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活血行气延胡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活血行气延胡索
延胡索为罂粟科植物延胡索Corydalis yanhusuo W. T. Wang 的干燥块茎。

又名:元胡、玄胡、延胡、元胡索、玄胡索。

原植物延胡索多为栽培,主产于浙江,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江苏、上海、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亦有引种栽培。

本品药材性状:呈不规则的扁球形,直径0.5~1.5cm。

表面黄色或黄褐色,有不规则网状皱纹。

顶端有略凹陷的茎痕,底部常有疙瘩状凸起或稍凹陷呈脐状。

质硬而脆,断面黄色,角质样,有蜡样光泽。

气微,味苦。

本品味辛、苦,性温;归肝、脾经。

功能:活血,行气,止痛。

中医临床用于胸胁、脘腹疼痛,胸痹心痛,经闭痛经,产后瘀阻,跌扑肿痛。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延胡索具有催眠,保护心脏,扩张血管,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抗溃疡,松弛肌肉作用,对肠管、对内分泌有影响,并有一定的镇吐和降低体温等作用。

延胡索为常用中药,始载于唐·陈藏器《本草拾遗》。

至宋《开宝本草》作为新增药,记有“生奚国。

根如半夏,色黄”。

唐慎微所撰《证类本草》中引《海药本草》云:“生奚国,从安东道来。

”在现存的宋以前本草中,均未见有延胡索原植物形态图或药材形态图,
这就对确定延胡索在宋以前的用药正品带来一定困难。

对“生奚国,从安东道来”的记述,武建国等考证认为,在唐代“奚国”所辖地区即今辽宁、内蒙古、河北交界之地域;“安东道”实际指隶属于河北道北部的安东都护府所辖地域,包括今辽宁省及朝鲜、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河北等地区的一部分。

按我国东北地区产有延胡索多种,以块茎断面的色泽可分为色黄与色白两个类型。

色黄的是以齿瓣延胡索为代表;色白的是以东北延胡索和全叶延胡索为代表。

故早期本草之延胡索品种当以块茎断面色黄者为正,即指齿瓣延胡索而言。

自唐至明八百余年,一直将其列为本草地道药材,应用历史悠久。

直至今日,仍在东北局部地区继续使用。

延胡索不同用药品种的记载首次出现于《本草品汇精要》(1505)之中。

在“产地”一项中仍袭《海药本草》旧说,但在“道地”一项下则注“镇江为佳”。

镇江在明代即是指当今江苏镇江市附近地区。

书中记有“春生苗,作蔓延,被郊野,或园圃间多有,其根如半夏而色黄”。

说明此时在江南已有延胡索的栽培品种,并有较好的疗效。

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可能处于野生品种与栽培品种共同使用的阶段,并逐渐形成了以江苏茅山为中心的大片种植地区,之后逐步延伸到浙江一带。

至明末清初,大约经过了150余年的广泛临床实践,人
们逐渐形成了茅山栽培延胡索疗效最佳的共识,又经历了约200年直到清代中期,主产于江浙的栽培延胡索品种在临床应用中已在全国处于主导地位。

关于延胡索的学名问题,长期存在混乱。

曾有Corydalis ternata;C. bulbusa;C. ambigua等名称,20世纪70年代初王文采教授在《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一书中,将浙江延胡索订名为Corydalis yanhusuo W. T. Wang。

以后周荣汉等根据对延胡索的实验和观察,认为浙江延胡索是齿瓣延胡索的一个变型,订名为 C. turtschaninovii Bess. f. yanhusuo Y. H. Chou et C. C. Hsu,此拉丁学名为1977年版及1985年版中国药典所采纳。

