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惩戒教育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惩戒教育的意义
惩戒教育,教师一般视之为“高压线”,轻易不敢碰。
原因很简单,稍不留神,便会触及“体罚学生”这一禁忌,轻则颜面扫地,重则通报批评。
赞成惩戒者,认为这是教育的必要措施,因而打出“缺乏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的旗号;反对者,认为这很容易演变成体罚与变相体罚,因而喊出“让教育远离惩戒”的口号。
当然,也有持中庸观点的,认为惩戒不是教育的必要手段,只能在其他教育手段无效时才使用。
无论观点如何,惩戒教育,都是一线教师绕不开的问题,不能回避。
一、教育-惩戒=?
上世纪80年代,禁止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的规定进入了我国教育法律层面,对体罚或者变相体罚的口诛笔伐一浪高过一浪。
不仅体罚被禁止,心罚也不可以,惩戒教育在我国近乎销声匿迹。
去掉了惩戒的教育已经走过了近30年的历程,它是不是呈现出我们希望看到的局面呢?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中国“十五”期间青少年发展状况和“十一五”期间青少年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报告指出,“十五”期间青少年犯罪增加68%,未来5年青少年犯罪总量将进一步增加。
学生暴力事件举不胜举,暴力程度越来越严重。
当惩戒已经远离,教育只剩下赏识的时候,它留给我们的却是沉痛的思考!
当体罚等同于暴力,等同于虐待的时候,学生和家长就找到了束缚教师的尚方宝剑。
对学生任何形式的惩戒,都被学生和家长以“保护未成年人权益”这一法定内容“棒杀”。
家长过度的溺爱和“保护未成年人权益”这一法律词汇的滥用已经让教师在管理学生时畏首畏尾,学生权利已经神
化到不可侵犯的地步。
在学生管理方面,社会向学校和教师施加了太多的责任,但是赋予的却是名不副实的权利。
面对青少年暴力事件,我们随处可以看到对学校和教师的指责,却未看到学校和教师已经被社会束缚的手无缚鸡之力。
当我们发出“让戒尺回到课堂,让惩戒回归教育”声音的时候,社会回应我们的却是——教师要的是惩戒权还是护身符的质疑。
然而,远离了惩戒的教育,将培养出大批心理脆弱、行为偏激的学生。
一味的赏识教育,使学生目空一切,骄傲自满,听不进任何说“不”的意见,经不起任何挫折和打击。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挑战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不遭受挫折是不可能的。
如果学生在学校中没有遭受挫折的洗礼,没有正确对待挫折的思想,他们将难以适应这个社会,极易产生行为上的偏激。
我们深深记得马卡连柯的一句话: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坚强性格,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和才能,能培养学生抵制引诱和战胜引诱的能力……适当的惩罚,不仅是一个教育者的权利,也是一个教育者的义务。
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让惩戒回归教育!
二、惩戒需要天时、地利与人和
惩戒教育的真正价值就是培养学生履行义务和承担责任的素质,要想达到这个预期目的,使惩戒取得“真效果”,则需要做到天时、地利与人和有机统一。
惩戒教育学生要有正义之师这个“天时”,让学生自觉接受惩戒,反省并主动改正自己的思想和言行。
学生违反纪律怎么办?很多教师总是根据自己的一时好恶对学生进行惩戒,这种情绪化处理方式没有体现民主、
公正和公平,会受到学生强烈抵制,不仅达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反而起到负作用。
一个成功的教育者都会要求学生集体讨论,民主制定班纪班规,班纪班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充分体现民意,既要有科学性又要有可操作性。
学生犯了错,他就必须在相应方面为同学服务,帮助某些同学取得成绩,将功补过,这种惩戒教育既提高完善了自己,又帮助了同学,这种追求双赢的惩戒制度会得到绝大多数同学的高度赞同和支持。
学生违反班纪班规哪一条,班委会就按照相应的制度对其进行惩戒,违纪学生再不是面对教师一人的压力,而是面对全班同学包括他自己的压力,面对这群正义之师,他会主动承担责任,改变自我,完善自我,为同学服务,为班级负责。
惩戒教育需要教师善于寻找和设置有效的教育环境。
学生最不喜欢教师在教室公开地批评他,学生也最痛恨被教师带到政教处或教师办公室接受批评,如果学生在这些场合受到批评,他会认为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假如教师的批评又不注意言辞和方式,惩戒方式也不科学,学生可能会做出一系列过激冲动行为,后果不堪设想,教育效果更无从谈起。
要想让学生接受惩戒教育,教师要善于寻找和设置有效的教育环境和科学的惩戒方式,学生犯错了,校园里的篮球场、足球场、体育馆、图书馆、林间大道和草坪等都可以成为教育的场地。
惩戒教育要做到“人和万事兴”。
学生犯错误,教师和同学要对犯错学生高度关注,至少要让他觉得,教师和同学都在帮助他,教师和同学不是关注他的过错,而是希望他成功华丽地转身。
教师和同学要对犯错学生多一点宽容、关怀和理解,不是一味地指责他,更不能对其之前和现在的
种种不良言行横加指责。
大家应该有一双火眼金睛,应该看到犯错学生的闪光点,看到他美好的未来。
