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生代距今2.50—0.65亿年——中生界(Mz).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联合古陆解体与古地理概况(续)
海槽区
中生代,地中海—喜马拉雅海槽强烈拗陷,接受巨厚的沉积。 白垩纪晚期至第三纪初,因印度板块向北漂移与欧亚板块碰 撞,使东段的喜马拉雅海槽褶皱隆起形成山系,形成雅鲁藏 布江一带有蛇绿岩套分布。 环太平洋海槽是中生代强烈活动的海槽。因太平洋板块向美 洲板块俯冲、碰撞、挤压,环太平洋东岸的海槽形成了内华 达、洛杉机及安第斯褶皱山系的雏形。西太平洋板块向亚洲 板块俯冲,形成我国和亚洲东缘一系列北北东向的断陷盆地。 盆地间为隆起带相隔。由于板块俯冲,环大平洋海槽的地壳 运动伴有火山喷发和侵入,形成著名的环太平洋金属矿带。 中生代时,因泛大陆的解体,泛大洋已进入衰退阶段,成为 古太平洋。中生代末,全球古地理演化的格局为泛大陆解体、 太平洋缩小、大西洋扩张、印度洋产生、喜马拉雅海槽封闭, 太平洋海槽向东、西俯冲,形成火山岩岛和褶皱带。
天体撞击地球模拟图1
天体撞击地球模拟图2
陨石坑地质考察
14.2 中生代古地理演变
14.2.1 中生代的构造运动
中生代构造运动剧烈而频繁,岩石圈板块从联合又走向分裂、漂移、 逐步完成近代海陆分布格局。 西方称中生代和新生代的构造运动为阿尔卑斯运动。分为两个阶段: 中生代的构造运动——老阿尔卑斯运动,又称太平洋运动,相当 于中国的燕山运动; 新生代的构造运动——新阿尔卑斯运动,狭义的阿尔卑斯运动, 相当于中国和亚洲的喜马拉雅运动。 中国和东方,中生代的构造运动包括两个阶段: 一是发生于三叠纪中、晚期的运动,称为印支运动。印支运动实 际上是晚古生代海西运动的继续,一些活动地槽带还在褶皱隆起 (如中国西南部及东南部活动带),最后使中国和亚洲的主要部 分全部固结。因此,常合称海西-印支构造阶段。 一是发生于侏罗纪和白垩纪的运动,称为燕山运动。燕山运动奠 定了中国大地构造轮廓和古地理形势的基础,对于中国来说是至 关重要的。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时期,合称燕山-喜马拉雅 构造阶段,是联合古大陆解体阶段。
中、新生代运动名称和相互关系
14.2.2 联合古陆解体与古地理概况
中生代古地理演化的总趋势是:
古生代形成的泛大陆开始分裂、漂移,逐步解体;新的海洋 形成。海槽区出现新褶皱带,大陆面积扩大,海区缩小。
北方古陆(劳亚古陆)
三叠纪时,北美开始与欧亚分离,出现原始的北大西洋。侏 罗纪、白垩纪时,北大西洋扩大,格陵兰从北美分离出来。 太平洋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挤压,形成我国和东亚大陆一 系列北东东向的褶皱隆起和断陷盆地。
南方古陆(冈瓦纳古陆)
三叠纪时,南方古陆分裂。南美和非洲的分离,出现了原始 的南大西洋;澳洲和南极洲漂离非洲和印度,形成了原始的 印度洋。白垩纪时,印度板块也开始向东北方移动;新西兰 与澳洲分开。白垩纪时冈瓦纳古陆解体的各个陆块都不同程 度遭受海侵。非洲南部发生大规模断裂,沿大断裂发生强烈 火山活动,有玄武岩喷发。
中生代景观
剑龙和鱼龙
恐龙蛋化石
生活在侏罗纪时的恐龙
产于德国的始祖鸟化石
始祖鸟复原图
产于辽宁北票的中华龙鸟
举世闻名的中华龙鸟化石
(左为实体化石,右为印模化石)
中生代的菊石
三叠纪的菊石化石
14.1.3 恐龙灭绝
