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教师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赏析诗中某字的妙处或说明某字的表达效果。
【示例1】(2017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8分)
早上五盘岭①
岑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①五盘岭: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 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峰。
C.三四句写登楼所见,“宜晚对”“会深游”表明诗人隐逸山林之意。
D.尾联“春色起”点明了时令,“放扁舟”三字流露出辞官归乡之情。
E.本诗融情于景,写游白帝城楼所见的自然景观,寄托诗人出峡之思。
(2)简要赏析颈联语言表达的精妙之处。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夜泊宣城界
孟浩然
西塞沿江岛,南陵问驿楼。湖平津济阔,风止客帆收。
(2) 颈联描写登上白帝城楼所见的美丽景象,运用了叠词、对偶的修辞手法,写出鸣雁声音之急切,写鸥鸟翻飞之轻盈,绘声绘形,逼真细腻,从侧面烘托了白帝城楼高耸之势。‚同时,该联写登楼仰观之雁鸥之急急轻轻之动人景象,是为引出下文的“春色起”的归结,以及放舟出峡之意兴萌动作了铺垫。
2.(1) 第二联写湖泊风平浪静、四望空阔之景,“湖平”“风止”、“津济阔”“客帆收”,对仗工稳,突出湖面平静开阔的特点。‚第三联写夜泊宣城界所见,叠词“去去”“茫茫”用得巧妙,前者写一路行舟赏景之惬意,后者写泊舟时所见夕流浩淼、苍茫之景。ƒ这两联写泛舟游赏之景,于开阔、清静、苍茫的景象中蕴涵着诗人羁旅途中欣赏山水以消解孤寂的心绪,意境冲和淡远。
【参考答案】“望”字更好,承上启下,照应标题中的“登”,同时引起下文所见之景。(答“空”字说明理由也可给分)
【技法点拨】
解答比较赏析类的炼字题型要注意联系上下文语境来比较分析,注意比较字的含义、词性、连带的修辞手法、与上下文的组合(或照应)关系及其产生意境特点、流露的情感基调等的细微差别。
实战演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炼句与炼字属性相似,而综合性更强,更灵活丰富,赏析炼句艺术可以从诗句内容、形象、手法、语言、情感、结构章法等角度切入。如杜甫的名句“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这一联十个字无一虚设。正如《石林诗话》所评点的,“雨细著水而为沤,鱼常上浮而棯,若大雨则伏而不出矣。燕体轻弱,风猛则不能胜,唯微风乃受以为势”,这一联对仗工稳,描写逼真,表意精准,生动细腻,尤其传神。
白帝城楼
杜甫
江度寒山阁,城高绝塞楼。翠屏宜晚对,白谷会深游。
急急能鸣雁,轻轻不下鸥。彝陵春色起,渐拟放扁舟。
[注]此诗作于大历七年(767)岁暮,诗人时在夔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首联扣题写白帝城楼所在的地理位置与地势特点,正面写城楼之高。
B.颔联写“翠屏”“白谷”风景之宜人,用美好春景反衬自己的愁思。
【参考答案】①“斗”字,描写了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②“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技法点拨】
解答炼字类题型切忌将该字孤立起来、割裂理解,而应遵循“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此类题型解题步骤通常是: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顺带指明手法;展开联想与想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指出该字在写景状物方面的作用;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指出该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炼字是指诗词中那些经过反复推敲,用得贴切、准确、生动,能传神地表现事物、情感等鲜明特征的字词。古人所谓炼字,主要是炼动词、形容词和虚词(副词、连词等),此外,数词、叠词等也常有涉及。
动词
动词具有凝练、形象、生动传神的特点,在写景状物、刻画人物、表情达意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一些多义和“活用”的动词,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如“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中的“坼”与“浮”这两个动词描写就用得恰当而极有气势,生动地描写出诗人在洞庭湖上的感觉:眼前是一片无边无际的大水,好像湖东南的吴楚之地都裂开了,甚至整个乾坤都浮在水上。
【示例2】(2016高考全国III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8分)
内宴奉诏作
曹翰wk.baidu.com
三十年前学六韬‚,英名常得预时髦ƒ。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④高。庭前昨夜秋风起,羞睹盘花旧战袍。
[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六韬:古代兵书。ƒ时髦:指当代俊杰。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
数量词
有些诗句中的数量词经过了诗人精心斟酌、提炼,往往具有丰富隽永的诗味。如“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郑谷《早梅》)中“一枝”原作“数枝”,何以最后改作“一枝”呢?因为题为“早梅”,言“数枝”不如“一枝”准确,更能体现节令之早,突出诗人对“凌寒独自开”的早梅的喜爱之情。
副词
有些副词对于诗句准确地传情达意起到重要的关联、辅助作用,品读诗句时不可轻易放过。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其中的“渐欲”“才能”这两组副词用得稳妥,“渐欲”表现出繁花纷纷扑面而致使诗人越来越产生眼花缭乱的感觉,“才能”表现诗人对春草初生的欣喜和爱怜之情。
【问题】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思路解析】题干要求比较哪一联好,其实是比较用字的不同,而用字与全句乃至全诗的语境密不可分。某个字用得是否恰当与诗歌要表达的内容情感密切相关,根据自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任选一句肯定,关键是回答要言之成理,理由充分。
形容词
形容词是表现人或物的特点、性质、状态等的词语,起修饰作用。形容词作为“炼字”的对象时,要注意其语义双关及活用状况。如“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王维《归嵩山作》)句中的“满”这个形容词用得精当,写出了秋山落日余晖之广阔而浓稠的感觉。再如“人烟寒桔柚,秋色老梧桐”(李白《秋登谢朓北楼》)句中的“寒”“老”是属于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意思是说秋天桔柚变红,给桔林中的人家增添了寒意;秋天的风霜使梧桐变老。
