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笔记(5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经

1.中医的四大经典——《内经》(《黄帝内经》)、《伤寒》(《伤寒论》)、《金匮》(《金匮要略》)、《温病》(《温病学》)。

2.我国第一部医学专著是——《黄帝内经》包括《灵枢》、《素问》两部分,各9卷81篇,合为18卷162篇,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确立。

3.被历代医家尊之为“医家之宗”的著作是——《黄帝内经》。

4.《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成书于秦汉—战国(约557年),说明《黄帝内经》绝不是出自一个人的手笔,绝不是一个时代、一个地方的医学成就,而是一个相当时间内,各医学家们经验的总结汇编。书名冠以“黄帝”亦仅是伪托之辞。

5.《内经》的命名——内,相对于外而言;经,常也、法也、径也,是常道、规范的意思。

6.《素问》的命名——素者本也,问者,黄帝问岐伯也,含有问答之意。

7、《灵枢》的命名——灵者灵验,枢者关键,即针刺灵验,以针刺为主,故曰《灵枢》又称《针经》。

8、最早提到《内经》书名的是西汉刘歆的《七略》但已绝传,现在文献中最早记载的是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

9.《素问》之名,始见于东汉末年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自序》中。10.《灵枢》最早称为《九卷》,首见于汉代张仲景《伤寒论》的《自序》中,晋代王叔和《脉经》称《灵枢》为《九卷》,晋代皇甫谧《针灸甲已经》称《针经》,

并提到《内经》包括《素问》和《针经》两部分,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

11.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12.气机——气的运动称气机,包括升、降、出、入四种形式。

13.气化——气的运动变化及其伴随能量的转化过程。

14.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15.学习《内经》的方法——①通读原文

②要分析原文的理论原则

③要理解《内经》的理论体系

④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6.阴阳的基本概念(原文)——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其本。

17.神明之府——指自然界运动变化的内在动力场所。

18.《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及生热,热及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

生月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19.飧泄——即大便有不消化的食物。又叫完谷不化。

20.脾与胃的生理——纳运结合、升降相因、燥湿相济

21.脾与胃的病理——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

22.人体清气与浊气的特性——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

23.学习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的体会——

①人体凡属清阳的应该在上在表,凡属浊阴的应该在下在里

②凡耳聋、耳堵均属清阳不能出上窍之故,临证可用益气聪明汤:

益气聪明汤蔓荆,升葛参芪黄柏并;

再加芍药炙甘草,耳聋目障服之清。

③痤疮乃阴阳反作或见大便秘结可用既能升清又能降浊的清暑益气汤

④鼻渊乃浊阴不能下、清阳不能升可用升清降浊的清暑益气汤

或用调理气机的柴胡枳桔汤

⑤上午眩晕乃清阳不能上升,根据上午清阳上升之时,故可用清暑益气汤治之24.壮火与少火的关系——壮火食气,少火生气

25.壮火——邪热亢盛之火最能损伤人体的正气即壮火食气

26.少火——是指人体生理之火具有养神柔筋的作用即少火生气

27.五味分阴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

28.阴阳偏胜的病理——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29.疾病的转化——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及生热,热及生寒

30.中医学的病机总纲——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31.阳胜则阴病——阳胜必然损伤人体的阴液

32.阴胜则阳病——阴邪必然损伤人体的阳气

33.阳胜则热——阳邪所致的热性病的性质而言

34.阴胜则寒——阴邪所致的寒性病的性质而言

35.阳虚则寒——阳气虚损不能治阴,阴相对于偏亢的虚寒证

36.阴虚则热——阴液不足不能治阳,阳相对于偏亢的虚热证

37.《内经》云“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38.五邪致病的病机——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39.学习寒胜则浮的体会——寒胜则浮,是由于阳虚则寒主要指肾阳不足不能蒸誊水液出现的浮肿,临证可用济生肾气丸治之

40.学习湿胜则濡泻的体会——根据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的理论根据临证多用胃苓汤治之

41.湿胜则濡泻——濡泻,又称湿泻,湿泻伤脾所致

42.《内经》云:“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43.肝在志在液在体在窍——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体合筋;其华在爪;爪为筋之余,在窍为目;肝属足厥阴肝经,肝与胆相表里

44.心在志在液在体在窍——在志为喜;在液为汗;汗为心之液;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心属手少阴心经,心与小肠相表里

45.脾在志在液在体在窍——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脾主肌肉,脾主四肢;其华在唇;在窍为口;脾开窍于口,脾属足太阴脾经,脾与胃相表里

46.肺在志在液在体在窍——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在体合皮毛;其华在毛;在窍为鼻;肺开窍于鼻,肺属手太阴肺经,肺与大肠相表里

47.肾在志在液在体在窍——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在体合骨,肾主骨生髓,脑为髓之海,肾主骨,齿为骨之余,其华在发;发为血之余,在窍为耳及二阴;肾属足少阴肾经,肾与膀胱相表里

48.学习“中央生湿……在声为歌”的体会——根据北京中医药大学王洪图教授的体会精神分裂的患者如果老是想唱歌,说明病在脾,可用泻黄散治之

49.阴阳的属性——“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50.阴阳的互根互用——“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51.气的固摄作用——①固摄血液(气能摄血)

②固摄体液(汗、尿、胃、唾、肠)

③固摄精液

52.调阴阳的注意事项——调此二者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

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年四十,则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53.学习本条的体会——①调阴阳首先要重视肾精的损伤,保养肾精,不保养肾精阴阳不调也②老年人涕泣俱出乃肾气不足也

54.疾病早期治疗的重要性——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治

五藏者,半死半生也。

55.邪气侵犯人体的表现——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鼓之寒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