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思维方式及其差异优秀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子语类》:“天人一物,内外一理;流通贯彻,初 无间隔。”
禅宗讲:“默默与天行,默默与天语。” 孔子:“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主观的态度则向心内求,将客体纳入主观内心。 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王守仁:“天下无心外之物。”
10
爱因斯坦论科学与科学家
所有的科学家之所以是科学 家,乃是因为:
? 如以“道”、“一”、“太和” 表明整体,以阴阳为两面,认为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互相渗透, 互相补充,形成一个整体综合。 强调了宇宙一元论、世界的一体 化,是一种古朴的系统论。而阴 阳之间的相互转化又体现了一种 朴素的辨证思维。
9
认识的主客体是为一的,那么如何开展认识活动呢?
客观的认识态度是将个人经验觉悟合理外推,与外在事 物融为一体。
14
? “天人合 —”成为中国哲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命题,它构造 了一个阴阳、天人、形神、理物、道器、内外等重大范畴统 一的宇宙;它培育起“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 非王臣”的广土大众的文化;它向往大同社会,四海为家, 中央集权,一统天下;它崇尚秩序,追求和谐,反对战争, 痛恶分裂,也不尚竞争;它倡导“知行合一”的实践原则, 要求理论的实际效用,要求言行一致,为人师表;它反对空 谈玄想,憎恶口是心非,也造成了对纯理论和纯思辨的轻视。 它铸成“礼之用,和为贵”的大众行为模式,它包含对家人 的关怀和责任,对乡土的眷恋与归依,也有老道圆滑的一团 和气和息事宁人的柔顺。它也是“文以载道”,情景交融, 文质彬彬的艺术追求和人的精神与九天的同流贯通。
? 把天地人我、人身人心、万事万 物都处在一个系统之中,肯定各 子系统合要素的内外依存,密切 联系。
?在天人统一体中,人处于中 心位置,认为天道(自然规律) 与人道(社会规律)是同一的 宇宙规律的表现,因此,“人 者,天地之心也”,了解人道, 就是了解天道,或者说用人道 取代天道。忽视天道,就是对 客观不做分解分析,也不做界 限区别,用主观代替客观。
? 西方倚仗论证,东方倚仗领悟(静观、默照、玄览、冥悟)。 西方人重视抽象思维,喜欢下定义;中国人重视形象思维,习惯 比喻。西方人直线思维,喜欢开门见山;中国人曲线、螺旋思 维,习惯迂回。西方人喜欢分析思维,万事一分为二;中国人侧 重综合思维,讲究天人合一。
2
前提
? 1、不回答形成的原因。 ? 2、中西方只是地域性的划分。 ? 3、思维方式无所谓好坏,开多一条路径来。 ? 4、中西的思维方式划分并非绝对,今天会有更多
(1)他假设了有一个在很 大程度上不依赖于人类观察 者的客观世界的存在。
(2)主张唯理论,相信自然 界的统一性和合理性,相信 人的理性思维能力。
天人合一的系统观虽然相信自然界的统一性和合 理性,却否定了一个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实体的存在, 与科学需要的客观精神相悖。
11
作为社会观照的 社会观,“天”是人格化的、 有德性的实体,它是一切社会法则和价值的来源。 所谓“天人合一”是指天道法则与社会法则、天 道模式与社会模式的一体性。
中西思维方式及其差异
一、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 二、直觉思维与逻辑推理 三、实践理性与抽象理性
1
东西方的差异
? 美学与艺术 西方讲求逼真,东方讲求传神。
? 生存环境 西方人:世界是支离破碎的,如同许多相互挤压、 相互撞击的版块;东方的中国人:世界是完整和谐的,早在 战国时代就构拟了一个理想的体系,从中心到周围。西方人 总是从地中海这边望着地中海那边,习惯于外向、外求;东
利瑪竇與徐光啟畫像
13
“尽人事,听天命”,“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天作孽,尤可为,人作 孽,不可活”成了脚踏实地的农业民族 的行动信条。
? “天”是人事不能及,无能为力之事的终极原因, 是“天命”、“命数”、“命运”。
? 天人合一:天主宰着人事的成败,而人能以至诚 求得神助。
? 由此,它引导中国文化理性趋于实用,它指导了 一个较少宗教情结的乐观坚定的民族,一个关注 热爱现实生活的文化。
4
一、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
在人与自然分离的文明进程中 ,即在人的自觉意识、 自我意识确立的过程中,中西方哲学思维走出了 两截然不同的路。
