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陆军作战指挥系统子系统全信源分析系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陆军作战指挥系统子系统全信源分析系统
全信源分析系统实际上是情报与电子战的控制系统,能接收、处理并分发来自多个探测系统及传感器的情报信息。

它属于一个自动化战术情报系统,将装备军及师以上梯队。

该系统在使用中组合成军事情报处理中心,提供交互能力,以便实现情报处理、系统操作、通信处理及接口功能。

全信源分析系统对美国陆军战术指挥控制系统(ATCCS)各战场功能区域及与其他军种、盟军部队、战区及国家情报源之间的信息交换至关重要。

全信源分析系统是所有情报源的情报融合网,它能及时、准确并全面地了解敌方的部署、作战能力、薄弱环节及可能会采取的一切军事行动。

全信源分析系统在1993财年完成第一单元系统的采购及装备器材投放工作,并将其装备优先使用的部队。

1999年10月美军首次批量装备部队使用,1999年12月具有初战能力。

全信源分析系统是美国陆军作战指挥系统(ABCS)的情报电子战系统(IEW)的子系统,是军和师级战术作战中心的一部分,装在作战指挥车等武器平台上。

该系统由计算机、士兵作战中心支援设备、视频显示终端及保密无线电通信设备等组成,共有Ⅰ、Ⅱ和Ⅲ型三种型号。

为便于灵活地部署,该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设备都装在S-280标准方舱内。

每部车可独立地工作,亦可根据战术需要将2~8部车组合一起使用。

每部车的方舱内都装有三个相同的软、硬件的工作站,每个工作站都配有一部LSI-11型军用计算机、一部诺顿公司的军用PDP-11/70中央处理机及一个通信分系统。

全信源分析系统主要进行情报的处理与分发,为作战指挥官提供实时、准确及可靠的军事情报。

有多种电子战支援系统向其提供情报信息,如师级有AN/MSQ-103“队组”(Teampack)陆基定位系统和AN/TSQ-114“开路先锋”(Trailblazer)陆基甚高频测向系统等电子战系统;军级有
AN/USD-9“护栏”(Guardrail) V机载/地面通信情报改进型系统和AN/ALQ-133“快视”(Quick Look)战术电子情报系统等战术情报系统。

此外,还有空军及其他部门的传感器向其提供数据。

全信源分析系统属于一个地面、移动式、自动化的战术情报处理与分发系统,为作战指挥官提供及时的、准确的情报及目标支持。

它能提供通信与情报处理能力,以使传感器及其他情报数据自动地输入全信息源数据库,并能同时在多个分析工作站上实现。

全信源分析系统各单元为战区级至营级指挥官提供无缝的支持。

在军以上梯队,它经过裁剪后满足战区特定需求。

在军和师级,其工作始于分析与控制单元(ACE),提供可供下级使用的处理过的情报信息报告。

在机动旅和营级,全信源分析系统工作站用于S-2部分。

全信源分析系统是陆军作战指挥系统的情报电子战部分。

它对美国陆军战术指挥控制系统各战场功能区域及与其他军兵种、盟军部队、战区及国家情报源之间的情报信息交换至关重要。

该系统是所有情报源的情报信息融合网,它融合全信源的情报,给作战指挥官提供资源管理能力和可视战场及更有效地进行地面作战所需的全信源情报。

全信源分析系统产生地面作战的态势显示、分发情报信息、确定目标、帮助管理情报与电子战资源,帮助提供作战安全支持以及辅助欺骗和反情报作战。

全信源分析系统战术上具有可部署能力,能接收战略和战术情报传感器和信息源的数据并进行关联,通过威胁综合产生地面作战态势分析,使指战员能及时、准确及全面地了解敌军部署、作战能力、薄弱环节及可能会采取的各种军事行动。

