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法讲义.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与教育 3、司法解释及实务的重要意义 4、民事诉讼法的修改
2007年部分修订与最近的全面修改
三、常见教学体例与本课特有结构
1、民诉法教学的几种体例 法规的“总则·分则”结构 大陆法系德日系统的民诉理论体系
2、民事诉讼解决纠纷的要素与过程 审判主体、诉讼主体、对象与材料 讲授本课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法律要件分类说” 根据权利发生、妨碍、消灭和阻却等事 实区分的举证责任分配 3、举证责任的倒置与减轻
第七讲 保全、强制措施、诉讼费用
一、诉讼保全 1、概念与种类: 财产保全与有关行为的保全 诉前与诉讼过程中的保全 2、要件、程序和保全措施 3、有关保全制度的问题及论点 功能、担保的提供与程序保障
3、有关回避的程序 决定的主体、复议程序
第四讲 诉讼主体
一、诉讼主体与诉讼复杂程度 1、 “单一原告v.单一被告”的基本形 态 2、复数原告与复数被告:共同诉讼 3、多数当事人的诉讼:代表人诉讼 4、“三方结构”的诉讼复杂形态: 第三人提起或参加诉讼
二、诉讼主体的性质与分类
1、当事人及其分类: 自然人、法人及组织 法人及组织的法定代表人
四、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
1、相关立法的背景与经过 2、申请司法确认的调解协议范围 3、申请司法确认的程序
双方当事人申请、申请期限、管辖等 4、司法确认的审查条件与裁定的效力
裁定调解协议有效的可执行性质 裁定驳回申请后的处理
第十五讲 强制执行制度总论
一、有关强制执行的基本概念及原理 1、强制执行的性质及有关争论 2、强制执行权的重新划分 实施权、指挥权、裁决权 3、执行机构及执行管理体制 执行机构设置的沿革 执行机构及管理体制的改革
第十三讲 审判监督或再审程序
一、制度的概况 1、有关的概念 监督、再审、申诉 2、启动再审的三种程序 法院提起再审、检察院抗诉 、当事 人申请再审 3、审判监督程序的基本结构 “一阶段”与“二阶段”的结合
审判监督程序流程图
当事人 信访、申诉
当事人 再审申请
法院 依职权再审
申请抗诉 驳回
法院 审查
2、第二审中当事人的称谓与范围 3、上诉状及提交的法院 4、法定上诉期限及其效果 5、上诉的撤回
三、第二审的审理
1、第二审的审理范围 从“覆审”向“续审”的转换
2、第二审的程序展开 开庭审理与迳行判决方式
3、上诉审裁判的种类 判决与裁定形式、维持原判和改判、
发回重审及出现的问题
4、第二审程序的审限
二、证据的收集、提出和审查
1、证据收集的主体:权能、责任和负担在 当事人与法院之间的分配 2、审判方式改革的起点和结果
法院依职权收集向当事人收集证据的转换 证据收集的现状及问题 3、证据的审查方式 当事人提出证据与质证 法官审查证据的法定程序与场境
证明结构及过程示意图
法官 X
x
原告
Y
y2 y1
-y1 -y2
2、诉讼权利能力、诉讼行为能力、当事人 适格 3、诉讼代理人:
法定代理人(法定代理与指定代理) 委托代理人(律师代理、委派代理、公民 代理)
三、共同诉讼
1、共同诉讼的含义 2、共同诉讼的分类
必要的和普通的共同诉讼 固有的和类似的必要共同诉讼 3、共同诉讼当事人的追加和变更 4、与共同诉讼相关的程序问题 撤诉、和解、证据与上诉等阶段的处理
二、对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的强制措施
1、妨害民事诉讼的行为之发生阶段 诉讼过程:起诉、庭审、证据等 强制执行阶段
2、强制措施的种类、性质与意义 拘传、训诫、责令退庭、罚款、拘留 纪律处罚与民事行政制裁
