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岁儿童绘画创作中艺术思维的过程与特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6岁儿童绘画创作中艺术思维的过程与特点双塘中心园xx导读:

儿童喜欢一次性完成绘画创作,并在创作中几乎不作太多考虑,直接作画,下笔流畅,线条大胆,涂色随心所欲,不存在成人所谓的败笔。研究发现,5~6岁的儿童在创作中充满自信,能以较多的方式使用线条和形状,如开放性的和封闭性的、爆发性的和控制性的,并根据自己的情感、愿望或按物体固有色来涂色。

绘画是儿童的一种特殊语言,是其表现内心世界的一种载体。学前儿童艺术思维在绘画创作过程中表现为一种运用多通道的感觉器官,获取、再造、物化审美心理意象的活动。对学前儿童的艺术思维进行研究,有助于教育者进一步深入认识学前儿童的内心世界,使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发展。

本研究借鉴哈佛大学加登纳教授关于艺术活动三大系统的概念,以及国内研究者关于绘画超常儿童艺术思维过程三大系统的概念,将艺术思维过程分为三个部分:

知觉(perception)、反省(reflection)和制作(production)。研究采用随机抽样,选取一所江苏省省级示范幼儿园(非艺术特色园)大班30名5~6周岁的学前儿童,分成5组,每组儿童作画时间为上午10点~11点之间。研究持续半年,共搜集了138幅儿童绘画作品,通过对儿童绘画创作过程及作品的分析,探究5~6岁儿童绘画创作中艺术思维的过程与特点。

一、5~6岁儿童艺术思维中的知觉

知觉是在感觉基础上实现对物体一般结构特征的把握的心理过程。视知觉,也就是视觉思维。绘画活动中的视知觉是视觉对对象的形状、色彩、光线、空间、张力等审美属性及其所组成的完整形象的整体性把握。学前儿童对绘画创作对象的获取正是通过其感觉器官的视知觉功能来实现的。

对儿童艺术思维中的知觉过程及特点的研究,是通过4次绘画活动来完成的。主题分别是:

“静物写生”“我和爸爸妈妈”“跑得很快的人”“我乘公共汽车”,所涉及到的知觉过程都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的感知,力求使儿童有充分的机会展现其视知觉的过程。

研究发现,5~6岁儿童艺术思维中的知觉是通过知觉选择获得审美心理意象的过程,具有多通道性。5—6岁儿童对物体的知觉过程是以视觉为主,触觉、嗅觉、听觉多通道参与进行的。第一次知觉到笔者所提供的造型不同的静物时,儿童为了能看清后面被遮住的笔筒,都跑到展示台前去看清楚。几乎每个儿童都亲自把瓶子和笔筒拿起来观察、触摸、感受,再作画。“静物写生”中儿童着重表现其知觉到的物体特点,力图反映物体比例、空间遮挡关系,其知觉带有明显的选择性和个人倾向性,他们通常厌烦按物体原貌一成不变地写生,这在他们看来是一种极大的束缚。

对艺术思维来说,知觉是获得审美心理意象的过程。审美心理意象是事物在儿童头脑中所形成的带有情感性的表象,其中必然融人了主体的情感。如小陆在“我和妈妈”的画中表现出的爱母之情:

“我最喜欢妈妈了,她长得胖,喜欢戴帽子,喜欢化妆,我看她跳绳减肥。”在画“跑得很快的人”时,儿童很在意能凸显运动感的细节。如胳膊与腿的摆动、身后像风一样的斜线、流出的汗、随风飘动的辫子、人物前后跑动的关系、表情等。儿童的知觉受其自我中心主义心理的影响,促使他们只画他们所注意或关心的事物,而忽略或简化其他部分,即通过知觉的选择作用生成审美意象。儿童的画是相对概念化的,却又包含对感性世界的敏锐观察和自我解释,在基本抽取出事物比较显著的审美特征的同时,能敏锐地捕捉到事物的某些细节,同时受其客体永久性观念的影响,会主动把事物不完全的部分补足。例如小宗在画“我乘公共汽车”时,不仅把公共汽车画成长方形,里面站着很多人,而且要画出“汽车冒出的烟特别难闻”。