中国哲学坚持有机联系的整一宇宙观,努力将人投 入到自然中,以认识主体与客体的合一为认识的 基本前提;而西方哲学则专注于对事物作本质区 别,细心地分解万事万物,她欢欣于人的独立, 给他以地位和荣耀,以独立主体的确立作为认识 的基本前提。
7Leabharlann Baidu
人生天地之间,禀受自然灵气 而生,依赖自然滋养而长,不能须 臾离开自然母体。《黄帝内经》说: “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 少矣。”
董仲舒提出“天人相类” 说:“小节三百六十六,副 日数也;大节十分,副月数 也;内有五脏,副五行数也; 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
8
认识论
? “天”是指认识对象、客体, “人”指认识主体。天人合一: 主客体合一。 “天人合一”则 是指认识主客体相互依存,相互 包容的一体关系。
5
中国:天人合一
?自然观 ?认识论 ?社会观 ?宗教观
中国人的观念,明知物我、 人我之间的种种矛盾,但 力求避免强化对立,希望 相融和合一,追求对称、 平衡、和谐 。
中国文化的三种平衡:人 与自然界的平衡(天人平 衡)、社会内部人与人的 平衡(人伦平衡)、人心 内部的平衡(身心平衡)。
6
自然观
作为宇宙观照的自然观,“天”是化生万物的 本源,人是天工造化之物。所谓、“天人合一” 是人与天道本性生养、赞化、共运的关系。即人 与自然的整一、协调、有机的联系。
的融合。 ? 5、个人的理解,仅供参考。
3
思维方式
? 思维方式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形成的带有一定普遍 性和稳定性的思维结构模式和思维程式,它是思维 规律和思维方法的统一结合形式,是沟通文化和语 言的桥梁。对思维方式的划分有许多不同的标准, 如思维的特征,思维的内容。
? 从其地域进行分类,把思维方式分为东西两大类。
董仲舒:“道之大原出于 天,天不变 ,道亦不变。”
“天”是道德之天, 儒家将天道、天理视为 社会伦理价值的最高来源。 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社会观强调人 与人的和谐统一 。统一观念表现于政治领 域,是春秋大一统的观念;在伦理上表现 为顾全大局,必要时不惜牺牲个人或局部 利益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12
作为神秘力量探测的 宗教观,“天”是人事 不能及,无能为力之事的终极原因,是“天命”、 “命数”、“命运”。所谓“天人合一”是说天 主宰着人事的成败,而人能以至诚求得神助,天 人是共运的关系。
禅宗讲:“默默与天行,默默与天语。” 孔子:“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主观的态度则向心内求,将客体纳入主观内心。 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王守仁:“天下无心外之物。”
10
爱因斯坦论科学与科学家
所有的科学家之所以是科学 家,乃是因为:
? 如以“道”、“一”、“太和” 表明整体,以阴阳为两面,认为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互相渗透, 互相补充,形成一个整体综合。 强调了宇宙一元论、世界的一体 化,是一种古朴的系统论。而阴 阳之间的相互转化又体现了一种 朴素的辨证思维。
9
认识的主客体是为一的,那么如何开展认识活动呢?
客观的认识态度是将个人经验觉悟合理外推,与外在事 物融为一体。
14
? “天人合 —”成为中国哲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命题,它构造 了一个阴阳、天人、形神、理物、道器、内外等重大范畴统 一的宇宙;它培育起“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 非王臣”的广土大众的文化;它向往大同社会,四海为家, 中央集权,一统天下;它崇尚秩序,追求和谐,反对战争, 痛恶分裂,也不尚竞争;它倡导“知行合一”的实践原则, 要求理论的实际效用,要求言行一致,为人师表;它反对空 谈玄想,憎恶口是心非,也造成了对纯理论和纯思辨的轻视。 它铸成“礼之用,和为贵”的大众行为模式,它包含对家人 的关怀和责任,对乡土的眷恋与归依,也有老道圆滑的一团 和气和息事宁人的柔顺。它也是“文以载道”,情景交融, 文质彬彬的艺术追求和人的精神与九天的同流贯通。
? 把天地人我、人身人心、万事万 物都处在一个系统之中,肯定各 子系统合要素的内外依存,密切 联系。
?在天人统一体中,人处于中 心位置,认为天道(自然规律) 与人道(社会规律)是同一的 宇宙规律的表现,因此,“人 者,天地之心也”,了解人道, 就是了解天道,或者说用人道 取代天道。忽视天道,就是对 客观不做分解分析,也不做界 限区别,用主观代替客观。
? 西方倚仗论证,东方倚仗领悟(静观、默照、玄览、冥悟)。 西方人重视抽象思维,喜欢下定义;中国人重视形象思维,习惯 比喻。西方人直线思维,喜欢开门见山;中国人曲线、螺旋思 维,习惯迂回。西方人喜欢分析思维,万事一分为二;中国人侧 重综合思维,讲究天人合一。