3、采取强制措施的程序及救济
三、诉讼费用及其相关的问题
1、“诉讼费用”的概念及范围 2、诉讼费用在我国语境下的意义 3、关于现行《诉讼费用交纳办法》 4、诉讼费用的种类及计征方法 5、相关论点与现在的问题状况
2、缺席裁判 缺席判决的两种情形 缺席裁判的意义
3、诉讼的中止和再开 4、诉讼终结:概念及要件
第九讲 程序的分化与简易程序
1、从“繁简分流”到程序分化 必要性、意义及相关的原理
2、现行立法上的多种第一审程序 简易、小额及其他程序
3、程序分化的继续推进与方案 家事程序、劳动争议程序、公司诉讼程
序等独立规定的必要
2、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分类 有完全独立请求权与有部分独立请求权
3、有关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程序问题 参加方式、权利义务承担及程序保障、4、
新民诉法规定的第三人撤销之诉
第五讲 证据
一、证据的概念、性质和分类 1、证据概念的层次: “证据方法→证据资料→证据原因” 2、证据“三性”: 关联性、客观性、合法性 3、证据在理论上的分类: 直接与间接、原始与派生 本证与反证
二、民事审判的受理范围和界限
1、民事审判的对象与受理范围 2、我国受理范围的历史变迁 3、“告状难”或“立案难”现象 4、社会结构的影响和法院的位置 5、将来的展望
三、管辖制度
1、管辖的概念与意义 2、分类:级别与地域、一般与特殊、 专属管辖、协议管辖等 3、管辖的变动:共同管辖与选择、移 送、指定、管辖权移转等 4、有关管辖的争议处理程序:
第八讲 第一审普通程序
一、立案(起诉与受理) 1、起诉状与口头起诉 2、起诉的条件 法院主管、当事人适格、诉的利益 3、程序:起诉→起诉条件的审查→受理的 通知或不受理的裁定→针对不受理裁定的 上诉 4、作为程序启动阶段的立案及其特殊功能
第一审程序流程图
起诉
不予受理
上诉
驳回 受理
审查
受理 送达
答辩
二、我国民事诉讼中判决的相关问题
1、判决终局性的缺乏 2、不完整的法律效果
既决事项与遮断后诉效果的模糊性 3、判决效力与审判监督、涉诉信访 4、判决书的结构、内容及公布 5、判决与“案例指导制度”建构的关
系
第十一讲 调解:原则、制度、政策
一、有关调解的定义和理论 1、 “调解”的概念层次 技术、程序、结案方式 2、调解在中国语境下的特殊意义 “东方经验”的传统与司法政策变 化 3、从诉讼结构的角度看调解和判决 “调解型”与“判决型”的诉讼模 式
四级两审制、两审终审及审级改革 2、上诉审在比较法上的分类
覆审及续审和事后审、事实审和法 律审、二审终审和三审终审 3、我国民事诉讼第二审的位置与改 革的方向
第二审程序流程图
上诉
移卷 送达
合议庭 组成
阅卷、询问、合议 开庭审理
维持
改判 发回重审
事实不清 程序违反
二、当事人的上诉
1、当事人提起上诉的对象 是否需要指明或限定范围的问题
二、诉讼请求的构成
1、纠纷事实与原告的诉状 2、法律关系与诉讼标的 3、诉的三种类型
给付、形成与确认之诉 4、请求权与法定事由 5、诉的合并、追加、变更
请求(诉讼标的)结构图
请求权
法定事 由
请 求 类 型 : 给 形成、确认 付
法律关系 生活事实、纠纷事实
三、案件实体在程序中的展开
1、二重起诉的禁止 2、被告的防御
管辖权异议与上诉
四、审判组织
1、根据程序种类构成的审判主体: 独任制、合议庭
2、人民陪审制度 实质上的“参审”性质 近年来的发展与相关讨论
3、有关审判委员会职能的争论 作为审判主体的审委会及其改革
五、回避制度
1、回避的概念 申请回避与主动回避 适用回避的主体范围
2、回避的要件 法定的要件与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
被告
