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斯嘉丽与王熙凤的异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一、透析斯嘉丽与王熙凤的趋同性 (2)
(一)同样富贵自艳丽 (2)
(二)同是天涯沦落人 (2)
(三)婚姻只为生存 (3)
(四)脂粉堆里也英雄 (3)
二、对比斯嘉丽与王熙凤的差异性 (5)
(一)说性格 (5)
(二)说精神 (6)
(三)说变革 (7)
(四)说思维 (7)
(五)说结局 (9)
三、斯嘉丽和王熙凤异同归因 (9)
(一)家庭因素 (9)
(二)社会因素 (10)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女性形象一直都是作家们所钟爱的艺术形象,千百年来一直受到关注。

不仅因其独特的艺术色彩,同时也因为女性一直处于一种受压迫、被禁锢的状态,但总有勇敢的人冲破这枷——东方《红楼梦》的王熙凤令人赞叹,无独有偶,西方也有让人刮目相看的《飘》中的斯嘉丽。

一、透析斯嘉丽与王熙凤的趋同性
王熙凤斯嘉丽与王熙凤是两个独具魅力的女性,她们身上的有很多让人着迷的东西。

二者虽属于中西方不同的地域环境,但她们身上却又有很多相似之处。

(一)同样富贵自艳丽
王熙凤与斯嘉丽都是上流社会的风流人物,共同的富贵自是不必说的。

王熙凤出身在“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请来金陵王”的富贵之家,出落后又嫁入“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①的贾家,可谓享尽了半生的荣华富贵。

而斯嘉丽也是西部大庄园主的女儿,家里有大片的红土地,在美国南部的当地人以土地为的财富象征。

这片红土地为这个家族带来了富裕的生活,于是通过父亲的努力,在斯嘉丽出生时他们已经是上等的贵族家庭。

而拥有尊贵身份和富裕生活的她们,同时也得到上天对她们的更多眷顾——艳丽的外貌。

在《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出场一段描写非常精妙,集中烘托了她的美艳——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袖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一双丹凤眼,两弯柳叶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从这段描述中我们看到的不单是她富丽的衣饰,更引人入胜的是她的惊人的外貌,就其中一句“粉面含春威不露”可以说惟妙惟肖,性情与美艳都相得益彰。

斯嘉丽和王熙凤一样,也有属于自己美丽富贵的特征。

斯嘉丽在表面上虽然也做大家闺秀的样子,但是正如书中所说的斯嘉丽“不管她那展开的长裙显得多么的端庄,她那梳的平整的发髻显得多么的严肃,她那交叠着放在膝盖上的雪白的小手多么文静,却还是掩饰不聊她的本性、在她可爱而正经的脸容上,那一双
透析斯嘉丽与王熙凤的趋同性
绿色眼睛显得风骚、任性、充满活力,和她那淑静的举止丝毫不能相称。

她的仪态是她母亲的谆谆教诲和黑人麼麼的严厉管束强加于她的,那双眼睛才是她自己的。

”作者就是用短短的几句话,就能抓到人物的特征——绿色的眼睛是她的符号,是她不可躲藏的真正的自己,为后文她不拘真率的行为和独特的生命选择奠定了基础。

(二)同是天涯沦落人
王熙凤生活于封建社会末期。

那是一个封建王朝即将没落,新兴的制度即将破土而出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由于王熙凤是封建社会末期封建大家庭的“管理者”,加上她自身精于算计等一系列的内外因素最后造成了她凄惨的结局。

这么一个要强的人,甚至在生命的最后陪着她的只是小丫头平儿,连自己的丈夫对她都是百般不满,就这样惨淡地离去了。

可悲、可叹。

这也正印证了她的判词:“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①她一生好强,终为聪明所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②落了个“沦落人”的悲剧。

如同王熙凤一般,斯嘉丽也是处于一个社会的变革时期。

她所处的时代是南北战争时期,也就是南方奴隶制即将瓦解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但顽固的南方人却看不到这种变化的必然性,以勃勃的兴致想用棉花就抵抗“北方佬”的新兴工业的力量。

