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字不必朝拼音化发展(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汉字不必朝拼音化发展(一)
摘要
汉字作为我国人类历史的“国粹”,已有十分悠久的历史,随着近百年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剧烈变化,人们对汉字也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有人主张废除汉字,走拼音化的道路;但也有人主张不能废除汉字。其实汉字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民族的语言,它更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文化,废除汉字就等于中断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所以,汉字是坚守住自己的阵地,还是披上一层华丽的外衣,走上拼音化的道路呢?本文将从汉字本身的特点和汉字与拼音的比较,针对汉字的优越性,汉字对汉文化的影响,以及反对汉字拼音化的理由来进行分析和论述汉字到底适不适合朝拼音发展。
关键词
汉字;拼音化;特点;比较;理由InChinesecharacterstothedevelopmentoftheUK
Abstract Chinesehistoryofmankindasthe"quintessence"hasaverylonghistory,withnearlyahundredyearsofvio lentchangesinChinesesociety,theChinesecharactersandmadeafiercedebate,someChinesecharacter sandurgetheabolitionoftheUK;butothersthatcannotbeabolishedChinesecharacters.Infact,theChinesecharactersrepresentmoreth anjustanationallanguage,itmorerepresentativeofthecultureofonecountry,theChinesecharactersto breakthetraditionalChineseculture.Therefore,isheldhisgroundandwasputonafinecoat,wenttothesp ellingoftheroad?ThearticlefromitsowncharacteristicsofChineseandChineseandphoneticcompariso n,thesuperiorityofChinesecharacters,theChinesecharacterstotheHanculture,andagainsttheChines ephoneticofreasonstoanalyzeandtodealingwithcharactersjustdon'tfitintheukdevelopment. Keywords
Chinesecharacter;alphabetization;features;compare;reason
一、历史回顾
19世纪末开始,就不断有人发出文字改革的呼声,要求实现拼音化。1892年卢戆章提出他的“中国切音新字(夏腔)”,主张“切音字与汉字并列”,从而揭示开了我国汉字改革的序幕。他还指出,汉字实现拼音化之后,“凡字无师能自读;基于字话一律,则读于口,遂即达于心;又基于字画简易,则易于习认,亦即易于捉笔,省费十余载之光阴,将此关阴专攻于算学、格致、化学以及种种之实学,何患国不富强也哉”①。五四运动之后,汉字改革进入广义的拉丁化时期,并产生了“国语罗马字”和“拉丁新文字”,吴玉章、瞿秋白、鲁迅等人还发表了“汉字落后论”和主张废除汉字的文章,鲁迅还指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②。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毛泽东指出“文字必须改革,要走向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后来还进一步指出了汉语拼音文字要采用拉丁字母,还专门成立了中国文字改革协会,他们当时对汉字改革的总体规范是:先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等条件成熟再过渡到拼音文字。他们还相继出版了《文字改革》、《汉语拼音报》等报刊。经过反复的论证,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在全国正式推广应用,与此同时,汉字的的简化和整理工作也紧锣密鼓地进行,1964年编印《简化字总表》,1977年发表了《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1982年改名为《增定汉字简化方案》),并整理了常用字和通用字。
80年代后,汉字改革运动较为缓和,1922年国务院批准国家语委关于当前语言文字工作请求的通知里指出:“今后,对汉字简化应持慎重态度,使汉字保持稳定,以利社会应用”。胡乔木也说了:“中国文字要改革成为拼音文字,必然要有一个过渡期”①。由此可以看出,汉字的改革工作并不是你想完成就能完成的了的,这必定是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发展,须经过长期的努力,且不一定能够实现。在这之后,安子介、袁晓园、李敏生、段生农等人于北京
成立现代化研究会,反对汉字拼音化,认为汉字是很成熟的文字了,甚至认为世界文字将学习汉字的优点而有所改变,和“汉字落后论”相反,安子介等人主张的是“汉字先进论”,他们的论着使用了“昭雪”、“反思”等字眼,会刊《汉字文化》创办之后,还发表了大量宏扬汉字文化的文章,来反对汉字朝拼音化的发展。
二、汉字和拼音化
所谓“拼音化”,狭义的概念就是用字母拼写语言,以字母作为正式文字;广义的概念是以字母作为正式的文字辅助符号来书写语言。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汉族人的祖先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创造出来的②。汉字是形、音、义三者的结合,是具有高度凝定性的文字,有一个观点是这样阐述的,“汉字是最便于单独出现,富有一认即知的性能,它既能超越时间的限制,又能摆脱空间的束缚,因此,它能为上千年的中华民族文化服务,也能为各个方言区效劳”。而拼音文字则几乎是仅为记录语言和交流而设的一种文字,因为语言的地域差异特别大,再加上文字本来的不固定性,文字的表意功能就大大的下降。如果用英语来表达和记录文化的话,这对古文化的记录是非常不利的,而且,从传承文化的角度来看,汉字本身就体现着文化的发展和历史的进程。譬如,甲骨文都是先人根据自己的生活需要,以及当时当地的生活条件来发明创造的。因此,从这方面来看,“拼音文字”和“汉字”本身的历史积淀性和历史层进性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从汉字演变来看汉字拼音化,从切音字、注音(国际音标)等直到《汉语拼音方案》,似乎汉字每改革一步,拼音文字就进步一步,然而拼音却只是辅助汉语学习的一个工具,是“音和形”的结合,而不能直接表“义”。以往学者认为汉字数量大,结构复杂,难认难记,不利于教学和知识的传播,我认为这是无稽之谈和杞人忧天的说法,汉字并不像他们所说的那样难懂,虽然数量多,结构复杂,但每个字都是由横(一)、竖(丨)、撇(丿)、捺(ˋ)、提(ˊ)、折(乛)、钩(亅)、点(丶)这8种笔画构造而成(又称“永”八法)①。这就好比表音语系中的26个字母,都是构字的要素,而一旦拼音化,这些要素一替换,汉字的同意字将弄得一团乱,会给汉字的交流和文化的传承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从汉字的实际情况来看,汉字经过几千年的酝酿和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文字、文化和精神体系,如果实现拼音化,则会使中国的文化失去存在的物质基础,也失去了贯穿古今的传承媒介。从现代信息领域的发展来看,汉字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一开始我们就知道,汉字是一种凝定性的文字,所以才得以充当《牛津英语大词典》主篇勃起菲尔德探索过程中的“中介语言”。而且汉字是由联合国五种规范文献中翻译出来最薄的一种文献语言信息量大,输入方便,在计算机发展过程中,由于突出的是汉字言简意赅的优越性,以占最少字符表达最完整的意思,这也是拼音文字无法对比的独特性。
三、汉字和拼音文字的比较
每一种文字都有它自己独特的一面,下面就汉字和拼音文字各自的优缺点进行比较,看到底是谁优于谁。
(一)汉字的优点,拼音文字的缺点
1.汉字形体区别度大,利于识别阅读
汉字对应语言是一音一字,其外貌形态是一个字一个样,个性十分突出,字与字之间干脆利索、整齐美观,给人的视觉印象深刻,易于辨认区分,利于记忆,极易于快速阅读,阅读时,一目了然,能迅速分辨,作出判断。
而拼音文字则是从二十几个字母中抽出几个字母平行排列来组成一个单词,而且一个单词就是一长串,各单词长短不一,线形字母个个相似,连成一片,每个单词都是那几个字母翻来覆去地更换拉置组成,词与词在形体结构上区分不明显,阅读时视觉的辨认难度大,而且因字母纯粹是一个音素,没有任何联系,不能通过理解记忆,所以拼音文字虽便于字母读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