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中的情境教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初中语文中的情境教学

发表时间:2014-03-28T09:41:30.950Z 来源:《素质教育》2013年11月总第138期供稿作者:许英化[导读] 新课程改革要求建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师生关系,推行新型的教育理念。许英化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德保县德保初中533799 新课程改革要求建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师生关系,推行新型的教育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中学语文老师如何关注学生自身,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探究式的学习能力,以及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呢?笔者认为,采用情境教学法就可以使这一系列问题迎刃而解,使我们的教学过程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通过内容叙述创设问题情境

“情境”事实上是作为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和感悟的“教学刺激”和“学习事件”而存在的,它既有客观外在条件的因素,又有因时因地因人因事因情因景不同而产生的主观体验,教师不能通过“灌输”现成结论,教给学生一些死的知识,那样就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初衷。为了唤起学生的内在动机与心理活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的热情,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达到自主学习、自我完善的目的。

二、运用生活素材创设问题情境

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李吉林指出:“我们在优化情境时应该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一切为了学生发展,将学习与生活相连,突出情感的纽带作用,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社会’的完善结构,因为美,因为智,因为情,因为境,使学生在知识建构过程中获得作为人的全面发展。”

基于这样的思想,在品鉴一些课文的心理描写的时候,课文的人物心理往往与学生的生活由于时代的不同、年龄的差距显得有些“隔膜”,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也就增加了理解的难度。此时,为了激活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探讨的积极性,就需要暂时放开课文语段,另辟蹊径,从学生自己的深切感受中寻找材料,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身边的很多现象、细节,大家平日里看在眼里、想在心上,教师可以把它们作为素材,运用在课堂问题情境的设计中,这些切身的体验很容易调动学生讨论的热情;同时,以他们自身的体验去感知作品人物类似的生活就更容易,对于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通过直观教具创设问题情境

语文课堂不能是一个封闭的世界,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到社会大课堂上去学习。

讲岳飞的《满江红》一词时,可通过展示贺兰山滚钟口或苏峪口等景区的照片,思考吟出“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的千古绝唱需要多么远大的抱负。

讲说明文《中国石拱桥》时,可以找来有关石拱桥的音像资料给学生播放,如卢沟桥、赵州桥等的音像资料,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视听材料之中,身临其境地体味中国古典艺术的美,从而产生阅读兴趣,增强更深入了解的欲望。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诱导他们思考,提出问题或质疑。或者,教师把自己在卢沟桥或赵州桥等地的照片,或造访过卢沟桥、赵州桥等地的学生的照片,在课堂上展示,配以切身感受的描述,以此创设问题情境,再把自己造访时产生的问题或学生参观时产生的问题提出来,抛砖引玉,刺激学生思考、提出问题。

四、通过虚拟假设创设问题情境

通过虚拟一些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奇思妙想,在教师的激发与引导下,使之转化为一种超常的智能——创造能力,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创造性思维是需要一些灵感的,而灵感是一种长期积淀、偶然得之的心理现象,它往往是在某种特殊情境“刺激”下出现的一种“顿悟”,灵感到来时就会产生“茅塞顿开”的感觉,思想便突破了时空限制,开始自由驰骋了。问题情境就是要营造能够使学生产生灵感的学习氛围,促进思维的发展,鼓励和诱导学生展开超常思维的翅膀,驰骋于心灵世界,引发奇思妙想,大胆假设,大胆提问,大胆推理,大胆突破时空界域和常规思维定势,撞击出绚烂的思想火花。

五、通过对比分析创设问题情境

课文本身材料中往往有一些看似矛盾语段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对之加以分析对比。同样,课文材料与课外材料的矛盾也可以加以对比分析,不同人物对课文材料的不同观点也可以加以对比分析。在对比中突现矛盾,以此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带来一定的信息刺激,促使他们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很大的作用。

六、用新问题启发学生,引其入境

古人云:“学启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学生思维开始活动的表现,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疑,创建疑问情境,让学生带着疑问积极探索课文,开发其思维。如在学习《雷雨》时,对于周朴园形象的理解,在学生中产生了分歧。一部分学生认为周朴园的表现体现出这个人的虚伪,是一个伪君子;而另外一部分人则认为周朴园是爱过鲁侍萍的,他对她存在着真实的情感,不能一概而论就是虚伪。对于这样的分歧,教师不要将自己的观点或教参上的建议展示出来或者强加给学生,而是应该引导学生探究,从文中的字里行间去寻找答案。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课本所描绘的情境中,并不断地去研读、品味、探究,对开启他们的思维、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大有裨益。

七、用多媒体吸引学生,引其入境

多媒体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特别在创设情境这方面,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时,组织学生听这首诗的配乐朗诵。当乐声响起,感受着那美妙的琵琶乐曲,仿佛走到了浔阳江头,在夜色中,迎着瑟瑟的秋风,看到茫茫江水,望着水中的寒月和岸边的枫叶衰草,品味着琵琶声中流露出的伤感,学生们在动听的音乐中结合作品内容获得了难以忘怀的情感体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