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翻译中的词语空缺现象及其形成原因

英汉翻译中的词语空缺现象及其形成原因作者:汪文秋

来源:《科技视界》 2013年第24期

汪文秋

(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宜昌 443002)

【摘要】词汇空缺是翻译过程中最棘手的一种文化障碍。不同文化之间差异与共性并存,一个民族文化的独特之处多为另一个民族文化的真空所在。本文通过实例探讨了产生词汇空缺

的各种原因,力求在英汉互译过程中处理这一问题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词语空缺;翻译;形成原因

1 英汉翻译中的词语空缺现象

英汉语言产生于不同的文化环境,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也就存在着差异。词汇承载了大量的

民族文化的积淀,在成功的交际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英汉语言都有各自的一些特有文化现象

专用名词,这些特有文化现象专用名词在其他语言里很难找到相应的对等词或契合词,这种现

象往往被称之为“词汇空缺”。语言之间这种词汇空缺是一种自然现象,表现为形式与内容的

空缺。词汇空缺可以分布在词汇的各个方面上。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干地支、阴阳八卦、

农历节气、中医术语等在译成英语时,由于西方文化中也没有对应或对等的词语,在多数情况

下也只能采用音译或释义的方法进行翻译,如将“阴”“阳”分别译为yin, yang等等。这类

词语的英译难度很大,因为在英语中无法找到相应的对等词。

同样,产生于美国60年代的hippie,由于它是美国文化的独特产物,在汉语中也无与之对

等的词语,只能将其音译为“嬉皮士”。再如,karaoke,在中国传统词汇中无与之对等的词汇,因而无法用准确贴切的词语译出其词义内涵,只能采用音译的办法,同时借用英文字母译为

“卡拉ok”。而这两种说法却为英语所特有,在汉语中则存在着空缺。译者的工作完全是全新

的和创造性的。因此,在汉英翻译和跨文化交际时,译者必须设法处理这种由于文化差异产生

的词汇空缺问题,才能达到语言转换及文化交流的目的。

2 造成词语空缺的原因

2.1生活环境、生产方式的差异引起了词汇空缺

语言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等社会实践中的产物,特定的生活和生产环境生产方式决定了某

一民族语言的独特性。如果某一事物在人们所生活的客观环境里不存在,那么语言就可能出现

空缺。比如在英国,竹子不是一种土生土长的植物,因此,在语言中就缺乏这方面的原始词汇。汉语中的“笋”子只能翻译成“bamboo-shoot”。又比如“salad”这种凉拌蔬菜来自法国,英国人最先没这道菜,言语中也不存在这个词,因此,只好从法语中原封不动的移植过来。中国

自古是个内陆农业国家,以牛耕为主。汉文化中对“牛”似乎多有偏爱。与牛有关的词语很多。如牛劲、牛脾气、牛角、牛皮、孺子牛、牛刀小试、牛衣对泣等。它们在英语中很难找到对应

的喻体。英国是个山小地狭的岛国。古代主要靠马耕,牛在英国主要用来产奶,由于马在农耕中

的重要作用,与马有关的俗语也不少,如:horse doctor (蹩脚医生)、horse laugh (纵声大笑)、horse sense (基本常识)、change horses ( 换班子)等。“牛喻”与“马喻”特有的文化内涵,正是生产方式差异的具体写照。如汉语说“吹牛”,英语说talk horse ;汉语说“牛饮”译成

英语则是drink like a horse ;汉语中的“老黄牛”,英语却成为work like a horse;“力大

如牛”译为as strong as a horse。

2.2 因风俗习惯差异而引起的词汇空缺

以色彩方面的红色为例,红色是汉语中褒义最浓烈的一个词,例如,“红榜”、“红包”、“红双喜”、“红心”等;还有婚礼上红装的新娘子、庆功会上英模披红绸、戴红花,都表示

喜庆、昌盛、幸福。而英语中则大相径庭,用它来表示危险、发怒、禁止。如red alert(紧

急警报),red flag(禁止)。同样,在我国文化中,“龙”神通广大,威严无比,是吉祥的神物,是尊严的化身,龙的形象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但在英美文化中,龙却被看作凶残动物,象征着邪恶。再如,狗在西方人的价值观念中是一种最为人钟爱的动物,是忠诚的伴侣,怜爱无比,养狗

不仅是为了打猎,看家,而且常常是为了做伴。英语中带“狗”的词语多为褒义,其中有 Love me ,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You are a lucky dog (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own day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运气)。而狗在中国人眼里却有“仗势欺人”、“为虎作伥”之嫌,因此在汉语里用狗来比喻人多带有贬义,如:“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狗仗人势”、“做人鹰犬”等。这些由于观念上的差异带来的词语空缺,成为汉英翻译中的大难题。

2.3英汉语用场景的文化差异造成词语空缺

语用场景对翻译方面的词语空缺也是常见的。在与外宾进行口头交际或翻译时,由于词语

空缺,如果不注意会导致交际失败, 甚至造成误解。如:当外宾对某人的帮助表示感谢时通常

会说“Thank you”。若依据汉语习惯回答成“No thanks. It’s my duty to do so.”,就会让外宾认为你是没有办法才这样做的,从而引起不快。正确的回答应该是“It’s my pleasure.”在日常见面打招呼时,中国人常会说:“你吃了吗? 你去哪儿? 或你到哪儿去了?”。这些都是一般性的问候语, 而非真正想知道对方这些方面的情况。因此, 这些问候语应该译为“Hi,/ hello. A nice day, isn’t it?”。又如,向病人告别时, 我们常说“多喝点水, 多

穿点衣服, 早一点睡”之类的话。宜译为“Take care now./ Hope you will get better soon.”等。

2.4价值观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中西文化在接受别人的赞誉时反应不同。其差异的主要根源在于谦虚在中西方文化中所处

的地位不同。谦虚在中国人眼里素来是一种美德。“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几乎成了全民族的座右铭。在中国传统的称谓中就有不少的谦词:“鄙人”、“拙著”、“寒舍”、“老朽”、“见笑”、“犬子”、“不才”等。要传达“贱内”或“糟糠”的文化内涵恐怕要让翻译家伤透脑筋,决不是简单的“my wife”或“my humble wife”可以奏效的。

