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我国城镇就业人数的因素分析

影响我国城镇就业人数的因素分析
影响我国城镇就业人数的因素分析

影响我国城镇就业人数的因素分析北京林业大学欧芷伊、杨慧欣、吕英巧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人均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相对贫乏的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日益显现, 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出口贸易和国内经济受到严重影响,就业形势变得十分严峻, 很多中小企业出现经营困难和裁员现象,大量农民工返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更加突出,就业成为当前民生问题的焦点。在此阶段对影响就业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找到改善我国就业状况的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作者通过计量经济学的回归模型分析, 从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方面探究影响我国就业的因素,并尝试从模型结果对未来我国该从哪些方面改善就业状况提出建议。

关键词:就业压力城镇就业计量经济学模型影响因素

一、问题的提出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们改善生活条件的基本前提和途径,历来都是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中国由于人口基数大,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和就业岗位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是最严峻的问题,解决好劳动就业问题其意义极为重大。不仅涉及到求职者的工作安置和许多家庭的切身利益,还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和谐。

我国经济连续多年高速增长,近几年经济增长率都在10%左右,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但是,经济的高增长没有带来高就业。进一步讲,就业形势的好坏,与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有着密切关系。一般而言,一定的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就业增长也是一定的,然而我国的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贡献却不是很明显。

降低失业率是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之一,就业(或失业)问题也是社会、国民经济中备受关注的重大问题。尤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其劳动力人口逐年递增,就业问题更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1978-1985年的城镇登记失业率逐年递减,从5.3%下降到历史最低点1.8%,而从1985年至今,中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逐年上升,到2000年以来,维持在4%左右。2008年我国经济社会经受了历史罕见的考验,GDP依然保持9%以上平稳较快增长,城镇新增就业1113万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中国社科院于2008年12月16日发布的《社会蓝皮书》称,中国城镇失业率是9.4%,超过了7%的国际警戒线。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从金融危机中慢慢恢复的后金融危机时代,2010年10月22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尹成基表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就业形势保持稳定,今年1—9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931万人,完成全年900万人目标的103%。同期,全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40万人,完成全年500万人目标的88%;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26万人,完成全年目标100万人的126%。截至三季度末,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905万人,比二季度末减少6万人;城镇

登记失业率为4.1%,比二季度末降低0.1个百分点。虽然就业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但总的来说我国的就业压力仍然很大,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局部就业供给不足,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这主要有来自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国际市场需求难以在短期内复苏;二是今年我国经济增速下滑;三内消费需求乏力;四是一些行业产能过剩与市场预期不确定导致企业投资不足。

本文对近年来我国就业人数的变动趋势进行计量经济学研究,探究影响我国就业的因素,并尝试从模型结果对未来我国该从哪些方面促进就业提出建议,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二、理论综述

经济学家对就业问题的长期研究和探索,形成了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多角度、多层次的就业理论。

(一)西方经济学理论研究

凯恩斯就业理论是以有效需求原则为核心,认为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失业之所以持续不断,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一般情况均存在“有效需求不足”。即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不足,由此造成较多的社会失业,即不充分就业。凯恩斯主义的促进就业理论实际上主张降低工资,即在不降低名义工资的情况下,降低实际工资。但前提是扩大总需求,因为总需求的扩大,必然会导致通货膨胀,工人名义工资不变,但实际工资相对减少。为实现充分就业,凯恩斯认为,必须摒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依靠国家干预,提出需求管理政策,从而达到促进生产,增加就业的目的。

20世纪60年代末,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相继陷入“滞胀”的困境,凯恩斯理论失灵了。因而以托宾、杜生贝等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学派经济学家提出“结构性失业问题”,力图用市场结构的变化来解释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发症,认为是微观市场的不完全性和结构变化引起滞胀,新古典综合学派的就业理论诞生。该理论主张从就业内容或就业结构角度来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如政府要指导收入政策,即政府要采取措施限制工资和物价的上升,以缓和通胀;注重完善劳动力市场,缓和因劳工市场技术结构变化造成的失业;适当修改完善失业补助金制度,激励失业者就业。

(二)国内理论研究

国内学者对中国就业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先后这个证明出我国的失业率和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成负相关,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情况越好,经济中的失业率越低;长期来看,就业量与最低工资变量及其他控制变量存在稳定的关系,但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不会对我国的就业总量产生影响;从短期来看,最低工资标准的变动虽然会对就业产生影响,资本投入对就业量有显著促进作用。

(三)本文研究思路

常见的研究方法是从影响就业的某一个大方面选取几个指标研究该方面因素是否影响就业,没有从各个方面选取比较完整的指标体系对其进行全面分析。本文在充分研究国内外经典理论和实证研究基础上全面的选取可能影响就业的各方面代表性的影响因素,运用统计方法和理论知识和计量方法,首先通过理论分析,找出影响我国就业的各种因素,并据此确定计量指标,建立模型对其进行定量分析。基于分析得到的影响我国就业的主要因素,运用所建模型,结合国家的有关决策和规划,对我国以往年份就业人数进行拟合预测,以此判断所建模型能真实反映我国实际就业情况。最后根据文章的研究结果,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向相关政府部门提出增加我国城镇就业人口数或降低城镇登记失业率的一些政策建议。

三、模型设定

由生产论一般均衡理论可知,任何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都是该要素的供给和需求达到均衡时决定的数量。劳动力需求就是社会在生产吸收和容纳劳动力的能力和容量,最重要的劳动力需求主体是企业,也是最直接地反映当前社会经济活动水平以及因此而带来的对劳动力的需求。供给是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劳动力也是生产中必需和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因而,选取影响我国实际劳动力的因素可从影响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出发。影响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影响因子(一)变量的选取

基于我国就业问题在城镇表现得更为明显和集中,所以我选择城镇年.就业人数为被解释变量,从城镇角度来研究中国就业问题。解释变量从以下几个方面选取:

1. 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主要是劳动力资源和消费因素。

一国的人口规模对劳动供给的影响在短期内不会马上产生影响,人口规模只在长期内起作用。同时消费水平对劳动力供给数量也有影响,消费水平越高,劳动供给者要满足自己生活需要,就必须通过劳动获得收入满足自身消费需求,进而会增加劳动力的供给。消费品市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体现了社会再生产过程最终的市场实现,反映了消费者最终需求的变化。当消费品市场景气时,供给和需求会拉动社会投资增加,进而活跃资金市场,提高劳动者劳动力供给信心。而消费品供给的满足程度,又直接决定了劳动力的质量,进而影响劳动力供给。

2. 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有经济发展水平、投资、外贸、经济结构等。

经济增长水平是影响就业状况的决定因素之一。就业率与实际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在经济复苏或繁荣时期,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较多,就业规模较大,就业率高,就业状况就好。反之,在经济衰落或萧条时期,经济增长率低,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减少,就业规模萎缩,就业状况差,失业率就高。

