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建国以来经济周期状况描述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建国以来经济周期状况描述分析
经济周期一般可划分为收缩和扩张两个阶段,波峰和波谷是周期的转折点。

1、1976年前急剧动荡型经济周期,1976年前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突出表现为强烈的上下急剧波动,特点为:峰谷落差大;经济增长和投资增长绝对相关;周期更迭频繁且年份很短。

由于这五轮经济周期中经济结构比较单一,基本为纯粹的政府投资,经济增长对政府投资的依赖性极大。

经济周期波动和政府投资周期波动表现出高度的同步性,经济波动幅度强烈且周期年数较短根本上归因于政府投资的多变性。

2、文革后,我国经济得以缓慢恢复发展,GDP 增长率从1977 年的7.6%增长到1978 年的11.7%。

1978 年改革开放初,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新的调整措施,我国经济进入一个小小的调整阶段,之后GDP 出现下滑,到1990 年经济周期走入谷,谷值为5.2%,从而完成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轮经济周期。

经分析,1977—1990年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可概括如下:一方面,多元化产业发展的准市场经济有效规避了经济波动的大起大落;另一方面,前期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产业格局不合理问题继续存在且日显突出以及国家对资源的垄断导致资源不能自由流通造成的供需矛盾,引起了我国经济的短周期波动。

3、1991-1999年我国经济周期波动分析,在l991—1999年第九轮经济周期中,我国经济周期保持了三年的持续上升,随后出现拐点并稳步下降,经济周期表现出短扩张、长收缩的特点,经济运行进一步趋向平稳。

由于这一阶段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加速阶段,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价格机制转变增强了经济运
行的抗衰力。

2O世纪90年代后期,波动较小的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不断提升,防止了经济周期的剧烈波动。

1978—1990年间,物价被冻结,需求不足导致物价主要随供给面变化,供需矛盾引起了经济的强幅波动。

1990年后随着价格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价格信息逐步成为引导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参考,减缓了经济周期的强烈波动 I。

在此期间,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深入和长期对外贸易发展,中国经济受世界经济影响加强,世界经济的波动同时引起了中国经济周期的相应波动。

4、2000年以来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分析和展望,2000年至今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判断拐点出现时间尚难确定。

应该看到,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受大规模出口影响和政府固定资产投资保证的事实仍未改变,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依然很不稳定。

近年来,受国际经济环境恶化导致出口下降和国内频发的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凸出,内需拉动、技术创新和结构升级对经济长期健康增长贡献不大。

中国经济结构的区域性差异为产业转移和结构优化创造了便利,城镇化、农业人口的减少将不断推动消费需求增加,以房地产和汽车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调整给中国经济保持长期适度高位增长带来了机遇,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也有利于经济结构升级和优化。

这些积极因素十分有利于增强我国经济周期的稳定性。

但另方面,收入分配不合理,城乡区域间贫富差距扩大,农民增收难度加大等现实问题又成为制约经济可持续良性发展的瓶颈。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经济周期正在向周期拉长、振幅减弱、谷位上升、峰位下降和微波化趋势发展,这受益于我国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和市场主体多元化发展对经济增长稳定率和抗衰力作用增强的结果。

但同时造成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部分不合理因素却加大了我国经济运行的成本。

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新阶段有两个含义:第一,改革前后作为两大阶段相比,改革之后中国经济周期波动进入了新的阶段;第二,与改革后这一阶段已经发生的四次周期波动相比,即将来临的一轮周期波动又是新的小阶段。

一、改革前后波动状态的五大变化
1952年我国国民经济恢复后,从1953年起进入工业化历程,由此开始了经济的周期波动。

我国经济的周期波动,以经济增长率波动为主要考察对象,从1953—1995年这43年中,共经历了九个周期。

下面从五个方面来考察改革前后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变化。

1.波动的幅度。

波动的幅度或振幅,是指每个周期内经济增长率上下波动的离差。

计算波动幅度的方法中最简便、直观的方法是计算每个周期内经济增长率波峰与波谷的落差。

有的周期,经济负增长的波谷年份不只一年,在计算峰谷落差时,波谷取经济增长率最低的年份。

改革前的五个周期,除第1个周期的振幅为9.6个百分点外,其余均在10个百分点以上。

改革后的四个周期,振幅均在8个百分点以下。

改革前五个周期的振幅平均为23.4个百分点,改革后平均为6.2个百分点,下降了17.2个百分点。

改革前后相比,波动幅度的下降极为显著。

这表明,我国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增强。

2.波动的高度。

波动的高度或峰位,是指每个周期内波峰年份的经济增长率。

改革前五个周期的高度平均为16.9%,改革后平均为1
3.2%,下降了3.7个百分点。

这表明,我国经济增长减少了盲目扩张性。

3.波动的深度。

波动的深度或谷度,是指每个周期内波谷年份的经济增长率。

改革前五个周期的深度平均为-5.8%,改革后平均为7%,上升了12.8个百分点。

这表明,我国经济增长有了较强的抗衰退力。

4.波动的平均位势。

波动的平均位势或波位,是指每个周期内各年度平均的经济增长率。

改革前五个周期的波位平均为
5.7%,改革后平均为9.9%,上升了4.2个百分点。

这表明,我国经济增长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5.波动的扩张长度。

波动的扩张长度,是指每个周期内扩张期的时间长度。

改革前后各周期扩张长度的变化,以工业总产值增长率来考察看得最为明显。

改革前各周期的扩张长度平均为1.8年,改革后平均为2.8年,延长了1年。

这表明,我国经济增长在扩张期有了更强的持续性。

根据以上分析,改革前波动状态的特征可以概括为:振幅大、峰位高、谷位深、平均位势低、扩张长度短。

改革后波动状态的特征可以概括为:振幅减小、峰位下降、谷位上升、平均位势提高、扩张长度延长。

改革前后波动状态的变化可以更加简洁地概括为:由“大起大落”型转向“高位—平缓”型。

这些变化充分表明,我国经济周期波动在改革之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