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学第五章血液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量相对稳定的维持主要与毛细血管的 滤过和除吸收相对平衡有关。
第二节 血液的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质 (一)血浆的化学成分 血浆为淡黄色液体。
化学成分:由90%的水和100多种溶质(蛋白质、 脂类、糖类、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气体、 激素、各种细胞代谢产物和电解质)组成。
血浆蛋白
白蛋白:运输、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 球蛋白:防御、运输 纤维蛋白原:血液凝固的必需因子
插图:血液(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嗜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
插 图 : 血 液 单 核 淋 巴 细 胞
)
嗜酸杆状及分叶和核粒细胞
嗜酸杆状核粒细胞
嗜酸分叶核粒细胞
嗜碱杆状及分叶核粒细胞
嗜碱杆状核粒细胞
嗜碱分叶核粒细胞
单核细胞
白细胞的功能
1.中性粒细胞:
吞噬、水解细菌及坏死细胞,是炎症时的主要反 应细胞。当急性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多,尤其是中 性粒细胞增多。
二、血液的基本组成和血量 (一)
血液的组成 血清
血浆(55%)
红细胞 血小板 血细胞(45%) 白细胞
血液 血细胞(45%):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血浆(55%)
(二)、血量:
定义:机体中血液的总量称为血量,是 血浆量和血细胞的总和。健康成人占体 重7%-8%
血量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 动的重要保证。
第五章 血液
第一节 概 述
一、体液与内环境
1. 体液:动物细胞内、外液体统称为体液 。( 细胞外液 细胞内液)
2. 内环境:细胞外液构成了机体生存的内环境,以区别机 体生存的外环境。
3. 内环境稳态及生理意义 稳态:正常机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总是在一定生理范围
内变动,这种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意义: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先决条件。
红细胞脆性:指红细胞具有的抵抗低渗溶液的特性。脆
性大,对低渗溶液的抵抗能力小,反之,抵抗能力大。
(二)血浆的酸碱平衡
血浆PH: 7.35~7.45
血液缓冲系统
血浆中的缓冲对:NaHCO3/H2CO3 蛋白质钠盐/蛋白质、 Na2HPO4/NaH2PO4
红细胞中的缓冲对: KHCO3/H2CO3 KHb/HbO2 KHbO2/HbO2 K2HPO4/KH2PO4
形态:没有细胞核,呈中央双凹的圆盘状
红细胞 形态特点:
形态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红细胞的数量
成人男性每立方毫米400~500万; 成人女性350~450万; 新生儿600~700万; 两岁后逐渐下降。
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
男性:45% 女性:40%
功能: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二)血红蛋白的组成及功能
影响红细胞生成的因素
蛋白质、铁、VitB12、内因子、叶酸、遗传因素
VitB12缺乏 叶酸缺乏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大红细胞性贫血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二、白细胞
1. 白细胞的形态、数量和分类 形态:白色、有核,体积比红细胞大、比重比红
细胞小。 数量:一般成年人白细胞在4000—10000个/mm3
对CO2或碳酸的缓冲,主要在红细胞内进行:
碳酸酐酶
CO2 + H2O
H2CO3
H + +HCO3
H + +HbO2
HHb +O2
当酸度比碳酸强的固定酸类进入血浆时:
H +(来自固定酸) +HCO3-(来自血浆NaHCO3)
HCO3
H2O +CO2
第三节 血细胞生理
一、红细胞
1. 形态、数量和机能
4.嗜酸性粒细胞:不能杀菌,可限制嗜碱性 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的致敏作用。 其胞内的
过氧化物酶和某些碱性蛋白质,参与对寄生 虫的免疫反应。 所以,患过敏性疾病和某 些寄生虫病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5.淋巴细胞:
参与机体特异性免疫:对“异己” 构型物,•特 别是对生物性致病因素及其毒素具有防御、杀灭和消 除的能力。
血浆胶体渗透压:指的是由有血浆 蛋白产生一小部分血浆渗透压。
胶体渗透压直接影响血液和 组织液之间的水交换,对维持正常 血量具有重要作用。
等渗溶液 高渗溶液 低渗溶液
渗透性溶血:置于低渗溶液中的红细胞,水分会过多的
进入红细胞,引起红细胞膨胀;当进一部降低盐溶液的浓 度时,部分红细胞膜将由于过度膨胀而破裂,释放出血红 蛋白,这种现象称为渗透性溶血。