三、若干相关的概念和问题
1、证据价值(可靠性和证明力)判断 2、解明度与证明度 3、经验则和逻辑法则 4、证明标准问题:
“客观真实”还是“法律真实”? “证明”与“疏明”
四、举证责任的概念及其分配
1、举证责任的含义和功能 含义:行为和结果、主观和客观 功能:“真伪不明”的解决及程序进行的
驱动装置 2、举证责任的分配规则
二、围绕调解的政策及制度变迁
1、调解原则的推移变化 调解为主 →自愿合法 →调解优先
2、近十来年的调解制度改革与相关争论 3、有关法院调解的最新动向
“调解复兴”或法院向“调解的回归” 4、解读当前的“回归调解”运动
“调解复兴”的原因、含义及前景
第十二讲 上诉与第二审程序
一、上诉审的一般原理 1、审级制度
二、特别程序
1、有关特别程序的一般规定 2、选民资格案件 3、宣告失踪、宣告死亡 4、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 事行为能力 5、认定财产无主
三、督促程序(支付令程序)
1、督促程序的制度构成 支付令的申请、条件与审查、法律效果
2、督促程序运用中的问题 很少得到利用的现实及其可能的成因
3、促进支付令使用的对策 修改相关法律的基本思路 配套的制度性措施
自认、否认、抗辩 3、反诉与抵销 4、案件实体内容的整体构成
请求、主要事实、间接事实、辅助 事实、背景事实
第三讲 审判主体
一、关于审判主体的制度体系 1、民事审判权:国际民事诉讼的边界 2、法院与其它纠纷解决机构的关系: 民事审判受理范围(“主管”) 3、法院系统的内部分工:管辖制度 4、具体案件的审判主体:审判组织 5、法官个人作为审判主体的资格: 回避的要件和程序
中国民事诉讼法 重点讲义
王亚新
第一讲 概说
一、基本概念 1、民事诉讼法、民诉法学、民事司 法实务 2、民事诉讼与纠纷解决
通过诉讼解决纠纷的结构与过程 3、本课的内容或对象 制度、概念及理论、诉讼现象 4、民事诉讼的程序规范
法条、司法解释、实务通常做法
二、民诉立法与程序规范的形成
1、民事诉讼法立法沿革 1982年试行法—1991年现行法
诉讼与纠纷解决结构图
审判主体
诉讼主体
对象、客体
(问题、材料)
第二讲 诉讼过程的外观与实体
一、诉讼过程的两个侧面 1、程序“场景”的展开
时间序列中逐次递进的程序 2、通过程序的“实体形成”
纠纷的整理与处理结果形成
诉讼程序流程图
第一审普通程序 简易程序 小额程序
非讼程序
第二审程序
再审程序 强制执行程序
四、代表人诉讼
1、代表人诉讼的种类 民诉法第53条:当事人人数确定的代表
人诉讼 第54条:当事人人数不确定的代表人诉
讼 2、第54条的立法初衷与运用中的问题
保护弱势群体的需要与“集团诉讼”现象 司法实务中程序运用的困难及原因 3、公益诉讼与作为代表人的机关、组织
五、第三人的诉讼提起与参加
1、“三方诉讼”结构: 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提起诉讼 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参加诉讼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驳回
检察院 抗诉
检察建议
裁定再审
本案再审
二、 再审立法的变迁与相关问题
1、2007与2012年的再审立法 2、围绕法院依职权提起再审的争论 3、涉及抗诉及检察监督的修订 4、有关当事人再审申请的修订
建立“再审之诉”的改革方向 5、审判监督程序的将来可能走向
与“涉诉信访”的关系
第十四讲 非讼程序
一、关于非讼程序的基本概念与理论 1、何谓“非讼程序”? “繁简分流”与程序的”非讼化” 2、非讼程序的正当化机制 3、非讼程序的演化和现有类型 特别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 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实现担保物权