教师和同学多一些关心、鼓励和帮助,犯错学生会受到感动,努力改变自我,在大家教育合力的作用下,实现师生共同进步的双赢局面。
三、弹性惩戒:让学生自己选择
时下,惩戒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已经被许多教师所采用。
学生在幼年时期难免会犯一些错误,有的违纪,有的不写作业,有的恶语伤人。
人无完人,孩子也是一样,许多教师教育学生时会采用惩罚的方式,引导其认识错误。
但在教育学生时,一味地惩罚,就会使学生心灵受到扭曲,逆反心理加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为此,惩戒应讲究弹性,把握惩戒的度,从学生的自身特点和性格个性出发,因人而异,因事施教。
一般来说,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良机,我们不能主动放弃。
我通常依据学生违纪的轻重和自身特点,让学生选择惩戒方式,惩戒的措施、方法都来自学生,具体内容不再只有一条,照顾不同性格的学生,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再被动地接受惩罚。
我们应慎重对待学生在班上的言行举止,让他们尽可能主动改正,看到自己的进步,让学生和自己比,和以前比,争取在短时间内取得突破性的进步。
另外,应提前打好“预防针”,作为一名有威信的班主任,班级公约要先行,教师不说明白,那就是教师的不对,但如果教师已经再三强调,学生却不遵守,那就是学生的不对,此时的惩罚也是合情合理的。
要善于察觉苗头,及时控制,不要等到苗头成为群体行为再采取行动,那就太晚了。
应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时刻约束自己的言行。
我们要尽最大
可能让学生明白,做错了事,必须付出代价。
必须有人人遵守的规则,只要是犯了错误,就必须受到惩戒,人人都不能例外。
当然,几年的管理经验告诉我,我们更需要对学生关爱,以情感人,以智育人,教育学生更多的是需要爱心、耐心、恒心。
三、惩戒有“度”与赏识并行(各方声音)
百年孤独凤凰:惩戒是人生成长中的一味良药,它可以使人清醒,在歧途上止步。
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主要是把握尺度与方法,明确惩戒的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地成长,而不是泄私愤。
惩戒应以良知为前提,以信任为基础,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给予学生幸福快乐的生活。
刘义富:惩戒实为教育所必需,然惩戒教育重在“戒”,轻在“惩”;“戒”是出发点和终极目标,“惩”是手段且必须适度。
戴连红:儿童总会犯错误,这是儿童生活的一部分。
如何让儿童在错误中学会规则,并知道怎样做才不犯错误。
这时,应适当考虑惩罚教育。
惩罚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必须借助于其他教育方法进而产生合力才能更有效。
美国的邦克博士与赫伦博士在《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一书中指出,有效地应对儿童日常错误行为的方法,可以分四步走:阻止错误行为;说明处理方法;描述你的希望;实践你的希望。
这给我们一个启示:惩罚教育不是孤立的。
尽管惩罚(如取消儿童的某种特殊权利、增加一项体力或脑力劳动等)可以帮助儿童在自己的行为与结果之间建立联系,但同时也应晓以规则,动以情感,让他知错并融化在真挚的悲悔里面,而且给他一个改错的实践机会。
李素怀:惩戒教育与赏识教育同等重要。
赏识教育是顺应学生内心的
渴求。
关注学生优点和长处,在潜意识里播下“好孩子”的意识而让孩子健康向上成长。
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不可能避免犯错误,不可能总是明事理,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教会学生什么是对与错,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那么惩戒教育必须存在。
Tfqingfeng:以赏识为主,惩戒为辅,尤其是低年级孩子的成长环境、脾气、秉性不同,只有量体裁衣,根据实际情况,才能让他们从小养成自主、专注学习的好习惯。
凡春丽:实践证明,赏识教育给予学生的是信心,惩戒教育能够让学生明确是非,一定“度”的惩戒在赏识教育的道路上是必不可少的。
惩戒教育不仅是让学生的身体或心灵单纯地受到挫折,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良苦用心,还有教师的爱与责任,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学生健康快乐地学习。
陈旭峰:惩戒教育应源于爱,源于真诚,源于理智,源于教师、学生、学校、家长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尊重、沟通、理解及宽容,同时,也应源于政策、法律法规的明文界定。
李玲:“教育”里的“教”本身就有调教的味道,所以惩戒不是不能用,而是为培育成才而为,要讲究方式方法。
惩戒不是体罚不是心灵伤害,而是通过某种形式使其有所触动、有所悔悟,从而使其从内心得以认同和改变。
充满爱心的惩戒不仅不会让孩子受到伤害,还会让孩子感受到你的良苦用心!
杨巧英、庄荣生:教师惩戒学生五忌五宜。
忌翻旧账,宜就事论事;忌小题大做,宜实事求是;忌不分场合,宜个别教育;忌厚此薄彼,宜该
罚就罚;忌不问是非,宜疏导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