后来连文琰等从本草考证、植物形态、地理分布、化学成分的比较,认为浙江延胡索与齿瓣延胡索有明显的不同,主要成分延胡索乙索虽有相同之处,但其它成分仍有较大的区别。

故认为浙江栽培延胡索在植物分类上应是单独的一个种,而不是齿瓣延胡索的一个变型。

1990年版中国药典已接受了这一意见,对延胡索的学名进行了相应的修改。

通过考察,可以认为1990年版中国药典所收载的延胡索正品C. yanhusuo W. T. Wang即是历史上药材新兴品种的典型实例,亦是中药发展史中栽培品优于野生品的早期例证之一。

目前在开发延胡索药用资源时,齿瓣延胡索应是首选品种。

据不完全统计,迄今已从各种延胡索植物或全草中分得45个以上的生物碱。

其中有d-紫堇碱(即延胡索碱、延胡索甲素)、dl-四氢巴马亭(即dl-四氢掌叶防己碱、延胡索乙素)、原阿片碱(即延胡索丙素)、l-四氢黄连碱(即延胡索丁素)、dl-四氢黄连碱(即延胡索戊素)、l-四氢非洲防己碱(即l-四氢左伦胺碱、延胡索己素)、d-紫堇鳞茎碱(即延胡索庚素)、d-海罂粟碱(即延胡索壬素、癸素)、α-别隐品碱(即延胡索寅素)、去氢紫堇碱(即去氢延胡索甲素)、紫堇单酚碱、去氢延胡索胺、非洲防己碱、元胡宁、狮足草碱、掌叶防己碱、比枯枯灵碱及黄连碱等。

延胡索乙素主要存在于延胡索、齿瓣延胡索及夏天无中。

含量以夏天无最高,延胡索及齿瓣延胡索其次。

夏天无日本也做元胡药用。

其它各种元胡及土元胡除不含延胡索乙素外,其余成分与延胡索大体相似。

有些地区也把野生元胡作为正品药用。

由于一般元胡均含紫堇碱等,因而有些品种用总碱作药理实验也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从定量结果看出,这些元胡中生物碱含量较小,故不可相互混用。