开庭审理
缺席裁判 对席裁判
管辖权异议
驳回 移送
上诉
驳回 移送
二、庭前准备与开庭审理
1、诉状的送达及有关问题 2、答辩:现行规定与相关的争议 3、准备程序的建构及其不确定性
举证时限、证据交换、庭前调解 4、合议庭开庭审理
意义、样式及问题点 5、审限、期间的种类和意义
三、标准流程中断和案件终止
1、撤诉 申请撤诉与按撤诉处理 撤诉的原因、条件和法律效果
二、执行程序结构与“执行难”
1、执行程序的基本流程 执行的决定与实施程序 执行的裁决与涉及执行的诉讼
2、我国社会转型期的重大问题:“执行难” “执行难”现象的成因、对策及其前景
二、法定的证据种类
1、我国民诉法规定的证据种类: 三大类型与八种证据 2、实物证据: 书证、物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 3、言辞证据: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 4、过程型或操作性证据: 鉴定意见、勘验笔录
第六讲 证明
一、证明的结构与过程 1、证明的认识论结构 运用证据的三段论式逻辑推理 法官主观认识作用的特殊重要性 2、证明的程序过程 证据的收集、提出 质证与对证据的审查 证据评价基础上的事实认定
二、简易程序与小额程序
1、简易程序的特点 独任制、较短的审限、程序进行的简化
2、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及相关问题 适用范围的适当限制与简易程序的规范化
3、小额程序的引进与适用 有关小额程序的立法经过 小额程序设计和司法实务中的运用
第十讲 判决的形式和效力
一、关于判决的一般理论 1、 “裁判”概念及其种类: 判决、裁定、决定、命令 2、判决的特殊性质 形式性与终局性 3、判决的效力 执行力、形成力、既判力
2007年部分修订与最近的全面修改
三、常见教学体例与本课特有结构
1、民诉法教学的几种体例 法规的“总则·分则”结构 大陆法系德日系统的民诉理论体系
2、民事诉讼解决纠纷的要素与过程 审判主体、诉讼主体、对象与材料 讲授本课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法律要件分类说” 根据权利发生、妨碍、消灭和阻却等事 实区分的举证责任分配 3、举证责任的倒置与减轻
第七讲 保全、强制措施、诉讼费用
一、诉讼保全 1、概念与种类: 财产保全与有关行为的保全 诉前与诉讼过程中的保全 2、要件、程序和保全措施 3、有关保全制度的问题及论点 功能、担保的提供与程序保障
3、有关回避的程序 决定的主体、复议程序
第四讲 诉讼主体
一、诉讼主体与诉讼复杂程度 1、 “单一原告v.单一被告”的基本形 态 2、复数原告与复数被告:共同诉讼 3、多数当事人的诉讼:代表人诉讼 4、“三方结构”的诉讼复杂形态: 第三人提起或参加诉讼
二、诉讼主体的性质与分类
1、当事人及其分类: 自然人、法人及组织 法人及组织的法定代表人
四、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
1、相关立法的背景与经过 2、申请司法确认的调解协议范围 3、申请司法确认的程序
双方当事人申请、申请期限、管辖等 4、司法确认的审查条件与裁定的效力
裁定调解协议有效的可执行性质 裁定驳回申请后的处理
第十五讲 强制执行制度总论
一、有关强制执行的基本概念及原理 1、强制执行的性质及有关争论 2、强制执行权的重新划分 实施权、指挥权、裁决权 3、执行机构及执行管理体制 执行机构设置的沿革 执行机构及管理体制的改革
第十三讲 审判监督或再审程序
