搏动性耳鸣影像学检查流程

搏动性耳鸣影像学检查流程

搏动性耳鸣病因复杂,影像学检查在评估搏动性耳鸣病因方面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合理、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流程有助于提高病因检出率,缩短治疗等待时间。基于不同影像检查方法的优势及局限,建议对搏动性耳鸣患者按以下路径检查:

1.对于耳镜未见异常者:首选“一站式”颞骨双期增强CT(又称为颞骨CTA/CTV)检查,以同时观察动脉、静脉及骨质异常改变。动脉期CT可显示颈内动脉形态、密度异常,如颈内动脉瘤样扩张、动脉粥样硬化,还可以根据回流静脉提前显影、双侧枕动脉管径不对称、静脉窦边缘毛糙而提示诊断动静脉瘘。静脉期CT可显示脑回流静脉管壁及管腔内异常改变,如乙状窦憩室、颈静脉球憩室、乙状窦内充盈缺损。骨算法静脉期图像可显示血管沟(管)缺损、破坏等异常改变,并可显示血管与骨质异常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如怀疑动静脉瘘,可行DSA进一步检查;如怀疑肿瘤存在,可行内耳增强MRI检查。

2.对于耳镜见鼓膜后肿块者:首选颞骨HRCT检查,以评估是异位颈内动脉、颈内静脉突入鼓室还是鼓室内肿瘤;对于诊断不清或需进一步明确病变范围者加行内耳增强MR检查。

3.对于耳镜未见肿块且碘对比剂过敏患者:首选颞骨HRCT+常规头颅MRI+增强MRA/V检查,综合显示骨质和血管异常改变。颞骨HRCT可清晰显示复杂的解剖结构及细微的骨质改变,MRI软组织分辨率高,增强MRA/V可清晰显示血管异常。其中增强MRA/V在一次注射对比剂的情况下,采集动脉、静脉系统的血管图像,对大、小血管显示能力均较平扫MRA/V明显提高。

4.对于HRCT、双期增强CT和增强MRA/V均没有发现异常的患

者:首选内耳MRI,该检查可清晰显示前庭蜗神经,是诊断血管压迫神经和内耳道微小肿瘤的最佳扫描方法。

5.对于怀疑静脉窦憩室、动静脉畸形、动静脉瘘或富血供性肿瘤患者:首选全脑DSA检查,该检查方法可多方位、多角度显示血管形态异常,可实时观察血液流动,是诊断动静脉瘘金标准。

以下为我们总结的搏动性耳鸣的诊断流程:

医学影像科检查流程及操作规范

医学影像科(放射科)检查流程 1、登记工作站登记并核对X线检查的者信息,安排受检者到相应检查室检查。 2、检查室医生核对被检查者信息后,带领者至检查室按检查要求,摆好相应体位;并告知受检者检查注意事项。 3、检查室医生再次核对检查者信息、检查部位及检查要求,完成对受检者的检查;并告知取报告时间。 4、诊断医师核对受检查信息、检查部位及检查要求;完成诊断报告,急诊、病情危重者及时发出报告。 5、上级医师审核并发出报告;疑难病例经科室集体阅片后发出报告。

祥云县中医医院放射科DR检查操作规 范 一、接到已交费申请单,核对姓名、检查项目及收费情况; 并告知受检者到候检区等候检查。 二、登记工作站录入受检者检查相关信息。 三、检查工作站选择受检者并核对姓名、年龄、检查部位、 摄片体位(平台或立式)。 四、呼叫受检者姓名并核对年龄,告知被检者及家属X线检 查注意事项,需要家属陪同时为家属及受检者提供必要的防护用品。 五、按检查要求,协助受检者摆好相应体位;并告知受检者 相关检查注意事项。 六、检查结束后核对检查信息,告知受检者或家属取检查报 告的时间和地点。 七、检查中遇到危急值及时打出胶片,并告知诊断医生。祥云县中医医院放射科CT检查操作规范 一、接到已交费申请单,核对姓名、检查项目及收费情况;并告知受检者到候检区等候检查。 二、登记工作站录入受检者检查相关信息。 三、检查工作站选择受检者并核对姓名、年龄、检查部位、检查时的体位。

四、呼叫受检者姓名并核对年龄,告知被检者及家属检查注意事项,需要家属陪同时为家属及受检者提供必要的防护用品。 五、按检查要求,协助受检者摆好相应体位;并告知受检者相关检查注意事项。 六、检查结束后核对检查信息,告知受检者或家属取检查报告的时间和地点。 七、检查中遇到危急值及时打出胶片,并告知诊断医生。 放射科质量管理制度 1.全科室人员必须把医疗护理质量放在工作的首位,强化质量意识,自觉接受医疗质量管理小组的检查监督。 2.认真落实和严格执行科室制定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3.成立由科主任领导的,包括诊断和投照技术组及导管组人员组成的医疗质量管理小组,负责科室诊断和投照技术质量管理工作。 4.坚持实行每日早间集体读片制度和疑难病例讨论制度;规范诊断报告的书写。 5.坚持实行技术读片制度,由医疗质量管理小组人员对照片质量进行讲评。 6.加强质量管理力度,严肃制度的落实情况检查。