中医认为元胡“治一身上下诸痛,对妇女病有良效”。

药理实验也证明元胡所含生物碱中延胡索乙素、紫堇碱、海罂粟碱、非洲防己碱等有不同程度的镇痛、镇静、兴奋子宫的作用。

从镇痛深度及维持时间看,紫堇碱与延胡索乙素相当,海罂粟碱效果为其一半。

由于各
种生物碱的药理作用及含量均不相同,在评价商品质量时应综合考虑各有效成分的作用。

刘守金等报道,延胡索地下变态茎在形态构造与形态发生发育规律等方面均与鳞茎特征吻合。

因为鳞茎肉质膨大部分是鳞叶,芽包于鳞叶中,鳞叶表面没有节或芽眼和芽。

而与块茎特征完全不符,块茎是地下茎直接膨大而形成的,形态和构造与正常茎相似,表面有节和许多芽眼,芽从节或芽眼处发出,显然延胡索药用部位不具此类特征。

因此,建议将延胡索药用部位改为鳞茎,药材鉴定应按鳞茎特征进行。

刘梅等以延胡索乙素和原阿片碱对照品为参照,应用HPLC指纹图谱可用于夏天无和延胡索药材及其注射剂的定性和定量测定。

肖宁等报道,各地的延胡索生物碱含量以浙江东阳产的居高。

产地调查发现,现今药农的种植方法为,选取当年个大、形美、色优的块茎留种,留待播种季节时撒播,成熟后一起收为延胡索药材。

故药材中有一年生和二年生延胡索,丰收时比例可达30:1。

在新鲜时,两者极易区分:一年生的块茎直径5~15mm,表面无网纹,而二年生的块茎直径20mm以上,表面可见较明显的网状细纹。

一年生延胡索的生物碱含量普遍要比二年生高出近10个百分点(p<0.001)。

商品药材中应剔除二年生的块茎。

张素芹报道,延胡索商品多为浙江产及其它由浙江引进而栽培的品种,除在国内广泛应用外,还有部分出口。

由于延胡索应用范围广,销量大,现在资源远不能满足临床用药需要。

该药是长期紧缺的药材之一,合理充分利用野生延胡索就十分必要。

通过对山东胶东地区野生延胡索的质量和开发利用的研究,为在该地区建立延胡索基地提供了科学依据。

许翔鸿等研究我国野生延胡索种质资源的现状及其质量。

调查野生延胡索种质资源的分布状况,并用HPLC法测定其中主要6种生物碱含量以评价其质量。

结果:野生延胡索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两岸的丘陵地区,其分布区在不断地缩小、消失,不同居群之间生物碱含量差异较大。

野生延胡索种质在生物碱含量上表现出较高的生物多样性,有些种质的主要生物碱含量很高,是延胡索良种选育的材料;它们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但处在自然淘汰的进程中,必须加以保护。