3.劳动力供需的混合影响因子有货币政策、工资水平等。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通过利率、货币供应量等渠道会对居民就业产生重要影响。国外学者的研究已经证实了这一点,他们大致从货币的储藏职能和货币的交易职能两个角度研究货币政策对居民就业的影响。利率水平能够促进或抑制投资和储蓄,从而影响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进而影响劳动力的需求和供给。广义货币(M2)不仅反映现实的购买力,还反映潜在的购买力,若M2增速较快,则投资和中间市场活跃,增加就业,失业率减少。

工资水平:企业在雇佣劳动力上也同样遵从市场经济的原则,即只有当劳动力的使用产生的总收入大于或等于因使用而产生的成本时,企业才能产生或扩大劳动力需求的意愿和行为。同时,工资水平作为劳动者劳动的价值衡量,它也会影响到劳动供给者的供给。

(二)模型设计

根据以上分析,选取国内生产总值(X

1),城镇居民消费水平(X

2

),城镇单位

劳动人员就业总报酬(X

3),货币供给量(X

4

)四个变量作为影响城镇就业总人数(Y)

的主要因素,并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模型设计为:

Y=β

0+β

1

X

1

2

X

2

3

X

3

4

X

4

+u

四、数据的收集

X

2

城镇消费水平值是城镇人口年最终消费总额

X

3

货币供给量为年末数

五、模型的估计与调整

(一)初步估计

对被解释变量与各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到Eviews最小二乘计算结果:Dependent Variable: Y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01/02/11 Time: 10:02

Sample: 1990 2008

Included observations: 19

Variable Coefficie

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16996.35 193.8052 87.69810 0.0000

X1 0.005929 0.025379 0.233619 0.8187

X2 1.012669 0.104614 9.680078 0.0000

X3 -0.775263 0.119149 -6.506675 0.0000

X4 0.053103 0.005890 9.016226 0.0000

R-squared 0.998753 Mean dependent var 22749.47 Adjusted R-squared 0.998396 S.D. dependent var 4265.043 S.E. of regression 170.8010 Akaike info criterion 13.33981 Sum squared resid 408421.8 Schwarz criterion 13.58835 Log likelihood -121.7282 F-statistic 2802.440 Durbin-Watson stat 1.738109 Prob(F-statistic) 0.000000

从表中可以看出,该模型R2=0.998753,调整后R2=0.998396都很高,F统计量2802.440,明显显著,但在α=0.05的水平下,t

α/2(19-5)=2.145,X1的t

检验未通过,说明可能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二)修正多重共线性

用Eviews得到相关系数矩阵:

由相关系数矩阵可以看出,各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较高,证实确实存在多重共线性。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检验和解决多重共线的问题,分别作Y对各解释变量的一元回归,得到如下结果:

逐步回归后剔除掉变量X1得到修正后的回归结果为:

Y^=16971.42+1.033813X

2-0.748930X

3

+0.054355X

4

t= (108.3789) (20.35780) (-20.03488) (23.06915) R2=0.998748 调整R2=0.998497 F=3987.919 DW=1.800647

Dependent Variable: Y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01/02/11 Time: 10:29

Sample: 1990 2008

Included observations: 19

Variable Coefficien

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16971.42 156.5934 108.3789 0.0000

X2 1.033813 0.050782 20.35780 0.0000

X3 -0.748930 0.037381 -20.03488 0.0000

X4 0.054355 0.002356 23.06915 0.0000

R-squared 0.998748 Mean dependent var 22749.47 Adjusted R-squared 0.998497 S.D. dependent var 4265.043 S.E. of regression 165.3308 Akaike info criterion 13.23844 Sum squared resid 410014.0 Schwarz criterion 13.43727 Log likelihood -121.7652 F-statistic 3987.919 Durbin-Watson stat 1.800647 Prob(F-statistic) 0.000000

逐步回归的结果减轻了多重共线性,剔除掉了国内生产总值这个变量,可能会带来一定的设定偏差,但是从实际来看,国内生产总值对就业的影响可以粗略用X

2

的影响代替,从宏观上说,国内经济增长了,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也会同向变化,二者密切相关,因此基本不会影响到模型的可靠程度。

(三)异方差检验

对模型进行White检验,结果如下:

White Heteroskedasticity Test:

F-statistic 1.057250 Probability 0.467634 Obs*R-squared 9.764368 Probability 0.369896

Test Equation:

Dependent Variable: RESID^2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01/02/11 Time: 11:08

Sample: 1990 2008

Included observations: 19

Variable Coefficie

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25832.93 152118.6 -0.169821 0.8689

X2 -215.5299 263.2923 -0.818596 0.4342

X2^2 0.033604 0.083315 0.403337 0.6961

X2*X3 -0.029804 0.079483 -0.374970 0.7164

X2*X4 -0.000265 0.001702 -0.155654 0.8797

X3 128.1662 184.1636 0.695936 0.5040

X3^2 8.90E-05 0.018807 0.004734 0.9963

X3*X4 0.001089 0.000970 1.123456 0.2903

X4 2.175582 7.149148 0.304313 0.7678

X4^2 -4.96E-05 3.67E-05 -1.352678 0.2092

R-squared 0.513914 Mean dependent var 21579.69 Adjusted R-squared 0.027828 S.D. dependent var 27955.78 S.E. of regression 27564.06 Akaike info criterion 23.59183 Sum squared resid 6.84E+09 Schwarz criterion 24.08890 Log likelihood -214.1224 F-statistic 1.057250 Durbin-Watson stat 2.900012 Prob(F-statistic) 0.467634

从表中可以看出,nR2=19*0.513914=9.764366,在α=0.05的水平下,远低于临界值X2(9)=16.9190,所以模型并不存在异方差。

(四)自相关检验

由回归结果得到DW=1.800647,查表得,在α=0.05的水平下,d

L

=0.859,

d

u

=1.848,模型的DW值在二者之间,因此可能存在自相关,从作出的残差图可以看出残差的变动有系统模式,连续为正和连续为负,表明残差存在一阶自相关,模型中的t和F统计量不可信,需采取措施补救。运用科克伦·奥克特迭代法,对

残差e进行滞后一期的自回归,得到回归方程

e^=0.804659 e

t-1 Dependent Variable: E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01/01/11 Time: 11:32

Sample (adjusted): 1991 2008

Included observations: 18 after adjustments

Variable Coefficie

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E(-1) 0.804659 0.125013 7.636473 0.0000

R-squared 0.772958 Mean dependent var 71.64222 Adjusted R-squared 0.772958 S.D. dependent var 961.8592 S.E. of regression 458.3160 Akaike info criterion 15.14695 Sum squared resid 3570910. Schwarz criterion 15.19641 Log likelihood -135.3225 Durbin-Watson stat 0.267496

