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书斋到田野谈教育研究的人类学范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年1月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Jan.2005 第42卷第1期Journal of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Vol 42No 1

[收稿日期]2004-11-19

[第一作者简介]滕星(1953 ),男,浙江绍兴人,教育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

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兼职教授,主要从事民族教育研究

从书斋到田野

谈教育研究的人类学范式

滕 星1

,巴战龙

2

(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甘肃兰州 730070;

1. 2.中央民族大学教育系,北京 100081)

[摘 要]当前,关于教育研究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本文在解说范式的概念及其内容和概述教育研究范式的种类的基础上,针对当前我国教育研究的弊病,提出教育研究的人类学范式,并指出了人类学研究范式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可能带来的若干助益。

[关键词]教育研究;范式;人类学;田野工作;民族志;跨文化比较研究[中图分类号]G 40 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162(2005)01-0019-04 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都运用各种不同的 范式 (paradigm)来组织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了解和探索。教育,无论是作为人类行为的一种,还是作为社会生活领域的一种,都不为我们所完全认识。千百年来,平民百姓和智者志士的践履和思考,已经为我们打开这个 黑箱 积累了相当丰厚的经验。现在,学者和专家已经主动 携带 和利用 范式 这一新的 武器 来进行所谓的 教育研究 。那么,什么是范式?我国教育研究有哪些范式?已有的教育研究范式有什么弊端?有没有替代性的范式?本文试图回答这些问题。

一、范式的概念及其内容

范式 这个概念,最初是由科学社会学家库恩

(Thomas Kuhn)提出,并随着他的经典名著 科学革命的结构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一书的出版流行起来的,现在已有人用 陈旧 来形容它了。据我们所知,在台湾的学术界,paradigm 被译作 典范 ,大致取 典型范例 的意思(也有人音译作 派典 )。

什么是范式呢?库恩把形成某种科学特色的基本观点,称为这种科学的 范式 ,并简洁明了地说, 范式是一个特定社团的成员共同接受的信仰、公认的价值和技术的总和 [1](P178)。我国学者陈向明根据库恩的定义,对范式做了如下的解说:

范式 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科学家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共同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2)共有的信念;3)某种自然观(包括形而上学假定)。 范式 基本原则可以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层面表现出来,分别回答的是事物存在的真实性问题、知者与被知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研究方法的理论体系问题。这些理论和原则对特定的科学家共同体起规范的作用,协调他们对世界的看法以及他们的行为方式。[2](P378)在库恩看来,常规科学的研究活动是由范式指导的,所以, 国际教育百科全书 主编胡森(Husen,T.)据此认为: 范式可以被看成是一种文化的人工制品,它反应了在特定时间内特定科学团体 全国性的或国际性的团体 的科学行为方面的占主导地位的观点。范式以一种范例的形式,决定了新一代科学家 只要他们不反对 的科学研究方法和程序。 [1](P178)

库恩还指出,科学的发展历程实际上是一个新的范式取代一个旧的范式的过程。但正如艾尔 巴比在他的著名的教科书 社会研究方法 中所正确认识的, 在社会科学中,范式更替的模式与库恩所说的自然科学并不相同。自然科学家相信一个范式取代另一个范式代表了从错误观念到正确观念的转变 ,而在社会科学中, 理论范式只有是否受欢迎的变化,很少被完全抛弃 ,也就是说, 范式本身并没有对错之分;作为观察的方式,它们只有用处多少

的区别 。[3]

(P57)

二、教育研究范式的种类

教育研究究竟有没有范式,有哪些范式;我国教育研

究究竟有没有范式,有哪些范式,这些问题的确是值得思考的。

无论中外,尽管教育研究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始终都不是很高,但是大多数学者还是承认,教育研究是有范式的。根据我们所掌握的教育研究文献资料,学术界对

教育范式的种类大致有如下几种看法:有学者认为,教育研究的范式可以分为三种:形而上学范式、科学主义范式和复杂思维范式;[4]有学者根据胡森的观点(胡森认为,教育研究在20世纪经历了两种范式间的冲突, 一是模仿自然科学,强调适合于数学工具来分析的、经验的、量化的观察。研究的任务在于确立因果关系,并作出解释。另一种范式是从人文学科中推衍出来的,所注重的是整体和定性的信息以及理解的方法 ),将20世纪的教育研究范式分为定量研究范式和定性研究范式;[5]有学者将西方教育研究的范式分为:类推 演绎的研究范式、经验 分析的研究范式(实证主义研究范式)、诠释 理解的研究范式(解释主义研究范式)和社会批判的研究范式;[6]有学者根据教育研究的历史和胡森的观点,将教育研究范式分为哲学研究范式、定量研究范式和定性研究范式;[7]有学者就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关系,阐述了R G,Paulston区分出的 教育变迁 研究的两种范式:平衡范式和冲突范式;[8]有学者根据心理与教育科学发展史上的行为主义与人本主义之争,阐述了教育研究的两种范式:科学主义教育研究范式和人本主义教育研究范式。[9]我国的情况怎样呢?有学者认为,我国的教育研究还没有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范式,这种说法意味着,我国的教育研究还是有范式的,不过不是 本土 所产,而是从外国舶来的;有学者认为,我国的教育研究范式可分为四种:本质主义范式、体系主义范式、实用主义范式和批判主义范式。[10]