当然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当局者迷的他们也是难以看到这种新力量的破竹之势,这是造成斯嘉丽最后艰难的一大原因。

但这是她人为所不可改变的外力因素。

于她自身来说,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个性也导致了她生命中的许多悲剧,例如:为了得到她所要得到的,仅仅是因为赌气就嫁了个自己不爱的人;仅仅是三百块的地租就可以使尽手段地抢了自己妹妹的未婚夫;仅仅为了能让自己不再挨饿嫁了个自己完全不了解的男人,最终也失去了这个深爱自己,同时也是自己深爱的男人,落了个悲凉的结局。

两人都由于生活在特殊的社会历史大背景下,且各自个性中都存在着缺陷,最终导致自己犹如杏花般,只有开始的艳丽,最终却结出了酸涩的果子。

①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 岳麓书社第8页
保山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三)婚姻只为生存
虽然身处不同的地域,但是二人的婚姻却如复制般的——只是为了在那个混乱的时代能够生存,婚姻只是她们物质条件得以满足的一个依托。

固此显得可哀、可伤。

贾宝玉总为大观楼内的那些花儿一样美好的女子伤心垂泪。

她们总是没有对于自己的主动权。

她们是水做的骨肉,花骨朵一般的好人,却只能是男人的附属品,总是要离开,总要出嫁。

在当时,哪怕是王熙凤这么要强的一个女子,仍然不能逃脱夫为妻纲的束缚。

无论贾琏多么的不堪,不务正业,甚者与别的女人在外面鬼混,但她还是在很多时候不得不在贾琏面前强颜赔笑。

从贾琏和鲍二家的发生不堪事情后的处理就可以看出他们夫妻地位的不平等——王熙凤做为妻子甚至没有指责贾琏出轨的权利,只能在酒精的作用下才敢撒泼耍醋。

在他们的婚姻中贾琏是永远的主角,而王熙凤只如一个贵重物件一样,当失去了它的价值,那么对这个物件就没了其它更多的感情色彩在里面了。

而王熙凤对贾琏、对他们的这段婚姻其实也是很明确的,她的撒泼潵醋、使尽手段地留住贾琏是做为妻子所享有的权利,但更多的是有关于自己的利益、出于她生存的考虑,而非二人的感情。

在这方面可以说他们夫妻是平等的——感情是多么苍白、付出也只是为了得到。

于斯嘉丽而言,在时代的风云变幻中,婚姻更多地也只是为了生存。

为了生存可以与自己并不了解的男人结婚,可以将婚姻与爱情分开,可以以她自身的魅力为筹码,用结婚的方式换取更好的生存条件。

用她的话说,婚姻没了爱情就只能是为了金钱。

从小说一开始,斯嘉丽就已经深深地被维希礼所吸引,她为了维希礼可以做任何事,甚至是保护她的情敌,与情敌一起生活。

她可以为了维希礼卑微到尘埃里,只因为那是她以为的爱情。

可以说斯嘉丽虽然活在爱情的幻想世界里,但是她确是生活中的现实主义者,为了生活她也可以不顾爱情而选择现实中的与爱情无关的婚姻,以让她有更好的生活条件。

这时的她就抛弃了孩子气,成了一个真正的现实主义者——为了婚姻的附加值而成为了婚姻的附属品。

(四)脂粉堆里也英雄
对于王熙凤和斯嘉丽所处的时代而言,那时的女子更应该是温婉的、无知的。

透析斯嘉丽与王熙凤的趋同性
需要的只是照顾好孩子、照顾好家庭、等着丈夫回来。

而王熙凤与斯嘉丽却都是家里的女强人,用自己的能力撑起一片天。

是脂粉堆里的英雄。

不似花瓶般仅能够供于玩赏。

王熙风在贾府几百口人的大家庭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深得贾母的信任,年纪轻轻就手握理家大权,将荣国府治理得井然有序。

