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 谈 对 学 生 道 德 人 格 教 育 意 义

浅 谈 对 学 生 道 德 人 格 教 育 意 义
浅 谈 对 学 生 道 德 人 格 教 育 意 义

浅谈对学生道德人格教育意义

摘要: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是实现“以德治国”方略的基础性工程,必须把“以德治国”的思想贯穿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坚持以德治校,以德示教,以德育人。

关键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人格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3-0129-01

1 当代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现在多数高校在考虑德育问题时重政治而轻道德。长期以来,学校德育被涂上功利主义的色彩,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完全从属于政治形势的需要,而忽视学

生的身心规律,把现实生活中的品德问题政治化,这种学校德育的功利化直接伤

害了真正意义上的德育,使人们对政治问题过分敏感,对道德问题麻木不仁,从

而阻碍了思想道德工作的顺利开展。

1.2 教育方法采用参与和引导选择的双重性。事实表明,只有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方法,才是有效的教育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人在本质上是主体的、能动的,因此,主体性是人的本质。从这一理论观点衍射,科学的德育方法,应该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方法。只有注重学生主体性作用,从他们身上突破,充分了解学生的渴求,才能真正地发挥德育的思想引导作用。因此,能发挥

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方法就是好的教育方法。德育工作者应从实际出发,遵循德育

规律,加强德育的目标化、系列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研究。

1.3 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功利性。现在多数高校在考虑德育问题时重政治而轻道德。长期以来,学校德育被涂上功利主义的色彩,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完全从属

于政治形势的需要,而忽视学生的身心规律,把现实生活中的品德问题政治化,

这种学校德育的功利化直接伤害了真正意义上的德育,使人们对政治问题过分敏感,对道德问题麻木不仁,从而阻碍了思想道德工作的顺利开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社会的角色和利益关系开始由单

一向多元转化,价值观念也随之出现多元化的趋势。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和冲突,

以及它们对大学生影响的客观存在性,如果让学生仍处在“我说你听”单纯说教的

被动地位,忽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很难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因此,如何提高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性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

要难题。

2 坚持以德育人,必须切实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

2.1 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为重点,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要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贴

近学生的思想道德实际,切忌形式主义、教条主义,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

效性,促进认知和行为的统一。

2.2 重视中西方文化比较并权衡取舍。西方精神具有个体性、激进性和科学民主传统。人们标新立异,感情奔放,不拘一格,不怕片面、幼稚、极端,只怕无

主见、无性格、僵化和呆板。借鉴西方的人格哲学,人格心理学。则是对我们在

儒家传统的文化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格理论的有益补充。但是,在选择时,除了要强调跨文化的一致性同时也要注重文化的差异性。

2.3 无论是理论或实践,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从主流方面看,至今还处于一种传

统的模式之中。“我们把‘传统道德教育’理解为教育发展史上试图借助一切可能的

教育手段,使学生无批判的接受某种固定的道德价值从而达到束缚学生道德思想之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