中西方价值差异较大的另一方面是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在大多数的东方国家中,团体的利

益总是高于个人的利益。小至家庭,大到单位、国家或民族,个人都必须履行自己的责任,时

刻牺牲个人的兴趣和利益。个人的荣辱和成败也紧密地与集体联系在一起。相反,西方文化中

个性是极其重要的价值观念,个人潜能的发展,个人的志趣爱好,常常是至高无上的。人们极

少将个人的成败与家庭或自己所处的团体的荣辱联系起来。

年龄在不同的文化中也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在中国文化中长者是智慧、权利和权威的象征。如:老师傅、老干部、老大爷、老奶奶等。老马、王老、李老甚至成了少数德高望重的人

才配享有的尊称。与此相反,尊重青年是西方文化中第一价值,青年代表着未来,象征着无限

的可塑性和可能性。

2.5因宗教信仰差异而引起的词汇空缺

欧美人多信奉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世上一切安排也都是上帝的旨意,且基督

教在欧美历史上曾一度占统治地位,教会的势力往往凌驾于国王,君主之上。而中国人心目中

只有“开天辟地”的盘古和“主宰自然界”的“老天爷”。老天爷和上帝所代表的东西截然不同,是中国文化和欧美文化各自所特有的个性。虽然我们可以英语的“My God”译成“天啊”,但把汉语的“天”译成“God”有时就不是很合适了。再如,传统上,中国人在建屋筑坟很讲究看风水,认为风水好坏会影响到其家族及子孙后代的盛衰吉祥。而在西方的文化里,人死后葬

在教堂墓地里,没什么风水可言。

【参考文献】

[1]谭载喜.翻译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

[2]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3]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公司,2003.

[4]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责任编辑:杨扬]

从翻译角度看英汉语义空缺

从翻译角度看英汉语义空缺 科技信息人文社科 从翻译角度看英}2iE义空缺 广西师范大学雁山校区外国语学院唐芳洲 [摘要]语义空缺现象就是指由于民族的认知,思维方式,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宗教信仰的不同,一种语言中的一个词在另一种语 言中没有完全对应或契合的词.语义空缺现象在跨文化交际翻译中普遍存在,它给语言的理解与翻译增加了难度,造成了障碍.本文 从语义空缺的根源和翻译方法的角度来对语义空缺进行分析. [关键词]语义空缺语义空缺根源翻译方法 语义是客观事物或现象在人们意识中的概括反映.由于各国的历 史,经济,文化,风俗等情况各不相同,每个民族都有一些特有的事物, 而在语言中反映这些事物的词可能在另一种语言中没有对应的词.语 义空缺现象就是指由于民族的认知,思维方式,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 宗教信仰的不同,一种语言中的一个词在另一种语言中没有完全对应 或契合的词.英汉两种语言中词汇语义差别较大,语义空缺现象在跨文 化交际翻译中普遍存在,它给语言的理解与翻译增加了难度,造成了障 碍.因此,对英汉词汇空缺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翻译策略的研究是必要 的. 一 ,语义空缺现象的根源 语言文化差异是引起语义空缺的根源,具体的说,引起语义空缺现 象的根源有以下几点: 1.自然环境,生活经验的差异语言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一种社会 现象.人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语言.如果某一 事物在人们所生活的客观环境里不存在,那么语言就可能出现空缺. 例如,"泰山JL--'t-","付诸东流","暗渡陈仓"等带有强烈的中华民

族地域色彩的成语是无法在英语中找到相对应词汇的.同样英语中的"WhenDoverandCalaismeets"(比喻绝不可能的事),"DOVer"(多佛,英国港口),"Calais"(加来堪国港口),"Indiansummer"(美国某些地区严冬来 临之前的一段很暖和的天气),汉语中的"四合院","八仙桌","轱辘", "碾子","绣球","二胡","旗袍"等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事物在英美国家是没有的,因此,在这些方面的词汇就存在空缺.而英语中的"chocolate", "hamburger","pudding","jacket","nicotine","jeep"等在汉语中至今没有地道的对应词,只好按读音将其分别译为"巧克力","汉堡包","布丁", "茄克衫","尼古丁","吉普车"等. 2.传统价值观念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民族在传统观念上的差异形成 对同一事物不同的观点和价值,因此词义联想和意象存在很大的差异. 例如:中国人把娶媳妇,贺生日(寿)称为"红喜",把老人逝世称为 "白喜".对于没有接触过中国文化的英美人来说,把娶媳妇说成"红喜" 并不费解,英语就把喜庆日称为"red—letterday".但要把上年纪人的逝世也当成一大"喜事",这就令他们感到奇怪了.因此,与英美文化相比,把死人称作"白喜"是中国文化的个性,在英美文化中是存在空缺的.而在英美国家的婚礼中,新娘穿着白色的婚纱,象征着新郎新娘的爱情"纯洁无暇"以及新娘对新郎"忠贞不渝",这是英语中对白色所赋予的蕴意. 因而就有了"whiteday"f吉日),"daysmarkedwithawhitestone"f幸福的日子)的说法,这对许多中国人来说是难以理解的,因为白色在中国多与丧事有关. 3.传统信仰不同宗教文化,可以说是对人类和社会影响最深最广的 一 种文化形态.不同的宗教有不同文化的表现形式,反映出不同的文化 特色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体现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道教以及中国化了的佛教思想为基础的,西方文化则是古希腊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的合流,两种不同的宗教文化便产生了空缺. 例如:在西方"crownofthorns"(荆棘冠)象征谦卑克己;"Cain"隐), 《圣经》中的人物,引申为"骨肉相残";"Job'scomforter"(约伯的安慰者)