搏动性耳鸣相关横窦、乙状窦狭窄及压力梯度的血管造影研究

搏动性耳鸣相关横窦、乙状窦狭窄及压力梯度的血管造影研究苏天昊;金龙;韩燕京;陈广;杨泽冉;杨开兰;王振常 【摘要】目的描述搏动性耳鸣(PT)患者的血管造影表现,并评估与PT相关的静脉窦狭窄的压力梯度.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临床诊断为PT患者的脑血管造影资料.除常规动脉图像外,所有血管造影均包括侧重于相关静脉窦的间接二维和三维静脉造影.在筛选已知与PT相关的原因后,分析横窦、乙状窦狭窄的亚组中间接静脉造影结果,再对该亚组病例进行直接静脉造影和静脉压力梯度的测量.结果本组造影显示4例硬脑膜动静脉瘘,2例病例动脉和静脉模式完全正常,其余31例均存在复杂或孤立的静脉异常.其中,9例同时合并了乙状窦憩室(SSD)、同侧上游静脉窦狭窄(SS)、同侧优势回流静脉窦(DVS)的三种静脉异常.SSD在合并或孤立静脉异常中共计15例(15/31,48.4%).在25例出现横窦、乙状窦SS(25/31,80.6%)的病例中,静脉窦狭窄的平均压力梯度为6.8±2.9(1.0~16.3)mmHg.此外,耳鸣侧的 DVS(21/31,67.7%)可能与PT也有一定关系.结论除了动脉性原因外,在PT患者中观察到高比例的横窦和乙状窦异常;伴有压力梯度的相关静脉窦狭窄或额外的同侧优势回流静脉窦可能与PT有关. 【期刊名称】《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年(卷),期】2019(028)002 【总页数】4页(P118-121) 【关键词】搏动性耳鸣;颅内静脉窦;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狭窄;压力梯度 【作者】苏天昊;金龙;韩燕京;陈广;杨泽冉;杨开兰;王振常

【作者单位】100050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放射介入科;100050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放射介入科;100050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放射介入科;100050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放射介入科;100050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放射介入科;100050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放射介入科;100050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放射科 【正文语种】中文 搏动性耳鸣(pulsatile tinnitus, PT)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普遍认为是血流首先引起血管壁振动,之后振动传导至内耳转换为电冲动继而形成PT。血管造影不仅可显示动脉及静脉血管形态,与增强CT 比较,针对性更强的发现PT 潜在的血管性原因,也是临床上PT 病因筛查的重要手段[1]。同时,可以利用造影导管作为介质直接测量压力参数,所得结果将反映局部血流的情况,也会为PT 机制的推测提供更多证据。本研究利用血管造影检查的优势,针对一组临床诊断为PT 的病例,归纳研究血管造影的相关异常表现,并在耳鸣侧出现横窦、乙状窦狭窄时,获取直接测量的压力梯度,为PT 提供更多的研究角度。 资料与方法 1.患者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 年9 月~2017 年9 月37 例临床诊断为PT 的血管造影检查资料。其入选标准:患者经我院专科临床确诊PT;经耳科专业医师检查,排除耳部及鼓膜相关的器质性病变;所有患者血管造影检查之前经凝血功能及颞骨增强CT 检查,排除了静脉窦血栓;无血管造影绝对禁忌证。本研究经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造影相关检查从每位患者取得知情同意。

搏动性耳鸣患者的影像学评估

搏动性耳鸣患者的影像学评估 李胜兰;戴梦源;陶泽璋;陈始明;欧阳凰晴;杨文兵;查云飞 【摘要】目的分析搏动性耳鸣(pulsatile tinnitus,PT)患者影像学检查的异常表现,探讨PT的可能病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月42例PT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结果 ,其中39例行颞骨高分辨率CT(high resolution CT,HRCT)检查,13例行双期增强CT(dual phase CT,DPCT)检查,10例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rance imaging,MRI),1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ilhouette angiography,DSA).结果42例PT患者中,10例(23.81%,10/42)未发现影像学异常,32例(76.19%,32/42)发现异常,其中,1种病变者18例,2种病变者14例;动脉源性异常2例,表现为小脑前下动脉压迫听神经;静脉源性异常39例,表现为颈静脉球高位(22例)、颈静脉球憩室(2例)、颈静脉球骨壁缺损(2例)、乙状窦前位(7例)、乙状窦骨质缺损(2例)、乳突导静脉(4例);硬脑膜动静脉瘘1例;肿瘤源性病变4例,包括颈静脉球瘤2例、鼓室球瘤1例和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1例.结论静脉源性异常是PT患者最常见的影像学异常表现,颈静脉球异常是本组PT患者最常见的可能病因. 【期刊名称】《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年(卷),期】2018(026)006 【总页数】5页(P607-611) 【关键词】搏动性耳鸣;计算机体层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作者】李胜兰;戴梦源;陶泽璋;陈始明;欧阳凰晴;杨文兵;查云飞

搏动性耳鸣影像学检查流程

搏动性耳鸣影像学检查流程 搏动性耳鸣病因复杂,影像学检查在评估搏动性耳鸣病因方面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合理、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流程有助于提高病因检出率,缩短治疗等待时间。基于不同影像检查方法的优势及局限,建议对搏动性耳鸣患者按以下路径检查: 1.对于耳镜未见异常者:首选“一站式”颞骨双期增强CT(又称为颞骨CTA/CTV)检查,以同时观察动脉、静脉及骨质异常改变。动脉期CT可显示颈内动脉形态、密度异常,如颈内动脉瘤样扩张、动脉粥样硬化,还可以根据回流静脉提前显影、双侧枕动脉管径不对称、静脉窦边缘毛糙而提示诊断动静脉瘘。静脉期CT可显示脑回流静脉管壁及管腔内异常改变,如乙状窦憩室、颈静脉球憩室、乙状窦内充盈缺损。骨算法静脉期图像可显示血管沟(管)缺损、破坏等异常改变,并可显示血管与骨质异常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如怀疑动静脉瘘,可行DSA进一步检查;如怀疑肿瘤存在,可行内耳增强MRI检查。 2.对于耳镜见鼓膜后肿块者:首选颞骨HRCT检查,以评估是异位颈内动脉、颈内静脉突入鼓室还是鼓室内肿瘤;对于诊断不清或需进一步明确病变范围者加行内耳增强MR检查。 3.对于耳镜未见肿块且碘对比剂过敏患者:首选颞骨HRCT+常规头颅MRI+增强MRA/V检查,综合显示骨质和血管异常改变。颞骨HRCT可清晰显示复杂的解剖结构及细微的骨质改变,MRI软组织分辨率高,增强MRA/V可清晰显示血管异常。其中增强MRA/V在一次注射对比剂的情况下,采集动脉、静脉系统的血管图像,对大、小血管显示能力均较平扫MRA/V明显提高。 4.对于HRCT、双期增强CT和增强MRA/V均没有发现异常的患