中生代末,亦即白垩纪结束,昌盛并称“霸”中生代的 恐龙类和菊石类等突然全部绝灭。
特别引人注意的是在晚侏罗世已经发现了原始的鸟类。
最早是1862年在德国南部上侏罗统潟湖沉积岩层中发现的,定名 为始祖鸟。1994年,辽宁北票上侏罗统地层中也发现了和始祖鸟 同时代的鸟类化石,是继始祖鸟发现以来重要的发现。
பைடு நூலகம்
晚三叠统,还发现有爬行动物向哺乳动物的过渡类型。
在我国云南发现的云南卞氏兽属于此类。
14. 中生代
中生代距今2.50—0.65亿年——中生界(Mz)。
三叠纪:距今2.50—2.08亿年——三叠系(T)。 侏罗纪:距今2.08—1.35亿年——侏罗系(J)。 白垩纪:距今1.35—0.65亿年——白垩系(K)。
地理变化
海西运动使世界许多地区隆起,形成联合古陆;侏罗纪和 白垩纪频遭大范围海侵,总趋势为陆地面积增大。 中生代:古生代末形成的联合古大陆,特别是冈瓦纳古陆, 显著分裂漂移;位于太平洋板块俯冲带边缘的环太平洋地 带地壳运动十分强烈,地理环境多变化。
生物界在新环境中又有了新的进化和飞跃。
裸子植物代替了蕨类植物;爬行动物代替了两栖动物。 白垩纪末期恐龙类爬行动物全部绝灭。
14.1 中生代生物界的新发展
14.1.1 裸子植物时代
中生代陆地面积空前扩大,地形分异,气候复杂。喜湿 热的蕨类植物因不适应海西运动后干湿冷热多变的大陆 环境,逐渐衰退。晚二叠世初露头角的裸子植物,中生 代迅速发展。因此,中生代又称裸子植物时代。 最主要的代表植物:苏铁、银杏、松柏等类。此外,有 些新兴起的蕨类(主要是真蕨),如枝脉蕨,锥叶蕨等 虽然还相当繁茂,但已退居次要地位。 繁盛的裸子植物和蕨类植物,是主要的造煤植物。中生 代,特别是侏罗纪,是仅次于石炭二叠纪的造煤时代。 早白垩世晚期,地史上第一次出现被子植物,到晚白垩 世终于取代了裸子植物,在大陆占统治地位。与动物演 化相比,植物界比动物界提前半个纪进入新生代。
有人认为与中生代末期强烈的地壳运动所引起的地形、气候、 植被等条件的改变有一定的关系。 有人认为与地球磁极倒转、流行病以及恐龙本身的蜕化等有关。
近年盛行的看法是恐龙的灭亡源于“地外事件”。
即在 6500 万年前,有一颗小天体碰撞地球,导致海水温度升高, 粉尘弥漫天空,遮住阳光辐射地表,造成大批生物绝灭。 其主要证据是在白垩纪和第三纪地层界线处的粘土层中,发现 较普遍存在铱较正常值高若干倍,铱是陨石的重要组份之一。 近年关于陨石与地球相撞的直接或间接证据日益增多。有人认 为6500万年前撞击地球的天体直径约为10km,撞击地点在墨西 哥湾尤卡坦半岛附近。特别是1994年7月16日至22日苏梅克-利 维9号彗星撞击木星(俗称“彗木之吻”事件)。这一事件给予 人们有益的启示,告诉人们应该正视而不是回避地外事件,应 研究预警系统和预防措施,以避免其造成灭顶的后果。
中生代景观
中生代植物化石
似银杏
苏铁
14.1.2 爬行动物时代
中生代爬行动物高度发展,也称爬行动物时代。
石炭二叠纪的两栖类,不能完全脱离有水环境。爬行动物则可完 全在陆地环境中生活,最占优势的一类就是恐龙。 恐龙是中生代一类爬行动物的总称。分两大类:一类叫蜥龙类, 它又分为素食的蜥脚类和肉食的兽脚类;一类叫鸟龙类,这一类 都是素食的。恐龙的身体大小、形状、生活习性等各不相同,种 类很多。海陆空三个领域都成了爬行动物生活的场所。 中国中生代是大陆环境,发现了非常丰富的恐龙化石(包括恐龙 蛋和足痕)。禄丰龙(J1)。1993年,西峡发现恐龙蛋化石群, 数量、种类,原始状态保存均为世界所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