再对模型进行广义差分,回归结果如下:

Dependent Variable: Y-0.804659*Y(-1)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01/02/11 Time: 14:15

Sample (adjusted): 1991 2008

Included observations: 18 after adjustments

Variable Coefficie

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3681.603 190.1273 19.36388 0.0000 X2-0.804659*X2(-1) 0.561179 0.251785 2.228804 0.0427 X3-0.804659*X3(-1) -0.572488 0.101529 -5.638650 0.0001 X4-0.804659*X4(-1) 0.050563 0.005147 9.823364 0.0000

R-squared 0.970952 Mean dependent var 5094.552 Adjusted R-squared 0.964727 S.D. dependent var 960.4531 S.E. of regression 180.3829 Akaike info criterion 13.42117 Sum squared resid 455531.8 Schwarz criterion 13.61903 Log likelihood -116.7905 F-statistic 155.9865 Durbin-Watson stat 2.208027 Prob(F-statistic) 0.000000

样本容量减少了1个,为18,DW值变为2.208027,在α=0.05的水平下,

d L =0.820,d

U

=1.872,则有d

U

U

,说明已经不存在自相关,不必再进行迭代,

同时可见,可决系数和各统计量都到达了理想水平,又差分方程可得:

β1^=3681.603/(1-0.804659)=18847.0572

由此,得到最终的城镇就业总人数回归模型的最终统计结果:

Y^=18847.0572+0.561179X

2-0.572488X

3

+0.050563X

4

(五)经济意义检验

从回归结果Y^=16971.42+1.033813X

2-0.748930X

3

+0.054355X

4

可以看出:城

镇居民消费水平的系数为0.561179,表明城镇人口最终实际消费支出总额每增加1%,会使得城镇就业人数增加0.561179%,是方程所选变量正向系数中最大的,体现了消费对我国就业具有较大的拉动作用,从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经济发展对就业的促进作用;我国实际货币供应量每增加1%,会使得城镇就业人数增加0.050563%,这都与实际经济情况相符合。值得注意的是,城镇单位劳动人员就业总报酬的系数为负值,表明我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劳动报酬总额每增加1%,会使得城镇就业人数减少0.572488%,这是这几个指标中唯一对就业有负向作用的指标,联系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由于劳动力是供过于求,工资水平对劳动力需求的抑制作用影响大于对劳动力供给拉动作用,因此也是符合实际的。(六)虚拟变量

根据图形,模型在1995年有可能有一个节点,为此设立一个虚拟变量:

1, t>=1995(1995年以后)

D

1

= 得到加入虚拟变量以后的模型:0, t<1995(年以前)

YY

t =β

1

2

X

2t

3

(X

2t

-6850.0)*D

1

4

X

3t

5

(X

3t

-10954.7)*D

1

6

X

5t

7

(X

5t

-1

34610.3) * D

1+u

t

对上式回归得:

Dependent Variable: YY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01/02/11 Time: 12:45

Sample (adjusted): 1991 2008

Included observations: 18 after adjustments

Variable Coefficie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nt

C 459.6107 96.97137 4.739653 0.0006

X2 -0.160529 0.482945 -0.332395 0.7458 (X2-6850)*D1 -0.129853 0.494477 -0.262608 0.7977 X3 0.026924 0.275080 0.097876 0.9238 (X3-10954.7)*D1 0.029017 0.275763 0.105223 0.9181 X4 0.008059 0.003103 2.597442 0.0248 (X4-134610.3)*D1 -0.005786 0.003488 -1.658935 0.1253

R-squared 0.969530 Mean dependent var 731.6111 Adjusted R-squared 0.952910 S.D. dependent var 221.6861 S.E. of regression 48.10618 Akaike info criterion 10.87000 Sum squared resid 25456.25 Schwarz criterion 11.21626 Log likelihood -90.83000 F-statistic 58.33566 Durbin-Watson stat 2.109618 Prob(F-statistic) 0.000000

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各解释变量的t值明显太小,不显著,说明1995年的节点并不明显,此处虚拟变量的设置是不必要的,上一步得到的回归模型已经能很好地表明了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

六、本文结论

1.通过对我国1990-2008年间城镇人口就业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出,从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各方面来看,影响我国城镇就业人口总数的主要因素是国内消费支出、货币供应量和工资水平。在长期影响因素中,国内消费因素对城镇就业人数的拉动作用较大,货币供给量对就业人口数影响显著,工资水平在研究期间段对就业具有抑制作用。

2.货币供给量M2对就业有显著正效应。这一点也跟实际情况相符。货币供给量的调控是国家宏观政策的重要手段,数据显示,07年末城镇就业总人口数为29350万人,这一数据在08年末为30210万,仍然有一个不小的上升幅度,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能够保持这个趋势,说明宏观政策效果比较明显。

3.对于工资水平与就业总人数的负相关的解释,作者认为研究阶段我国仍然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经济活动人口的数量和劳动参与的数量,实际上取决于劳动年龄人口愿意就业的程度。当下人民币升值呈现出升值趋势,严重影响我国的出口贸易,削弱了我国本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低价优势,加剧了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矛盾,我国的普通人口工资水平几乎为全球最低,大大降低了劳动年龄人口的就业意愿,加之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在一定时期内工资水平对就业的负相关是可以解释并符合实际的。

七、政策建议

1.转变经济发展思维,不能过分依赖出口。廉价劳动力仍然是我国的优势,低端产业薄利多销的模式使我国的经济在面临金融危机的时候显示出了它的脆弱。我国的货币、出口商品和劳动力在国际上都是非常廉价的,虽然可以招来更多的国际买家,但付出一番劳动和辛苦后让大部分利润却流入他人之手。这种廉

价是不值得提倡的。特别是那种以损耗生态环境和资源、损耗劳工健康为代价的廉价,更不值得提倡。这就需要转变思维,积极扩大内需,因为内需才是拉动我国的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的最终途径。

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国内消费对城镇就业人口总数的影响是显著正相关的,政府应该改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促使企业、居民行为方式发生变化,促进整体经济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在主要拉动力量上由外需转为内需,由投资转为消费。

3.合理运用宏观调控。在把通货膨胀率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的情况,适当的增加货币供给量,有助于拉动就业。

4.完善相关劳动法规,防止公司过度裁员,保障职工权利。在现阶段,我国的劳动力供过于求,故而工资水平对就业有阻碍作用,特别是金融危机背景下,许多公司通过裁员方式节约成本,导致大量失业。

5.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进一步加大我国教育和科技的投入,增加用于研究开发新产品的资金投入及加强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企业应该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同时致力于低污染、低能耗、环保性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通过增加就业人数来拉动经济的发展,而且应该提高就业人群的质量,提高在竞争中的竞争力,从根本上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 王馥,中国城镇就业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2004

