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考试命题的几点思考-精选教育文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考试命题的几点思考

考试是进行小学语文评价的主要方式之一,它不仅对整个教学过程实施诊断监控,而且具有导向功能,是改进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依据和手段。如何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以新课标精神为准绳,探索小学语文考试的命题新思路,让考试评价更好地促进教师的教学方式的转变,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推动学生的持续发展,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我们从命题的形式到命题的内容都需要进一步地改革和完善。

一、题意要明确

考试命题的基本要求是:导语简明扼要,文字简练;措词准确严谨,题意清晰。与解题无关的字词应删去,与解题有关的字词不得遗漏,避免考生误解题意。

1.命题简明扼要。

语文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的,命题的目的就是考核这三个维度达到的水平,命题一定要言简意赅,直接提出,让考生明确要求;不要兜圈子,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审题负担。

新课改以来,考试命题特别是小学语文的命题一改过去呆板、单调的现象,显示出趣味盎然的生机,但也出现了单纯追求新奇、有趣的问题,堆砌辞藻,设置悬念,甚至题干洋洋洒洒几十字,让人雾里看花,不知所云。如:

题例(1)它们长得有点像,用你的火眼金睛辨认辨认。

飘()燥()漂()

噪()瓢()躁()

题例中考查的是学生辨字组词的基础知识,而如上所示的题干只不过增加学生的审题难度,学生忙于明了题意,何谈趣味而言?

题例(2)每一部名著,都展示着灿烂的文化风景。多读名著,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请根据提供的情节,把表格补充完整。

(六年级试题,试题具体内容略。)

题例中的题干不是直接提出问题要求,而是不厌其烦地介绍有关的知识背景,本来应该是课堂教学时渗透的理念,而现在却占去了学生很多考试的时间,这对于处在紧张考试中的学生,题干提供的说教是不会起到教育作用的,只能加大学生的审题负担。

2.命题严谨准确。

命题者对试题的考查目标一定要心知肚明,反映在试卷上也应是严谨准确,不能让学生产生歧义,避免学生不明就里,答非所问。

题例(1)我是小诗人。(一年级试题)

谁也不是没有看到过风,_______________谁也不是没有看到过风,

不用说我和你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河水起波纹的是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知道风来游戏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例(1)是出自冀教版一年级下册课文《风》的一道试题,而且本课后面也附了一道练习题,题目是:模仿写句子。就这道课后题而言,题意是明确的,即“仿写句子”。而题例(1)的题目“我是小诗人”,又怎么理解呢?因为在小学语文考试中按原文填空的试题屡见不鲜,所以是“仿写”还是“按照原文填空”,让学生无所适从,答案也变得模棱两可,不得而知。

题例(2)阅读《两小儿辩日》,回答问题:(六年级试题)辩论要有理有据,两小儿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各举了怎样的事例?

从题目要求是不能看出用“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还是“用自己的话来说明”的;进而在考生的答案中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学生“采用原文”回答问题时(观点一: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观点二: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把原文中的“盘盂”、“探汤”

字写成了别字,而“用自己的话来说明”的学生一般是不会用错字的,那么相对“用自己的话说明”的答案来说,是否对“采用原文”回答问题出现错别字的情况减分呢?这就很难把握答案的评分标准了。

二、内容要灵活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从考试的内容上看,大致可分为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阅读、写作三部分。所以语文命题重点考察的是有没有掌握,能不能运用,而不是有没有记住。这样就要求语文试题必须增加灵活性,防止死记硬背。

1.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方法。

识字、写字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乏这样的现象:一个生字指读、齐读、开火车读等一系列地识字,一行一页地写字,死记硬背,单调、枯燥地练习,其结果当然事倍功半,考试成绩也不会理想。其实我们应该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拼写字词,采用一定的方法教学生识字写字。

题例(1)用“烈”组成五个词语,再从中选出合适的词语填在句中的括号里。

( )( )( )()()

a.这里的气候寒冷,风势()。

b.忽然,一道()的灯光射过来,照得我睁不开眼睛。

c.会场上的气氛非常( )。

d.他忍着( )的疼痛,硬是爬了回来。

e.战斗正在( )地进行,我军越战越勇。

题例(2)仔细研究下面的汉字,找出规律。

“炊、烘、烤”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构的字,偏旁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的字意都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系。

题例(1)考查的是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对词语的掌握情况,这是语文基本功中的基础,以期引领学生养成正确用词的习惯。题例(2)是识字方法的考查,告诉学生汉字的造字方法。学生不一定需要知道汉字造字的专业术语和知识,但能够明白汉字的造字方法,那么对于汉字的学习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原本为培养学生能力的“训练”逐渐演变成单纯的“题海战术”,再加上大量死板的、质量低劣的“标准化试题”占去了学生大量宝贵的时间,并严重束缚了他们的思维,影响了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鉴于出现了这样的问题,作为指导性文字的“语文课程标准”,出于矫枉过正的考虑,淡化了“训练”。但是,我们必须清楚,淡化“训练”,不等于不要训练,尤其是小学和初中,是打基础的阶段,更需要踏踏实实地进行必要的语文基础训练。在现在的小学语文试卷中,我们已经很少看到“修改病句”、“造句”、“扩充句子(或缩句)”、“辨别修辞方法”这样的题型了。我认为大可不必极力回避、谈虎色变,“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但更应该加强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积累和运用,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使学生能够准确熟练地掌握语法修辞的运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