病品种邯208为鉴别寄主,在人工培养条件下鉴定和比较了不同培养方式、接种方法对6个黄萎病菌系致病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独培养单独接种时6个供试菌系的致病力可划分为强、中、弱3种类型,其中V2和V6致病力最强,V1和V3中等,V4和V5最弱。相比之下,混合培养后接种时,除个别菌系组合在邯208上略有增强外,其余菌系组合的致病力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减弱,而单独培养后混合接种的菌系,尽管其致病力较相应单菌系接种时致病力呈现一定程度的波动,但大部分接种菌系在2个鉴别寄主上的致病力表现出增强的趋势。关键词: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力

棉花黄萎病(Verticillium wilt)是一种流行于棉花种植区的世界性病害。近几年来,棉花黄萎病在我国危害日趋严重,河北省作为中国产棉大省之一,每年均因黄萎病发生而造成严重的棉花产量损失。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控制该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手段[1],而研究各菌系之间致病力的差异是鉴别、选育棉花抗病品种的一项基础工作。国内外植物病理学家、遗传育种学家一直致力于不同来源的黄萎病菌系致病性变异、寄主与病原菌相互作用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1-6]。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对黄萎病菌“种”的鉴定结果认为国内棉花黄萎病菌均属于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6,7]。之后,一些学者针对黄萎病菌致病力的研究表明,不同地区的黄萎病菌之间存在明显的致病力分化[1,7-11]。但由于病菌与寄主相互作用的复杂性,目前研究者关于黄萎病菌致病力的发生还未得出统一的结论。因此本研究利用6个棉花黄萎病菌系及其不同组合研究了人工培养条件下菌系间相互作用对致病力的影响,为明确棉花黄萎病菌与寄主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提高抗病育种成效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系

所用黄萎病菌系由河北农业大学棉花遗传育种研究室提供(表1)。

表1 供试菌系的名称和组合

Table 1 Different isolates of Verticillium dahliae and their combinations

菌系代号Isolate code

菌系组合

Isolate combination

菌系代号

Isolate code

菌系组合

Isolate combination

V1 V1 V10

V4+V6 V2 V2 V11

V2+V4

基金项目: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2004CCA011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471105)、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040086002)和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C2004000365)。

作者简介:玄兆伶(1979- ),女,河北省唐山迁安市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从事棉花遗传育种研究。

*通讯作者:马峙英(1958- ),男,河北新乐市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棉花遗传育种和分子生物学

研究。E-mail: mzhy@

V2+V6 V3 V3 V12

V1+V3 V4 V4 V13

V1+V5 V5 V5 V14

V3+V5 V6 V6 V15

V7 V1+V3 V16 V4+V6

V8 V1+V5 V17 V2+V4

V9 V3+V5 V18 V2+V6 注:V7-V12为两菌系混合培养;V13-V18为两菌系单独培养.

Note: V7-V12 indicated every two isolates were mixedly cultured; V13-V18 indicated every two isolates were respectively cultured.

1.2 鉴别寄主

以陆地棉耐病品种冀棉20和陆地棉感病品种邯208作为鉴别寄主。

1.3 棉苗培育

将硫酸脱绒的种子用凉水在室温下浸泡8 h,25℃下催芽12 h后,选择发芽整齐一致的

种子播于装有蛭石的营养钵中,每个营养钵播2粒种子。在昼温为25~30℃、夜温为15~

20℃的条件下培育棉苗。

1.4 黄萎病菌培养

将冷藏保存的单孢菌系转移至PDA平面培养基中,于25℃培养箱中培养10 d,然后将

菌落打成直径约为7 mm的菌饼。每瓶培养液中接种4块菌饼,以保证菌的浓度一致(V7-V12

混合菌系按组合方式接种菌饼,V13-V18按等量等浓度孢子悬浮液混合),25℃条件下振荡

(110rpm)培养10 d后,用4层纱布过滤,在显微镜下用血球计数板将孢子浓度调至2×106~

3×106个/ml,现配现用。

1.5 接种方法

采用王省芬等[12]底部定量注菌液法接种。待棉苗长至两叶一心时,去掉部分毛根,将

10 ml孢子悬浮液注入底部有孔的塑料营养钵中,然后将其移入铺有一层少量蛭石的瓷盘内,

每个菌系或菌系组合对两个鉴别寄主分别接种。接种后的棉苗置于人工培养室内培养(光照

℃,用空气加湿器调控湿度,定期浇

12 h,光强6 000~7 000 lx,昼温25~26℃,夜温20~22)

Hoagland营养液。

1.6 病情调查和记载

采用石磊岩等[2]棉花苗期5级制进行棉苗黄萎病分级(表2),病情指数按下列公式计算:

病情指数(disease index, DI)=∑(发病级数×该级株数)÷(最高发病级数总株数)×100。接

种后25 d调查棉苗发病情况,根据鉴别寄主的病情指数分析不同菌系的致病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