王熙凤组织管理才能在“协理宁国府”时就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了出来。

在治理宁国府中可谓杀伐决断、精明老练体现得淋漓尽致。

冷子兴赞她“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

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

”①周瑞家的说她,“这位凤姑娘年纪虽小,行事却比世人都大呢。

如今出挑的美人一样的模样儿,少说些有一万个心眼子。

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话的男人也说他不过。

”②对于她的能力是务须多言的,在那个年代,能在脂粉堆里出这么一个她的确很特别。

同时她也用自己的能力将她对金钱的热衷发挥出来,不择手段贪婪敛财成了风姐的一个符号。

在贾府中,她手握重权.利用职务便利聚敛了巨大的财富。

她说自己“从来不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的,凭是什么事,我说要行就行。

”在铁槛寺旁的水月庵,风姐弄权索贿,只是牛刀小试,两日功夫害得张金哥和未婚夫自杀,坐享了三千银子;贾琏偷娶尤二姐东窗事发.她大闹宁国府,不过是为了他们“孝敬”几百银子而已,二姐死后,还不忘赶紧把她的东西搜查一遍;她克扣月钱用来放高利贷并私藏利饯;偷贾母的值钱东西当掉;私自动用甄家寄存在贾府的财物,真是“所作所为,诸如此类,不可胜数”,直到抄家,“不下五七万金,一朝而尽”,“忽喇喇似大厦倾”,苦心经营又如何呢?
而斯嘉丽面临战后庄园惨遭洗劫、母亲患病去世、父亲精神失常、两个妹妹重病卧床、黑奴几乎全部逃散的情况下,她毅然决然要重建家园,重振家业。

她指挥一家人开始各尽其职地工作,自己也事必躬亲,以身作则地耕田种地采摘棉花。

她由一个随心所欲、贪图享受的千金小姐变成了一个精明强干、大胆果敢的一家之主,成功地经营了陶乐庄园和木材厂,在重整家业、管理家庭方面表现出
①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 岳麓书社第40页
②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 岳麓书社第95页
保山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不让须眉的特殊才能。

不愧为“乱世佳人”。

在南北战争以后,她意识到再也不能因循守旧地生活了,于是她很快转变成了新的生活方式的代言人,她所需要的只有钱。

为了钱“哪怕要她去杀人,她也在所不惜”。

她既是一个满手老茧的庄园管家太太,又是木材厂的女老板。

而为了实现她的抱负,她杀过人、以美色到牢房里引诱瑞德借钱给他,未果之后又甚至不惜以自己做代价抢走亲妹妹的未婚夫,仅仅为了三百元的税钱就嫁个一个自己完全没有任何感情的男人;她雇佣监狱里的死囚做苦力,还不给他们饭吃,残酷虐待他们,绞尽心机运用各种手段打败对手扩大自己的生意。

她所做的这一切正如她自己所说,是因为“我爱钱,比世界上的任何东西都爱些。

”①
王熙凤和斯嘉丽一直以来都是文坛上备受争议的女性形象。

问她们的这种不择手段的敛财就更是将她们推到风口浪尖上,似乎也更使得她们的反面形象更加具体了。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结合本观点来看,就更应该是“时势造英雄”,也就是说处在那个时代的她们也只能是顺势而生。

在那样一个混乱的年代,她们的英雄气概并没有不喝盗泉之水的正气,也没有不食嗟来之食的骨气。

但就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那时之女子来说,她们敢于走出那时女性仅为花瓶的怪圈,成为当今所说的女强人,以自己的双手为自己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具有了初期的女性意识,哪怕这其中有些污点,但就她们这种敢作为的态度也可以算当时脂粉堆里的英雄了。

二、对比斯嘉丽与王熙凤的差异性
同异的分析应该深入到研究对象所处的特定文化背景、写作环境下,透过现象查询本质。

王熙凤和斯嘉丽虽然有许多相似之处,但相似中也存在着很多不同。

正是这些不同,才使得两个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对比研究中也更具趣味。

(一)说性格
斯嘉丽明朗、直率,她一直保持着内心的一份单纯。

在爱情上虽然斯嘉丽①[美]玛格丽特·米切尔《飘》[M]. 人民文学出版社第213页
对比斯嘉丽与王熙凤的差异性
一直把梅兰妮当成自己的竞争对手,但人格的互动性和文化上的进取性使斯嘉丽能够把情感和生存及地位分开,在亚特兰大失陷时她表现出了巨大的勇气和爱心,为了坚守诺言留下来帮助梅兰妮生孩子并带领他们穿越战火回到塔拉庄园。