[2] 肖云,周巧,杨絮飞,我国就业长期和短期影响因素定量分析,2009

[3] 丁焕峰,城镇有效就业影响因素研究——基于1978-2005年的实证,中国人口.资源环境,2008

[4] 熊思敏,中国高增长低就业的全国分区对比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8

[5] 庞皓,计量经济学,2007

2016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多少万

2016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多少万 2016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多少万?如下是职场百科网 卢爱红说,自2012年以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呈现总量持续下降的趋势,但是由于受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存在滞后期,所以目前城镇新增劳动力仍然处于高位,农业转移劳动力仍然保持一定的规模,所以今年就业总量的压力依然比较大。 同时,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有一些企业很难招到技能人才、高层次人才,也有些劳动者很难实现稳定就业。 但是,我国经济发展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卢爱红说,经济总量增大、经济结构优化,以及商事制度改革、简政放权等改革所带来的红利持续释放等,也都将进一步拓展就业增长空间。 卢爱红介绍,2016年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314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554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69万人,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四季度末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2%,低于4.5%的年度调控目标。 一是重点群体就业平稳推进。组织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总体平稳。扎实做好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职工安置工作,摸清底数,强化服务,加强分类指导,加强突发事件预防和处置,职工安置工作平稳有序开展。加强就业援助,确保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出台切实做好就业扶贫工作的指导意见,通过劳务协作试点、技能脱贫、创建就业扶贫车间等多种形

式,扎实做好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 二是创业带动就业成效明显。深入推进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积极开展双创活动周、中国创翼青年创业创新大赛等活动。实施三年行动计划,促进更多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 三是公共就业服务进一步加强。出台加快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应用指导意见,人力资源市场整合步伐加快,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和水平明显增强。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快速发展,创新人力资源市场事中事后监管方式,市场在促进就业中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同时,加大职业培训工作力度,实施职业培训行动计划,劳动者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卢爱红还指出了2017年全国就业工作安排:一是完善落实稳定和扩大就业的政策。通过产业、财税、金融、贸易等一揽子政策协同配合,推动经济增长带动就业,扶持新就业形态发展,不断拓展就业新空间。加强政策宣传、督促检查、效果评估,推动政策落地见效。 二是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落实新一轮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多渠道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积极稳妥做好化解过剩产能职工安置工作。开展就业援助专项行动,发挥失业保险援企稳岗作用,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提高就业扶贫精准度,促进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带动促进贫困人口脱贫。 三是突出抓好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加强创业服务和创业培

影响就业的因素分析

影响就业的因素分析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社会稳定的基础。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力逐步减弱,增加就业已成为摆在世界各国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特别是处于转型期的我国而言,扩大就业更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数据表明,我国经济增长创造就业的能力下降,明显的标志是就业弹性下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GDP年均增长率为9.3%,就业增长率为3.0%,就业弹性系数为0.322,在九十年代前期GDP年均增长率为12%,就业增长率为1.2%,就业增长弹性系数为0.1,二十世纪末我国GDP年均增长率为8.3%,就业增长率为0.9%,就业弹性系数为0.1,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之间的联系被大大削弱。原因何在?本文将利用经济学的相关原理及数量分析工具对就业的相关促进因素作一些探讨。通过考察就业形势及相关因素的现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关于就业的相关理论 (一)柯布—道格拉斯产出模型: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理论,产出的增长主要取决于投入的增长和技术的进步。产出函数Y=AKαLβ表明产出的增长必须有总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投入资本的增加或劳动力的增加。根据单一要素增加,边际产品递减的规律,产出函数中任意要素的单独增长都不可能使产出持续增长。因此就业的增加不仅与资本投入相关,而且还与劳动者的质量,即人们的生活水平相关。 (二)达尔·尼夫的知识经济理论:达尔·尼夫认为:“国内的增长不是由于市场份额的扩大和加强而引起的,而是通过引入创造新市场的全新技术或提供解决问题的服务而实现的。创造这些技术和服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不论是在个人、组织还是国家水平上,日益成为经济增长和繁荣的关键”。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世界经济结构在调整,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一个显著的变化是以物品为基础的增长明显地转向高技能、高技术和以服务为基础的增长。高技能服务对GNP的贡献率正在增长。 (三)罗默内生模型:罗默1990年提出的内生模型是Q=HαLβ∑Xi1-α-β,Xi为耐用资本设备,i为设备编号,H是致力于最终产品的人力资本、L是劳

《人口的数量变化》教学设计

《人口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自然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影响人口自然增长快慢变化的原因。 2. 比较分析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3. 学会利用相关资料,综合分析人口数量变化及人口增长模式的时空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人口增长曲线图,探讨人口数量的历史变化过程,并掌握分析这类曲线图的一般方法。 2. 通过阅读各大洲和地区人口数量统计图,探讨人口增长的空间差异,并掌握分析这类统计图的一般方法。 3. 通过阅读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图,掌握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认识人口增长、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等客观规律,知道世界上人口增长方面的区域差异。在此基础上树立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协调,要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人口发展观。 教学重点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地区分布。 教学难点人口增长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关系。 教学方法 (一)外在教学资源运用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曲线图、活动、案例等材料。 2.各种图片、资料课件。 (二)学生认知规律的运用 1.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2.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利用讨论、发言等形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并进一步通过练习训练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3.通过案例教学,补充“生活中的地理”“有用的地理”实例,让学生形成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时事的习惯,并把知识用于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 (三)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人口的自然增长 教学环节老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说明 导入新课投影课本“图1.1世界60亿人口日”和国家 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张维庆为中国第 13亿小公民颁发证书图片,让学生思考:为 什么这两个孩子的出生备受社会关注? 思考回答问题。 图片导 入使学生感 受到当今人 口问题的严 峻形势。 板书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探究活动 自学讨 论由世界第60亿人口及我国第13亿人口的诞生,说明 人口的数量变化已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人口的数量变 化在时间上是不均匀的。通过读“图1.2 10万年以 来的人口增长”及“图1.3 100年来世界人口的增长” 观察人口数量的时间变化特点,讨论完成读图思考 题。 学生在分析不同时期人口数量 增长快慢的同时应说出判断的 依据。(人口增长的快慢主要 看曲线的坡度大小,但要注意 为什么工业革命后比农业革命 期间的人口增长要快,是由于 图1.2的坐标单位间隔是不均 匀的。)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到底取 决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这是因 为生产力发展引起的自然、社 会和经济的变化,决定了人口 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 在这个过程 中引导学生 如何从类似 人口增长曲 线图中获取 有价值的信 息,并分析 影响人口增 长产生时间 差异的原因 (通过展示 不同时期人 们生产、生 活的图片来 得出原因)。 归纳资料 提取信 息展示课件材料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与自然增 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 的关系。 完成课本P3“活动”题,注意人口的增长 除了与人口自然增长率有关外还与什么有 关。 学生总结:人口自然增长率反 映的是人口自然增长速度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 亡率人口数量的自然增长= 人口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 (教师或学生纠正、补充) 通过课本第 三页“活 动”,学生 可得出人口 的自然增长 不仅与人口 自然增长率 有关,而且

