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在场”到“在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不在场”到“在场”

面对现代世界出现的各种危机,哲学家们由生命本位出发,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现代性”进行深入的反思和批判。以此为“问题域”,生存论立足于人的现实生命,在肯定生命的生成性、辩证性、多样性、开放性的基础上,展开对现代性困境的深入反思,在对其内在的逻辑进行颠覆性批判的同时,为克服和超越现代性困境提供路径。

标签:现代性困境;形而上学;同一性逻辑;生存论自觉

一、现代性三重困境及其内在逻辑——生存论哲学思考的问题域

现代性困境作为生存论哲学思考的问题域,主要包括主体形而上学困境、资本逻辑困境和工具理性困境。这三重困境既相互联系又处于不同层次,它们之间既各自有不同的问题特征,又有着共同的逻辑支撑,即形而上学同一性逻辑。生存论哲学正是通过对现代性三重困境及其内在形而上学同一性逻辑支撑的深入批判,而展开自身的。

首先,作为现代性深层困境的主体形而上学困境主要表现在:(1)以认识论转向为背景的主体形而上学,其理论前提是强调主客二分,不是在主体范围内寻求支撑客体存在的先验依据,就是到客体对象中寻求主体存在之源,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画上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从而导致认识论无法克服的难题。(2)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主体形而上学强调人是宇宙的中心、万物的主宰,在这种盲目的自满情绪支配下,人类对自然的大规模占有行动,使人与自然发生断裂。(3)在人与他者、社会的关系中,主体形而上学将个体凝固成一个“单子”式的存在,认为他人和社会只是个体实现自我的手段。在这种自我中心主义的强势专断中,社会关系被支离、社会道德被败坏。

其次,从资本自身目的是实现自身的最大化增值的角度看,作为现代性显性困境的资本逻辑困境表现在:(1)资本竞争的盲目性。资本自由竞争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资本的最大化,在这种对抽象最大利益的追求中,工人的生命意义仅在于被资本家看重的“劳动力”,资本家的生命意义仅在于其“储钱罐”地位,整个社会在资本无限扩张的内在支配和统治下陷入“疯狂”、“盲目”的“自由竞争”。(2)资本垄断的凝固性。垄断具有唯一性、排他性和至上性,这造成对生产力发展的限制,形成各种行业、贸易壁垒,同时,政府凭借其行政权力,为确保其利益,对各种竞争行为进行排斥、限制,从而导致市场、行政紊乱,使社会陷入困境。(3)资本全球的虚无性。资本全球化时期,“无论在世界的哪一个角落,人们都无法逃避晚期资本主义的引力场”,但全球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性,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为载体的全球化,实质上是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向全球扩张的过程,资本逻辑依然是实现其自身最大化增值。从资本自身内在逻辑和外在表现看,资本全球化实质是一种脱离现实的虚拟存在。

再次,作为现代性隐形困境的工具理性困境表现在:(I)在工具理性的支配下,

人类运用科学技术去“征服”自然,使自然成为人实现“虚妄自我”的工具和手段,然而,这种对自然的无尽破坏和病创,却使人类面临失去生存家园的危险。(2)现代世界,在工具理性的支撑下,人们用“技术”的眼光审视世界、反思自身,发展科学技术成为人类存在的唯一目的,情感和其他非理性特性失去意义和价值,社会生活发生异化,人成为被任意宰割的机械、动物式存在,是科学、技术、工具的“奴隶”。

从主体形而上学、工具理性和资本逻辑三重困境的不同侧面看,每个困境都有其独自的特点和理论难题。但从更为深层的角度看,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特征,即:以追求同一性为目的、以消除差异为手段、以排除异己为己任。从其目的看,它们有着共同的“同一性”特点:主体形而上学以实现“主体”的唯一、至上的“霸主”地位为目的;工具理性以形式逻辑为内在分析武器,将整个世界拼整为一台现代化大机械,人和世界被同化在现代化的钢铁结构中;资本逻辑的目的是实现资本的最大化,其内在过程是将生产、消费、流通吸食到资本增值的同一化逻辑中。从过程来看,他们都是排除异己、消灭差异的过程:主体形而上学强调的“主体至上性”,对主体的肯定是在否定他者、排除他者、消灭他者的基础上完成的;以工具理性为内在支撑的“唯科学主义”,将丰富多样的自然世界、繁复庞杂的社会关系,归结到固定不变、凝固唯一的机械性教条规律中,它的任务是否定现象界存在的现实性、多样性、丰富性,肯定本质界的唯一性、不变性和永恒性;资本逻辑在实现资本最大化内在诉求的同时,将人和客观性物质存在纳入其抽象增值的生产流程中,被资本同化。