2.单核细胞:
进入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后,其吞噬力大为增强, 能吞噬较大颗粒。单核-巨噬细胞还参与激活淋巴细 胞的特异性免疫功能。 。
3.嗜碱性粒细胞:
胞内的颗粒中含有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 •●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 •●组胺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参与过敏反应。
●趋化因子A:吸引、聚集嗜碱粒细胞参与过敏反应
无机盐
血糖、血脂及其它成分
空腹血糖量: 4.4~6.7mmwk.baidu.coml/L 乳酸量:1.1~2.2mmol/L
总胆固醇:2.9~5.2mmol/L 甘油三酯:0.2~1.3mmol/L 非蛋白氮(NPN): 14~25mmol/L
二、血浆的理化性质
(一)血浆渗透压
血浆晶体渗透压:指的是由血浆中 的晶体物质决定的血浆渗透压。 血浆晶体渗透压在维持细胞的 正常形态和机能方面起重要作用
组成: 珠蛋白+4个血红素
功能: Hb +
PO2高 O2
PO2低
HbO2
血红蛋白的含量
成人男性:125~160g/L;女性:115~150g/L 新生儿:230g/L
(三)、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1、红细胞的生成过程:造血干细胞—髓样干细胞—红细 胞系祖细胞—原始红细胞—早幼成红细胞—晚幼成红细 胞—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成熟的红细胞 2、生成红细胞所需原料:蛋白质、脂类、糖类、维生素 B12、叶酸和铁。 3、红细胞的破坏与生成的调节:少量衰老红细胞直接发 生溶血,绝大部分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影响生成的因 素主要是促红细胞生成素,此外还有雄激素、甲状腺激素、 生长素、白细胞和血小板等。
血液范围变动。 分类:颗粒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和无颗粒白细胞(淋巴细胞、单 核细胞)
白细胞
嗜中性粒细胞 50~70%
颗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0~7%
嗜碱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无颗粒细胞
单核细胞
0~1% 20~40%
2~8%
正常血象
1. 淋巴细胞 2.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3.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第二节 血液的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质 (一)血浆的化学成分 血浆为淡黄色液体。
化学成分:由90%的水和100多种溶质(蛋白质、 脂类、糖类、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气体、 激素、各种细胞代谢产物和电解质)组成。
血浆蛋白
白蛋白:运输、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 球蛋白:防御、运输 纤维蛋白原:血液凝固的必需因子
插图:血液(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嗜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
插 图 : 血 液 单 核 淋 巴 细 胞
)
嗜酸杆状及分叶和核粒细胞
嗜酸杆状核粒细胞
嗜酸分叶核粒细胞
嗜碱杆状及分叶核粒细胞
嗜碱杆状核粒细胞
嗜碱分叶核粒细胞
单核细胞
白细胞的功能
1.中性粒细胞:
吞噬、水解细菌及坏死细胞,是炎症时的主要反 应细胞。当急性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多,尤其是中 性粒细胞增多。
二、血液的基本组成和血量 (一)
血液的组成 血清
血浆(55%)
红细胞 血小板 血细胞(45%) 白细胞
血液 血细胞(45%):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血浆(55%)
(二)、血量:
定义:机体中血液的总量称为血量,是 血浆量和血细胞的总和。健康成人占体 重7%-8%
血量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 动的重要保证。
第五章 血液
第一节 概 述
一、体液与内环境
1. 体液:动物细胞内、外液体统称为体液 。( 细胞外液 细胞内液)
2. 内环境:细胞外液构成了机体生存的内环境,以区别机 体生存的外环境。
3. 内环境稳态及生理意义 稳态:正常机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总是在一定生理范围
内变动,这种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意义: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先决条件。
红细胞脆性:指红细胞具有的抵抗低渗溶液的特性。脆
性大,对低渗溶液的抵抗能力小,反之,抵抗能力大。
(二)血浆的酸碱平衡