者:首选内耳MRI,该检查可清晰显示前庭蜗神经,是诊断血管压迫神经和内耳道微小肿瘤的最佳扫描方法。 5.对于怀疑静脉窦憩室、动静脉畸形、动静脉瘘或富血供性肿瘤患者:首选全脑DSA检查,该检查方法可多方位、多角度显示血管形态异常,可实时观察血液流动,是诊断动静脉瘘金标准。 以下为我们总结的搏动性耳鸣的诊断流程:

医学影像学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流程

医学影像学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流程医学影像学是一门通过不同的影像设备,借助光线、电磁波、 声波等物理手段,对人体内部进行诊断的学科。它的主要任务是 客观地解释人体内部的结构和器官,为医生提供相关的诊断信息,从而更好地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 医学影像学的基本原理 医学影像学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同一病理状态下病灶与正常组织 在多种物理性质上不同的现象,采用各种手段将它们转化为图像,然后通过这些图像反映身体异样的情况。 医学影像学的主要手段有: 1.医学摄影学:适用于检查器官、组织、体表,如X线摄影、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等。 2.医学超声学:适用于检查肝、胆、脾、胰、腹部腔积水、发 现胎儿等。其原理是利用声波的反射、透射、吸收来获取影像。

3.医学核素学:适用于检测肠子、骨头、脑部等疾病。其基本原理是把着重点放在人体内的放射性物质上,在病变组织和正常组织之间检测放射性物质的差异。 4.医学光学:适用于检测皮肤组织、眼睛、喉咙等部位,如内窥镜、胃肠镜,以及激光照射等。 医学影像学的技术流程 医学影像学的技术流程涉及医生、医学影像技师、医学设备等多个方面。流程大致如下: 1.病人预约:在就诊前,需要提前预约时间和设备。 2.疾病询问:医生会对病人进行详细的询问,包括症状和病史等。 3.指导患者准备:根据检查需要,医生或医学影像技师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准备指导,例如饮食禁忌、服药禁忌、饮水时间等。

4.检查过程:患者被要求躺取或坐立在相应的检查设备上,随 着医学设备的使用,分别获取所需信息的影像。 5.影像处理:利用相应的技术和软件对检查所得的数据进行处理,使其符合临床诊断的要求。 6.临床诊断:医生通过对影像数据进行研究和过滤,进一步确 定病情,发出诊断报告或治疗建议。 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前景: 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支撑下,医学影像学获 得了相当大的发展。未来,医学影像学将更好地满足临床需要, 基于丰富的医学影像数据来分析深层次的组织学、病理学等信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成为医用智能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学影像科检查流程及操作规范

医学影像科检查流程及操作规范医学影像科在现代医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各种影像技术,医生能够对患者的身体进行全面、精确的检查。本文将介绍医学影像科的检查流程以及相关的操作规范。 一、患者预约与登记 在进行医学影像科的检查之前,患者需要先行预约,并在指定的时间前往医院。患者抵达医院后,需要前往医学影像科的接待窗口进行登记。登记时,工作人员会询问患者的基本信息,并核对预约订单,以确保患者可以顺利进行检查。 二、术前准备 在正式进行医学影像检查之前,患者需要进行一些术前准备。具体准备事项会根据不同的检查类型而有所不同。例如,对于CT扫描,患者需要空腹,并可能需要注射对比剂;对于X射线检查,患者可能需要脱掉金属物品,并采取特定的体位。医学影像科的工作人员会向患者详细解释术前准备事项,并提供必要的指导。 三、检查过程 1. 确认身份和检查项目 在进入检查室之前,工作人员会再次核对患者的身份和检查项目,以确保正确性。患者需要提供个人身份证明,并向工作人员说明接受的具体检查项目。

2. 仪器器械准备及检查体位 根据患者的检查项目,医学影像科的工作人员会准备相应的仪器和设备,并帮助患者采取适当的检查体位。不同的检查项目可能需要患者站立、平躺或其他特定的体位姿势。 3. 图像采集 一旦患者处于正确的体位,医学影像科的工作人员会启动相应的设备进行图像采集。这可能涉及到射线、超声波、磁共振等各种不同的技术。患者需要保持稳定,按照工作人员的指示配合完成图像采集。 4. 安全措施 在进行医学影像检查时,保障患者的安全非常重要。工作人员会采取各种措施,以确保患者受到尽量少的辐射暴露。同时,在特定的检查项目中,如颈椎CT检查,会要求患者保持特定的体位,并进行必要的锁定,以避免运动造成影像重叠或失真。 四、检查结果 完成检查后,医学影像科的工作人员将图像进行处理和解读,并将结果记录在检查报告中。报告通常由放射科医生撰写,并详细解释图像所显示的器官或组织的情况。检查结果会被发送给申请医生,以便做出正确的临床诊断。 五、操作规范

放射科检查流程图

放射科检查流程图 一、背景介绍 放射科是医院中负责进行影像学检查的部门,通过使用不同的放射学技术,如 X射线、CT扫描、MRI和超声波等,来获取人体内部结构的影像信息,以帮助医 生进行诊断和治疗。为了确保检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放射科需要遵循一定的流程。本文将详细介绍放射科检查的流程图。 二、放射科检查流程图 1. 患者预约 - 患者通过电话或在线平台预约放射科检查。 - 放射科接待人员记录患者的个人信息和检查类型,并安排检查时间。 2. 患者到达 - 患者按照预约时间到达放射科。 - 放射科接待人员核对患者身份信息,并提供必要的说明和指引。 - 患者填写相关的健康问卷和同意书。 3. 患者准备 - 患者进入更衣室,脱掉金属物品并穿上医院提供的检查服装。 - 患者根据具体检查要求,如饮食禁忌、服药禁忌等,进行准备。 4. 检查准备 - 放射科技师根据患者的检查类型,准备相应的设备和耗材。