浅析词汇空缺及其翻译

浅析词汇空缺及其翻译 词汇空缺是指某种语言中不存在特定的词汇或表达方式来描述某个特定的概念、情感 或体验。这在翻译过程中可能会带来一些挑战,因为翻译者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词或短语 来传达原文中缺失的意义。下面将对词汇空缺及其翻译进行浅析。 词汇空缺可能源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不同的文化拥有不同的价值观、信仰和习惯,因此可能会涉及到一些独特的概念或情感。日本文化中有一个概念叫做“森林浴”,指的 是在森林中漫步,通过与大自然亲近来恢复身心健康。这样的概念在其他语言中可能很难 准确表达,因为它具有一种独特的文化意义。在翻译时,翻译者可能需要借助相关的描述 或解释来传达原文的含义。 词汇空缺还可能源于某些社会或科技发展的新现象。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 会出现一些新的概念、产品或行为,这些新事物可能在某些语言中没有对应的词汇。社交 媒体中的“点赞”或“分享”是近年来兴起的现象,它们在某些语言中可能没有原生的对 应词汇。在翻译时,翻译者可能需要通过创造新的词汇或借用其他语言中的术语来表达这 些新现象。 词汇空缺还可能源于某种情感或体验的独特性。有些情感或体验可能在某些语言中没 有专门的词汇来表达。德语中有一个词叫做“Schadenfreude”,指的是对别人不幸感到 幸灾乐祸的情感。这种情感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一个简洁的对应词汇,因此在翻译时, 可能需要通过解释或使用多个词汇来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 对于词汇空缺的翻译,翻译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和语言背景知识。在遇到词汇空缺时,翻译者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解决翻译难题: 1. 注释或解释:对于某些独特的概念或情感,可以在翻译文本中添加注释或解释来 帮助读者理解原文的含义。 2. 借用外来词:如果其他语言中有对应的词汇或短语,可以借用这些外来词来传达 原文的意思。但是需要注意词汇的使用是否符合目标语言的语法和语境。 3. 创建新词:针对某些新的概念或现象,可以创造新的词汇来表达其含义。但是需 要确保新创造的词汇能够被读者理解并接受。 词汇空缺是翻译工作中常见的难题之一。翻译者需要具备广泛的文化和语言知识,以 便在遇到词汇空缺时能够找到适合的翻译方法,准确传达原文的意义。创造性的解决方法 也是翻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浅析词汇空缺及其翻译

浅析词汇空缺及其翻译 词汇空缺(lexical gap)是指一种现象,即某一种语言中缺乏表达特定概念或情感的词汇。词汇空缺的存在对于翻译者来说是一个挑战,因为在进行跨文化沟通时可能需要寻找替代词汇或使用更为抽象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中的意思。在本文中,我们将浅析词汇空缺及其翻译,探讨其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影响以及应对策略。 一、词汇空缺的原因 词汇空缺的存在可能是由于文化差异、社会环境、历史背景、地理条件等多种因素造成的。一些特定的动物、植物、食物、传统习俗等在不同文化中可能有着不同的命名和概念,因此在进行翻译时可能会出现词汇空缺的情况。一些特定的情感、心理状态、道德观念等也有可能在不同语言中缺乏对应的词汇,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可能会出现理解上的困难。 词汇空缺的存在可能会对跨文化交流产生一系列的影响。词汇空缺可能导致原文中的意思无法准确表达,在翻译过程中可能需要使用更为抽象的表达方式,这可能会导致信息的丢失或传达不到位。词汇空缺可能会导致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陷入困境,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寻找合适的表达方式。词汇空缺也可能会导致翻译的结果缺乏一定的文化特色,无法真实地反映原文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 三、应对策略 在面对词汇空缺的情况下,翻译者可以采取一些应对策略来尽量减少词汇空缺带来的影响。翻译者可以尝试使用更为抽象的词汇或表达方式来替代原文中的词汇空缺,以尽量准确地传达原文中的意思。翻译者还可以借助相似的词汇或表达方式来进行补充或替代,以尽量减少翻译过程中的困难。翻译者还可以通过对文化背景、历史背景等方面的深入了解,来寻找更为贴切的词汇或表达方式来进行翻译。 词汇空缺是在跨文化交流中常见的现象,其存在对于翻译者来说是一个挑战。通过采取一些应对策略,翻译者可以尽量减少词汇空缺带来的影响,以实现翻译的准确和贴切。希望本文的浅析能对读者有所启发,让大家在进行跨文化交流和翻译时更加注重词汇空缺的存在及其影响。

英汉翻译中的词语空缺现象及其形成原因

英汉翻译中的词语空缺现象及其形成原因作者:汪文秋 来源:《科技视界》 2013年第24期 汪文秋 (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宜昌 443002) 【摘要】词汇空缺是翻译过程中最棘手的一种文化障碍。不同文化之间差异与共性并存,一个民族文化的独特之处多为另一个民族文化的真空所在。本文通过实例探讨了产生词汇空缺 的各种原因,力求在英汉互译过程中处理这一问题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词语空缺;翻译;形成原因 1 英汉翻译中的词语空缺现象 英汉语言产生于不同的文化环境,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也就存在着差异。词汇承载了大量的 民族文化的积淀,在成功的交际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英汉语言都有各自的一些特有文化现象 专用名词,这些特有文化现象专用名词在其他语言里很难找到相应的对等词或契合词,这种现 象往往被称之为“词汇空缺”。语言之间这种词汇空缺是一种自然现象,表现为形式与内容的 空缺。词汇空缺可以分布在词汇的各个方面上。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干地支、阴阳八卦、 农历节气、中医术语等在译成英语时,由于西方文化中也没有对应或对等的词语,在多数情况 下也只能采用音译或释义的方法进行翻译,如将“阴”“阳”分别译为yin, yang等等。这类 词语的英译难度很大,因为在英语中无法找到相应的对等词。 同样,产生于美国60年代的hippie,由于它是美国文化的独特产物,在汉语中也无与之对 等的词语,只能将其音译为“嬉皮士”。再如,karaoke,在中国传统词汇中无与之对等的词汇,因而无法用准确贴切的词语译出其词义内涵,只能采用音译的办法,同时借用英文字母译为 “卡拉ok”。而这两种说法却为英语所特有,在汉语中则存在着空缺。译者的工作完全是全新 的和创造性的。因此,在汉英翻译和跨文化交际时,译者必须设法处理这种由于文化差异产生 的词汇空缺问题,才能达到语言转换及文化交流的目的。 2 造成词语空缺的原因 2.1生活环境、生产方式的差异引起了词汇空缺 语言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等社会实践中的产物,特定的生活和生产环境生产方式决定了某 一民族语言的独特性。如果某一事物在人们所生活的客观环境里不存在,那么语言就可能出现 空缺。比如在英国,竹子不是一种土生土长的植物,因此,在语言中就缺乏这方面的原始词汇。汉语中的“笋”子只能翻译成“bamboo-shoot”。又比如“salad”这种凉拌蔬菜来自法国,英国人最先没这道菜,言语中也不存在这个词,因此,只好从法语中原封不动的移植过来。中国 自古是个内陆农业国家,以牛耕为主。汉文化中对“牛”似乎多有偏爱。与牛有关的词语很多。如牛劲、牛脾气、牛角、牛皮、孺子牛、牛刀小试、牛衣对泣等。它们在英语中很难找到对应 的喻体。英国是个山小地狭的岛国。古代主要靠马耕,牛在英国主要用来产奶,由于马在农耕中 的重要作用,与马有关的俗语也不少,如:horse doctor (蹩脚医生)、horse laugh (纵声大笑)、horse sense (基本常识)、change horses ( 换班子)等。“牛喻”与“马喻”特有的文化内涵,正是生产方式差异的具体写照。如汉语说“吹牛”,英语说talk horse ;汉语说“牛饮”译成 英语则是drink like a horse ;汉语中的“老黄牛”,英语却成为work like a horse;“力大 如牛”译为as strong as a horse。