2
前提
? 1、不回答形成的原因。 ? 2、中西方只是地域性的划分。 ? 3、思维方式无所谓好坏,开多一条路径来。 ? 4、中西的思维方式划分并非绝对,今天会有更多
(1)他假设了有一个在很 大程度上不依赖于人类观察 者的客观世界的存在。
(2)主张唯理论,相信自然 界的统一性和合理性,相信 人的理性思维能力。
天人合一的系统观虽然相信自然界的统一性和合 理性,却否定了一个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实体的存在, 与科学需要的客观精神相悖。
11
作为社会观照的 社会观,“天”是人格化的、 有德性的实体,它是一切社会法则和价值的来源。 所谓“天人合一”是指天道法则与社会法则、天 道模式与社会模式的一体性。
中西思维方式及其差异
一、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 二、直觉思维与逻辑推理 三、实践理性与抽象理性
1
东西方的差异
? 美学与艺术 西方讲求逼真,东方讲求传神。
? 生存环境 西方人:世界是支离破碎的,如同许多相互挤压、 相互撞击的版块;东方的中国人:世界是完整和谐的,早在 战国时代就构拟了一个理想的体系,从中心到周围。西方人 总是从地中海这边望着地中海那边,习惯于外向、外求;东
利瑪竇與徐光啟畫像
13
“尽人事,听天命”,“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天作孽,尤可为,人作 孽,不可活”成了脚踏实地的农业民族 的行动信条。
? “天”是人事不能及,无能为力之事的终极原因, 是“天命”、“命数”、“命运”。
? 天人合一:天主宰着人事的成败,而人能以至诚 求得神助。
? 由此,它引导中国文化理性趋于实用,它指导了 一个较少宗教情结的乐观坚定的民族,一个关注 热爱现实生活的文化。
4
一、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
在人与自然分离的文明进程中 ,即在人的自觉意识、 自我意识确立的过程中,中西方哲学思维走出了 两截然不同的路。
中国哲学坚持有机联系的整一宇宙观,努力将人投 入到自然中,以认识主体与客体的合一为认识的 基本前提;而西方哲学则专注于对事物作本质区 别,细心地分解万事万物,她欢欣于人的独立, 给他以地位和荣耀,以独立主体的确立作为认识 的基本前提。
7Leabharlann Baidu
人生天地之间,禀受自然灵气 而生,依赖自然滋养而长,不能须 臾离开自然母体。《黄帝内经》说: “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 少矣。”
董仲舒提出“天人相类” 说:“小节三百六十六,副 日数也;大节十分,副月数 也;内有五脏,副五行数也; 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
8
认识论
? “天”是指认识对象、客体, “人”指认识主体。天人合一: 主客体合一。 “天人合一”则 是指认识主客体相互依存,相互 包容的一体关系。
5
中国:天人合一
?自然观 ?认识论 ?社会观 ?宗教观
中国人的观念,明知物我、 人我之间的种种矛盾,但 力求避免强化对立,希望 相融和合一,追求对称、 平衡、和谐 。
中国文化的三种平衡:人 与自然界的平衡(天人平 衡)、社会内部人与人的 平衡(人伦平衡)、人心 内部的平衡(身心平衡)。
6
自然观
作为宇宙观照的自然观,“天”是化生万物的 本源,人是天工造化之物。所谓、“天人合一” 是人与天道本性生养、赞化、共运的关系。即人 与自然的整一、协调、有机的联系。
的融合。 ? 5、个人的理解,仅供参考。
3
思维方式
? 思维方式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形成的带有一定普遍 性和稳定性的思维结构模式和思维程式,它是思维 规律和思维方法的统一结合形式,是沟通文化和语 言的桥梁。对思维方式的划分有许多不同的标准, 如思维的特征,思维的内容。
? 从其地域进行分类,把思维方式分为东西两大类。
董仲舒:“道之大原出于 天,天不变 ,道亦不变。”
“天”是道德之天, 儒家将天道、天理视为 社会伦理价值的最高来源。 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社会观强调人 与人的和谐统一 。统一观念表现于政治领 域,是春秋大一统的观念;在伦理上表现 为顾全大局,必要时不惜牺牲个人或局部 利益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12
作为神秘力量探测的 宗教观,“天”是人事 不能及,无能为力之事的终极原因,是“天命”、 “命数”、“命运”。所谓“天人合一”是说天 主宰着人事的成败,而人能以至诚求得神助,天 人是共运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