就业主要指标解释

主要指标解释 一、人社统EP1号表 1、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指报告期内城镇累计新就业人数减去累计自然减员人数。 2、城镇累计新就业人数:指报告期内城镇累计新就业的城镇各类单位、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组织、社区公益性岗位就业人员和各类灵活形式就业人员的总和。 3、自然减员人员:指报告期内因退休、伤亡等自然原因造成的城镇累计减少的就业人员。 4、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人数:指报告内,按照《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在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登记的就业转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的人数。 5、就业困难人员:指符合就业促进法规定的相关条件的人员,一般指大龄、身有残疾、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连续失业一年以上,以及因失去土地等原因难以实现就业的人员。 二、人社统EP6号表 1、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指各级政府举办的,为劳动者提供公益性岗位就业人才服务的机构。 2、本期办理就业登记人数:指报告期内,用人单位和个人在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办理就业登记涉及人员总人次数。 3、本期单位登记招聘人数:指报告期内,用人单位在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登记备案,并委托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帮助招聘、推荐的岗位空缺所对应的总人次数。 4、登记招聘人员的单位数:指报告期内,委托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招聘人员的用人单位的数目。 5、本期登记求职人数:指报告期内,求职者在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登记备案,并委托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帮助介绍、推荐工作的总人次数。 6、应届高校毕业生:指离校未满一年(毕业当年7月1日至次年6月30日)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包括专科、本科和研究生。 7、农村劳动者:指农村户籍的本地及外地劳动者;在已取消城乡户籍区分的地区,指原为农村户籍的劳动者。 8、本期接受职业指导人数:指报告期内接受过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或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邀请的有关专家职业指导的总人次数。 9、本期接受创业服务人数:指报告期内接受过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提供创业服务的总人次数。 10、期末代理保管人事档案人数:指报告期末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代理保管人事档案所对应的总人数。 11、期末管理流动党员的总人数:指报告期内由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代理管理的流动党员的总人数。 12、本期介绍成功人数:指报告期内求职者经过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介绍、推荐或提供信息服务,从而实现就业的总人次数。 三、人社统EP7号表 1、就业援助:指依托各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把就业困难人员作为主要对象,开设专门窗口,实施政策咨询、求职登记、职业指导、岗位推荐、技能培训、事务代理等就业援助措施,使他们在生活保障、再就业和社会保险等方面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 2、就业困难人员数:是指符合就业促进法规定的相关条件的人员,一般指大龄、身有残疾、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连续失业一年以上,以及因失去土地等原因难以实现就业的人员。 3、公益性岗位安置人数:指通过公益性岗位予以安置的就业困难人员人数。公益性岗位是指政府作为出资主体,扶持或通过社会筹集资金开发的,以安置就业困难人员为主,符合社会公共利益需要的服务性岗位和协助管理管理岗位。

我国就业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就业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我国就业形势的因素纷繁复杂,既有来自国内经济增长速度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人口年龄结构和生育政策的变化等,也有来自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等因素。这些因素当中既有积极有利的方面,也有消极不利的方面,因此需要在仔细分析这些因素影响的基础上预测未来我国的就业趋势变化。 (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将愈发复杂多变 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会通过各种渠道传导到国内,从而对国内的经济和就业产生影响。在经济方面,美国经济的逐渐复苏和欧洲债务危机的逐渐化解都将增强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有利于我国扩大对外贸易和出口,从而带来就业的增长;而印度、巴西、俄罗斯和南非等金砖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增长乏力又会减弱对我国出口产品的需求,从而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增长和就业。在地缘政治方面,乌克兰危机对俄罗斯乃至全球经济增长带来较大挑战;与日本、菲律宾等国在领土上的争端和政治上的分歧会使我国双边经贸关系受到一定影响,从而波及我国相关出口企业的就业状况。 (二)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 与就业增长最为密切相关的因素就是经济增长率。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长期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水平,1978-2013年经济增长的平均增速达到了9.8%。然而,我国宏观经济面临三期叠加,潜在增长率将明显下降,2012和2013年的经济增长率均在7.7%左右,预计2014年我国经济增速将回落至7.3%左右。我国经济增速回落属于向新常态的过渡,将逐步由高速回调至中高速增长平台,这种增速的放缓必然会给就业增长带来一定的压力。 (三)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将更加明显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较长时间内,我国实行了独生子女政策,当时是为了应对人口的高生育率和高增长率而采取的强制措施。这一措施在一段时间内确实起到了有效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的作用。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进入了快速老龄化社会,2002年我国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7.3%,到2013年这一数值已上升至9.7%。与此同时,我国适龄劳动人口的比重也从2011年开始逐渐下降。为了适应未来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局面,国家人口政策开始调整,从严格的独生子女政策转变为放开“双独”家庭二胎限制再到允许“单独”家庭生养第二个子女。人口生育政策的这种调整将会减少近期育龄妇女的劳动参与率,但将有利于远期劳动力的供给。

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分析

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分析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我国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高等院校大规模扩招,毕业生大量增加的高峰已经来临多年,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788万人,比2010年增长100万人。按照经济学的观点,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80-100万个,由于我国经济正在进行结构调整,2002年至2007年五年中同期的社会新增加就业岗位基本稳定在每年900万个,2012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岗位也没有明显的增长。可以说,人力资源市场的供需矛盾趋于紧张,特别是2012年以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更加凸显出来,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 1.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之下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 1953年的我过高等院校仅148所,在校学生仅有21万人,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不断的推进,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我国高等教育不仅在数量上翻了几十倍,质量上也比最初的高等教育的水平提高了很多,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在校大学生人数的领头国家,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也跻身世界第二的位置,成为高等教育的大国。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院校就不断的扩招学生,这样的背景之下,我过的教育规模与水平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势头。 由此可见,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向大众化的方向发展,这种背景之下,大学生就业也从原来的精英化转向了大众化,在20世纪80、90年代,大学生属于稀缺资源,这个时候的大学生从来没有为就业的问题而烦恼过,而到了大众化教育的阶段,大学生显然没有之前那么的抢手,因此,大学生就业问题就成了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的问题,原本为大学生分配工作的制度也逐渐取消,目前的就业现状已经不再是单项选择了,不在是大学生选择单位了,单位也有了选择大学生的权利,这样的情况之下,大学生的危机意识逐渐加强了。 2.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正在不断的增加,市场的需求量却增长缓慢,同时由于社会待业人员、考研人员也处于不断的扩大,导致我国就业率下降明显。教育部直属院校毕业生和部委院校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基本相同,一般能够在85%左右,但是地方普通大学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相对要低得多,一般在50%左右。 从社会单位用人需求来看,对研究生的需求量相对较大,对本科生需求正常,