- 放射科技师核对患者的个人信息和检查要求,并与患者沟通检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5. 检查过程 - 放射科技师将患者带入检查室,并安排患者采取适当的体位。 - 放射科技师根据医生的要求,使用相应的放射学技术进行检查。 - 患者需要保持静止并按照技师的指示进行呼吸或体位调整。 6. 影像处理 - 检查完成后,放射科技师将影像数据传输到计算机系统中进行处理。 - 放射科技师对影像进行初步评估,并将结果保存在电子病历系统中。 7. 影像解读 - 医生通过电子病历系统访问影像数据,并进行详细的解读和诊断。 - 医生将诊断结果记录在电子病历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8. 报告生成和发送 - 放射科技师根据医生的诊断结果,生成放射检查报告。 - 报告经过审核后,通过电子病历系统发送给医生和患者。 9. 结束流程 - 患者离开放射科,并归还检查服装。 - 放射科技师清理和消毒检查设备,准备下一位患者的检查。 三、流程图解释

放射科检查流程

放射科检查流程 一、概述 放射科检查是一种常见的医学检查方法,通过使用放射性物质或者电磁波来获 取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影像信息。本文将详细介绍放射科检查的流程,包括准备工作、检查过程和注意事项。 二、准备工作 1. 预约:患者需要提前与医院放射科预约检查时间,以确保能够及时进行检查。 2. 了解检查:在预约前,患者可以咨询医生或者通过医院官方网站了解所需检 查的具体信息,包括检查目的、检查方法、可能的风险等。 3. 通知医生:如果患者有任何特殊情况,如怀孕、对检查物质过敏等,应在预 约时告知医生,以便医生能够做出相应的安排。 4. 饮食限制:某些检查可能需要患者进行空腹或者特殊饮食限制,患者应按照 医生的指示进行准备。 5. 穿着舒适:患者在检查时通常需要脱掉部份衣物,所以穿着宽松、方便脱穿 的衣物会更加便利。 三、检查过程 1. 登记:患者到达医院后,需要前往放射科登记处进行登记,提供个人信息和 相关病历资料。 2. 评估:医生或者技师会与患者进行简要交流,了解病情和检查需求,以便制 定合适的检查方案。

3. 准备:根据不同的检查类型,患者可能需要脱掉部份衣物,佩戴特定的防护 设备,如铅衣、铅胶等,以保护自身免受辐射。 4. 定位:医生或者技师会将患者放置在特定的位置上,以确保检查部位准确。 5. 检查:根据医生的指示,技师会操作相应的设备进行检查。例如,X射线检 查需要患者保持静止,而核磁共振检查则需要患者躺在特定的扫描床上。 6. 保持肃静:在检查过程中,患者需要保持肃静,听从医生或者技师的指示, 以确保影像质量和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7. 检查时间:不同的检查类型和部位需要不同的时间,从几分钟到几小时不等。患者需要耐心等待,同时保持良好的合作态度。 四、注意事项 1. 辐射安全:放射科检查涉及辐射,患者不必过于耽心,因为医院会采取必要 的安全措施,以确保辐射剂量尽可能低,并遵守相关的辐射安全标准。 2. 健康告知:患者在进行放射科检查前,应向医生提供详细的健康状况,包括 过敏史、药物使用情况、手术史等,以便医生能够更好地评估患者的适宜性和制定合适的检查方案。 3. 孕妇和儿童:孕妇和儿童是放射科检查中的特殊群体,他们对辐射更为敏感。孕妇应在怀孕期间避免进行放射科检查,除非医生认为有必要。对于儿童,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进行放射科检查,并采取适当的辐射保护措施。 4. 后续处理:检查结束后,患者可以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相应的后续处理,如 观察特殊症状、继续服药等。 以上是关于放射科检查流程的详细介绍。患者在接受检查前,应了解检查的目的、方法和可能的风险,并按照医生的指示进行准备工作。在检查过程中,患者需要保持肃静、合作,听从医生或者技师的指示。同时,患者也应注意辐射安全和个

ct检查操作流程

ct检查操作流程 CT检查(Computed Tomography,计算机断层扫描)是一种常见的医学影像学技术,用于诊断、评估和监测各种疾病和损伤。它利用X射线和计算机处理技术,生成大量具有高分辨率和详细解剖结构信息的断层图像。本文将介绍CT检查的操作流程,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这一过程。 第一部分:准备工作 在进行CT检查前,您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包括: 1. 预约:与医院或诊所预约CT检查时间,确保您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检查。 2. 咨询医生:如果您有任何疑问或担忧,建议与医生进行咨询,以便事先了解检查的详细信息。 3. 饮食控制:在某些特定的CT检查中,您需要在检查前一定时间内禁食或限制饮食,以确保准确的成像结果。 4. 提前排尿:如果您需要进行盆腔CT检查,可能需要提前排尿,以避免充盈状态对成像结果的影响。 第二部分:检查过程 1. 更衣室:在进行CT检查之前,您将被要求更换为医院提供的适合检查的服装,通常是一件短袖上衣和宽松的裤子。

2. 定位和准确性:在进入CT室之前,技术人员会询问您的个人信息,并确认您的身份和检查部位。这是为了确保将正确的检查参数应用于 适当的身体区域。 3. 姿势调整:根据您进行的具体检查,可能需要您保持特定的姿势, 如平躺、侧卧或坐姿。 4. 对比剂:在某些情况下,医生可能需要使用对比剂来增强器官或血 管的可见度。对比剂通常通过静脉注射或口服给药方式给予。 5. 呼吸指导:在某些情况下,您可能需要按照技术人员的指导进行特 定的呼吸动作,以确保成像时器官处于适当的位置和状态。 6. 检查时间:CT检查通常只需要几分钟,但具体时间取决于您进行的检查类型和部位。 第三部分:注意事项 1. 保持稳定:在进行CT检查时,您需要保持稳定,避免不必要的身 体移动,以确保图像的清晰度和质量。 2. 具体指示:根据技术人员的指示,您可能需要保持特定的呼吸状态、保持闭眼或保持特定的身体角度。 3. 安全措施:CT检查使用X射线,因此需要遵循特定的安全措施,如避免怀孕、移除任何金属物品等。技术人员会在检查前提供相关的安 全指导。 第四部分:检查结束和交流 1. 检查结束:当CT检查完成后,您可以恢复正常的活动和饮食,除

