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地域建筑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批判性地域建筑的特征
【摘要】本文简要阐述了批判性地域建筑的内涵、特征以及影响要素,并介绍了国内外关于批判性地域建筑的研究和实践,着重以菊儿胡同的改造实例来体现批判性地域建筑的特征和设计手法。【关键词】批判性地域主义、传统文脉、有机更新、菊儿胡同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批判性地域建筑概述
1.1批判性地域建筑的含义和特征
地域性是建筑的基本属性之一,它体现着建筑与其所在地环境的关系。吴良镛先生认为,地域建筑是中国各地区城市体系中城市文化、乡土、民俗文化不可分割的综合组成部分。它们多属于“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却是“有生命的建筑”。
批判的地域主义是在抵抗“全球化无孔不入的渗透”的同时对地域建筑文化的再创造。它抵抗现代建筑文化的全球化,但又吸收它带来的合理的思想和技术,同时保持自身的建筑传统。
1.2批判性地域建筑的影响因素
建筑的地域性是建立在自然、经济和人文等多种因素综合的基础上,地域性在建筑上的表现也就千差万别。
1)自然地理因素
包括气候条件的差异(如云南炎热潮湿气候下的傣族竹楼、高温多雨气候下的沿海骑楼等)、自然资源差异(如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盛产石材的城市色彩风格比较单一,而同时期的两河流域发明了琉
璃砖贴面材料,城市风格辉煌华丽)、地形地貌差异(如“有机建筑”代表人物赖特的流水别墅、草原式住宅都是依地形而“生长”出来的)等。
2)社会文化因素
包括政治因素(如中世纪的欧洲建筑均以教堂为中心,而同时期的中国封建时代,建筑的形式和色彩都有严格的等级制度)、文化心理模式因素(如中国与印度的传统建筑几乎是对外封闭的,而美国的建筑街道边经常会留有一定规模的半公共空间,英国则介于两者之间)、民俗因素(如同在闽南地区的燕尾楼和土楼,因民俗不同则建筑风格迥异)、宗教因素(如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基督教的罗马式、拜占庭式、哥特式教堂,佛教的塔、寺、石窟,道教的道观、靖室、仙馆)等。
3)经济技术因素
在经济技术以及交通均不够发达的时代,就地取材使得建筑地域性更为明显。如红色的锡耶纳古城,雄壮的埃及金字塔,均是由于当时的施工技术及交通运输条件的限制,而产生了今日极富地域性的建筑面貌。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技术水平的提高,文化的交流与碰撞,钢筋混凝土逐渐成为了建筑的主要材料,现代建筑像龙卷风一样席卷全球,建筑的地域差异性已被逐渐削弱。
二、国内外研究探索与实践
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建筑师和规划师在调和地域文化与全球化文明的矛盾方面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并取得了诸多成果。
2.1国外实践经验
1)阿尔瓦·阿尔托
探索民族化与人情化的现代建筑道路是阿尔瓦·阿尔托的主要创作思想。阿尔托使用例如木材、石头、砖块、铜及大理石等天然资源,同时利用自然光线进行与自然的衔接,风格实在且连贯。例如他所主持设计的建筑——巴黎世界博览会芬兰厅,正是其地域性建筑的典型代表。
2)查尔斯·柯里亚
查尔斯·柯里亚从民间建筑与建造技术中吸收精华,他将艺术性与人性融入进他的建筑中,他的作品集中体现了当地历史文脉与文化环境。他坚持“形式追随气候”,提出了控制气候的五个概念,开创出“开敞空间”与“管式住宅”两种建筑范式,应用广泛
2.2国内实践经验
国内对于地域性建筑的探索,可以总结为由“中国固有式”到多元共存的漫长曲折过程。然今年来,对于地域性建筑的研究与探索出现了新的特点,批判性地域建筑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已达成共识。主要体现在:(1)在建筑研究主体上,强调整体性的建筑群体及其环境比建筑单体更能突出地域性建筑的特征;(2)在建筑形式创作上,不在停留于浅薄矫情的形式技巧和怀乡恋旧的乡土符号上,而是针对当地人文特征好人气候条件进行现实再造,给地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三、实例解析——以菊儿胡同的改造为例
3.1项目概况
老北京菊儿胡同四合院是中国北方最典型、最具地域代表性的民居建筑,同时也是现代改造较为成功的传统民居。80年代,吴良镛先生为了保持北京城传统肌理,开始了传统街区的规划工作,提出了城市有机更新理论,他主持设计的菊儿胡同改造工程,获得了世界人居奖。
3.2改造理念和手法
随着我国对文物和文化保护意识的逐渐提高,老北京的旧胡同和四合院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重视。但难题是如何才能有效的保护和继承这些有些的文物和文化呢?清华大学教授单德启先生说过,“保护”不是“原封不动”,“更新”也不是“推倒重来”。“保护”、“更新改造”、“利用”应该是辩证统一的,这才是批判性的地域主义。
吴良镛先生在菊儿胡同的改造中采用了“有机更新”的理念,他在其《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一书中总结到:“有机更新”即采用适当规模、合适尺度,依据改造的内容与要求,妥善处理目前与将来的关系——不断提高规划设计质量,使每一片的发展达到相对的完整性,这样集无数相对完整性之和,即能促进北京旧城的整体环境得到改善,达到有机更新的目的。具体改造手法可总结为以下两种:继承传统文脉的手法和更新创造传统文脉的手法。
1)继承传统文脉的手法
北京菊儿胡同新四合院在空间序列组合上吸取了北京“鱼骨式”
胡同体系和南方“里弄”的特征,以通道连接为骨架进行组织,向南北发展展开形成若干“进院”,东西方向扩展出不同“跨院”,打破了北京传统四合院的全封闭结构。这是一种汲取传统文脉的手法,通过对传统的建筑符号的提取,把场所精神融入到新的建筑形式上,赋予了传统建筑新的意境,实现了建筑文脉的延续与保持。在院落布局上基本保持了大院落的组合方式,保留了院中老树,延续了传统的邻里交往方式。在建筑形式上,既带有江南民居的清新秀丽,又继承和延续了老北京四合院的神韵,与北京旧城的肌理实现了有机统一,这正是体现了批判性地域建筑进步、解放、多元化的特征。
2)更新与创造传统文脉的手法
在建筑与环境的处理上,吴良镛先生采取在原有基础上改建、创新的方法,按照城市内在的发展规律,顺应城市之肌理,探求城市内在的发展规律。经改造设计后的菊儿胡同新四合院住宅以“类四合院”模式为参照,保持了先前的胡同院落体系,综合了单元楼与四合院的优点,形成相对独立的邻里结构。“类四合院”模式总结了传统胡同建筑的优势,摒弃了传统建筑的弊端,是一种具有传统渊源的新建筑形式,充分体现了批判性地域建筑非绝对的历史主义以及尊重场址和环境的特征。
四、结语和启示
菊儿胡同四合院建筑改造是批判性地域主义的一次大胆尝试,它证明了推倒重来不是实现现代化的唯一方式,原封不动也不是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