1.1《人口的数量变化》导学案(必修2)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班级 姓名 _____ 【学习目标】:1.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3.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教材中重要图表等的解读,掌握常见的人口统计图的类型、特点及判读,学会对人口变化相关知识点的迁移。 【重点难点】 1.理解不同时期和地区世界人口增长的差异。 2.掌握人口增长的三种模式特点及转变影响因素。 3.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时空差异。 【学法指导】 重视概念理解。弄懂概念内涵,准确理解把握概念;人口的增长模式要采用比较法,会因时间、空间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比较、分析其不同的特点,把握其不同的影响因素。 【学习过程】夯实基础 一 、人口的自然增长 1.一个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决定因素: 、 。自然增长率= 。 2.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 。 (1)时间变化特点:不同时期,人口数量增长的 不同, 以来,人口快速增长。 (2)地区分布特点:世界人口的增长在地区上是 。目前,发达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保持在 的水平,人口增长 。人口政策(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战以后,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 ,人口死亡率 ,人口增长 。20世纪70年代以后许多发展中国家采取了 的措施,使人口增长趋于 。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人口增长模式的指标: 、 、 。 2、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 、 、 。 3、人口增长模式类型特征 原始型: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高高低型)人口增长_______(特征)。 传统型: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高低高型)人口增长_________。 现代型: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三低”型)人口增长________。 4、人口增长模式的历史转变 (1)过程:原始型 。 (2)影响因素:社会经济发展、 和 等 (3)人口增长模式的区域差异:①原因:不同国家、地区的 和 差异的扩大 ②表现:以 为代表的发达地区已经进入 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于 。③总体看,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处于 。 ④中国人口增长模式基本实现了 。原因是我国大力开展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教材第5页、第6页“活动”

我国城镇就业问题研究

全国第八届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 题 目 我国城镇就业问题研究 摘 要: 本文讨论了我国城镇登记就业的影响因素问题,我们对与就业相关因素的数据进行处理,利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得出影响我国城镇就业的主要因素有国内生产总值、进出口总额、进口总额、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而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比较微弱的结论。我们对上述主要因素建立了合理的城镇就业人数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在第三问中,我们以河南为例分地区讨论了我国的地区城镇就业人数的影响因素,使城镇就业人数的模型更加精确。利用该模型我们预测了我国2010年的就业方程模型结论,我们给予了一些合理性建议。 关键字: 城镇就业人数 影响因素 相关分析 主成分分析 回归分析 参赛队号 队员姓名 刘子胜 李顺才 张婷

我国城镇就业问题研究 1 问题重述 失业、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为宏观经济中特别重要的三个指标,就业(或者失业)是社会、国民经济中极其重要的问题。按照已有研究,就业可以定义为三个月内有稳定的收入或与用人单位有劳动聘用关系。失业的统计方法各国差异较大,我国采用城镇登记失业率,是指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同城镇从业人数与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之和的比。其中,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是指有非农业户口,在一定的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的人员。 从经济学的角度,影响就业(或者失业)的因素很多。从宏观层面上,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进出口都是重要的因素;而从中观层面,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也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当然,中央政府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及对不同地区和不同产业实行不同的扶持政策都会对就业产生巨大的影响。 就我国的现实情况,2008年我国经济社会经受了历史罕见的考验,GDP依然保持9%以上平稳较快增长,城镇新增就业111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2009年我国就业面临更大的挑战,一是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国际市场需求难以在短期内复苏;二是今年我国经济增速下滑;三是国内消费需求乏力;四是一些行业产能过剩与市场预期不确定导致企业投资不足,所以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为此,中央政府从08年10月开始实施了40000亿元的投资计划,确定了十大产业振兴计划,采取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措施,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增加出口。同时,中央财政拟投入420亿元资金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09年我国在就业方面的目标: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 利用近年来我国有关的统计数据并结合一年多来我国国民经济的运行数据, 就我国就业人数或城镇登记失业率研究如下问题。 1.对有关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寻找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或指标。 2.建立城镇就业人数或城镇登记失业率与上述主要因素或指标之间联系的数学模型。 3.对上述数学模型从包含主要的经济社会指标、分行业、分地区、分就业人群角度,尝试建立比较精确的数学模型。(由于时间限制,建议适度即可) 4.利用所建立的关于城镇就业人数或城镇登记失业率的数学模型,根据国家的有关决策和规划对2009年及2010年上半年的我国就业前景进行仿真 5.根据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和仿真结果,对提高我国城镇就业人口数或减少城镇登记失业率提出你们的咨询建议。 2 问题分析 2.1 寻找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或指标 我们先考虑影响就业的宏观经济因素,通过查找相关文献找出与就业尽可能相关的各个宏观经济指标及这些指标的数据。然后先应用相关性分析法,对这些因素进行筛选剔除,找出尽可能多的真正相关的指标。由于各个指标间可能还有相关关系,再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筛选出来的因素进行主成分分析,从而找到我们需要的最重要的相互无关的指标因素组。 2.2 建立失业率与上述各指标间的数学模型 根据问题一得出的结论,首先查找与失业相关的各个指标的数据,然后对数据进行分析,

我国《就业促进法》实施的影响因素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318248028.html, 我国《就业促进法》实施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张本波 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0年第10期 《就业促进法》填补了我国就业立法的空白,对于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具有积极的意义。法律的价值在于其实施,各地在就业促进过程中取得初步成效的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影响《就业促进法》实施效果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就业形势的变化,法律的可操作性,以及执法环境。在《就业促进法》实施两周年后,对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将有助于法律的进一步落 实和就业促进政策的完善。 一、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是影响《就业促进法》实施的基础性因素 (一)《就业促进法》的立法背景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城镇就业的矛盾日益突出。而促进就 业的方针政策和就业调控、劳动力市场管理、职业培训等方面的法律规定在日益严峻的就业问题上已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促进就业制定的专项法律在现实中显得十分紧迫。促成《就业立法》的主要因素包括: ——我国面临的巨大就业压力。就业压力主要来源于新增劳动力供给,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等。 ——立法上的空白与缺陷。从既有法律的角度看,就业立法显得滞后,立法数量少、层次低。劳动就业权在宪法中只具有纲领性权利的属性,《劳动法》中关于促进就业的规定过于原 则化,可操作性差。国务院和劳动社会保障部等制定了一批相配套的法规和规章,但其效力层次不一,法律效力有限。 ——政策的局限性。从我国现实来看,除了少量的法律对就业权作了规定外,主要是通过大量的就业政策来保障就业权的实现。虽然政策具有时效性和灵活性,但政策手段有其固有的局 限性,如制定过程主要是党政决策过程,程序不严格,制定时间较短,公众的民主参与程度有限,且 稳定性和强制性不高。 ——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就业促进法》通过确立促进就业的目标、原则以及政府承担促进就业的公共责任等规定,发挥政府在促进就业中的积极职能,避免政府在履行其职能时出现行政权过度扩大化倾向。 (二)当前落实《就业促进法》的工作重点 《就业促进法》的实施,同样也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影响。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就业的总量矛盾依然存在,结构性矛盾更为突出,转轨就业、大学生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