放射科检查流程图

放射科检查流程图 一、引言 放射科检查是一种常见的医学影像学检查方法,通过使用放射性物质或电离辐射来获得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影像信息。本文将详细介绍放射科检查的流程图,包括预约、登记、准备、检查、报告和归档等环节。 二、流程图 以下是放射科检查的流程图: 1. 预约 - 患者通过电话或在线平台预约放射科检查。 - 预约员记录患者的个人信息、病情描述和所需检查类型。 - 根据医生的建议和设备的可用情况,预约员安排患者的检查时间。 2. 登记 - 患者到达医院后,前往放射科登记处。 - 登记员核对患者的个人信息和预约信息,并创建电子病历。 - 患者填写相关的问诊表格和同意书。 3. 准备 - 护士根据不同的检查类型,指导患者进行必要的准备工作,如禁食、服用对比剂等。 - 护士为患者穿上适当的防护服,确保他们的安全。 4. 检查

- 患者进入放射科检查室,与技师交流并确认检查类型。 - 技师根据医生的要求,使用适当的设备进行检查,如X射线、CT扫描、核磁共振等。 - 技师通过设备获取影像,并确保影像质量符合要求。 5. 报告 - 医生根据检查结果,编写放射科报告。 - 报告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检查类型、影像描述和诊断结论。 - 医生将报告提交给放射科主任或相关医生进行审核。 6. 归档 - 审核通过的报告将被归档保存,以备后续参考。 - 归档员负责将报告存档,并建立相应的档案管理系统。 三、流程说明 1. 预约环节: 在预约环节,患者需要提供准确的个人信息和病情描述,以便预约员能够安排适当的检查时间。预约员应根据医生的建议和设备的可用情况,合理安排患者的检查时间。 2. 登记环节: 登记环节是患者到达医院后的第一步,登记员需要核对患者的个人信息和预约信息,并创建电子病历。患者需要填写相关的问诊表格和同意书,以确保医生能够了解患者的病情和获得必要的同意。 3. 准备环节:

简述dr检查的基本流程

简述dr检查的基本流程 DR检查的基本流程 DR(Digital Radiography)是一种数字化X射线成像技术,它可以将X射线成像转化为数字信号,通过计算机处理后形成高清晰度的影像。DR检查是一种常见的医学影像学检查方法,它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各种疾病,如骨折、肺炎、肿瘤等。本文将介绍DR检查的基本流程。 1. 患者准备 在进行DR检查前,患者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首先,患者需要脱掉身上的金属物品,如手表、项链、耳环等,因为这些物品会干扰X射线成像。其次,患者需要穿上医院提供的检查服,这种服装可以避免衣服上的金属扣子等物品对成像的影响。最后,患者需要按照医生的要求采取不同的体位,以便医生能够拍摄到需要的部位。 2. 拍摄影像 DR检查的核心是拍摄影像。在进行拍摄前,医生需要设置X射线机的参数,如电压、电流、曝光时间等,以便获得清晰的影像。然后,医生会让患者站在X射线机的前面,或者躺在检查床上,然后用X射线机对患者进行扫描。在扫描过程中,患者需要保持不动,以避免影像模糊。一般来说,DR检查的拍摄时间很短,只需要几

秒钟就可以完成。 3. 影像处理 拍摄完成后,医生会将拍摄到的影像传输到计算机上进行处理。在处理过程中,医生可以对影像进行调整,如放大、缩小、旋转等,以便更好地观察影像。此外,医生还可以对影像进行增强处理,如调整对比度、亮度等,以便更好地诊断疾病。 4. 诊断结果 医生会根据处理后的影像进行诊断。医生会仔细观察影像中的细节,如骨骼的形态、密度、位置等,以判断是否存在疾病。如果医生发现异常,他们可能会要求患者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如CT、MRI等,以便更好地诊断疾病。 总结 DR检查是一种常见的医学影像学检查方法,它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各种疾病。DR检查的基本流程包括患者准备、拍摄影像、影像处理和诊断结果。在进行DR检查时,患者需要遵守医生的要求,以便获得清晰的影像。医生需要设置X射线机的参数,并对影像进行处理和诊断,以便更好地诊断疾病。

医学影像检查前准备及注意事项,最全流程!

医学影像检查前准备及注意事项,最全流 程! 医学影像科在现代医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各种影像技术可以帮助医 生了解患者体内的患病情况,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本文将介绍医学影像 科的检查流程和一些注意事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检查过程,从而获得 更准确的诊断结果。 一、开具检查申请单 门诊、急诊及住院医师在诊疗过程中通过详细的问诊和体格检查来了解患者 的病情,并根据需要开具相应的辅助检查。在开具辅助检查申请单时,临床医师 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临床需要进行选择,他们会详细填写患者的就诊信息,包 括姓名、年龄、性别、就诊日期等,以确保检查结果能够准确归属于相应的患者。患者还需要填写联系方式,以便医院或医学影像科能够及时与患者联系,通知检 查时间或传达重要的医疗信息。临床医师还会如实填写患者的疑诊,即患者就诊 时的主要症状、疾病病史或疑似诊断等。这些信息对医学影像科工作人员来说是 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他们理解患者的临床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和参数, 并在解读影像结果时提供更准确的诊断意见。 二、申请单的缴费