血浆PH: 7.35~7.45
血液缓冲系统
血浆中的缓冲对:NaHCO3/H2CO3 蛋白质钠盐/蛋白质、 Na2HPO4/NaH2PO4
红细胞中的缓冲对: KHCO3/H2CO3 KHb/HbO2 KHbO2/HbO2 K2HPO4/KH2PO4
形态:没有细胞核,呈中央双凹的圆盘状
红细胞 形态特点:
形态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红细胞的数量
成人男性每立方毫米400~500万; 成人女性350~450万; 新生儿600~700万; 两岁后逐渐下降。
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
男性:45% 女性:40%
功能: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二)血红蛋白的组成及功能
影响红细胞生成的因素
蛋白质、铁、VitB12、内因子、叶酸、遗传因素
VitB12缺乏 叶酸缺乏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大红细胞性贫血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二、白细胞
1. 白细胞的形态、数量和分类 形态:白色、有核,体积比红细胞大、比重比红
细胞小。 数量:一般成年人白细胞在4000—10000个/mm3
对CO2或碳酸的缓冲,主要在红细胞内进行:
碳酸酐酶
CO2 + H2O
H2CO3
H + +HCO3
H + +HbO2
HHb +O2
当酸度比碳酸强的固定酸类进入血浆时:
H +(来自固定酸) +HCO3-(来自血浆NaHCO3)
HCO3
H2O +CO2
第三节 血细胞生理
一、红细胞
1. 形态、数量和机能
4.嗜酸性粒细胞:不能杀菌,可限制嗜碱性 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的致敏作用。 其胞内的
过氧化物酶和某些碱性蛋白质,参与对寄生 虫的免疫反应。 所以,患过敏性疾病和某 些寄生虫病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5.淋巴细胞:
参与机体特异性免疫:对“异己” 构型物,•特 别是对生物性致病因素及其毒素具有防御、杀灭和消 除的能力。
血浆胶体渗透压:指的是由有血浆 蛋白产生一小部分血浆渗透压。
胶体渗透压直接影响血液和 组织液之间的水交换,对维持正常 血量具有重要作用。
等渗溶液 高渗溶液 低渗溶液
渗透性溶血:置于低渗溶液中的红细胞,水分会过多的
进入红细胞,引起红细胞膨胀;当进一部降低盐溶液的浓 度时,部分红细胞膜将由于过度膨胀而破裂,释放出血红 蛋白,这种现象称为渗透性溶血。
2.单核细胞:
进入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后,其吞噬力大为增强, 能吞噬较大颗粒。单核-巨噬细胞还参与激活淋巴细 胞的特异性免疫功能。 。
3.嗜碱性粒细胞:
胞内的颗粒中含有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 •●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 •●组胺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参与过敏反应。
●趋化因子A:吸引、聚集嗜碱粒细胞参与过敏反应
无机盐
血糖、血脂及其它成分
空腹血糖量: 4.4~6.7mmwk.baidu.coml/L 乳酸量:1.1~2.2mmol/L
总胆固醇:2.9~5.2mmol/L 甘油三酯:0.2~1.3mmol/L 非蛋白氮(NPN): 14~25mmol/L
二、血浆的理化性质
(一)血浆渗透压
血浆晶体渗透压:指的是由血浆中 的晶体物质决定的血浆渗透压。 血浆晶体渗透压在维持细胞的 正常形态和机能方面起重要作用
组成: 珠蛋白+4个血红素
功能: Hb +
PO2高 O2
PO2低
HbO2
血红蛋白的含量
成人男性:125~160g/L;女性:115~150g/L 新生儿:230g/L
(三)、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1、红细胞的生成过程:造血干细胞—髓样干细胞—红细 胞系祖细胞—原始红细胞—早幼成红细胞—晚幼成红细 胞—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成熟的红细胞 2、生成红细胞所需原料:蛋白质、脂类、糖类、维生素 B12、叶酸和铁。 3、红细胞的破坏与生成的调节:少量衰老红细胞直接发 生溶血,绝大部分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影响生成的因 素主要是促红细胞生成素,此外还有雄激素、甲状腺激素、 生长素、白细胞和血小板等。
血液范围变动。 分类:颗粒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和无颗粒白细胞(淋巴细胞、单 核细胞)
白细胞
嗜中性粒细胞 50~70%
颗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0~7%
嗜碱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无颗粒细胞
单核细胞
0~1% 20~40%
2~8%
正常血象
1. 淋巴细胞 2.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3.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