【参考答案】该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试题下发后,考生奋笔疾书,一片沙沙沙的声音,好似春蚕在吃桑叶的应试场景,形象生动的写出了士子们奋笔疾书的场景,表达了作者的惜才爱才之情。
【技法点拨】
如何赏析古代诗歌语句的表达效果?首先要着眼全篇,理解诗句的表层意义;其次,要概括内容,分析诗句的深层含义;再者,要注意句式特点(倒装、省略、互文等),解释表达技巧(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篇章结构等);最后,要分析作用,点明艺术效果。
叠词
叠词的表达功能在于增强诗歌的韵律感,加强感情的内涵;此外,有些叠音词具有摹声的效果,使诗歌生动形象。例如“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作》)句中的“漠漠”与“阴阴”这两个叠词分别写出了水田广漠空蒙,夏木浓荫茂密的特点,前者开阔,后者幽深,形容贴切。
解答鉴赏诗歌“炼字”艺术题的常见步骤是:先解释该字在语境中的含义,然后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理解,简要分析其内容,指出其表现手法;再分析该字的表达效果
去去怀前浦,茫茫泛夕流。石逢罗刹 碍,山泊敬亭‚幽。
火炽梅根冶ƒ,烟迷杨叶洲④。离家复水宿,相伴赖沙鸥。
[注] 罗刹:今安徽繁昌县荻港长江中的一块矶石。‚敬亭:敬亭山,在安徽宣城县北。ƒ梅根冶:镇名,在安徽贵池,是冶炼钱币处。④杨叶洲:在贵池市西北二十里大江中,状如杨叶。
(1)后人评本诗二三两联曰“意境高妙”,请简要赏析。
(2)简要赏析“火炽梅根冶,烟迷杨叶洲”一联中“炽”“迷”二字的妙处。
【参考答案】
1.(1)CD(C.“隐逸山林之意”这一分析不当,这两句是描写白帝城所在的峡谷的秀丽风光。“晚对,则返照增妍”,“深游,则佳境遍历”,这表明诗人对此地风景的熟悉与热爱。D.“辞官归乡之情”这一表述欠当,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准备在春天放舟出峡东下的心愿。)
解答鉴赏诗歌“炼句”艺术题的常见步骤是:先解释该句的意思,然后运用联想,简要分析句子表达的内容并指出其表现手法,再分析该句的表达效果。
题型一:鉴赏诗歌“炼字”艺术
炼字类题型常见设问方式主要有:
1.诗中某字用得好(或“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
2.某句(联)中最传神的字是哪个?请简要分析。
3.诗中的某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示例2】(2016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8分)
登裴秀才迪小台
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问题】“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2分)
【思路解析】本设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无论认为哪个字好,都需要阐明理由,给出的理由要合理。若是认为“望”字更好,要把握好两点:一是照应题目中的“登台”;二是引出后面描写的景物。若是认为“空’字更好,要把握好诗歌意境和作者心态这两点:一是营造空旷的意境,二是流露出超然(或悠闲、闲适、安闲)的心态
3.某联(句)又作某某,你认为哪一种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名题精选】
【示例1】(2017高考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问题】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2)“炽”是火烧得很旺的意思,“迷”是烟雾弥漫的意思,这两个动词分别写出梅根冶与杨叶渡这两个地方的环境特点,前后一明一暗,相互衬托,把泊舟所见的沿湖风景真切地表现出来,画面富有动感。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2)
题型二:鉴赏诗歌炼句艺术
炼句类题型常见设问方式主要有:
1.请分析某句的表达效果。
2.某句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思路解析】题干已点明该句“广受后世称道”,要求赏析其“精妙之处”。分析时首先应准确理解句意,该句意为“考生们下笔答卷的声音就像春蚕咀嚼桑叶发出的响声一样”;然后再分析其所用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该句运用比喻手法,将考生们动笔的沙沙声比作春蚕吃桑叶发出的声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士子们奋笔疾书的壮观场景;再分析该句表达的思想感情,联系上文“无哗战士衔枚勇”(该句写士子们的竞争意识与考场的肃静氛围),“下笔春蚕食叶声”与之构成工整的对偶,表达了身为考官的欧阳修惜才爱才之心。
【参考答案】
观点一:作“弱”“昏”好。 “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年老体衰的客观事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够去冲锋陷阵;‚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救国的刚毅精神。
观点二:作“健”“明”好。 “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单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驱驰;‚表现出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
【问题】“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4分)
【思路解析】题干已点明三四两句中“斗”“攒”两字用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分析时应联诗句上下文语境,具体解说这两个字“生动传神”体现在哪里,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征。“斗”在句中用作动词,山崖本是静态的,用“斗”字,则将江两岸的山崖比拟化了,仿佛是两头巨兽在搏斗一样,化静为动,生动形象,突出山崖的陡峭;而“攒”字是“群峰”的形态,因为“日隐”,天色昏暗,群峰连绵,重峦叠嶂,宛若攒聚在一处,突出峰峦密集、重叠、拥挤的状态。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1)
一、考点精讲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调动想象、联想、比较等多种方法,领悟诗歌语言的精妙。对诗歌语言的鉴赏主要有两个维度:一是抓住关键字词(诗眼、句眼),炼字析句;二是品析语言风格。纵观近年来新课标高考诗歌语言鉴赏这一考点的命题可以看出,该知识点的命题主要有如下特点:(1)语言鉴赏类命题主要指向“炼字”与“炼句”这两个层面;而鉴赏诗歌语言风格这一考点逐渐淡出简答题,而在多选题中涉及;(2)鉴赏古代诗歌语言这一考点的题型主要采用的简答题型,采用客观题型(选择题型)考查的日渐流行(如国家卷、北京卷、上海卷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