除少数特殊情况外(如小儿的检查或无法辨认患者身份的“无名氏”检查),大部分患者在预约医学影像科检查时间之前需要缴费。患者必须先完成缴费流程 才能预约检查时间,这是为了确保医疗服务的有序进行和资源的合理利用。缴费 是医疗服务的必要环节,它确保了医疗机构能够提供适当的医学影像检查并维持 正常的运营,医学影像检查通常需要耗费较高的成本,包括设备维护、技术人员 的工资以及其他相关费用,其重要性在于确保患者能够按时获得预约的检查服务,并为医学影像科提供了预算支持,以维持设备运行和人员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预约检查时间 在预约医学影像科检查时间时,医学影像科的工作人员会进行一系列的核对 和安排工作,以确保检查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安全。首先,医学影像科工作人员 会查看患者的申请单,并与患者核对信息是否填写完整和准确。他们会关注申请 单上的患者个人信息、病情描述以及请求的检查部位等,以确保这些信息与患者 的实际情况相符。其次,医学影像科工作人员会关注患者的缴费情况,他们会核 对患者是否已经完成了相应的缴费手续,以确保医学影像服务的正常提供。如果 患者还没有缴费,工作人员可能会提醒患者进行缴费或引导他们到财务部门办理 相关手续。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缓急以及检查部位的要求,医学影像科工作人 员会合理安排患者的检查时间。他们需要考虑部门的工作负荷、设备的可用性以 及其他患者的需求,以确保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患者的及时服务。 四、检查前报道 在预约当天,患者需要前往医学影像科的登记窗口报道。尽管已经预约了检 查时间,但预约仅仅是为患者在登记列表中占个位置,报道的目的是让登记的护 士知道患者已经到达,以便他们可以为患者安排检查的准备工作。患者到达登记 窗口后,护士会接待并核对患者的个人信息,确保其身份的准确性,患者可能需 要提供一些必要的资料,例如诊疗卡或身份证明,一旦护士确认患者的报道信息,他们会将患者的相关信息记录在登记列表中。这样,医学影像科的工作人员就可 以知道患者已经到达,并可以进行后续的安排。 五、检查前的注意事项

医院拍片流程

医院拍片流程 医院拍片流程 医院拍片是指医生对患者进行适当的检查和诊断时,利用医学影像技术获取患者体内影像信息。医院拍片流程主要包括患者登记、影像检查、影像报告和结果查看等环节。 患者登记是医院拍片流程的第一步。患者到达医院后,需要前往影像科或相关科室进行登记。登记时,患者需要提供个人基本信息和主诉,例如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码、病情描述等。登记完成后,患者会得到一张挂号单,并按照排队顺序等待接受检查。 影像检查是医院拍片流程的核心环节。患者按照挂号单上的排队顺序前往指定的检查室。在检查室,患者会被告知相关准备工作,例如不可进食、需脱去金属物品等。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要求,影像科工作人员会将患者放置在相应的拍片设备上,并进行拍片。不同的拍片设备包括X光机、CT机、核磁共振等,具体的拍片方式和时间长短会根据不同设备和病情而有所区别。 影像报告是医院拍片流程的重要环节。拍完片后,患者需要等待一段时间,等待影像科医生和放射科医生对片子进行分析和解读,并撰写影像报告。影像报告是对患者的影像所得进行描述和解释,包括影像所示病灶、定位、大小、数量等信息。影像报告一般分为正常和异常两种结果,如果有异常,还会给出可能的疾病诊断和建议的治疗方案。

结果查看是医院拍片流程的最后一步。患者拿到影像报告后,需要按照医生的建议前往相应科室进行结果的进一步解读和治疗。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各种治疗手段,例如手术、药物治疗、放射治疗等。同时,患者还可以将结果和报告给其他医生进行会诊。 总结起来,医院拍片流程主要包括患者登记、影像检查、影像报告和结果查看等环节。这一流程有助于医生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并做出合理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给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

医学影像科CT常规技术操作规范及流程

医学影像科CT常规技术操作规范及流程 平扫: 接受申请单并给予片袋,同时在申请单上填写检查号,片袋上填写检查号及病人姓名——关注病人状态,如有气喘、下肢水肿者需要医师陪同,准备氧气袋等——仔细阅读申请单上的病史和检查部位——病史与检查部位不符合者应该打电话核实——告诉病人检查时注意事项(例如所做检查部位上有金属衣物时应该移除),对胸腹部扫描检查者行相应呼吸锻炼——邀请病人进入检查机房——按照被检查部位让病人取相应体位于检查床上——未受照射要求的部位应覆盖铅衣实施保护——摆完体位后进入操作室——病人资料输入仔细核对——行相应曝光要求——对病人检查部位进行操作——操作完成后拍片装袋,装袋前一定要核对“三符合”,即片子、申请单、片袋三者相符,并立即送至诊断医师书写报告。 常规部位扫描参考标准如下: 头部:听呲线无定位图(特殊要求除外)24层(常规); 胸部:腋中线与胸锁关节行CR像扫描层数视呼吸运动及胸廓大小决定18-20层(常规)需要重建薄层; 腹部:上腹部检查前应空腹,并嘱患者进水定位线即腋中线与剑突需行CR像扫描亦视CR像情况定层数;下腹部:检查前应开40ml泛影葡胺注

入4瓶矿泉水内,每瓶10ml,检查前5-6小时分次进有造影剂的水3瓶,检查时带一瓶至检查室用于灌肠,并嘱咐患者留好足够的尿量,灌肠后行下腹部扫描定位线为腋中线与髂前上棘余同前; 泌尿系统:需要看膀胱则留好足够的尿量,肾脏观察则不需留尿扫描方式同腹部; 生殖系统:除前列腺需要留置少量尿液外,其余生殖器官均不需留尿或仅需微量尿液扫描方式同腹部; 鼻窦:冠状位:嘱患者俯卧,头抬起,下巴立于头托上面定位线为听鼻线,交叉定位于梨状孔位置需行CR像扫描计划由前至后(额窦至蝶窦)32层(常规),特殊情况视鼻腔内气化再定; 颈椎间盘嘱咐患者仰卧,头放在检查床上(不垫头托以打开椎间隙),按照要求的椎间隙进行CT平扫;腰椎间盘嘱咐患者平卧于检查床上,定位方式同下腹部,按照指定的椎间盘医嘱对患者进行椎间盘扫描; 骨关节:各骨关节分布不同,按照指定的医嘱对患者进行不同骨关节CT 平扫,不需三维重建需骨算法对相应关节进行CT扫描;另一方面,肩、椎体骨盆等关节应用头先进程序,下肢如膝、踝关节等应选用脚先进方式扫描需行CR像扫描计划应包完相应的检查骨、关节或者至少包完相应的检查骨关节; 检查完毕,同样需要关注病人的神态,询问状况,有不适则做相应处理—

