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增产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粮食“十连增”是如何实现的
我国历年楝食产"
J*H 皑凰斤
2嗣亦
期上已■卢茁■冲整辱乜“養早■■看■耳■序覚■翼■在逼驕申IK""罩■应注H十年Q
f■沁5^^ ■^r—-MU W1
11月22日,河北承德平泉县卧龙镇八家村农民李瑞莲正在晾晒收获的玉米。承德大力创建国家级粮食
作物高产示范区,玉米示范片平均单产830.9公斤。本报记者李景录摄
据农业部农情调度,全国秋粮收获已基本结束。农业部22 日宣布,从各地田间测产和实打实收情况
看,秋粮丰收已成定局。加上已增产到手的夏粮和早稻,全年粮食有望再创历史新高,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连续十年增产。
在高起点之上,粮食生产“十连增”是如何实现的?在气象灾害、病虫害频发多发,生产成本上升和国际市场波动等不利因素下,我国粮食连年增产的支撑又是什么?
科技增粮一一
把技术“能量”变为粮食产量
粮食“十连增”最重要的“功臣”是科技支撑。统计显示,在确保粮食“十连增”的众多因素当中,单产提高的贡献率超过65%尤其是近年来,伴随着良种良法的配套,农机农艺的融合,我国已经在高产品种、栽培技术、农机化水平等方面形成了有效的技术示范和推广体系。
就在1个多月前,我国超级稻第四期攻关计划取得重大进展,平均亩产达到1976斤,创全国水稻百亩连片高产纪录。据统计,2012年,全国超级稻推广面积达1.21亿亩,亩增产120斤以上。“十一五”以来,超级稻累计推广占同期水稻面积的21%累计增产稻谷830亿斤。
玉米是近年来对粮食增产贡献最大的作物,这一成果同样离不开良种良法。农业部玉米专家指导组副组长赵明见证了这一过程。10年来,我国玉米杂交种经历了两次更新换代,品种更新在玉米单产增加因素中占40%至50%勺比重。玉米“一增四改”等高产栽培技术获得了大力推广。当前,玉米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已达到3500多片。
农机化是粮食高产高效生产的物质载体。当前,我国小麦耕种收机械化水平已超过90%,但水稻机插则是农机化的薄弱环节。近年来,随着全国农机系统大力强化农机农艺融合,水稻机插水平以年均4 个百分
点的幅度快速增长,为增产提供了有力支撑。农业部农机推广总站研究员徐振兴表示,水稻采用机插秧,每亩比人工栽插可增产60斤以上。按照测算,我国机插秧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粮食就可增产 2.7亿斤。
把专家的技术“能量”变为粮食的产量,让大面积稳产增产成为可能。
据农业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整建制推进高产创建和开展增产模式攻关是科技增粮的一大亮点。一些基础条件好的粮食生产大市已率先开展整市高产创建试点。去年,山东省德州市整建制推进的100个乡镇示范片冬小麦平均亩产比上年提高了29.4斤。今年农业部更发力增产模式攻关,集成组装了一
批实用性技术向规模经营户推广,力求比普通大田产量增加20%以上。
农业补贴——
从“补面积”转向“补技术”
统计显示,从2002年的1亿元到2012年的1653亿元,农业“四补贴” 10年累计安排7631亿元。今年, 农业“四补贴”资金更是达到了1700亿元,标准进一步提高、范围进一步扩大,新增补贴重点向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等新型主体倾斜。按“四补贴”资金测算,当前平均每生产1斤粮食,国家补贴0.14元。
农民种多少,关键还要看价格。如何从价格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今年,国家连续第六年提高稻谷
最低收购价,并适时安排临时收储和国储拍卖。这对粮价平稳运行并合理上涨起到了托市作用。目前,粮食市场调控政策体系已基本成型,最低收购价、临时存储粮食收购计划、政策性粮食竞价交易成了我国粮食市场调控的“三大法宝”。
补贴力度不断加大,如何让有限的政策资金发挥更大效应?从2010年小麦弱苗施肥、玉米覆膜种植和水稻大棚育秧补贴开始,农业补贴从“联地补贴”向“联技补贴”转变。去年起,中央财政首次大面积集中实施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技术补助政策,堪称当年“联技补贴”的一大亮点。今年,冬小麦
“一喷三防”政策实现全覆盖,同样遵循了把补贴与技术挂钩的思路。在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肖世和看来,从补面积到补技术,政策导向的调整,有力保障了全年粮食增产。
从春耕春管、“三夏”生产到秋收秋冬种,每逢粮食生产的关键农时,广大农业工作者都奋战在第一线。从深松整地到适期播种,农业部全年共发布了20多个田间管理技术指导意见,并组织专家分地区、分作物、分农时进村入户巡回指导。这一切构成了一幅完整而清晰的粮食高产路线图。如今的粮食生产已不是农业部门一家的事情,11个涉农部委积极配合,共同为推进粮食稳定增产贡献智慧与力量。
科学减灾 --
“减损”就是“增产”
粮食作物从播种到收获始终面临着各种病虫害的威胁。如果防治不到位,极可能导致产量减少。据统计,通过病虫害防控,全国每年挽回的粮食产量损失在1500亿斤左右,约占国家粮食总产量的15%。
农业部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和往年相比,今年病虫害防控的突岀特点是统防统治面积快速增长
,
大型自走式喷雾机和直升机等新型植保机械的推广极大地提高了防治效率。今年,陕西省由政府统一购买服务,在4个县区开展动力伞航化作业示范8万亩。江苏等省加大小麦赤霉病统防统治力度,使该病发生面积比上年减少85%,仅此一项,就比上年少损失小麦30多亿斤。
今年我国秋粮生产遭遇了严峻考验,南方遭遇罕见高温干旱,北方出现较为严重的洪涝灾情。面对全国南旱北涝的形势,农业部门组织专家根据受灾情况和作物生长发育进程,制定分区域、分作物的科技抗灾技术方案。受旱地区加强水源调度,“能浇一块是一块,能保一块是一块”。受涝的地区则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抢排积水,增施肥、促生长。
以粮食第一大省黑龙江省为例,该省今年开春就遭遇了低温春涝,导致播种困难。针对此,该省13.3万台整地机和58.6万台播种机全部投入春播,日最高播种进度超过1300万亩,把耽误的进度基本抢了回来。进入8月份,受连续降雨影响,局地发生洪涝。该省积极抢排快排,累计岀动人力488万人次,把内涝造成的损失降到了最低程度。
“减损就是增产”,粮食生产近年来经常面临干旱、暴雨、洪涝等灾害,抗灾夺丰收已成为粮食生
产发展的常态。近年来,我国把加强农业基础投入作为粮食稳产增产的基础性措施。随着农田水利、土地整治、农业机械、设施农业等基础设施的完善,我国粮食生产的基础将更牢,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将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