一、制度的概况 1、有关的概念 监督、再审、申诉 2、启动再审的三种程序 法院提起再审、检察院抗诉 、当事 人申请再审 3、审判监督程序的基本结构 “一阶段”与“二阶段”的结合
审判监督程序流程图
当事人 信访、申诉
当事人 再审申请
法院 依职权再审
申请抗诉 驳回
法院 审查
2、第二审中当事人的称谓与范围 3、上诉状及提交的法院 4、法定上诉期限及其效果 5、上诉的撤回
三、第二审的审理
1、第二审的审理范围 从“覆审”向“续审”的转换
2、第二审的程序展开 开庭审理与迳行判决方式
3、上诉审裁判的种类 判决与裁定形式、维持原判和改判、
发回重审及出现的问题
4、第二审程序的审限
二、证据的收集、提出和审查
1、证据收集的主体:权能、责任和负担在 当事人与法院之间的分配 2、审判方式改革的起点和结果
法院依职权收集向当事人收集证据的转换 证据收集的现状及问题 3、证据的审查方式 当事人提出证据与质证 法官审查证据的法定程序与场境
证明结构及过程示意图
法官 X
x
原告
Y
y2 y1
-y1 -y2
2、诉讼权利能力、诉讼行为能力、当事人 适格 3、诉讼代理人:
法定代理人(法定代理与指定代理) 委托代理人(律师代理、委派代理、公民 代理)
三、共同诉讼
1、共同诉讼的含义 2、共同诉讼的分类
必要的和普通的共同诉讼 固有的和类似的必要共同诉讼 3、共同诉讼当事人的追加和变更 4、与共同诉讼相关的程序问题 撤诉、和解、证据与上诉等阶段的处理
二、对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的强制措施
1、妨害民事诉讼的行为之发生阶段 诉讼过程:起诉、庭审、证据等 强制执行阶段
2、强制措施的种类、性质与意义 拘传、训诫、责令退庭、罚款、拘留 纪律处罚与民事行政制裁
3、采取强制措施的程序及救济
三、诉讼费用及其相关的问题
1、“诉讼费用”的概念及范围 2、诉讼费用在我国语境下的意义 3、关于现行《诉讼费用交纳办法》 4、诉讼费用的种类及计征方法 5、相关论点与现在的问题状况
2、缺席裁判 缺席判决的两种情形 缺席裁判的意义
3、诉讼的中止和再开 4、诉讼终结:概念及要件
第九讲 程序的分化与简易程序
1、从“繁简分流”到程序分化 必要性、意义及相关的原理
2、现行立法上的多种第一审程序 简易、小额及其他程序
3、程序分化的继续推进与方案 家事程序、劳动争议程序、公司诉讼程
序等独立规定的必要
2、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分类 有完全独立请求权与有部分独立请求权
3、有关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程序问题 参加方式、权利义务承担及程序保障、4、
新民诉法规定的第三人撤销之诉
第五讲 证据
一、证据的概念、性质和分类 1、证据概念的层次: “证据方法→证据资料→证据原因” 2、证据“三性”: 关联性、客观性、合法性 3、证据在理论上的分类: 直接与间接、原始与派生 本证与反证
二、民事审判的受理范围和界限
1、民事审判的对象与受理范围 2、我国受理范围的历史变迁 3、“告状难”或“立案难”现象 4、社会结构的影响和法院的位置 5、将来的展望
三、管辖制度
1、管辖的概念与意义 2、分类:级别与地域、一般与特殊、 专属管辖、协议管辖等 3、管辖的变动:共同管辖与选择、移 送、指定、管辖权移转等 4、有关管辖的争议处理程序:
第八讲 第一审普通程序
一、立案(起诉与受理) 1、起诉状与口头起诉 2、起诉的条件 法院主管、当事人适格、诉的利益 3、程序:起诉→起诉条件的审查→受理的 通知或不受理的裁定→针对不受理裁定的 上诉 4、作为程序启动阶段的立案及其特殊功能
第一审程序流程图
起诉
不予受理
上诉
驳回 受理
审查
受理 送达
答辩
二、我国民事诉讼中判决的相关问题
1、判决终局性的缺乏 2、不完整的法律效果