耳鸣(特发性耳鸣)中医临床路径及入院标准2020版

耳鸣(特发性耳鸣)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特发性耳鸣的住院患者。 入院标准: 1.初次诊断耳鸣,需要入院查明病因及治疗。 2.近期耳鸣频繁发作,需要住院治疗。 3.门诊服药无效,需要住院调整用药。 一、耳鸣(特发性耳鸣)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耳鸣(TCD2019版:A17.15 )。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特发性耳鸣(ICD-10编码包括神经性耳鸣-编码:H93.102;噪声性耳鸣-编码:H93.103)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十版(刘蓬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具体如下: ①以耳鸣为第一主诉,有声感,没有相应的声源。 ②患者常因耳鸣而引起烦躁、焦虑、抑郁、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影响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 ③听力学检查可正常或伴有不同程度的感音神经性听力减退。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十三五”规划教材教材《耳

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九版(孙虹、张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2012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2012耳鸣专家共识及解读》特发性耳鸣诊断标准,具体如下: ①在无外界声源或外界刺激的情况下,主观上感觉耳内或颅内有声响。 ②原因不明的主观性耳鸣,即通过目前检查手段未发现明显异常,或异常检查结果与耳鸣之间缺少明确的因果关系。 ③患者常因耳鸣而引起烦躁、焦虑、抑郁、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影响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 ④可伴听觉敏感。 2.证候诊断 参照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十版(刘蓬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 耳鸣病临床常见证候: 风邪侵袭证、痰湿困结证、肝气郁结证、脾胃虚弱证、心血不足证、肾元亏损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特发性耳鸣(ICD-10编码包括神经性耳鸣-编码:H93.102;噪声性耳鸣-编码:H93.103)。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耳鸣(TCD2019版:A17.15)和特发性耳鸣(包

医学影像科检查流程及操作规范

医学影像科检查流程及操作规范 医学影像科是一门应用医学物理学和医学影像学原理,利用射线、声波、磁场等物理特性,对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的学科。医学影像科的检查流程和操作规范对于准确诊断和治疗患者疾病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是医学影像科检查流程及操作规范的一般步骤。 一、患者接待和登记 1.核对患者的个人信息和来院目的,并登记相关信息。 2.向患者解释检查的目的、过程、可能的风险和禁忌症等,并征得患者的同意。 二、准备工作 1.根据不同检查类型,为患者准备相应的设备和材料,如CT扫描需要注射造影剂、超声检查需要准备适当的凝胶等。 2.提醒患者如有需要服用特殊药物或者禁食等特殊要求。 三、检查操作规范 1.根据不同检查项目和器官部位的要求,指示患者采取正确的姿势和体位,如站立、卧位、坐位等。 2.根据需要,安排特殊的辅助设备,如呼气停止后进行检查、固定头部等。 3.在进行射线检查时,对消耗较大的剂量,特别是对儿童或孕妇,应严格控制辐射剂量。

4.检查过程中,尽量配合患者的呼吸、摄影和扫描的动作节奏,以减少影像的运动模糊。 5.根据需要,根据医生的要求,拍摄不同方位及不同层面的影像。 四、数据采集和处理 1.正确操作设备,进行影像采集,确保图像质量。 2.如有需要,对采集到的图像进行标记、调整和优化,以提高影像质量。 3.在完成数据采集后,保存影像数据并进行标记。 五、结果分析和报告编写 1.医生通过对影像进行分析和解读,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 2.医生根据诊断结果,编写相应的医学影像报告,详细描述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并提出诊断意见。 六、与患者沟通和存档 1.医生与患者进行沟通,解释诊断结果,并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2.将患者的医学影像数据进行存档,并与患者的病历一同保存,以备后续医疗使用。 七、设备和环境清洁消毒 1.检查完毕后,对使用的设备进行清洁消毒,确保下一位患者的安全和卫生。 2.对检查室内的环境进行清理和整理,保持工作区的整洁和有序。

2020欧洲多学科耳鸣指南:诊断、评估和治疗(完整版)

2020欧洲多学科耳鸣指南:诊断、评估和治疗(完整版) 2020欧洲多学科耳鸣指南:诊断、评估和治疗(完整版) 耳鸣患病率高,病因复杂,缺乏规范的诊断、评估及治疗方案,在欧洲造成巨大的心理、社会和经济负担。因此,有必要为耳鸣的诊断、评估和治疗制定欧洲统一的准则。2019年3月发布了《欧洲多学科耳鸣指南:诊断、评估和治疗》,本文为指南编译版,说明如下:?①耳鸣诊断:指南建议耳鸣分为主观性耳鸣与客观性耳鸣。笔者认为,客观性耳鸣与耳鸣定义相矛盾,能够被他人听到的耳鸣是有声源的耳鸣,实际上不属于耳鸣。指南建议重视对耳鸣者进行详细病史询问、完善耳鼻喉科及听力检查,尽量寻找排查病因,对特殊情况耳鸣者进行特殊评估,这在临床上简单易行,值得重视、实践。②耳鸣评估:指南肯定了耳鸣严重程度评估的重要性,并列举了7种常见耳鸣评估工具,但未说明纳入标准及其临床应用情况,说明目前国际上在耳鸣评估领域尚缺乏统一评估标准。③耳鸣治疗:指南认为主观性耳鸣病因不明,认为目前主要的干预方法是让患者应对、适应耳鸣,CBT是指南唯一推荐且较为肯定的耳鸣干预方法,但需要具有一定资质的心理医生实施,此领域专业人才较为缺乏。指南明确反对药物治疗及其他治疗方法,对针灸、神经刺激无建议,但认为对伴有听力损失的耳鸣患者可使用助听器。指南对患者的转诊选择和标准、分流以及逐级干预给予了建议。最后,指南强调对患者提供科普信息和必要的支持,消除对耳鸣的错误观念,有利于耳鸣患者康复。 1.引言