词汇空缺与翻译

词汇空缺与翻译 一、引言 词汇空缺现象指由于文化的差异, 各种语言按照各自独特的方式对世界进行不同的特化,形成不同的词汇系统, 而不同的词汇系统必然使得不同的语言中词语和意义难以一一对应。所以, 一种语言有的词不一定在另一种语言中有对应的词。这种现象存在于任何不同的两种语言之间, 尤其在属于两种不同语系的汉语和英语之间, 表现得更为明显。词汇空缺现象给英汉互译带来很大困难。因此,分析词汇空缺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以及如何处理翻译中的词汇空缺不可避免地摆在译者面前。 二、词汇空缺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2.1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的不同引起的词汇空缺王振亚将词汇空缺定义为“某个民族所具有的语言文化现象, 在另一民族中并不存在” (王振亚,1996)。众所周知, 语言通常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人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 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语言, 如果某一事物或现象在人们所生活的客观环境里不存在,那么语言就可能出现空缺。例如汉语中的“麻将”“哪 里”“旗袍”在英语中就属词汇空缺。英语中的“Cheesecake” , “AmericanDream”等词都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 在汉语中无法找到对等地表述。

2.2风俗习惯不同引起的词汇空缺 风俗习惯是一个地区的人的生活方式, 包括的东西很多、 很广, 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它既受到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影响, 又反过来影响这些方 面。一个民族的语言作为这个民族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 必然反映出该民族的风俗习惯。(平洪, 张国扬,2000)不同的 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中国人往往选择吉日办事, 在大多数地方, 人们忌讳在单日办事。百年好事, 总想选个 逢双日。在西方人心中, 单双日没有什么区别, 但他们认为“十三”是个不吉利的数字, 所以对它很忌讳。就像西方人对中国文化中单双日的特殊含义感到莫名其妙, 中国人对西方文化中不吉利的“十三”也很陌生。 2.3价值观不同引起的词汇空缺同一客观事物在不同文化里具有不同的价值, 引起不同的联想, 具有不同的内涵。例如: 在西方文化中owl 象征着智慧, 词组as wise as an owl 就是典型的一例。然而在中国文化中, 猫头鹰的象征意义不同了。大多数人认为猫头鹰跟迷信有关联, 认为碰上它要倒霉, 所 以害怕看到它或听到它的叫声。例如“夜猫子进宅”表示厄运 将至。此外, 猫在中国文化中是很可爱的动物, 然而在西方文化中cat 有不好的名声, 成语 a cat in the pan (叛徒变 节者)就是一例。 2.4宗教信仰不同引起的词汇空缺宗教是人类思想文化的重

英汉语言中词汇空缺现象及翻译策略

英汉语言中词汇空缺现象及翻译策略 [摘要]文化差异造成的英汉语言的词汇空缺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是一种自然现象,在跨文化交际中普遍存在。因此了解英汉语言中词汇空缺现象是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更为有效地进行跨语言、跨文化交流的前提。本文通过对产生词汇空缺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在翻译中处理词汇空缺现象的文化策略。 [关键词]英汉语言词汇空缺翻译策略 作为记录人类思想和历史的工具,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是文化的载体和交流工具。英汉语言产生于不同的文化环境,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也就存在着差异。英汉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方方面面的差异导致了语言上的差异,并突出表现在词汇层上。词汇承载了大量的民族文化的积淀,在成功的交际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翻译作为交际的一种手段,必然与词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且民族文化及各民族实践活动的特异性在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中会表现为“词汇空缺”。因此,在英汉翻译和跨文化交际时,必须考虑各种语言的个性和词汇的空缺现象,才能达到语言转换及文化交流的目的。 一、词汇空缺的涵义及产生词汇空缺现象的原因 词汇空缺本质上是不同民族文化的空缺。英汉语言都有各自的一些特有文化现象专用名词,这些特有文化现象专用名词在其他语言里很难找到相应的对等词或契合词,这种现象往往被称之为“词汇空缺”。语言之间这种词汇空缺是一种自然现象,表现为形式与内容的空缺。 词汇空缺可以分布在词汇的各个方面上。例如,在饮食方面,中国人常吃的“馒头”、“腊八粥”等在西方国家就从未有过,于是英语没有对应的词汇;而“pizza”、“turkey”等中国从未有过,因此在汉语里没有与其对应的词汇。再如,汉语中用“月下老人”象征媒人。而在英语的众神谱中,却没有这样一位老人。英语中主司爱情之神是美艳绝伦的维纳斯和调皮、喜欢恶作剧的丘比特。这两个颇具异族情调的爱情之神对中国普通百姓来说,仍然是一个词汇空缺。同样,反映汉语民族文化的事物或概念的词汇,在英语中也存在着空缺,如“风水”、“红包”、“有喜”、“中举”、“贱妾”、“女娲补天”、“盘古开天辟地”等。 词汇空缺现象在跨文化交际翻译中普遍存在,引起词汇空缺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五种,即生活环境、生活经验的差异、风俗习惯的不同、宗教信仰的差别、对