可以说斯嘉丽是单纯而直率的。

在回到塔拉后她看到的是战后的满目疮痍,于是她想要恢复它,她以实干的精神努力着,所有工作亲力亲为。

王熙凤则含蓄、圆滑。

在中国,中庸之道总在调节人的理智情感和意志,是文学中人物的伦理依靠。

严格意义上说,王熙凤是没有朋友的。

秦可卿算是王熙凤中意的能与之交心的人,但可惜英年早逝。

王熙凤在残酷现实和封建大家庭的压力下不得不笑里藏刀,棉里藏针,面善心恶。

因为在封建家庭里,就像林黛玉所说的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为了保住自己的当家二奶奶位置,她直接或间接害死几条人命。

采用借刀杀人逼得尤二姐走投无路,吞金自尽。

王熙凤还两次设计使贾瑞陷入相思局,不可自拔,从而命丧黄泉。

她的间接、含蓄、灵活、八面玲珑让她拥有管理权,同时也因为这样让她一无所有。

(二)说精神
王熙凤的心无所依与斯嘉丽的精神执着就是两个强烈的对比。

凤姐心中从未有过真正意义上的爱和信仰,有的只是嬉笑谄媚,利欲熏心。

她也没有一个可以寄托的精神支柱,只有金钱可以使她为所欲为。

但这种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的身外之物谁又能保证永远拥有?最后也只能是“一从二令三人木”,落了个悲惨的结局。

只有顽强向上的精神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并且是无可替代的。

如果没有精神信仰的支撑和维系,又何谈希望?
凤姐缺乏的正是斯嘉丽所具备的。

具有独立和冒险精神的斯嘉丽就是靠着这种力量在逆境中奋斗,追求个人独立、尊严、爱情,永远乐观、坚忍不拔地走下去。

总是相信明天一切都会好的,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在各种不堪的情况下她都能从逆境中让自己的心走出来,以红土地上的爱尔兰人所拥有的坚定的心,守着自己所固有的那份执着,以漂泊的命运坚持着自己向上的精神境界。

当斯嘉丽知道艾希礼与表妹订婚的消息后决定“明天”要争取回自己的幸福;当看着陶乐庄园被北方佬洗劫一空,她发誓决不让家人挨饿;当瑞德带着伤痛离开,斯嘉丽终于明白自己的真爱时,她告诉自己,明天又是全新的一天。

她永远斗志满怀,
保山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永远充满希望,是一个不甘平庸、永不放弃的人。

(三)说变革
王熙风在《红楼梦》中是一个逐渐式微衰落的角色,而《飘》中的斯嘉丽则有着改变创新的勇气。

贾府日渐衰败的过程中,凤姐对变革从骨子里暴露出脆弱消极。

贾府当时是“百足之虫.死而末僵”,有“一万个心眼”的王熙凤自然会嗅出“树倒猢狲散”的气息,秦可卿临死前的托梦,更是让她预感到了贾府的恢宏气势不过是明日黄花。

她深知贾府“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①的光景。

“出的多,进的少”的现状.对于这一切,她并末主观能动地积极采取任何补救的措施,而是一副无力回天的态度,自言道“也该抽头退步”,进而消极回避。

斯嘉丽生活在美国南北战争和战后重建时期这种新旧社会交替的乱世,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她从未萎靡屈服过,而是直面生活,执着勇敢。

斯嘉丽并不像艾希利一样沉迷于那个已经失去的旧时代,她清楚的明白当务之急就是接受现实。

她并不向王熙凤那样在时代的变革中消极接受,而是积极改革,改革自己的思维模式,改革自己的生方式。

历史四年多的战争是空前惨烈的,南北双方共有62万人死于战场,其数量超过美国历届战争的总和。

通过内战,美国解决了南部与北部的两种社会制度的冲突,废除南部的奴隶制,为自由资本主义在美国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内战结束后,美国加速了工业化的进程,经济开始出现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