二、5~6岁儿童艺术思维中的反省

儿童会对通过知觉获得的审美心理意象进行心理加工与改造。这一心理加工与改造的过程也就是艺术反省过程,它包括体验和对信息的形式分析两个方面。

对儿童艺术思维中反省过程及特点的研究,是通过3次绘画活动完成的,主题分别是:

“开心(或不开心)的事”“快乐的节日”“刮大风的时候”。主题

一、二是探究儿童反省中的体验状态,主题三是探究儿童如何将体验过的事物作艺术形式上的分析,采取何种策略、通过哪些算子①来表现题目所蕴涵的内容,从而完成绘画活动。

研究发现,5~6岁儿童艺术思维中的反省是对审美心理意象再创造的过程,具有直觉性、无意识性、情感体验性等特征,并表现出敏锐而丰富的通感与想像能力。学前儿童思维受到的牵绊和束缚比成人少很多,加之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使得他们的想像自由、大胆。凡高说:

“真正的画家是受心灵指导的,他们的心灵,他们的头脑,并不是画笔的奴隶,而是画笔听从心灵和头脑的指挥。”儿童的情感体验源于生活情境,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

在儿童的初级发育阶段,心灵的主要特征是对感性经验的全面依赖。绘画是儿童对事物有了深刻体验后,表达或宣泄情感的一种自由而又平凡的方式。儿童通过绘画体验世界既加深了对外界视觉对象的印象,使审美心理意象更加鲜明、生动,同时也激发了创作热情,促使其进行创作,在绘画结束时会产生满足感。例如小胡在“开心(不开心)的事”的画中表现出:

“我想吃肯德基时,妈妈笑眯眯地答应我,但是爸爸瞪着眼睛、竖着头发不同意!”这就是一种复杂而生动的情感体验。

儿童的反省过程是对审美心理意象的一种直觉式的再创造过程。这种直觉能力与儿童积累的生活经验直接相联。儿童在作画的过程中,几乎没有任何考虑和犹豫,通常是直接作画。当问及为什么要用这些事物表达某个事件时,不少儿童回答:

“就想这样画。”儿童比成人接受的概念性教育要少得多,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通过直觉的创造性、灵活性和丰富的体验感受,对已有的审美心理意象

进行再创造,从而获得艺术创造的主动性。这使得儿童作画过程中所用算子较丰富,画面空间较开阔,并在绘画过程中,不断调整策略,不拘泥于固定

的图式,而能创造性地变化图形。如在“刮大风”的绘画活动中,他们用长短不一的斜线或曲线表现狂风,用缠绕在一起的线团表现龙卷风,夸张因“刮大风”而带来的物体状态的变化,如房子、大树歪倒了,麦当劳的牌子、树叶、人、柳条、汽车,甚至小朋友的牙齿等都被吹到了天上。

儿童的通感表现敏锐丰富。如儿童画“游泳”这个主题时,会边给大海涂蓝色边说:

“好冷啊!”又如儿童对不同绘画作品的解释:

“太阳被冷风一吹就会变成月亮”“绿色的太阳会让我们感到清凉”等。儿童的绘画创作是其深层心理中集体无意识和个人无意识相结合而成的一股创造动力推动的结果。这股创造动力使儿童产生不自觉地绘画创作的冲动,形成种种绘画行为。在艺术思维活动中,儿童没有任何功利性,无拘无束,可以上天入地,可以投入地与画面事物同喜同悲。三、5~6岁儿童艺术思维中的制作

绘画创作的最终成果是绘画作品。儿童对事物的知觉和体验,必须通过运用纸、笔等绘画工具和材料以及造型、设色、构图等艺术语言才能形成绘画作品。

对儿童艺术思维中的制作过程及特点的研究,是通过一次绘画材料选择活动和4次绘画活动来完成的。绘画主题分别是:

“动物世界”“秋天来了”“我在游泳”“七个小矮人的房子”。研究发现,5~6岁儿童艺术思维中的制作是儿童借助于工具材料,伴随着语言和动作将审美心理意象物化的过程。制作中也有反省,儿童喜欢构图胜于涂色,并一次性完成制作。

5~6岁儿童喜欢使用记号笔和油画棒在纸上作画。研究起始阶段,研究者给儿童提供了记号笔、签字笔、毛笔、墨汁、油画棒、水粉等绘画工具材料,30名儿童全都选择了用记号笔勾勒线条,用油画棒涂色。问及原因,他们的回答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