耳鸣指在无外界声源时,耳内或颅内感知有一种或多种声音,分为客观性耳鸣和主观性耳鸣。主观性耳鸣无法检查到,由听觉系统中的异常活动引起,是一种很复杂的疾病,具有多因素起源。耳鸣无明确原因,大多数情况下没有根治方法,缺乏行之有效的标准化评估、治疗和转诊途径,在欧洲造成巨大的心理、社会和经济负担,故有必要制定统一的评估、治疗主观性耳鸣的欧洲准则。为了建立一致的成人主观性耳鸣评估、治疗方案,优化转诊路径,制定标准化流程,减少过度和不足的评估和治疗等,来自欧洲荷兰、德国、葡萄牙、希腊、法国、英国、马耳他等多个国家不同学科(耳鼻喉、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系、临床心理科学系、实验健康心理学、康复与听力学专业、临床神经科学)的专家联合起来,经两轮协商后形成了《欧洲多学科耳鸣指南:诊断、评估和治疗》(以下简称“指南”),并于2019年3月发布。本指南适用于参与耳鸣评估和治疗的每一位健康专业人员,应用时需要识别耳鸣患者临床相关情况,为患者提供合理的个性化治疗途径。 2.主观性耳鸣 2.1 分类根据病程可分为:①急性耳鸣:病程在3个月内;②亚急性耳鸣:病程在3~6月内;③慢性耳鸣:病程≥6个月(慢性耳鸣的耳鸣严重程度或痛苦程度的任何增加都不应该被视为新发耳鸣,而应被视为慢性耳鸣的波动)。评估耳鸣的急、慢性,与某些治疗方案的选择有关。 2.2 并发症耳鸣患者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有:听力和前庭功能障碍、情绪障碍、焦虑障碍、对严重压力的适应和调节障碍,最常见为焦虑、抑郁和失眠。压力越大,出现并发症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怀疑存在心理并发症,应由合适的专家(心理学家、心身专家、精神科医生或神经

耳部影像学分析-王振常、鲜军舫

耳部病变的影像学分析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医学影像中心 鲜军舫王振常满凤媛王冰刘兆会刘中林常青林李书玲张青于文玲陈青华张媛 (本讲座内容已在临床放射学杂志发表,详见临床放射学杂志,2008,27:567-572) 耳部结构细小复杂,显示该区域的解剖及病变(图1-图35)需要采用特殊的影像检查技术及灵活的图像后处理。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快速普及应用提高了耳部的影像学诊断水平,要求影像医师及时更新知识 [1-11]。基于这种现状,下面重点讲述如何选择耳部检查方法及其注意事项、怎样掌握正常影像学表现和病变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以及现在非常热门的人工耳蜗植入术前和术后的影像学评估。 1.影像学检查方法 1.1 不同的临床表现需要采用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流程和检查技术[3,4],可有效避免误漏诊或浪费医疗资源与费用。以最常见的耳聋为例来阐述这个问题:首先明确耳聋是传导性耳聋、感音神经性耳聋还是混合性耳聋?是否准备进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然后根据不同的耳聋类型选择检查方法。①传导性耳聋的常见原因包括外中耳畸形、中耳炎、胆脂瘤和窗型耳硬化症等,高分辨率CT(HRCT)是最佳方法,怀疑颅内并发症、侵犯迷路或神经时,同时行增强MRI扫描明确诊断;②感音神经性耳聋的常见原因包括内耳畸形、听神经异常、迷路炎、耳蜗型耳硬化症及听中枢异常等,听神经或听中枢异常采用MRI显示最佳,耳蜗型耳硬化症采用HRCT最佳,迷路炎采用增强后T1WI和/或迷路水成像最佳,内耳畸形采用CT 和MRI相结合;③混合性耳聋根据传导性耳聋和感音神经性耳聋的程度来选择检查方法;④准备进行人工耳蜗植入术的患者进行术前影像评估就比较复杂了,详见后面部分;⑤不管是什么病变,只要拟行手术治疗,均需要行CT扫描明确手术入路情况。 1.2 部分解剖结构及变异或病变需要特殊检查技术和图像后处理才能明确显示和诊断[1,3,4,12-20]。颈静脉窝高位伴大颈静脉窝或颈静脉窝骨质缺损的临床和影像表现与颈静脉球瘤非常相似,运用MRV或DSA 很容易鉴别[3,4];部分听骨链及面神经(图10)需采用特殊基线扫描或三维图像才能清楚显示[12-15];内耳道内神经需要采用迷路水成像源图像及重建的斜矢状面(图11)才能明确显示[3,4,9,21,22];上半规管骨质缺损在Poschl位(基线垂直于颞骨长轴)诊断较准确,但在常规冠状面上正常上半规管的顶壁可能未显示而易误诊为骨质缺损[3,4,7];迷路炎早期在CT和MRI平扫表现正常而只在增强后T1WI表现为异常强化[3,4];较小的听神经瘤在增强后T1WI、薄层(2mm或以下层厚)重T2WI或迷路水成像显示[9,20,23],而CT或MRI 平扫易漏诊。关于不同病变选择哪些影像学检查方法的详细情况可见相关参考文献[3-38]。 1.3 明确检查方法是否规范(检查规范详见相关文献[1,3])即选择的检查方法是否适应于临床表现,能否满足诊断要求。包括扫描参数和序列是否满足诊断需要;扫描或重建基线是否正确;层厚和层间距是否合乎要求;双侧颞骨是否对称;CT是否有符合诊断要求的骨算法和软组织算法重建图像,窗宽和窗位是否合适;MRI是否需要采用合适的脂肪抑制技术;是否有符合诊断要求的多断面图像或三维重组图像[1-20]。需要强调的是,二维图像仍然是诊断的基础和根本,三维图像可帮助显示和诊断病变,是有效的补充手段[12-18]。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