接下来,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我们所理解的 教育研究范式 ,套用艾尔 巴比的话说[3](P88),是指组织人们有关教育研究看法的基础模式或计划。

三、当前我国教育研究的弊病

作为教育研究者,应该说我们在很多场合都可以听到对当前教育、教育研究(包括教育学研究)的批评,学术界也不乏此类 声音 。从总体上说,有批评的 声音 是一件好事,它常常促使我们去反思我们的研究,这有利于我们在进一步的研究中扬长避短、开拓进取。如果教育研究者听不到批评的 声音 ,可能有两种情形,一种情形是我们陷入了 集体无意识 的境地,另一种情形是人们对教育和教育研究彻底失望,认为根本没有必要批评了。无论发生哪一种情形,对我们的教育和教育研究来说,都是非常糟糕的事情,也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如果不是我们愚见,当前我国教育研究较大较重的弊病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崇尚高谈阔论、 宏大叙事 ,极不善于从活生生的教育生活中汲取营养,使教育研究缺乏现实基础,流为 无本之木 、 无源之水 ;

(二)把教育 封闭 起来,无视它同诸多社会文化现象之间的复杂联系,使教育研究缺乏 开放的精神 ,从而失去了诸多人文社会科学的 滋补 ;[11]

(三)追求通则式解释模式,轻视个案式解释模式,导致教育研究模式化,且不顾多变而复杂的现实搞 一刀切 ;

(四)大部分研究是对二手资料的耙梳和重组,缺乏第一手资料和对研究对象的体悟,书斋研究居多,甚或有 闭门造车 者,导致教育研究和教育生活的疏离,使教育研究沦为 空对空 的文字游戏,对学术生态的环保构成了威胁;

(五)教育研究的 政治化 倾向太浓,各式文章中充满 意识形态话语 ,文风 八股 ,匠气十足,貌似客观的话语单调乏味,可读性极差;

(六)教育研究 泡沫化 、虚假繁荣,研究报告 泛滥成灾 ,却大多无益于教育实践和教育生活,仅是供研究者自己把玩, 孤芳自赏 ;

(七)教育研究长期受困于西方:盲目同西方教育比较或攀比,唯西方马首是瞻,擅长扯西方教育理论的 虎皮 做 大旗 ,结果是常常使用洋泾滨的中文、吃夹生饭, 错把异乡当故乡 ,祸害国内的学术生态和文化生态;

(八)长期以来,教育研究者放不下自己的 身架 ,由于不能正确处理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关系,总想以 理 服 人 ,结果导致与教育实践者关系僵化;

(九)教育研究要么总是念念不忘、喋喋不休地证明自己的学科存在及学科的科学性,总是担心自己被其他学科 殖民 ,成为 别的学科的领地 ,要么就自我标榜是一门科学,陶醉于自己的科学假相,结果是延误了真正的教育研究的成长,妨碍了教育研究的其他可能性的发展。

以上所述教育研究九个方面的弊病,属于负面的、消极的。当然,这绝不是说,我们自己就超然物外、先知先觉,恰恰相反,其中一些内容也是我们对自己研究的反思所得。如果说到较积极的、建设性的 文化手术 ,教育研究的人类学范式倒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选择。

四、教育研究的人类学范式

自从 进化论 把 人与文化 的研究推上了科学史的舞台,人类学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在 科学之林 中已经获得了公认的一席之地。关于什么是人类学,在学术界也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例如,一个很有见地的观点是,人类学是研究 常识 的学问( 常识 的难题在于它并非真的寻常)。我们认为,从根本上说,人类学是一门通过研究 他者 ,来达到跨文化理解和沟通目的的学问,它要求研究者要深入具有异文化性质的 田野 中去做艰苦的调查,并利用所获资料和亲身经历来解说文化与人性。了解人类学的人都知道,田野工作、民族志撰写和文化理论建构是自马林诺斯基对人类学做出杰出贡献 提出了 整体性田野工作法 以来公认的人类学最基本的三项学科规训。显而易见,人类学的学科规训及其 开放性 有助于让教育研究者克服上述弊病,兹略述一下: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田野工作(field work)。

田野工作是人类学的根基,是人类学家获取研究资料的最基本途径,是民族志(ethnography)构架的源泉。可以说,没有田野工作,就没有人类学。人类学的田野工作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一种方法论(methodology),一是指一种具体研究方法(method)。具体地说,田野工作是指经过人类学专门训练的研究者亲自进入某一社区,通过直接观察、访谈、住居体验等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