既决事项与遮断后诉效果的模糊性 3、判决效力与审判监督、涉诉信访 4、判决书的结构、内容及公布 5、判决与“案例指导制度”建构的关
系
第十一讲 调解:原则、制度、政策
一、有关调解的定义和理论 1、 “调解”的概念层次 技术、程序、结案方式 2、调解在中国语境下的特殊意义 “东方经验”的传统与司法政策变 化 3、从诉讼结构的角度看调解和判决 “调解型”与“判决型”的诉讼模 式
四级两审制、两审终审及审级改革 2、上诉审在比较法上的分类
覆审及续审和事后审、事实审和法 律审、二审终审和三审终审 3、我国民事诉讼第二审的位置与改 革的方向
第二审程序流程图
上诉
移卷 送达
合议庭 组成
阅卷、询问、合议 开庭审理
维持
改判 发回重审
事实不清 程序违反
二、当事人的上诉
1、当事人提起上诉的对象 是否需要指明或限定范围的问题
二、诉讼请求的构成
1、纠纷事实与原告的诉状 2、法律关系与诉讼标的 3、诉的三种类型
给付、形成与确认之诉 4、请求权与法定事由 5、诉的合并、追加、变更
请求(诉讼标的)结构图
请求权
法定事 由
请 求 类 型 : 给 形成、确认 付
法律关系 生活事实、纠纷事实
三、案件实体在程序中的展开
1、二重起诉的禁止 2、被告的防御
管辖权异议与上诉
四、审判组织
1、根据程序种类构成的审判主体: 独任制、合议庭
2、人民陪审制度 实质上的“参审”性质 近年来的发展与相关讨论
3、有关审判委员会职能的争论 作为审判主体的审委会及其改革
五、回避制度
1、回避的概念 申请回避与主动回避 适用回避的主体范围
2、回避的要件 法定的要件与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
被告
三、若干相关的概念和问题
1、证据价值(可靠性和证明力)判断 2、解明度与证明度 3、经验则和逻辑法则 4、证明标准问题:
“客观真实”还是“法律真实”? “证明”与“疏明”
四、举证责任的概念及其分配
1、举证责任的含义和功能 含义:行为和结果、主观和客观 功能:“真伪不明”的解决及程序进行的
驱动装置 2、举证责任的分配规则
二、围绕调解的政策及制度变迁
1、调解原则的推移变化 调解为主 →自愿合法 →调解优先
2、近十来年的调解制度改革与相关争论 3、有关法院调解的最新动向
“调解复兴”或法院向“调解的回归” 4、解读当前的“回归调解”运动
“调解复兴”的原因、含义及前景
第十二讲 上诉与第二审程序
一、上诉审的一般原理 1、审级制度
二、特别程序
1、有关特别程序的一般规定 2、选民资格案件 3、宣告失踪、宣告死亡 4、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 事行为能力 5、认定财产无主
三、督促程序(支付令程序)
1、督促程序的制度构成 支付令的申请、条件与审查、法律效果
2、督促程序运用中的问题 很少得到利用的现实及其可能的成因
3、促进支付令使用的对策 修改相关法律的基本思路 配套的制度性措施
自认、否认、抗辩 3、反诉与抵销 4、案件实体内容的整体构成
请求、主要事实、间接事实、辅助 事实、背景事实
第三讲 审判主体
一、关于审判主体的制度体系 1、民事审判权:国际民事诉讼的边界 2、法院与其它纠纷解决机构的关系: 民事审判受理范围(“主管”) 3、法院系统的内部分工:管辖制度 4、具体案件的审判主体:审判组织 5、法官个人作为审判主体的资格: 回避的要件和程序
中国民事诉讼法 重点讲义
王亚新
第一讲 概说
一、基本概念 1、民事诉讼法、民诉法学、民事司 法实务 2、民事诉讼与纠纷解决
通过诉讼解决纠纷的结构与过程 3、本课的内容或对象 制度、概念及理论、诉讼现象 4、民事诉讼的程序规范
法条、司法解释、实务通常做法
二、民诉立法与程序规范的形成
1、民事诉讼法立法沿革 1982年试行法—1991年现行法
诉讼与纠纷解决结构图
审判主体
诉讼主体
对象、客体