南部在战争中受到重创。

斯嘉丽利用弗兰克的资本作后盾,极具眼光抓住人们在战后要重建家园这一现实而做木头生意。

并不怕竞争者,她为自己的精明颇为自豪。

不管事实是否如此,她那种敢作敢为,对新事物的积极接受和努力改变自己的决心和行为是不容忽视的。

(四)说思维
透过中西方文化的背景来分析人的思维模式一般是西方偏理性,东方偏感
①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 岳麓书社第11页
对比斯嘉丽与王熙凤的差异性
性。

而在这两个女性身上却出奇地发生了对置。

斯嘉丽是一个缺乏理性思维的大小姐。

斯佳丽往往知道应该怎么去做,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比如她知道怎么做才能吸引男人,为什么偏偏喜欢她这样,她可不知道。

她只知道这种办法管用。

根本没兴趣想去找出其中原因,因为她对任何人的心理都一无所知,自己的心理活动也搞不清楚。

她缺乏的就是思考的能力。

因此,斯佳丽可能了解事情,却不了解别人的想法,至她连自己的想法都不了解。

她要的只是生活中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她的心灵、她的思想、她的精神世界里需要的东西却不知道。

就像她那个梦所预示的一样:“突然,她发现自己在奔跑,疯狂地破雾乱闯,边跑边哭边叫,还拼命挥臂想找个支柱,可抓到的只是空气和湿雾。

哪儿是避难所?那地方一个劲儿地躲着她,但是避难所肯定存在,只是藏而不露。

她但愿能到达那里。

只要她能到达,她便得救了!①”她其实也孤独、也寂寞,也希望找个依靠,但是连她内心深处最需要的东西她也不知道,只好在一片迷雾中找寻。

对于她所爱过的这两个男人,她谁都没有真正了解过,所以才失去了他们。

现在她才模模糊糊地意识到,如果她真正了解过维希礼,她就决不会爱他了;如果她真正了解过瑞德,也就决不会失去他了。

”②斯嘉丽特有的西方感性让她如孩子般,少了过多的思考,也少了很多的束缚,让她敢于做自己想做。

同时她对于思考的缺失也让她的生活陷入混乱之中,一直向前奔跑着,却不知道自己所求为何。

而王熙凤却不同,她对于自己、对于自己周遭的人事物都了解得清楚、彻底。

她能看清楚,同时也能理智地做出判断,解决问题。

做贾府的当家媳妇是十分不容易的。

在长辈、平辈、小辈、本家、亲戚和男女奴仆之间,彼此都有着极复杂的矛盾,若不具备独到的理智和机敏,一个孙媳妇辈的年轻女子是会被压得粉碎。

可是她竟能够见风使船,多方应付。

她的婆婆邢夫人要她去向贾母为贾赦讨鸳鸯做妾,她很巧妙地摆脱了;王夫人疑惑大观园中的绣春囊是她所有,她很委婉地洗刷了;王善保家的怂恿着王夫人搜检大观园,她心里觉得这是一种轻举妄动,也伤害了作为荣府当家奶奶的面子,她就自己站在侧面,消极参加,留给探春去给王善保家的以迎头痛击;凤姐生病,探春暂代家务,她很快地感觉到必会首先拿她“作法子”,同时也能识透探春的“新政”也必不会真正推行,于是就以退让迁就态度避免冲突;她看出贾母王夫人偏爱宝钗,就加倍铺张地为宝钗过生日,
①[美]玛格丽特·米切尔《飘》[M]. 人民文学出版社第10页
保山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看出王夫人选定了袭人为宝玉的候补侍妾,就从各方面去优待袭人;李纨带领众姊妹声势浩大地找她加入诗社,她知道这不过是要她出钱,她就答应担任“监诗御史”职务,先出五十两银子,免得被人们看作是“大观园的反叛”;从农村来寻求帮助的刘姥姥忽然为贾母所欣赏,她立刻发觉了这是老太太最妙的消遣品,就把这乡下老太婆当作“宝贝”看待了。