大学生就业及影响因素分析毕业论文

大学生就业意向及影响因素分析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日期: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

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学案新人教必修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学习目标] 1.掌握不同国家面临的人口问题及其解决措施。2.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成因。3.学会运用相关资料,综合分析人口数量变化及人口增长模式的时空特征。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决定因素 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2.世界人口的增长 (1)数量变化的总趋势:不断增长。 (2)时间差异 (3)空间差异 ①特点:地区上是不平衡的。 ②表现: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 思考 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是否说明人口总数在下降(暂不考虑人口机械增长)? 答案不能说明。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时,如果仍是正值,则人口总数仍在增长。如果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则说明人口总数在下降。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人口增长模式 (1)构成(如上图):a出生率;b死亡率;阴影部分为自然增长率。 (2)类型及特点 类型 特点 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A(原始型) 高高低 B(传统型) 高低高 C(现代型) 低低低 2.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1)过程:由原始型转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逐步过渡。 (2)表现 差异具体表现 时间20世纪50年代 到70年代中期 发达国家进入现代型 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空间世界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中国目前已基本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3)影响因素:社会经济发展、传统文化观念、相关的人口政策。 思考 为什么我国自然增长率较低,但每年净增人口还很多? 答案年净增人口=人口基数×自然增长率。虽然我国自然增长率较低,但我国人口基数大,故每年净增人口还很多。

城镇农村就业问题之比较

城镇农村就业问题之比较 郭殿张景俭 过去一提就业问题,人们就会想到这是城镇的事,特别是大中城市的事。现在农村就业问题已经凸现,形成了城镇和农村两个就业难点。笔者试图将城镇和农村就业问题进行分析比较,以期引起对农村就业问题的认识和关注,做到城乡就业统筹,因地制宜,协调发展。 1.失业对象:城镇失业人员是指失业职工、新成长劳动力中失业人员和下岗人员,当前解决的重点是下岗职工。农村失业人员是指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是指农业剩余劳动力。 2.失业人员组成:城镇失业人员是由一个符合规定条件,并进行了登记的失业下岗人员组成的群体。农业剩余劳动力仅是泛指,不是指某些人。这是因为,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家庭为生产单位,每一家庭拥有劳动力的数量远远大于所承包的有限责任田所需劳动力的数量,在一个家庭劳动力中,不能确认谁为剩余,谁不为剩余。 3.失业形式:城镇和农村失业形式都存在显性和隐性,且有多种类型的失业。但从总体上说,城镇失业以显性为主,而农村失业以隐性为主。农民就业不充分,剩余劳动时间占四分之三,俗称“三个月种田,八个月农闲,一个月过年”。但应看到近年来,农村失业开始显性化。城镇失业以结构性失业为主要形式,还有选择性失业、磨擦性失业、技术性失业和自愿性失业等;而农村多属季节性失业、非自愿性失业。 4.失业人员数量:城镇失业人员1999年平均每月101万,1999年末下岗职工937万,下岗失业率为10.8%,其中登记失业率为3.1%。农业剩余劳动力约1.2~1.4亿,占农业劳动力总数的30~50%,其绝对数、相对数都远远大于城镇。 5.造成失业原因:中国目前的就业问题是长期以来经济、社会领域各种矛盾的集中表现。具体来说,劳动力供大于求是基础,结构调整是主因,并与劳动者观念落后、素质低下有关。除受资源不足(远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制约外,还受市场的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讲,城镇近几年失业增加主要是受到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受市场变化的影响。而农村主要是长期受二元城乡结构的影响,将农业劳动力束缚在本乡本土,年复一年的沉淀积压;再加上本来土地人均占用量就少(是世界人均水平的40%),且年年人增地减,农业劳动力更加富余。据有关部门统计:1999年比1996年净减1300万亩耕地,年均净减433万亩,1996年至1999年4年人均耕地分别为1.59亩、1.57亩、1.56亩、1.54亩。按人均占有耕地计算,4年净减的耕地就使844万农民无地可种。加上农用机具的大量投入,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业劳动力富余程度越来越严重。一部分农民在有限责任田里,从事着零值劳动。 6.动态就业能力:所谓动态就业能力是指某个地区短期的或不固定性就业岗位容纳劳动力的能力。个体摊位经营者,餐饮娱乐行业的经营者,社区服务提供的计时工、临时工、钟点工、基本建设用工等城镇用工远远多于农村,起到缓冲就业压力的作用。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的优秀教学设计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的优秀教学设计 关于《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的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自然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影响人口自然增长快慢变化的原因。 2.比较分析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3.学会利用相关资料,综合分析人口数量变化及人口增长模式的时空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人口增长曲线图,探讨人口数量的历史变化过程,并掌握分析这类曲线图的一般方法。 2.通过阅读各大洲和地区人口数量统计图,探讨人口增长的空间差异,并掌握分析这类统计图的一般方法。 3.通过阅读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图,掌握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认识人口增长、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等客观规律,知道世界上人口增长方面的区域差异。在此基础上树立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协调,要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人口发展观。

?教学重点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地区分布。 ?教学难点人口增长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关系。 ?教学策略 (一)外在教学资源运用: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曲线图、活动、案例等材料。 2.各种图片、资料课件。 (二)学生认知规律的运用 1.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2.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利用讨论、发言等形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并进一步通过练习训练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3.通过案例教学,补充“生活中的地理”“有用的地理”实例,让学生形成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时事的习惯,并把知识用于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 (三)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城镇化与就业的关系

农村城镇化与就业问题的关系 【摘要】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必经过程,也是我国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目前,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城市规模扩大,城乡一体化程度提高,越来越多的农业人口开始转变为城镇人口,农村剩余劳动力也开始大量向城镇转移。城镇化在带来一系列问题的同时,也着实解决了农民的就业问题,本文从农村城镇化与就业的相关概念出发,对我国农村城镇化与就业的发展状况及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在对目前我国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我国农村城镇化与就业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城镇化就业农村劳动力

目录 1 引言 (4) 2 相关概念 (5) 2.1农村城镇化的概念 (5) 2.2农民就业的概念 (5) 3 我国农村城镇化与就业的现状 (6) 3.1 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状况 (6) 3.2 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就业现状 (6) 3.结论 (8) 4 城镇化的发展趋势 (8) 5 我国农村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9) 6 城镇化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 (10) 7 农村城镇化与就业问题的解决思路 (12) 8 结语 (13) 9参考文献…………………………….................14.