(问题、材料)
第二讲 诉讼过程的外观与实体
一、诉讼过程的两个侧面 1、程序“场景”的展开
时间序列中逐次递进的程序 2、通过程序的“实体形成”
纠纷的整理与处理结果形成
诉讼程序流程图
第一审普通程序 简易程序 小额程序
非讼程序
第二审程序
再审程序 强制执行程序
四、代表人诉讼
1、代表人诉讼的种类 民诉法第53条:当事人人数确定的代表
人诉讼 第54条:当事人人数不确定的代表人诉
讼 2、第54条的立法初衷与运用中的问题
保护弱势群体的需要与“集团诉讼”现象 司法实务中程序运用的困难及原因 3、公益诉讼与作为代表人的机关、组织
五、第三人的诉讼提起与参加
1、“三方诉讼”结构: 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提起诉讼 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参加诉讼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驳回
检察院 抗诉
检察建议
裁定再审
本案再审
二、 再审立法的变迁与相关问题
1、2007与2012年的再审立法 2、围绕法院依职权提起再审的争论 3、涉及抗诉及检察监督的修订 4、有关当事人再审申请的修订
建立“再审之诉”的改革方向 5、审判监督程序的将来可能走向
与“涉诉信访”的关系
第十四讲 非讼程序
一、关于非讼程序的基本概念与理论 1、何谓“非讼程序”? “繁简分流”与程序的”非讼化” 2、非讼程序的正当化机制 3、非讼程序的演化和现有类型 特别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 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实现担保物权
开庭审理
缺席裁判 对席裁判
管辖权异议
驳回 移送
上诉
驳回 移送
二、庭前准备与开庭审理
1、诉状的送达及有关问题 2、答辩:现行规定与相关的争议 3、准备程序的建构及其不确定性
举证时限、证据交换、庭前调解 4、合议庭开庭审理
意义、样式及问题点 5、审限、期间的种类和意义
三、标准流程中断和案件终止
1、撤诉 申请撤诉与按撤诉处理 撤诉的原因、条件和法律效果
二、执行程序结构与“执行难”
1、执行程序的基本流程 执行的决定与实施程序 执行的裁决与涉及执行的诉讼
2、我国社会转型期的重大问题:“执行难” “执行难”现象的成因、对策及其前景
二、法定的证据种类
1、我国民诉法规定的证据种类: 三大类型与八种证据 2、实物证据: 书证、物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 3、言辞证据: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 4、过程型或操作性证据: 鉴定意见、勘验笔录
第六讲 证明
一、证明的结构与过程 1、证明的认识论结构 运用证据的三段论式逻辑推理 法官主观认识作用的特殊重要性 2、证明的程序过程 证据的收集、提出 质证与对证据的审查 证据评价基础上的事实认定
二、简易程序与小额程序
1、简易程序的特点 独任制、较短的审限、程序进行的简化
2、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及相关问题 适用范围的适当限制与简易程序的规范化
3、小额程序的引进与适用 有关小额程序的立法经过 小额程序设计和司法实务中的运用
第十讲 判决的形式和效力
一、关于判决的一般理论 1、 “裁判”概念及其种类: 判决、裁定、决定、命令 2、判决的特殊性质 形式性与终局性 3、判决的效力 执行力、形成力、既判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