她是理性的,每一步都经过思前想后,所作所为都有所求。

她的理性思维是管理这个大家族不可或缺的,同时也显示了人物性格的特殊性。

(五)说结局
斯嘉丽像孩子一样,一直都保持着她所特有的孩子气。

斯嘉丽在战后重建中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获得了巨大的物质财富。

可悲的是,她一直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在最后她终于知道自己所爱的人时却失去了她。

这是她悲伤的结局,但同时她也最终也知道了自己所爱,对于懵懂的她来说不是大幸吗?所以小说安排了斯嘉丽失去瑞德后仍旧可以不倒下、仍有找回所失去的结局,因此《飘》的结局有着乐观的基调。

但是王熙凤却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最终也没能逃出“凡鸟偏从末世来”的悲惨命运,也只能是“哭向金陵事更哀了”。

可怜的凤姐,哪怕是好强了一辈子,但最终也落了这么个可怜的、悲剧化的结局。

留给读者所谓“水满则溢,知足常乐”的思考。

三、斯嘉丽和王熙凤异同归因
(一)家庭因素
二者生于富贵之乡,良好的经济基础提供了接受教育和相对宽松生活环境的可能。

虽然王熙凤和斯嘉丽儿时都存在明显的男孩倾向,但这之中又有着很大的不同。

王熙凤是被家人当做男孩抚养这是被动的接受。

王熙凤娘家王家王家是封建大官僚兼对外经商牟利的家庭,家中珍宝囊括古今中外,又多外交场合的交际应
斯嘉丽与王熙凤异同归因
酬,这才造就了王熙凤能言善道、言谈爽利、重才轻德、爱财如命的个性。

她被动地被作为男孩来养,在没有了束缚后也主动地成为了那样。

不得不说家庭教育对王熙凤的影响是极大的。

同时这样的家庭让她从小就对富贵司空见惯,同时这
个家庭的富裕也成为她的靠山,哪怕是嫁到贾家她也是能够为自己娘家的富贵自豪的。

甚至可以在贾琏面前说自家地缝里扫出来的都够过日子的。

这骄傲自是不必说的,当然她是有这骄傲的资本的。

而斯嘉丽则是被教育被要求成为南方典型的淑女,可她却是主动地如男孩般的行动。

斯嘉丽成长在商人之家,她继承了父亲的经营才能。

这样的家庭却培养出了她这么一个另类的女子。

她敢于表达,当自己的爱人要和别人结婚时她可以不顾一切地在他面前勇敢地说出来,这不像那个时代扭扭捏捏的女性。

她从母亲那里学来了坚强一直支撑着她。

她像母亲一样成了家里的支柱,不像那个时代软弱的女性。

战后的社会论乱不堪,她用从父亲那继承来的经营才能开办了木材厂,并迅速盈利。

她不像那个时代畏首畏尾的人们。

她的家庭培养出了她这么一个不同一般的女子。

(二)社会因素
王熙凤的思想性格,典型地反映了她所受到的教养和社会环境。

她的虚伪、奸诈、残忍等性格特征,她的敏捷、尖酸而富有弹性的灵巧的品格,就是善于玩弄权术的四大家族这样一个典型的社会环境里形成的。

性格的典型性和环境的典型性在王熙凤的身上得到了有机的统一。

因为王熙凤所处的年代正是中国封建制度从表面繁荣昌盛转向实际没落衰微的时代,即所谓的封建社会末世。

这个时代,王熙凤虽然是理家能手,却无法扭转时代的变迁。

王熙凤所在的社会环境只有昨天、今天没有明天。

王熙凤再是聪明能干也无法改变贵族统治阶级运终数尽的命运。

王熙凤执意逆天命为之,最终只能同那个时代一起消亡。

生长在美国的斯嘉丽并不需要中国的三从四德,所以她可以结三次婚,虽然每次婚姻都是不幸的,但每一次的婚姻都使她有所收获,有所成长。

斯嘉丽处于南北战争时期,她虽然讨厌战争,但是战争也使她快速成熟。

在混乱的社会环境中,帮助斯嘉丽从封建的枷锁中挣脱出来,转变为新型的资产阶级。

社会环境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