浅析汉语与英语在翻译中的词汇空缺

浅析汉语与英语在翻译中的词汇空缺 引言 由于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的差异及历史发展和生活方式的不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因此,每一种语言都有各自的一些特有文化现象专名词,这些特有文化现象专有名词在其他语言里很难找到相应的对等词或契合词,这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词汇空缺”现象。 一、分类 根据词汇空缺现象产生的来源与背景,我们可将词语之间的空缺现象概括为以下五大类: (一)由于生活经验、生活环境的差异而引起的词汇空缺 人们生活在不同的客观环境中,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接触不同的事物。这样,不同语言中就存在语言上的空缺现象。例如:汉语中的“炕”“旗袍”“中山装”“麻将”“二胡”“锅盔”“辘辘”等在英语中都属词汇空缺。而英语中的“tank”“jacket”“bus”“nicotine”等在汉语中都没有地道的对应词,只好按读音将其分别译为“坦克”、“夹克衫”、“巴土”、“尼古丁”。再有,“Cheesecake(奶酪蛋糕)”,在英语里,指女性健美照或美腿照,“beefcake(牛肉蛋糕)”,指男性健美照。但在汉语里,没有一个恰当的翻译。又如“AmericanDream”实指美国标榜的“立国精神、人人自由和机会均等”;“Lazy Susan(懒惰的苏珊)”,指一种盛食品的自动转盘,供顾客选用;“Merry widows (快活寡妇)”,指一种女子的紧束身衣。这些词都具有独特的英国文化背景,但在汉语中无法对等地表述。 (二)由于风俗习惯的不同而引起的词汇空缺 不同地域有不同的饮食、起居等文化差异,这主要体现在一些节日、庆典等喜庆活动中,如中国的“元宵”“腊八粥”“过年”“爆竹”“压岁钱”“红娘”“月下老”等都代表特殊的中国文化内涵。而英语中的“salad”“coffee”“chocolate”“hamburger”等在汉语中也属空缺。只能取其读音借入。 (三)由于宗教信仰不同而引起的词汇空缺 东方人大都信仰佛教或其它,而西方人大都信仰基督教,这两种宗教的教义、礼仪等各不相同,也造成了词汇上的空缺现象。如汉语中的“观音”“玉帝”“风水”“土地庙”“玉兔”“青鸟”等均带有浓厚的汉文化宗教色彩,外国人听起来也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而英语中的“love”“God”,也并不等于汉语中的“仁”、“上帝”等。 (四)由于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同而引起的词汇空缺

浅析词汇空缺及其翻译

浅析词汇空缺及其翻译 词汇空缺是翻译中一个常见的难题,当原文中包含某种概念或者词汇,而对应的目标语言中却没有一个确切的对等词时,就会出现词汇空缺的情况。翻译人员需要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寻找合适的表达方式,以确保译文和原文在意义上的准确对等,使读者能够流畅地理解翻译文本。 1. 词汇空缺的原因 词汇空缺的产生通常有以下几个原因:某些文化概念或者传统习惯在不同的语言中并无对等的词汇,如“文化沟通”在英语中就没有明确的对等词;某些新出现的事物或者现象在短时间内往往没有相对应的词汇,如“网络暴力”这一词汇在出现之初就无法在其他语言中找到确切的对应词汇;某些专业领域中的术语在其他语言中并没有统一的译法,如医学、法律、经济等领域。 面对词汇空缺的翻译问题,翻译人员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处理: (1)对等词语替换法:在目标语言中找到与原文概念最相近的词汇来替代,使译文表达更为精准。 (2)加译法:在译文中适当增加一些词语或者句子,以便更完整地表达原文中的内容。 (3)释义法:通过对原文词汇的解释或者概念阐述,来达到对原文内容的准确表达。 (4)意译法: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使用一些与原文不完全一致的表达方式,但在意义上确保准确传达。 为了更好地处理词汇空缺的翻译问题,翻译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技巧。 (1)文化背景了解:了解原文中所涉及到的文化背景和特殊概念,可以更好地选择合适的翻译方式。 (2)语境分析:通过分析原文所在的语境和上下文,找到更为贴切的翻译方式。 (3)适当发挥:在译文中适当发挥,使其更贴近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提高译文的可读性和通顺度。 (4)多角度比较:尝试多种不同的翻译方式,通过比较选取最为合适的译文。 在处理词汇空缺的翻译过程中,翻译人员需要避免以下几个误区。 (1)机械对译:直译原文中的词汇,而不考虑目标语言中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

解读汉英互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

解读汉英互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 一、翻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 (一)文化空缺现象 空缺现象是在20世纪50年代首先由美国语言学家霍凯特发现的,他在对比两种语言的语法模式中提出了random holes in patterns (偶然的缺口)的概念。前苏联翻译理论家巴尔胡达罗夫在对比不同语言词汇时,采用了“无等值词汇”的术语.80年代末俄国学者索罗金等人在论述话语及其民族文化特点时提出了vacancy(空缺) 理论。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通过语言反映的是该民族绚丽多彩的文化形态,丰富多样的文化现象,一个民族与异民族文化间有着明显的非对应性,即相互间的文化差异性。文化空缺的现象就是在两种文化的相互撞击中才被人们感知的。英语和汉语分别代表和反映的西方文化和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的典型代表。由于地域、社会发展和宗教的影响,这两种文化所各自特有的意识形态、价值观、思维方式和风俗习惯往往大相径庭。出现文化空缺是常有的事,随着中外文化交流日益朝着深度和广度发展,一方面西方文化里空缺的概念,随着交流的日益频繁而被认知和接受,另一方面中国文化及其独有的概念亟待介绍和传播,这给汉英翻译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二)翻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 在翻译实践中,文化空缺现象主要反映在对文化空缺词的处理上。“所谓文化空缺词指的是只为某一民族语言所特有,具有独特的文化信息内涵,既可以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步形成的词,也可以是该民族独创的词(徐珺2001:79-81)。”词语的文化内涵的不对应形成了语言之间的文化空缺现象,出现了大量文化空缺词。例如frankfurther, hot dog, overkill, hippy, beddo等英语词汇在汉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表达。同样汉语中也有这样的反映汉语文化独特事物的词,在英语中也难以找到对应词,比如“天干”“地支”“棒棒军”“恶搞”“闪婚”等。 近些年来,翻译从重视语言的转换转向更重视文化的转换,翻译理论也深深地打上了交际理论的烙印。这说明翻译已经可以看作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翻译不再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而是一种文化转换模式。翻译涉及到两种语言中的不同文化之间的转换,自然而然就会产生语言和文化之间关系的问题。“没有一种语言不是植根于某种具体的文化之中的;也没有一种文化不是以某种自然语言的结构为其中心的”。(Juri Lotman & B.A. Uspensky 1978)翻译首先涉及到的是意义,而词只有与文化相关联才有意义,因此译者必须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识。提高文化意识,建立文化预设,从而理解词语的文化内涵,这才是翻译的基础。 二、文化空缺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思维视点的独特导致的文化空缺现象