全信源分析系统独立于战场,并可在如下三种情况下操作:在和平时期,支持突发和应急操作;在低、中及高强度军事冲突期间操作;在恢复和返回到和平时期稳定状态下操作。

全信源分析系统具有如下主要特点:
(1)情报来源广泛。

该系统自身并不处理原始情报,原始情报均由各探测系统自行处理。

该系统汇集各信息源及传感器经初步处理过的情报,进行综合分析与比较,便能获得有关敌军军事实力及作战行动方案的综合情报信息。

由于情报来源广泛,故情报的可靠性得到保证。

(2)极大地缩短情报采集时间。

在军事冲突之前,作战指挥官可向该系统的数据库输入有关敌方在特定作战条件下的作战原则等知识。

一旦发生军事冲突,计算机便可根据预先输入的知识对情报进行处理。

这一功能将大大地提高情报采集的针对性与主动性。

作战指挥官可借助情报积累弄清敌军的进攻或增援意图,并可了解到还有哪些战情尚未弄清,可指挥控制其探测系统有针对性地搜集其所需的情报信息。

以往情报更新时间需要6小时,如今仅需数分钟。

(3)充分发挥情报分析人员的作用。

该系统主要用来取代在情报处理过程中颇为费时的事务工作,以确保情报分析人员有更多的时间汇集与分析情报。

该系统还能协助情报分析人员和作战指挥官进行情报搜集的组织协调工作,它可自动地确定哪些探测系统的反应速度最快,何时可以将其
利用,并进行适当的选取。

(4)具有显示地形的功能。

全信源分析系统中作战指挥官用的视频显示设备之关键部分是数字地形支援系统(DTSS)。

它能以立体图形方式显示地形背景,可一目了然地了解地形对敌方机动性能的影响。

它还能向作战指挥官提供敌方指挥所、补给供应点及部队集结地的地形位置。

该两种功能使作战指挥官可迅速将注意力集中到敌军可能会采取军事行动的路线上,并集中注意力去搜集敌方的关键设施。

DTSS系统已于1991~1992年期间应用于空地一体化的战术情报系统。

(5)能保持与作战部队密切的联系。

该系统旨在提高战场指挥官的工作效率,故系统中建立了“快速发射通信通道”,可迅速地将目标情报信息传至火力部队,战场态势图亦能在近程航空兵分队、导弹部队、火炮部队、防空部队、作战后勤保障部队及机动作战指挥分队的终端上显示出来。

(6)设备标准化。

整个全信源分析系统均采用了标准化设备,情报信息亦以标准格式来书写,以便实现陆、海、空三军及海军陆战队的设备相互兼容。

1993年12月,全信源分析系统具有初战能力的第一个Ⅰ型设备开始装备美军第82空降师,其余型号设备仍在研制之中。

但当时该系统不能直接与旅以下指挥控制系统相接,数据在发往师级之前需进行人工切换,故必须改进其软件。

全信源分析系统采办计划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单元。

全信源分析系统计划在1993财年完成第一单元系统的采购与装备器材的投放工作,并将其装备优先使用的部队。

项目主管签订了第二单元的研制合同,该合同将以第一单元系统为基础,其中包括转向美国陆军战术指挥控制系统的通用硬件/软件开放结构。

1997财年开始开发第三单元系统的软件。

1998财年开始投产全信源分析系统第二单元通用硬件/软件系统。

1999年10月全信源分析系统首次批量装备部队使用,1999年12月该系统已具有初战能力。

全信源分析系统拥有5个不同的模块。

模块(Block)Ⅰ提供初始软件功能,它已于1993~1995财年期间装备到11支部队和训练基地。

全信源分析系统扩展型,即使用模块Ⅰ软件的已列装全信源分析系统的一种非开发项目(NDI)硬件,已部署到后备役部队,并从1997~1999财年部署到后备部队独立增强战备旅。

全信源分析系统模块Ⅱ为一种合理化的采购倡议,依赖于模块Ⅰ的研制成果和升级能力,使之过渡到国防信息基础结构(DII)公共操作环境(COE),并成为能在公共硬件上运行的开放体系结构。

全信源分析系统模块Ⅲ将主要是给陆军提供实战性的全信源分析系统性能的软件增强和通信能力升级。

全信源分析系统模块Ⅲ的开发始于1999财年。

模块Ⅳ和Ⅴ将在软件产品支持(PPSS)期间进行开发。

第一代具有初战能力的全信源分析系统已于1993~1995年期间装备了经挑选过的11支部队 ,改进后的第二代系统功能更强,已于1999年装备部队使用。

第三代系统的研制工作始于1999年,最终实战性系统预计要到2007年方能部署。

(蒋庆全文,美国军事供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