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教学案例(附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案例(附反思) 文言文教学要做到“言"“文"“道"三者结合。所谓“言"指的是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包括实词、虚词、语法等等;所谓“文”指的是文章的写法与结构;所谓“道”指的是作品反映出来的深层意蕴与思想感情。三者互为一体,缺一不可。然而目前在应试体制之下的文言文教学重视“言”,而忽视了“文"与“道",这是有偏颇的。本文以《季氏将伐颛臾》为例,设计出一节“言”“文”“道"三者结合的语文课。

文言文教学言文道

一、【教学目标】

积累字词语法、分析论证方法、了解孔子治国思想

二、【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对话合作。

三、【教学时数】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第一步:导入

教师导入:“在我们的印象中,孔子是一个温文尔雅的学者,实际上,孔子也会有发怒的时候、《论语》中记载了孔子的几次发怒。例如有一次她看见学生宰予白天睡觉,孔子对她讲:‘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这个批评是特别严厉的。再比如她的学生冉

有,季氏的家臣,经常替季氏不择手段地聚敛财富,孔子生气地对不的学生讲:‘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本文《季氏将伐颛臾》也是针对冉有的一次‘怒火’。让我们一起走进《季氏将伐颛臾》。”

(二)第二步:围绕题目,简介写作语境

题目:季氏将伐颛臾

简介:(1)季氏,鲁国执政大夫,掌握着鲁国政权,经常做出一些违背礼节的情况。这是一个礼崩乐坏、陪臣执国政的时代,孔子对这一切充满了愤怒、她讲:“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2)颛臾,附属于鲁国的小国。季氏攻打颛臾的缘故,有人讲是季氏贪图颛臾的土地,有人讲季氏与鲁君矛盾极深,鲁君历代鲁君欲除季氏,季氏恐颛臾再为患,这就助了鲁君,故欲攻之。季氏担心的不是颛臾,而是担心鲁君收拾自己,颛臾为其内应、(3)将,《春秋》中没有记载此事,或许战争并未发生。

(三)第三步:提出问题

教师设计问题:这篇文章是由人物对话构成的,现在我们写对话的时候,一般会在“讲”字前加上一些修饰或者限定语,例如“笑着讲”、“皱着眉头讲”、“含含糊糊地讲"等。细读课文,在下列括号中填上合适的修饰词语。

1、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地)曰

2、孔子( 地)曰

3、冉有( 地)曰

4、孔子( 地)曰

5、冉有( 地)曰

6、孔子( 地)曰

(四)第四步:探究法分析课文

独立考虑上述问题,形成比较有条理的答案,然后小组合

作探究,交流自己的见解,形成更为完整的答案,时间10分钟、整理学生的答案,引导学生进行考虑辨析、

1、学生答案示例:焦急、彬彬有礼、郑重其事、严肃等等、

(1)“焦急”分析:季氏将要讨伐颛臾,战争马上爆发,因此冉有与子路立刻将这件事告诉孔子,因此特别“焦急”、

(2)“彬彬有礼”分析:孔子特别讲究礼节,对违背礼节的行为深恶痛绝,作为孔子的弟子,冉有与子路在拜见老师

的时候,一定也是彬彬有礼的。

(3)“郑重其事"“严肃”分析:在古代,战争是国家大事,需要慎重,冉有与子路得知季氏将伐颛臾的消息,因此郑重其事地将此事告诉孔子、

教师点评:由于这句话提供的信息比较少,大伙儿能够

发挥想象,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因此这些答案也应该都是合

理的。

2、学生答案示例:愤怒、生气、惊诧、诧异等。

(1)“愤怒”、“生气”分析:孔子听讲这件事之后,直截

了当喊出了冉有的名字“求”,同时用了感叹号,表示语气

强烈。“无乃尔是过与”,是一个宾语前置句,意思是“估计要责备您吧”,孔子既然是责备冉有,此处当然应该填上

“生气”或“愤怒"了、

(2)“惊诧"“诧异”分析:“无乃尔是过与”包罗着责备的语气,这没错,然而“无乃……"这个文言句式的意思是“估计……”,包罗着一种商量、劝告的意思。“何以伐为”,意思是“什么缘故要讨伐她呢”,作者用了一个问号,表示

一种质询的语气,因此用“诧异”或“惊异"比较好。

教师点评:大伙儿能够抓住文本细节例如文言句式、标点符号等展开分析,这特别好。孔子有三句话被我们忽视

了:“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

稷之臣也”,首先看第一句,“以为”,以之为,把……当作,东蒙主,就是东蒙山的主祭人,颛臾作为东蒙山的主祭人,是先王授意的,这讲明颛臾不可伐,因为涉及到先王。第二

句,“且"是“况且”的意思,况且颛臾就在鲁国邦域之中,

是鲁国的附属国,这讲明颛臾不必伐,因为都是自己人。第三句,“是"是“这”的意思,颛臾是国家的大臣,是鲁国的藩属,地位应该与季氏一样,这就讲明季氏没有资格讨伐颛臾。孔子简单的三句话,意在表明颛臾不可伐、不必伐、季氏也没有资格伐,如此反常的情况居然发生了,因此孔子问“何

以伐为”,语气带有明显的“诧异”、“惊诧”的色彩、

3、学生答案示例:委屈、无奈等。

(1)“委屈"、“无奈”分析:冉有讲,这件事是季康子决定的,跟我们二人没有关系,我们讲话分量小,没有话语权,

因此有些无奈。老师却讲“无乃尔是过与”,老师要责备我们,我们当然有些委屈了。

(2)教师点评:这个地方大伙儿的分歧较小,冉有的语气相对确定,那就是无奈与委屈。

4、学生答案示例:生气、循循善诱、语重心长等。

(1)“生气”分析:孔子听了冉有的话之后,再一次不客

气地点出了她的名字“求”,依然是强烈的感叹号。在孔子看来,冉有与子路作为季氏的家臣,是有责任有义务为季氏

出谋划策的,自然也包括规劝、纠正季氏的不合礼节的行为、而此时,冉有与子路并没有尽到家臣的责任,孔子当然会特

别“生气”。

(2)“循循善诱"“语重心长”分析:我觉得孔子并不是

生气,因为除了直截了当点到冉有的名字外,文本中再也没

有直截了当表达孔子态度的文字。相反,孔子旁敲侧击,运用了不同的论证方法,来反驳冉有的观点。首先,“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这是引用论证,引用了周任的

话,“陈力”,展示才能,“就",靠近,“列”,职位。孔子并没有直截了当讲冉有与子路没有尽到责任,而是通过周任的话来暗示、其次是类比论证,孔子讲“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