论英汉互译中因文化差异引起词汇不对等现象

论英汉互译中因文化差异引起词汇不对等 现象 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因而翻译是连接两种语言桥梁。“对等”作为一种翻译的标准在翻译理论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许多翻译理论家如奈达,雷斯,和威尔斯对此都提出他们独到见解。语言中绝大多数文化词汇在另一文化中呈现出一种不对等现象,这种不对等或表现为完全缺失或表现为内涵不完全对等。如何能在翻译中弥补这些缺失或者不对等,使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交流顺利完成,需要译者充分利用某些翻译策略。 文化差异不对等现象翻译策略 1文化差异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称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等。反映发展中民族思想意识、道德观念、思维方式和风俗习惯。使用中英两种语言人文化背景相异,容易造成译者主观上理解不到位。对表示同一形象的词语会产生不同反应。汉语思维方式有别英语,英语重视形合重视理性,而汉语重视意合重视无形和辩证思维。从四个方面说明中英文化差异。一历史文化因素,二汉英思维和表达方式不同,三价值观不同,四

汉英用词搭配差异。语言根植一个民族的文化,文化差异决定语言表达方式和内涵不同。从中英文化差异不同入手,才能看到翻译中不对等原因,找出合适的翻译策略做好译者工作。起源不同是东西方文化主要差异。西方文化主要来源三种文化希腊文化、犹太文化和现代工业派系。若从中华文化来说唯一可借用的元素就是佛教文化。基督教的时代刚开始,佛教就从印度传到中国与中国文化融合,成为中国三大文化源头之一汉语的思维模式是非线性解释学说循环论证方式而西方人的思维习惯则是因果关系线性理论。不同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不同的民族创造不同的文化。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国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生活与土地、农业密切相关。英国是岛国,其航海业在历史上曾一度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英汉民族往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相同或类似的含义。 2翻译中词汇不对等现象 翻译中由于文化背景、思维认知及固有本族语使用差异,使英汉翻译绝对对等不可企及。翻译对等是相对而不对等才是绝对。英汉文化的差异会导致英汉互译中词汇层面不对等现象。所谓“不对等”即指译入语中没有与译出语中词语直接对应词。这种词汇不对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词汇空缺,二是词汇表达内涵意义不同,三是词汇搭配组合及短语内涵不同,四是词宽窄程度不同。词汇空缺造成

翻译中英汉词汇空缺形成因素-2019年精选文档

翻译中英汉词汇空缺形成因素 1 什么是词汇空缺现象 词汇空缺现象是指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一种语言有的词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没有对应或契合的词。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不知道七十年代初美国总统Nixon制造的“水门事件”的史实,我们便无从了解Watergate。“水门事件”是指1972年6月17日,尼克松总统连任委员会的5名共和党成员潜入民主党位于华盛顿水门大厦的全国总部,偷拍文件和安装窃听器,刺探民主党的竞选策略和活动情况,结果当场被捕,最终迫于压力,处境尴尬的尼克松不得不在1974年8月宣布辞职,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被迫辞职的总统,Watergate现用来泛指类似“水门事件”的丑闻。看来,Watergate由特指“水门事件”到泛指丑闻这一现象为英语所特有,在汉语中则存在着空缺。如果译者不了解词汇空缺现象,势必会给跨文化交际带来困难,给回译造成障碍。为此,研究有关词汇空缺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很必要的。 2 词汇空缺现象产生的原因 2.1 生活环境、生活经验的差异引起了词汇空缺 人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语言。如果某一事物在人们所生活的客观环境里不存在,那么语言就可能出现空缺。比如,在我国吃饭问题长期以来都是人们特别关心的问

题,因而成了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人们见面时总爱说“吃过了吗?”在一般情况下,说话人并不十分关心听话人是不是吃了饭,只是打个招呼罢了。但如果向英国人问起“吃过了吗?”他首先的反应是“怎么,没吃过你会请我吃?”有时还可能对问话人产生反感。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汉语中出现了许多围绕“吃饭”问题所建立的词语和表达法,但在英语中很难找到对应的表达法,比如我们说“吃闲饭”(lead an idle life),“吃香”(be very popular等等,译成英语就无法字字对应了。 2.2 由于风俗习惯的不同,各语言之间常出现相对的词汇空缺现象 英汉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些年来养宠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Old dog will not learn m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等等。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 as a dog,“累极了”是dog-tired。中西方人对狗所持的不同态度,