而从“形而上学同一性逻辑”和“形而上学同一性思维方式”的特点出发,可以发现它们同现代性困境之间有着深层的内在关联。形而上学同一性逻辑强调,从一个先在的“本质前提”出发,把一切存在納入这一“本质”的“同一”存在层面,在“同一本质”基础上,又强调事物之间的无矛盾性,将整个世界的所有存在(自然、精神、文化、政治、科学等)通通归结为“同一本质”,视其为至上、绝对、唯一真实的统治者。“形而上学同一性思维”强调将一切事物的存在归结为一个永恒的、普遍的、超历史的、绝对的、唯一的“点”、“根”或“本体”,然后,从这个终极的“阿基米德点”出发去解释一切存在的存在动机、存在内涵和存在意义。由此,可以说,“形而上学同一性思维”是现代性的基本思维方式,“形而上学同一性逻辑”是现代性内在的基本逻辑。

因此,“现代性”正是在“形而上学同一性逻辑”的内在支撑下,树立自己的“目标”、展现自身的“特征”、“实践”自己的“诺言”,同样,“形而上学同一性逻辑”通过“现代性”的“实践”,向世人“实施”自己的“同一性意志”。柯拉柯夫斯基称其为“形而上学的恐怖”。

通过以上对现代性三重困境及其内在逻辑的分析,我们会发现,如果要在根本上寻求克服现代性困境的路径,就必须对其内在逻辑,即对形而上学同一性逻辑,进行颠覆性的批判,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对现代性困境的克服和超越。而生存论哲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在人类历史中展开的。

二、现代性困境“促逼”下的生存论自觉

以形而上学同一性逻辑为内在逻辑支撑而形成的“现代性”困境,造成对人的生命的压制和迫害,这是以“现代性”为同一坐标轴的哲学家所共同面对和要解决的问题,在这一共同问题的“促逼”下,近现代西方哲学及现当代西方哲学中呈现出直接以关注人的生命为主题的“生存论”哲学。“二十世纪的西方哲学,无论是现象学、存在主义、符号学,还是哲学人类学、解释学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等等,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解决现代人精神的惶惑、形而上的迷失、人生的危机和人与神、人与人、人与自我情感、自我意识的疏离”。“这些哲学家们虽然都在一种康德式的环境——学院哲学的环境中进行研究,但都对哲学本身这个观念,对一门希腊人设想过的、康德曾认为已经给予我们了的那种学科的可能性,抱有怀疑”。“他们干脆放弃了作为可能学科的认识论和形而上学本身。我用了‘放弃’而非‘反驳’这样的字眼,因为他们对待传统性问题的态度有如十七世纪哲学家对待经院哲学问题的态度。他们并不致力于在前人的著作中去发现虚假的命题或糟糕的论证(虽然他们也偶尔这么做)。反之,他们瞥见了某种理智生活的可能形式,在其中,得自十七世紀哲学思考的语汇之不得要领,似乎正如对启蒙时代而言十三世纪哲学语汇之不得要领一样。……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杜威通过引入一幅幅新的地域(即人类活动全景)区划图而把我们带到了一个‘革命的’哲学(按库恩的‘革命的’科学的意义来理解)的时代,这些新地图干脆没有包括那些以前似乎具有支配作用的特征”。

可见,生存论概括和表达的是人们对现实世界进行反思和批判的“思想呈现”,换句话说生存论隐透出的是“时代精神”的诉求、历史发展的趋向。因此,对生存论哲学的理解不能局限在学术论证层面,仅对其进行知识化的“专有名词”解释,如果局限在学院化“术语”的成立与否,势必导致对生存论理解的片面化、无根化,那么对生存论的提及也就无意义和必要。因此,问题不是用生存论来作为解释一切的“原则”、“根本”或“依据”,将其推向“圣经”的位置,而是在于“生存论”的发生是“历史事实”。正如吴晓明所言:“我们所说的‘生存论路向’究竟何谓呢?首先,它并不是指一个哲学部门或一种哲学样式……其次,它也并不是意指特定的哲学研究的对象或问题领域,仿佛‘生存论哲学’乃是研究‘生命’或‘生存问题’似的。我们所说的当代哲学的生存论路向,是就哲学在其根本性质上之彻底的‘改弦更张’而言。因此,这一路向的生成首先意味着哲学史上的一个事件或变故,这个事件或变故重大到这样一种程度,以至于马克思是大体上把它理解为‘哲学的终结’的;或者,如海德格尔在‘尼采的呼声’中所听到的消息那样,这个事件或变故乃是‘超感性世界’的‘腐烂’或‘崩塌’。”

具体来看,生存论并不仅仅是一个形式上的称谓,实际上它实现的是一种转换,是一种不同于传统哲学思维范式,从问题到内涵的转换。

首先,克服主客二分,跨越“认识论”难题。认识论哲学强调主体与客体的区别,对待、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思维方式是“主客二分”,这为认识论哲学带来了挥之不去的难题:“这个进行认识的主体怎么从他的内在‘范围’出来并进入‘一个不同的外在的’范围?认识究竟怎么能有一个对象?必须怎样来设想这个对象才能使主体最终认识这个对象而且不必冒跃入另一个范围之险?……认识究竟如何能从这个‘内在范围“出去’,如何获得‘超越’?只要这个问题一提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