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六病纲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部六病纲要
前言
最初接触“三部六病”这个学说,始于1985 年3 月25 日《探春学报》的一篇题为“三部六病——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学说”一文。当时本人正在山西中医学院读三年级,恰好学完《伤寒论》的课程。在学习过程中,对“六经辨证”就疑虑重重,理不出头绪。上述一文,如久旱遇甘露,一下扫清了积郁多日的困惑。在强列的求知欲和极大的好奇心的推动下,我第一次推开了恩师刘绍武的家门。听师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从此,投师于刘绍武门下,开始钻研“三部六病”这一具有开创性的全新中医学说。经过近十五个春秋的潜心学习和临床实践,受刘老之托,几易其稿,反复求证,整理出“纲要”一书。
刘绍武老师他的一生学术成果完全凝结于“三部六病”这四个字中。一九七九年、一九八五年曾有两位师兄分别刊印了“三部六病”两个版本,作为内部资料进行交流,使老师的思想得以保存和推广。时过十五年,这一学说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并致力于研究。上述两个版本从不同的侧面介绍和记录了刘绍武老师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刘绍武老师晚年的一些学术观点重新作了调整,归纳为“三纲二要”。弟子不惜浅薄编写了拙著,并请老师题写了书名、题词和序言(代),以作交流,不妥之处,望同道斧正。
2000 年5月于太原
第一章思辨框架
波尔说:“自然界凡允许存在的事物,若没有一个框架和形式,内容就无法掌握”。
理论更是如此,若没有一个思辨框架,内容就会流散无穷。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有三个系统构成,它们是表、里、枢,合称三部。三部为病,则表部形成表阳病,表阴病;里部形成里阳病,里阴病;枢部形成枢阳病,枢阴病,合称六病。所谓“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第一节三部的划分
机体的结构虽然很复杂,但从整体的观念看,都是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它有
两部分构成,气血和框架。二者相互作用不断分化,最后形成暴露于自然界的外层,包裹在里的内层,和介于内外之间的核心层。由于内外两层都与外界相通,故外层
为表部,内层为里部,表里之间称为枢部。在人体这个圆筒结构内,装填着担负人
体生命活动的极其微妙的各个系统、器官和组织,它们凭借着阴阳的相对平密,保
持着人体的正常功能,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老子•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
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一、表部
1、表部的概念。凡是和空气和外界相接触的部位都属表部的范畴。包括肌表、肺系、
生殖系、部分神经系等。表部在整体中,不但在结构上,而且在功能上都有独特性,这种特殊性就是适应并与环境发生密切关系,以完成呼吸、运动、感知等生理功能。
所以,古人把表部又称天部,通天而摄天阳之气以自用。
2、表部的功能
⑴肺与皮毛的关系:在机体,把接触空气的地方都称作表部的面积。体表和皮毛与
外界接触的面积为 2.5~3.5m2 ,而肺由四亿左右个肺泡组成,与空气接触面积为
60~100m2,是皮毛的30~40倍。祖国医学认为:“肺与皮毛相表里”。许多低等动物
无肺,靠体表与外界进行体温对流和气体交换。由此可见肺与皮毛的关系密切,功能相连。在人体,肺与皮毛之间的主导作用,以肺为主。如《素问•六节脏象论》说:“肺者,气之本,…其华在毛,其充在皮”。《素问•五脏生成篇》也说:“诸气者,皆属肺”,“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而在《素问•咳论》、《素问•痿论》中也说:“肺主身之皮毛”,“皮毛者,肺之合也”。《灵枢•本脉篇》说:“肺合大肠…皮其应”。以上《内经》中的记载有几个主要的字,即本、属、合、主、应,本是根本,属是系属,合是联合,主是主导,应是感应。通过这些字,可以具体地描绘出肺与皮毛的关系。
⑵皮毛与腠理的关系:《灵枢•决气篇》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素问•皮部论》说:“风者,百病之始也,风从外入,是故百病之始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于络脉”。《素问•五脏篇》也说:“百病之始生,必生于风,六淫成寒暑,循皮毛而入腠理”。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皮毛是表部抗御外邪的第一道防线,腠理是皮毛之下,表部抗御外邪的第二道防线,包括真皮及皮下组织,其中皮肤的汗腺、皮脂腺、血管、淋巴管、关节腔、神经和肌肉,在分泌、吸收、排泄、代谢、感觉、免疫、反射、保护、调节体温和运动等方面至关重要。
3、六淫致病。《素问•空骨论》说:“风者,百病之始也”。《素问•风论》说:“风者,百病之长也”。风,即空气,表部接触空气,故表部诸病皆从风来,风邪作用于人体,一是体表,一是肺部。风、寒、暑、湿、燥、火六淫,是以空气为载体,温度、湿度、压力为条件,致病微生物为病源。一个人得病,并不单纯是病源微生物所为,中医治病就是基于改变条件、消灭病源、提高机体抵抗力三个方面着手,因此是全面的、科学的外因论。
二、里部
1、里部的概念。凡是和饮食物接触的部分都属里部的范畴。在人体,上自口腔,下至肛门,由平滑肌组织构成一条粗细不匀、弯曲不等的空腔器官,构成了一个完整体系,其特点是适应饮食,完成饮食物的摄取、消化、吸收、排泄。所以,古人把里部也称作地部,通地以摄水谷之精微而自用。
2、里部的功能
⑴胃与六腑的关系:《素问•五脏别论》说:“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素问•六节藏象论》也说:“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出入者也”。《素问•灵兰秘典》也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饮食物在里部的腐熟、消化过程是由食道入胃,经过胃的初步受纳腐熟,将食糜送入小肠,再经过小肠的吸收,贮存于肝而供给机体利用。在里部系统中,胃在传输上,起主导作用。因此,《素问•五脏别论》说:“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
⑵六腑与水液代谢:《灵枢•本脏篇》说:“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素问•太阴阳明论》也说:“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在里部,结肠可吸收进入人体内的80%的水。所谓水湿的概念,就是水液代谢障碍停留在机体某一部位而不能被支配的水分。水湿在里部积聚,上逆则呕,下行则泻。水湿在表部积聚,轻则感觉体重乏力,重则水肿出现。水湿在枢部积聚,则出现动悸不安,小便不利,口中不仁。
⑶“脾主运化”和胰与小肠在里部的功能:胰脏是里部第二大消化腺,由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组成。内分泌部主要分泌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外分泌部分泌胰液。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