同属植物及易混品:(1)东北延胡索,干燥块茎呈不规则球形,直径0.8~1.2cm。

表面黄棕色,具不规则的皱纹,顶部有凹陷的茎痕,底部稍有突起,质硬,断面白色至黄白色,边缘角质样,气微,味苦;分布于东北及北京、山西、宁夏、江苏,块茎(山延胡索)用于气滞心腹作痛,产后瘀血作痛,痛经,癥瘕,跌打损伤,疝痛;东北称其为元胡、延胡索,江苏称玄胡、土元胡;东北还分布一些东北延胡索
的变型和变种,功效与东北延胡索相同:齿裂东北延胡索;线叶东北延胡索;多裂东北延胡索;栉裂叶东北延胡索;(2)苞叶延胡索,分布于吉林、黑龙江;(3)东紫堇,分布于东北,全草、块茎用于头痛,痛经,胃痛;(4)夏天无,又名落水珠、伏生紫堇、伏地延胡索;干燥药材呈类球形、长圆形或不规则块状,长0.5~3cm,直径0.5~2.5cm,表面灰黄色、暗绿色或黑褐色,有瘤状突起和不明显的细皱纹,顶端圆钝,可见茎痕,四周有淡黄色点状叶痕及须根痕,老块茎表面有深皱纹,质硬,断面黄色或黄白色,颗粒状或角质样,有的略带粉性,气无,味苦;分布于华东及河南、湖北、湖南,块茎用于中风偏瘫,小儿麻痹后遗症,跌打损伤,腰肌劳损,腰腿痛,高血压症,视力模糊(假近视);江苏、安徽部分地区作土元胡药用,也作夏天无药用;本品主要为野生植物,但繁殖力很强,据药材生产单位反映,在延胡索药田里常混生有夏天无,与延胡索不易区分,并易患霜霉病;(5)灰叶延胡索,干燥块茎呈圆球形,直径1.2~1.8cm,表面黄色,有不规则皱纹,质坚硬,断面黄色,气微,味苦;分布于新疆,称其为新疆元胡,块茎用于痛经,胃痛,神经痛,双胁痛,腰痛,疝痛;在新疆作延胡索药用;(6)山东延胡索,分布于山东东部,民间作土元胡药用;(7)对叶元胡,分布于新疆,块茎用于胃痛,神经痛,腰痛,胁痛,痛经,疝痛;当地作土元胡药用;(8)
少花延胡索,块茎较大,圆锥形或圆柱形,下部或上部稍2浅裂,稀不显著分裂;分布于西藏、青海、四川、云南;(9)全叶延胡索,又名土元胡、土延胡、苏延胡;干燥块茎呈圆球形、长圆形或圆锥形,长1~2.5cm,直径0.5~1.8cm,表面灰棕色,皱缩,表皮脱落处呈棕黄色,上端中央有凹陷的茎痕,底部常具根痕,质硬,碎断面棕黄色或浅黄白色,粉质,气微,味苦;分布于东北及河北、山西、陕西、安徽、河南、湖北、四川,块茎用于脘腹痛,并作延胡索使用;据谢超群等报道,本品化学成分为多种生物碱,但不含延胡索乙索,而含比枯枯灵或兜状荷包牡丹碱,比枯枯灵具异常强烈的致惊厥作用,其强度仅次于士的宁而强于印防己毒素和戊四氮,故认为全叶延胡索不宜作延胡索药用;(10)江苏全叶延胡索(拟定),据张渝华等报道,在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江苏、安徽等地分布有全叶延胡索的一个亲缘相近的地理变种,中名拟定为江苏全叶延胡索,其块茎在产地代延胡索药用,有治疗胃痛,腹痛等功效;(11)角瓣延胡索,分布于东北,与全叶延胡索一起作土元胡药用;(12)长距延胡索,分布于新疆,称其为新疆元胡,块茎用于痛经,胃痛,神经痛,疝痛,腰痛,两胁疼痛;马忠杰建议长距延胡索应以生晒品连同其外皮一起作为延胡索的代用品入药,并认为在边远、交通不便地区,应当重视开发和利用本品的自然资源;(13)大苞延胡索,块茎较大,老时多少
中空,不定根可生于块茎表面各处,分布于新疆;(14)齿瓣延胡索,干燥块茎呈不规则球形,直径0.3~1.5cm,表面黄棕色,皱缩,表皮脱落后显细皱纹,上端多数有凹陷茎痕,底部稍有突起,质硬,碎断面黄色或淡黄色,边缘角质样,气微,味极苦;分布于东北及河北、内蒙古、宁夏、山东,块茎用于胃、腹疼痛,痛经,关节痛,外伤肿痛及泻痢;东北称其为元胡、延胡索、蓝雀花、蓝花菜、东北元胡;齿瓣延胡索在东北还有一些变种和变型,其块茎均可作延胡索药用:堇叶延胡索;海岛延胡索;线叶齿瓣延胡索;瘤叶延胡索;栉裂叶齿瓣延胡索;斑叶延胡索;圆齿瓣延胡索;三裂延胡索;
(15)薯蓣珠芽:为薯蓣科植物薯蓣珠芽加工后的仿制品;本品呈不规则球形,直径0.8~1.4cm,表面棕色至棕褐色,具明显的不规则网状皱纹,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黑褐色,角质样,气微香,味淡;(16)黄独零余子,呈不规则圆形、卵圆形或扁球形而皱瘪,直径0.7~1.2cm,表面紫褐色或土黄色,黄土泥灰较多,洗净表面泥土,呈紫褐色或褐绿色,有皱纹或不规则网状皱纹,并有细小颗粒状突起和凹陷,直径约1mm,质坚硬,不易破碎,碎断面褐色至灰黄褐色,角质样,微有蜡样光泽,气微,味微苦;张继庆等报道,本品为黄独零余子混拌泥浆后的干燥品,湖北有发现以其伪充延胡索药用;(17)姜黄块:为姜科植物姜黄根茎加工的仿制品;本品呈不规则块状,表
面棕黄色。

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棕黄色,角质样,气香特异,味苦辛;(18)溪黄草(唇形科),分布于东北、中南及山西、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台湾、四川、贵州,全草用于急性肝炎,急性胆囊炎,跌打瘀肿;广西称其为台湾延胡索;(19)线纹香茶菜,又名台湾延胡索,分布于我国中部、南部和西南部,全草用于急性肝炎,急性胆囊炎,痢疾,肠炎,癃闭,跌打瘀肿;(20)伪制品:呈椭圆形或类圆球形,直径0.5~1.2cm,表面黄色或土黄色。

顶端有的有麻点状须根痕,犁头尖属几乎布满全体,质硬而脆,断面浅黄色,粉性,气微,味淡带涩;本品为天南星科犁头尖属或半夏属多种植物块茎加工伪制品(加味染色),水浸后可予以鉴别,而且性状上粉性,表面有须根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