一、引言 城镇化,是植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发展过程中所独有的现象,城镇化的核心就是要把农民及农村人口变成城市人口;城镇化,是我国特殊国情下的战略对策,对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农村经济现代化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城镇化的出现既是物质文明的直接体现,也是精神文明前进的动力,作为一个历史过程,不仅仅是城镇数量上的增加,更是产业规模的调整和城镇结构变化的过程。城镇化的程度一般可以用城镇人口规模和城镇土地规模来界定,它的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城镇化水平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同时还指出,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建设新型城镇化,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是符合世界潮流、符合中国国情的,是体现中国特色的。城乡统筹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保障社会和谐等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 随着城镇化的建设速度的加快,城市规模的扩大,农村规模的缩小,城乡一体化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农业人口开始转变为城镇人口,农业人口数量开始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也开始大量向城镇转移。而核心城市圈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是有限的,再加上广大农民很难支付起高额的城市定居成本,所以导致很多农民离土不离乡,或者一部分农民工能暂时就业,但是在就业的稳定性方面也是无法得到保障的,生活对他们来说成了日益严峻的问题。那么怎么实现劳动力转移,解决农村隐性失业问题就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女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及对策

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摘要:女大学生就业难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就业率低、就业质量低、职业性别隔离、性别歧视等是其主要表现。结合阻碍女大学生就业的各种因素来看,从文化政策、公共政策、法律建设、教育改革和自身修养等方面,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妥善解决矛盾,以促进女大学生就业,从而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难构建和谐社会公共政策 近年来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本是社会建设的新力量,却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极大压力。其中,女大学生更成为了就业大军中的弱势群体,这种女大学生面临就业困境不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由此带来的后果不仅是个人也是社会的发展障碍。 一、女大学生就业难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消极影响 女性可撑半边天,她的社会角色并不局限于妻子与母亲,女大学生接受了国家高等教育,分享了国家重要的办学资源,其中不乏精英,但女大学生却一再面临就业难的尴尬处境,这于女性本身和社会发展都是不利的。女大学生就业难会造成严重的人力资源浪费和打击女性投入社会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女性的政治参与度和家庭婚姻地位,这显然不符合时代进步的潮流,最终也会转为社会成本,阻碍社会发展。 和谐社会讲求人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和谐发展,讲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而女大学生就业难却一再反映了社会中性别歧视、权利保护不健全等问题,违背了男女平等和同民同工,同工同酬等制度,不利于社会文明建设,不利于和谐文化的构建。实现充分就业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目标和任务之一,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应该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 二、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表现 (一)就业率低 近年来全国各地高校或科研机构的调查显示,女大学生初次就业率明显低于男大学生。据不完全统计,我国2004 年的大学毕业生有280万,有80万人不能及时就业,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女大学生;2005 年的高等院校毕业生达到338

人口的数量变化 教学设计1

1.1人口的数量变化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要求】 1、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和城市的影响。 【教学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 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 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的分析和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 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深入地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比较法 【课标解析】 课标: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解析:1、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的概念,读图说出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的地区差异,了解人口基数对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绝对数量的影响。 2、掌握人口增长的三种模式名称和特点,利用人口资料或图表,判断其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3、理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人口政策。 预习:提前发导学案 附:导学案

【课标解析】 课标: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解析:1、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的概念,读图说出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的地区差异,了解人口基数对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绝对数量的影响。 2、掌握人口增长的三种模式名称和特点,利用人口资料或图表,判断其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3、理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人口政策。 【主干知识点梳理】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世界60亿人口日(了解) 2、人口自然增长的决定因素: 一个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是由和共同决定的。 3、人口自然增长的时空差异: (1)人口数量增长随时间的不匀速性 (2)世界人口增长在空间上的不均衡性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人口增长模式指标: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和三项指标共同决定的。

中国就业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中国就业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中国就业率对大学生的影响因素 高正伟工商管理(品牌) 200912234037 (重庆文理学院经济与管理系重庆永川 402160 ) 【摘要】就业问题,是关系到民生的重大问题。自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我国的就业率堪忧,引发了一系列思考。较高的失业率一方面是对人才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又会对社会安定造成不良影响。本文了解了两个主要影响就业率的因素(地区生产总值和平均工资)和次要的两个因素,在地区之间对就业率的影响。结果发现,职工平均工资是四个因素中对就业率影响最大的,而各地区人口数和男女比例均为负相关。文章最后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一些启示。 【关键词】就业率、影响因素、大学生就业难 引言 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了重大冲击,其影响从虚拟经济蔓延到实体经济,从发达国家扩散到发展中国家。在全球金融一体化的环境下,几乎整个世界都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实体经济也受到一定冲击,国内经济增长速度趋缓,对就业的拉动能力减弱。就业难,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能否解决好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人们的切身利益和生活质量,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就业问题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大问题,保证已有就业,扩大就业与再就业显得尤为重要。 一、文献综述 (一)就业及其相关概念。 就业,劳动者同生产物质条件相结合,为社会创造财富或提供劳务,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行为。 劳动年龄人口一般指法律规定的成年人口减去达法定退休年龄的人员以后的人数,如我国规定男子16岁~60周岁,女子为16岁~55周岁,这部分人口可

人口的数量变化复习学案

学案 人口的数量变化 本节知识体系: 【问题思考】 1.为什么人口增长的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人口死亡率的下降带来什么影响? 2.为什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尚未进入现代型? 3.2004年我国人口的平均自然增长率仅为5.78‰,比2003年下降0.14‰。部分省市已经进入或将要进入零增长或负增长时期。为何中央还要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来加强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 探究点一 人口增长阶段及其模式的转变 (1)请根据表中数据,在图中绘制芬兰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折线图。 (2)在A 阶段,芬兰人口增长模式所处阶段为__________阶段,属于________型人口增长模式;此阶段的社会生产力状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C 阶段,芬兰人口处于人口增长模式的__________阶段,属于________型人口增长模式;在此阶段,死亡率较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D 阶段,芬兰人口增长模式属于________型。 【反思归纳】 1.通过芬兰人口增长阶段图可见,人口增长的转变是从__________下降开始的,________的下降打破了“高位静止”的均衡状态,使人口增长速度______;________的下降则使这种迅速增加的势头得以遏制,最后实现死亡率和出生率在“低位”的均衡,人口出现____增长。 2.人口增长转变的根本性原因在于人类社会________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________下降。可见生产力的发展对________的作用是直接的,这也正是人口增长转变首先从________下降开始的根本原因。 探究点二 常见的人口问题 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运用经济、教育、法律、行政等手段综合治理人口问题,使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的历史性转变。专家认为我国人口发展正在快速步入“后人口转变时期”,在上海、大连等大都市出现了“未富先老”现象。 材料二 2000年(灰色)和2050年(白色)我国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示意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