谈英汉互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

谈英汉互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 谈英汉互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 一、什么是词汇空缺现象一种语言能用单个词语明确标记的东西,另一种语言却可能要兜圈子才能表达。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不知道七十年代初美国总统Nixon 制造的”水门事件”的史实,我们便无从了解Watergate, 现用来泛指类似”水门事件”的丑闻。看来,Watergate 由特指“水门事件”到泛指丑闻这一现象为英语所特有,在汉语中则存在着空缺。如果译者不了解词汇空缺现象,势必会给跨文化交际带来回难,给回译造成障碍。为此,研究有关词汇空缺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很必要的。 二、词汇空缺现象产生的原因1.生活环境、生活经验的差异引起了词汇空缺我们知道,语言常常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一种社会现象。人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语言。如果某一事物在人们所生活的客观环境里不存在,那么语言就可能出现空峡。比如:Salad这种凉拌菜源于法国,英国人最先没有这道菜,语言中也不存在这个同,因此只好从法语中原封不动地“移植” 过来,汉语也是如此。在我国,吃饭问题长期以来都是人们特别关心的问题,因而成了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人们见面时总爱说:“吃过了吗?”在一般情况下,说话人并不十分关心听话人是不是吃了饭,只是打个招呼罢了。但如果向英国人问起“吃过了吗?”他首先的反应是“怎么,没吃过你会请我吃?”有时还可能对问话人产生反感,“怎么搞的,一见面就问我吃没吃,设吃又关你什么事?”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汉语中出现了许多围绕”吃饭”问题所建立的词语和表达法,但

在英语中很难找到对应的表达法,比如我们说“吃闲饭” (lead an idle lefe ), “吃香” b(e very popular ), “吃不消” ( more than one can stand, too much )等等,译成英语就无法字字对应了。 所谓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问题,还涉及到特定语言文化中的人或物。每一种语言中,都有不少只同使用该语言的人物密切相关的表达法。比如,汉语中有“盘古开天地”之说,其中“盘古”为中国传说中人物,该名字所具有的含义是一种独一元二的幻象。只存在于中国的语言文化中。同样,作为西方文化源泉的《圣经》也为西方所独有,而且《圣经》中的人物Cain( 该隐)现已引申为“骨肉相残”,为世人所接受,所有这些都已成为欧美人的文化邀产。对中国人来说,这些都是欧美文化的个性,与中国文化互不相融。在翻译此类作品时,译者往往要借助文中补充说明或加注解的方法,才能把原意解释清楚。比如,如果把“东施效颦”简单地译成"Dongshi imitates Xishi," 原文的含义就没译出来。东施是谁,西施又是什么样子,只有中国读者理解。如果译文读者也明白“东施效国”指的是“ The ugly imitates the beautiful in such a distorted way that the ugliness of the ugly becomes worse ”,那么就得对译文进行解释性加工。 2.由于风俗习惯的不同,各语言之间常出现相对的词汇空缺现象中国人把娶媳妇、贺生日称为“红喜”,把老人过世称为“白喜”。对于没有接触过我国文化的欧美人来说,把要熄妇说成”红喜”并不费解,英语就把喜庆问称为“ -letterer d day ”。但把上年纪人的去世也当成一大“喜

词汇空缺与英汉互译-最新年精选文档

词汇空缺与英汉互译 词汇空缺现象是在翻译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它是指两种语言之间的词语或词义非对应现象。英汉民族的文化(即社会生活方式、知识观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有很大差异,中国文化是典型的大陆农耕文化,而英语文化则属于地道的滨海商业文化。作为文化组成部分的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直接反映文化的现实。英汉民族文化的不同必然导致英汉语言按照各自的方式对主客观世界进行不同的切分和特化,形成不同的词汇系统,而不同的词汇系统必然使得英汉词语和意义难以一一对应从而产生词汇或某一词义空缺现象。 一、词汇空缺的类型词汇空缺现象是一种普遍存在且给翻译造成较多困难的现象,可概括为以下几种: 1、生活环境、生活经验的差异引起的词汇空缺。如果某一事物在人们生活的客观环境中不存在,语言中就可能出现空缺。如中国的功夫在英语中找不到与之相对应的词汇,只好用音译Kongfu 直接引入外来语。英语中的jacket 在汉语中无地道的对应词,只好按读音将其译为“夹克”。 2、不同风俗习惯引起的词汇空缺。不同地域有不同的饮食起居等文化活动,如中国的“端午节”,“过年”,“压岁钱” 等都代表特殊中国文化内涵,而英语中的Thanksgiving Day , Easter 也具有其自身文化特色。 3、不同宗教信仰引起的词汇空缺。大多数欧美人信奉基督

教,God这个概念具有较浓的基督色彩,是欧美文化的个性。而中国的文化中“老天爷”,“玉帝”,“阎王”等概念在欧美文化中却不存在。 4、对客观世界的不同认识引起的词汇空缺。有时人们虽生活在同一客观环境里,对某些客观事物却各持己见,赋予代表那些事物的语言以不同意义。如汉语中“喜鹊”象征有喜事,而英语中的magpie 指“嘴碎的人”。 此外,语言本身的原因也会引起词汇空缺。如双关语、歇后语、成语典故以及一些格律诗都很难完美地互译。 二、翻译中词汇空缺问题的解决方法如果一种语言缺乏与另一种语言偶合的词汇,那它就会有并行的表示法;如果偶合、并行均不存在而出现语义上的空缺现象,那么人们就会通过借用、引进外来语的方式,使得两种语言偶合或并行。在翻译中词汇借引可有以下四种形式: 1、音译法音译法就是指以音位为单位在译文中保留原语的发音以便突出原文主要语言功能的翻译方法。有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公司名、商标名、术语名称等在译语中无对应时,可借助音译法来避免由直译或意译引起的误解和不可译性。如英译汉:Boeing 波音,TOEFL托福,bikini比基尼,shampoo香波等。汉译英: 馄饨wonton、功夫kongfu、武术wushu等。 2. 直译法直译法是指在译文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特别是保持原文的比喻以及形象的民族和地方色彩等。英汉互译时,在能确切表达原意、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且不引起

英汉翻译中词汇空缺现象探析

英汉翻译中词汇空缺现象探析 作者:张蕴婷 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22期 摘要: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作为文化的载体,它能直接反映文化的内涵。英汉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必然使得语言系统和结构搭配方面产生许多不同。这就产生了文化空缺即词汇空缺,由于缺乏对这些现象的研究和了解,使得中西方文化在交流时容易产生误解与歧义。因此了解英汉翻译中的词汇空缺产生的原因,能培养语感,提高语言学习的兴趣,磨炼语言的敏感性,能提高语言分析能力。 关键词: 英汉文化差异词汇空缺翻译 一、引言 讲翻译,先言其必有“失”,似乎扫兴,但是这是千真万确的。 如:The town boasts a beautiful lake. 这个镇上有一个美丽的湖。 这是《新英汉词典》boast词条下的例句及译文ALD对boast的释义之一是possess with pride,《新英汉词典》的相应释义为:以……而自豪;自恃有。在上句译文中就体现不出with pride这一层含义。硬译“此镇以拥有一个美丽的湖而自豪”,一则不甚符合汉语表达习惯,二则可能与译文所在的上下文不协调,权衡再三,还是将boast译为“有”为宜,尽管有所“失”焉。译界将这种“必有失”的普遍现象称为“可译性的限度”(limitation of translatability)。 何谓“词汇空缺”?所谓“词汇空缺”,即一种语言能用单个词语明确标记的事物,另一种语言却没有,而只得“兜圈子”才能表达。词汇空缺现象,不可小视。英语学习者能从中体验不同语言使用者之间的文化差异、习俗差异、思维差异、生活环境差异等。词汇空缺的研究,能培养语感,提高语言学习的兴趣,磨炼对语言的敏感性。对词汇空缺现象的研究,能提高学习者的语言分析能力。 二、词汇空缺现象产生的原因 1.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差异造成词汇空缺。 要译block此词,并不容易。此词虽常被译成“街区”,但仍难尽如人意。“街区”令人费解,汉语词典也查无此词。因此,《新英汉词典》及《英汉大词典》都为“街区”另附了注释:四条街当

浅谈词汇空缺

英语翻译:浅谈词汇空缺 什么是词汇空缺现象一种语言能用单个词语明确标记的东西,另一种语言却可能要兜圈子才能表达.如果译者不了解词汇空缺现象,势必会给跨文化交际带来回难,给回译造成障碍。为此,研究有关词汇空缺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很必要的. 词汇空缺现象产生的原因 1.生活环境、生活经验的差异引起了词汇空缺。 我们知道,语言常常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一种社会现象。人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语言。如果某一事物在人们所生活的客观环境里不存在,那么语言就可能出现空峡。 比如:Salad这种凉拌菜源于法国,英国人最先没有这道菜,语言中也不存在这个同,因此只好从法语中原封不动地“移植”过来,汉语也是如此。 在我国,吃饭问题长期以来都是人们特别关心的问题,因而成了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人们见面时总爱说:“吃过了吗?"在一般情况下,说话人并不十分关心听话人是不是吃了饭,只是打个招呼罢了。

但如果向英国人问起“吃过了吗?”他首先的反应是“怎么,没吃过你会请我吃?"有时还可能对问话人产生反感,“怎么搞的,一见面就问我吃没吃,设吃又关你什么事?”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汉语中出现了许多围绕”吃饭"问题所建立的词语和表达法,但在英语中很难找到对应的表达法。 比如我们说“吃闲饭”(lead an idle lefe),“吃香"(be very popular),“吃不消”(mor e than one can stand, too much)等等,译成英语就无法字字对应了. 所谓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问题,还涉及到特定语言文化中的人或物。每一种语言中,都有不少只同使用该语言的人物密切相关的表达法。 比如,汉语中有“盘古开天地"之说,其中“盘古”为中国传说中人物,该名字所具有的含义是一种独一无二的幻象。只存在于中国的语言文化中。同样,作为西方文化源泉的《圣经》也为西方所独有,而且《圣经》中的人物Cain(该隐)现已引申为“骨肉相残",为世人所接受,所有 融.在翻译此类作品时,译者往往要借助文中补充说明或加注解的方法,才能把原意解释清楚。 比如,如果把“东施效颦”简单地译成"Dongshi imitates Xishi,”原文的含义就没译出来。东施是谁,西施又是什么样子,只有中国读者理解.如果译文读者也明白“东施效颦"指的是“Th e ugly imitates the beautiful in such a distorted way that the ugliness of the ugl y becomes worse”,那么就得对译文进行解释性加工。

英汉词汇的社会文化内涵漫谈

英汉词汇的社会文化内涵漫谈 英汉词汇的社会文化内涵漫谈 “语言词汇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工具”。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但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不对应现象。从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上来说,它的产生是因为每一种语言都有它自身所特有的语言体系与建构,每一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语言心理、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两种 语言之间的语义和文化的对等是极为少见的。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词语的文化内涵不同导致词汇空缺现象 词汇空缺现象是指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一种语言有的词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没有对应或契合的词。这些词语有的源于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不同,有的源于社会生活的不同。例如:英语中的amricndrm(美国梦),指美国标榜的立国精神,人人自由和机会均等;chsck(奶酪蛋糕),指女性健美照;bfck(牛肉蛋糕),指男性健美照;hlfwyhous(中途的房子),指康复医院;bluboy(蓝色的男子),指经过变性手术,由男性转变为女性

的人;inkldy(红妆女人),指一种鸡尾酒名等等。还有些词语则源于宗教、神话、传说、风俗习惯等。英语中有些动物词的文化内涵汉语中是没有的。英语中swn(天鹅)用来指才华横溢的诗人。根据希腊传说,音乐之神阿波罗的灵魂进入了一只天鹅,由此产生毕达哥拉斯寓言:所有杰出诗人的灵魂都进入天鹅体内;oysr(牡蛎)指沉默寡言的人。据说英国肯特郡产的牡蛎最好,而最好的牡蛎总是口闭得紧紧的;bvr(河狸)指为讨好上司做事过于卖力的人。河狸主要产于北美洲,活动积极,在啮树筑巢方面有很高的技艺和独创性,因此有rbvr(卖力的河狸)之称,常用来喻指“急于做成某事而特别卖力。但有点急躁的人”,略带有贬义。汉语中的一些词语在英语中也属词汇空缺。例如:粽子、观音、玉兔、青鸟、土地庙、中山装、旗袍、红眼病、红杏出墙、绿色人生等等,这些具有中国独特文化内涵的词汇,在英语中也很难找到对应的词汇。 二、词义联想和文化意象的差异导致语义不同 词义的联想和文化意象差异实际上属于“文化信息”差异(culurlinformionp)。具体反映在词汇的比喻与联想意义(rflcivmnin)和社会文化意义(socilmnin)的不对应上。比喻善于表达情感,可使语言形象生动,其心理基础是对世间万物某些共同特点的联想,但由于各民族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背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